APP下载

“馆”中窥“教”:博物馆馆校合作模式探索
——以泰州市博物馆为例

2023-04-19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馆校泰州市泰州

潘 红

(泰州市博物馆,江苏 泰州 225300)

近年来,中国博物馆事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十三五”期间,全国博物馆备案数量由4692 家增长至5788 家,博物馆年度参观人数由7 亿人次增长至12 亿人次,未成年人观众数量由每年2.2亿人次增长至2.9亿人次,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走进博物馆,成为博物馆教育的重要目标群体。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大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开展第二课堂学习,促进博物馆资源与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博物馆与学校之间建立馆校合作机制,不仅有利于契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还能促进博物馆长久稳定地发展。因此,馆校合作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整个博物馆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泰州市博物馆作为泰州市区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将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对象。博物馆新馆于2012 年建成,2013 年对外开放,位于泰州市区新规划的文化发展中心区域,建筑面积22000 平方米。随着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包括开展馆内参观学习、校内课程拓展,青少年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博物馆还依托自身馆藏历史文物等特色资源,针对不同类型的特色学校进行了多种形式和类型的合作尝试和探索。泰州市博物馆逐渐由收藏文物中心向传播历史文化知识的教育中心转变,已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思想品德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等重要场所,作为学生的校外课堂,馆校合作愈发密切。

1 “一馆多校N 平台”——馆校合作的实践探索

泰州市博物馆充分依托馆藏文物等资源,利用“文博大讲堂”“泰·博学——博物馆进校园”“泰博君邀您云游博物馆”等品牌以及泰州交通广播台、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与市区多个学校开展合作,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1.1 打造“第二课堂”,延伸学校教育

泰州市博物馆“第二课堂”的课程化教育内容涵盖传统工艺、文物赏析、历史知识等方面。如“归去来兮”世界湿地日麋鹿文化主题活动、“土与火之歌”传统瓦当文化科普及体验活动、“珐琅的奥秘”传统珐琅文化及体验活动、“逐水草而居——繁盛的良渚文明”、“字·缘”汉字文化系列活动——“缘起”、“节气·仲春之月”茶文化与春分、“钱币拓印”古代铜钱知识科普及体验活动、“清风满天下”扇面体验、非遗面塑小课堂等。同时,还发挥馆藏文物教育作用,推出了“文博大讲坛”项目,邀请泰州地区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博物馆开办讲座吸引青少年参与。

1.2 强化馆校合作,提升活动内容

配合国家教育“双减”政策,馆校深度合作。泰州博物馆与多个大中小学校签订馆校合作协议,细化合作内容。策划了“泰·博学——博物馆进校园”的活动,携手多所学校开办以“泰·博学”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研发了“麋鹿之谜”“千峰翠色”“庄周梦蝶”“大风起兮”等诸多子项目课程。开展“文物里的泰州”专题社团项目,立足馆藏文物,聚焦泰州地域文化,用科学的方法解读文物,讲述历史。

1.3 结合中国传统节日,打造特色活动

利用重大节日和传统节日加强馆校合作,在元旦至春节前期、春节至清明节前后、国际博物馆日至端午节、中秋节至国庆前后这4 个时段,持续为传统节日提“亮”增“色”。联合学校、家庭和学生,先后开展了有“年·味”新春系列主题活动、“彩灯初上”元宵节传统宫灯主题活动、“佩香·祈福”端午节主题系列活动、“感恩·献给最美的你”教师节专场活动、“月儿弯弯”中秋节专场活动、“庆国庆、颂祖国”国庆节专场活动等等。将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融为一体,探索“传统文化+体验”的沉浸式活动方式。

1.4 创新合作形式,活化文物利用

拓展社教活动新思路,创新馆校合作形式。将线下线上活动相结合,开展线下活动、线上直播、增强互动的尝试,联合开展“小小状元郎”“泰博学——我是泰博小主播”等活动。通过制作线上小课堂等形式,网络传播线下内容,如制作“世界湿地日”线上同步课程、“岁时风习”系列科普视频、设计“文思机敏射灯虎”线上答题互动活动等。同时,对原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重新设计,利用新媒体等手段,推出了“泰博君邀您云游博物馆”系列,包括“文物小课堂——泰博君带你了解文物知识”“研学云课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get 你的新技能”“名师在线讲坛——坐而论道、领略名师的风采”等板块,活化文物的利用。

2 “系统性支撑薄弱”——馆校合作的不足与反思

近年来,馆校合作已成为泰州市博物馆常态化重点工作,随着馆校合作理念、方法、需求的演进,对合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囿于三年疫情的冲击和顶层设计的不够,馆校合作无论在长期性、稳定性还是在精准性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改进。

