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困境及出路

2023-04-19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国际化办学院校

武 皓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引言

2022 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层面鼓励职业教育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学习成果互认。党的二十大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并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要求。在此背景下,各地高职院校都在扩大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探索“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国际化办学及育人模式。但在国际化办学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面临着较多的问题。因此,了解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现状及问题,有助于更好地调动政府、企业等社会力量加入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整合各方资源,扩大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办学的现状分析

国际化办学分为中外合作办学与境外办学。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引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借鉴他们的办学理念和模式,以校企合作项目或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引入国外的课程、证书,与外向型企业共同合作完成。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外方合作院校主要来自29 个国家和地区,办学机构和项目已覆盖全国(不含港澳台)除西藏、青海、宁夏之外的2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典型是德国“双元制”和英国“现代学徒制”。根据《CEAIE2022年度职业院校国际化发展报告——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现状调研》显示,截至2022 年7月,在办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达1084个,相比2012年,增长了88.19%。

在境外办学领域,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境外办学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办学模式主要有三种形式:政府统筹推进型、企业需求驱动型和院校自主探索型[1]。政府统筹推进型是指政府作为主体参加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承接国际项目,协调联系国内外院校,促成合作,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并最终完成项目评估。“鲁班工坊”就是由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导规划、统筹推进实施境外办学的典范,目前已与19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建成20 家“鲁班工坊”。企业需求驱动型是近年来高职院校伴随企业和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型办学模式。企业作为主体参加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高职院校合作,选派师资到境外开展培训,培养当地员工,为企业储蓄人才。同时,职业院校也提供“中文+职业技能”的培训,既为企业的当地员工提供了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发展的机会,又为宣传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和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13 所高职院校于2019 年在海外独立举办的第一所开展学历教育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就是高职院校“随企出海”的经典案例。根据《职业院校境外办学实践指南和案例分析》,截至2020 年,高职院校已建成国(境)外办学点200 多个,主要开设“中文+”的专业技术教育项目,为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提供语言和技术培训,使员工了解中国文化,具备中文沟通能力,具备当地中资企业要求的技术技能,解决他们急需本土人才的需求。院校自主探索型的主体是国内高职院校,他们在政策的允许下依托企业或项目与国外院校、机构等合作开展境外办学、培训、开发标准等,以此推广中国行业企业标准、课程标准及教材等。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境外办学属于这种模式,也仍在自主探索中。

经过10 多年的国际化办学探索,中国的职业教育在教育教学理念、办学模式、学科建设、提升师生发展水平和途径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国受教育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培养了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国际化办学的模式由单项引入学习模式——中外合作办学演变成引入与共享的双向交流模式——中外合作办学与境外办学并存,国际化办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其深入发展。

二、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际化意识不强,影响顶层设计和规划

职业教育需要政府、院校和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它和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国际化水平更是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从2019—2022 年连续四年的《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公布的“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 强”数据来看,国际影响力50 强的高职院校近50%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这些区域经济发展活跃,职业院校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质量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不断创新发展,创造利润,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使政府、企业和学校更加积极主动思考——如何通过国际化促使学校发展,培养国际化技术人才为企业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

首先,政府层面的职业教育国际化理念和意识尤为重要。正是因为区域政府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国际化理念,在顶层设计上考虑相对周全,相关部门协同教育部门共同制定的政策既有宏观指导意义,又具有操作性,才促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互为支撑的良性发展格局。而中西部地区受地域、经济等多方因素影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体量小、投入少、底子薄、高层次人才匮乏且流失相对严重的问题,导致在国际化办学理念上相对落后,在政策制定上缺乏全面性和完善性,影响国际化进程。

其次,职业院校校长群体的职业教育国际化理念和意识决定着学校的顶层设计和未来的规划。校长群体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层,其自身的国际交流经历及留学经历决定着他们的国际化视野和意识,同时也影响他们在国际化方面的领导作用[2]。然而,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校长群体普遍国际化意识不强,国际化建设工作处于被动状态,甚至只是依据“双高计划”建设任务的考核指标开展工作,完成检查即可。因此,学校对国际化办学缺乏顶层设计和规划,在政策制度上不完善,在人员配备、资金使用和资源投入上明显不足,影响学校的整体发展。

最后,企业层面的国际化理念和意识也影响着国际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规划。东部沿海企业相对于中西部企业而言,由于地域优势,国际化程度高,因而成为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最大受益者,容易形成国际化意识,提出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形成大规模集群化,对政府和院校相关方的国际化发展非常有影响力。而中西部地区企业的规模较小,国际化意识较弱,产生的影响力较小。因此,企业层面的国际化理念和意识不仅决定着企业内部的规划和发展,也决定着其是否能为政府和学校的相关政策、决策和发展方向提供参考意见,促使“政校企”三方国际化协同发展。

(二)国际化师资能力不足,达不到国际化办学要求

高职院校国际化建设队伍应包括专业师资队伍(包括学校教师、企业导师或培训师)和管理人员,国际化办学尤其是出国任教对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教师在语言能力、文化交流上都有较大困难,能够流畅自如地用双语进行教学的教师屈指可数。而且,学校教师大多数没有海外任教工作经验,对海外突发事件缺乏认知,应急处理能力较弱。这些不足均容易引起学校教师心理上的担心、害怕,对完成教学任务信心不足。企业导师虽然具有现场操作技能、双语沟通能力,对于海外突发事件的处理也有一定的经验,但是他们缺乏教学能力,对教育教学规律不甚熟悉,无法科学有效地设计培训课程和课程内容。学校的国际化管理人员和二级学院国际化工作的联络员语言能力较弱,在跨文化交际方面也存在较大的障碍,且缺乏系统的国际化管理业务培训。