2.1 馆校整体统筹不足

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虽然要求各地要把利用博物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摆在工作重要位置,但这种缺乏强约束、细要求的规定,对各地党委、政府来说,执行到何种程度,因时因地而异。2022 年,泰州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全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该意见中仅仅是鼓励学校加强与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等校外教育资源的合作,未有全面的统筹各综合馆、专业馆和各高校、中小学校、幼儿园的指导性意见,也就或多或少存在馆校双方合作的随意性和偶发性。

2.2 馆校合作规范缺乏

由于现阶段的学校教育具有很强的场域和惯习,其余场所的教育方式确实难以和学校教育进行有机融通。同时,有学者认为博物馆对自身教育角色的“卑微”定位和主动服务意识的缺失,学校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漠视,使双方的合作受到阻碍[1];也有学者指出,大部分学校混淆了研学旅行和博物馆资源利用的目的和价值,将博物馆资源利用当作研学的“附属品”[2]。而且,博物馆自身的教育服务体系是否能够较好地适应学生群体,还缺乏检验、评估、反馈、优化的规范机制,这就使得博物馆“引发兴趣、引发思考”的“引信”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2.3 受众群体不够精准

泰州市博物馆通过设计学生“问题清单”、展览参观“学习清单”等参与体验式教育活动,弥补了学校单一灌输教育的不足,但无论是屡屡获奖的“明服工坊”“追寻大师的足迹”等系列体验活动,还是“泰·博学——博物馆进校园”等主题活动,都还只是立足于“我有什么”及其深度挖掘,也还是对博物馆优势的全方位展现,缺乏对受众群体的精准区分。区分不同年龄段群体,尤其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与教学要求融入展览配套学习单和读书[3],当博物馆的校外教学从学生学习的“附属品”变成成长进步的“催化剂”后,才有助于学校、家长加深对博物馆资源利用价值的认识。

3 “纵横交叉”——馆校合作新模式的思考

笔者结合泰州经验,取“纵横两千年、上下三百里”之意,提出打造泰州市博物馆馆校合作新品牌“‘泰’纵横”方案,努力深化泰州的馆校合作。

3.1 师资交叉兼职

鉴于职业教师和场馆工作人员都在各自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在博物馆类的非正式学习场合,往往存在“合作而不合拍”的问题,人员合作机制必须有所创新突破。可统筹辖区内各类场馆学校师资力量,对学校教师和场馆研究人员、讲解人员安排交叉学习、任职,在增加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对场馆学习项目进行既符合场馆实际也契合学生需求的学习项目设计,同时方便馆校之间的合作对接,共同承担起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

3.2 学科交叉统筹

需要馆校双方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不仅是教学方法、方式的创新,更为重要的是馆校双方要基于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博物馆可提供的多样化教育课程进行双向选择[4]。即馆校双方在各自学科的基础上进行交叉统筹,既使得学生能够加深校方教育的理解,也能够充分发挥馆方针对性教学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学科的交叉统筹,绝非简单的课程叠加,而是馆校双方精心准备下的互相配合。

3.3 管理交叉整合

在不打乱学校和博物馆原有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馆校合作进行双方的磨合。管理是为了更好的协作,通过相对固定的人员间定期的沟通交流,并形成管理制度,沟通联席制度、轮岗交流制度、定期考评制度等,为解决“作而不合”“合而不作”“作而不评”等问题提供平台,从而能够对馆校合作的场景进行合理设计、对合作的过程进行反思校正,同时对合作成果进行检验点评,形成既适合博物馆与学校,也适用于其他场馆和学校的合作框架。

4 结语

目前,教育已成为博物馆不可或缺的属性,时代更赋予了博物馆更大的责任和使命。馆校合作可以大大延伸学校的教学空间,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所识所学,更可以激发激活对地域对民族对历史文化的情感融通。馆校合作理应摒弃始于展品讲解、止于展品参观的浏览式学习,而是要多花心思、多下功夫,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第二课堂”。

猜你喜欢

馆校泰州市泰州
Taizhou Stinky Tofu泰州臭干
泰州行吟
泰州市打造“五个过硬”的应急队伍
幸福水天堂——泰州
泰州市下好节后安全“先手棋”
公共图书馆馆校合作推广实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
试论馆校合作
馆校合作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以故宫“陶瓷”主题课程为例
“馆校结合”中的两个“三位一体”——科技博物馆“馆校结合”基本策略与项目设计思路分析
泰州出土的两方北宋木地券 栖身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