(三)国际化办学品牌较少,难以凸显高质量发展的特色

目前,高职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上虽具备了一定规模,但大多数知名度较低,国际化办学品牌较少,未能形成品牌效应。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高职院校的国际影响力仍较弱,影响了其与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相关高校开展深入合作,合作伙伴选择面较窄,不能充分保障引入优质外方资源。二是很少能够吸引合作国的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和实训实习,未能提供到外资企业实习就业的畅通渠道[3],无法在真实的国际产教融合情境中开展人才培养,对合作国的产教融合模式和做法,如“双元制”“现代学徒制”等,尚未真正消化和吸收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三是引入或输出的证书适用性低,学生完成国际化学习后继续深造的空间小,在海内外的就业竞争力较弱,使得国际化办学的人才品牌难以建立。四是在课程、标准输出方面,虽然国家教育对外开放要求高职院校伴随企业走出去,教随产出,产教同行,根据企业用工需求输出课程、标准,但是在海外有用工需求的企业较少,而且行业类型不同,因此即使有成果,但较为分散,无法凸显品牌,而有些仍在探索的院校还没有实质性成果,也无法体现特点和特性。五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属于不同利益的参与方,校企合作的理念存在差异,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其核心技术和资料是严格保密的,无法完全与高职院校分享信息。缺乏对最新技术的了解学习,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难以达到企业要求,因此国际化办学的教学质量品牌较难凸显。

(四)国际化办学风险较高,造成办学成本上升

国际化办学的风险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各种国外项目及学习证书被引进中国高职院校,但是各国证书标准不一致,收费较高,适用性也不大,最终导致项目无法继续推进,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运营风险。第二,高职院校境外办学的历史短,对于刚开始开展项目合作的学校,面临着人员、资源、资金不足等问题;对于有一定基础的院校来说,也需要做大量的国别研究和专业研究,同时还要根据市场及企业需求不断进行调整,这将耗费教学人员大量精力,影响其正常教学工作,容易造成教学质量风险。第三,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都属于自主探索型,学校多通过中介机构和国外院校机构联系,中介机构的资质、可靠性和高昂的收费也给国际化办学带来了一定的风险。第四,当今世界局势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局部地区的战争冲突以及疫情防控仍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安全,这些不可控因素也都成为国际化办学的潜在风险。

三、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出路

(一)加大宣传和学习培训,提升国际化办学意识

国际化办学是促进高职院校提质培优的途径之一,也是高职院校的发展趋势。虽然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国家及各地政府对国际化办学及其成果的宣传力度不够,整个社会对高职国际化办学不甚了解或认知比较浅薄。因此,国家要从宏观层面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使各地加深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理解,加强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各级政府和媒体应加强对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及成果,企业海外建厂、生产及成果的宣传报道,促进区域间的交流学习,让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了解各自的工作,学校了解企业的需求,企业了解学校的优势及本地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进程,逐步增强国际化办学意识,明确国际化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拓宽国际视野,从而在顶层设计上全面考虑,制定完善的政策,整合教育部门及其他部门多方资源,为国际化办学作出最佳决策。

(二)丰富师资培养内涵,提升人才质量,保持国际化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师资队伍国际化是高职院校进行国际化办学的重要保证和实现途径,要进一步丰富师资培养内涵,采取“引入”和“内培”方式,扩充国际化师资队伍。首先,多元化地引入高技能人才、行业企业领军人物或者既具有国际化视野又具有教学能力的教师,组建混合型教学团队,团队教师协同发展,不断优化,形成国际化“双师”结构。其次,依托提质培优项目和“双高计划”建设项目,做好国际化师资培训规划和计划,选送不同类别的师资人员到国(境)外进行培训和学习,或利用各类线上优质的国外教育培训项目及资源,对各类教师及管理人员进行持续的内部培养,做好国际化师资人才储备工作。再次,在国际化办学实践中逐步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意识,通过“做中学、学中想”,培养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最后,丰富培训内涵,拓展培训内容,把培训内容从知识、技能、教学法拓展到跨文化交际能力、海外工作心理素质、海外应急处理能力等方面,并通过考核、评定、奖励等措施确保国际化师资队伍的稳定、持续发展。

(三)加强院校内外合作,打造拳头产品,形成品牌效应

产教融合既是职业教育的理念,也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高职院校要在国际产教融合上打造品牌,首先应该瞄准地区经济的优势产业,主动与行业里的跨国企业进行深入沟通,了解企业需求,提升为企业服务意识;其次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联动机制,为跨国企业或企业的海外发展构建通畅的渠道,便于协调沟通;再次要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把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利益趋同化,吸引企业参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解决跨国企业人才需求问题,实现深层次的国际产教融合;最后要加强院校合作发展,区域内的高职院校应强强联手,根据企业发展调整专业和课程,实现多元化人才培养,打造区域职业教育品牌。

(四)加强研究学习,控制和降低国际化办学的风险

国际化办学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全盘考虑各种因素,加强风险评估,控制和降低风险。首先,对于中介机构以及引进的国外项目和证书的可靠性,可以通过官方机构驻外使领馆等协助筛查、核实,掌握准确信息,做出甄别和研判,从而达到控制运营成本、降低风险的目的。其次,在政府的扶持下,校校、校企加强合作,共享国别研究资源,共同开展专业研究,把有限的资源进行集中调配。最后,针对不可控因素建立风险防控工作预案,便于在风险出现苗头时就启动预案,将风险降到最小。

四、结语

总体而言,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涉及政府、院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多个主体的参与协调、资源互补共享,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难,整合不同资源,集思广益,不断创新,才能促使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道路越走越宽。

猜你喜欢

国际化办学院校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