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胜任力理论视域下高职学报编辑职业素养提升的驱动逻辑与实践进路

2023-04-19朱汝群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胜任办刊学报

朱汝群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媒体融合的发展,学术期刊的发展业态和出版形态不断发生变革,这对编辑的素养结构和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高职学报编辑作为学术期刊的主力军,其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价值理念的正确与否、学术水平的高低、编校业务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期刊的质量及其生存与发展。作为学术期刊大军中的一员,高职学报由于起步较晚,学术平台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始终处于“小”“散”“弱”的困境,很多高职学报编辑面对新时代的出版工作,往往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胜任,缺乏内驱动力。为此,反思新时代出版语境下高职学报编辑的职业素养内涵,探讨其职业素养提升的驱动逻辑与实践进路,既是促进编辑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学术期刊繁荣发展趋势、提升高职学报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一、高职学报编辑职业素养与胜任力理论

(一)高职学报编辑的职业素养

“素养”一词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见于《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意为“修炼涵养”。《辞海》中“素养”的释义一是“经常修习涵养,亦指平日的修养”,二是“平素所豢养”[1]。《现代汉语词典》将“素养”释义为“平日的修养”[2]。可以看出,素养侧重于后天学习、培训或自我修炼,需要长时间自觉积累,是沉淀在个人身上的对其学习、生活、工作、发展具有价值的因素。其具有以下几个关键特征:一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层面的整合;二是涉及个体的认知和非认知因素;三是符合人的发展需求取向,与社会角色、职业职位等特定情境相关联;四是具有可塑性,经社会环境或个人动机的刺激,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而习得。

高职学报编辑职业素养是素养内涵的拓展,具有与素养基本维度相一致的特征。通过中国知网搜索文献发现,国内有关高职学报编辑职业素养的研究已形成一定的共识,常见的素养框架大多由知识、技能、态度等维度构成。张诚[3]认为,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编辑业务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是高职学报编辑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王丽婷[4]从审稿能力的角度提出,高职学报编辑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因素的专业知识结构、人文素养、外语水平、信息处理和编辑能力,也包括非智力因素的责任心、敬业精神、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等;龙凌[5]提出,提升高职学报办刊质量的突破点之一就是要全面提升编辑素质——审、编、校基本功和责任担当意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近几年有关编辑信息素养、数字化素养、数据思维与能力、智能编辑技术的研究成为新的热点。田红磊[6]提出,高职院校学报编辑面临着网络化与数字化挑战,需在提升学科专业能力、提升数字化能力、形成数字版权保护意识、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等方面应对角色转型。从现有研究来看,学界对学术期刊编辑素养的研究已形成比较丰富的成果,但以高职学报编辑为研究群体的文献不多,且多侧重分析其从业“门槛”的职业素养,较少深入挖掘影响其工作表现的深层次素养及其提升路径。

整体而言,高职学报编辑处于高职教育管理生态中,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欠佳,学报的稿源和学术影响力均受到一定影响。与其他学术期刊相比,高职学报编辑的科研能力偏弱,学术论文的把关能力、策划能力有待提高。就长远发展而言,高职学报编辑必须具备较高的核心素养水平,才能符合新时代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要求。一方面,他们和其他学术期刊编辑一样,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基础、扎实的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和实务技能、较强的文字功底、广博的知识、严谨的工作态度;另一方面,高职学报编辑职业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职业教育这片土壤,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特质”。

(二)胜任力理论

有关胜任力的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但至今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该理论得到普遍认可并在管理界得到广泛使用,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对美国外交官选拔的一项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麦克莱兰发现以智力因素为依据并不能很好地预测职业成功或其他方面的成就。为此,他从第一手材料出发,发掘那些能真正影响工作绩效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于1973 年正式提出“胜任力”概念,将个体所具备的可在某一领域、某些职位上取得优秀业绩的内在特点、稳定特征定义为胜任力,包括知识、技能、角色定位、自我形象、特质、动机等,并描绘为“冰山素质模型”,知识、技能等处于冰山显露位置,属于易测量的可感知要素,角色定位、自我形象、特质、动机等位于冰山以下,属于难以测量的隐藏要素。而对个人行为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冰山以下深藏不露的因素。冰山素质模型奠定了胜任力研究的关键性理论和技术,从此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职业体系,但运用于企业管理者的研究居多,针对非营利组织从业者的研究相对较少。尽管近年来关于编辑胜任力的研究逐渐兴起,但没有充分体现胜任力理论的价值内涵,各学者所构建的胜任力模型也具有一定差异性。而将胜任力理论运用于高职学报编辑职业素养研究的文献则寥寥可数。江波等[7]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评定法,对全国202位高职学报编辑展开调查,从而提出由学术素养、人际技能、编辑技能、学习发展、责任心、服务意识、创新性7个要素构成的高职学报编辑胜任特征模型。为数不多的文献反映出,关于高职学报编辑职业素养研究的理论支撑和统摄不足,尚未完全构建具有普适性、应用性的高职学报编辑胜任力模型,从胜任力理论视角研究高职学报编辑职业素养仍是一个亟待完善与发展的领域。

胜任力理论是与人才培养、职业素养研究匹配度较高的理论,在该理论视域下探讨高职学报编辑职业素养具有适切性。将高职学报编辑职业素养解构为包含多个维度的统一体系,有助于揭示素养能力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匹配关系,发掘优秀高职学报编辑的深层次素养,有针对性地提出高职学报编辑职业素养尤其是核心素养的提升路径。

二、高职学报编辑职业素养的构成内涵

在胜任力理论视角下,新时代高职学报编辑的职业素养是指以编辑个人特质条件为基础,顺应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等要求,立足高职学报特性做出优秀业绩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特质、动机等,具体可归纳为“显性素养”和“潜在特质”的集合。“显性素养”包括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潜在特质”包括职业精神、角色定位、发展动机。这些职业素养能在高职学报编辑办刊过程中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使其胜任岗位需求、促进职业发展、彰显个体价值。

(一)“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显性素养

编辑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思想性、知识性、操作性很强的工作。知识与技能,历来被视为学报编辑的基本功,从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到编辑加工,无不是编辑运用知识与技能参与学术生产的过程,这是高职学报编辑最为基础的显性素养。一方面要具备既博又专的知识结构。高职学报大多为综合性期刊,来稿选题是多样的,涉及不同的专业、学科和领域,加上知识复合与更迭使得交叉学科研究越来越多,一个编辑往往需要处理多个不同选题方向的文章,非“杂家”不行。因此,高职学报编辑除了具备最基本的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熟知出版专业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掌握语言文字规范之外,还要具备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复合知识,且在某一学科领域有比较系统的研究,以专促博,做到既博又专。另一方面要具备过硬的编校技能。由于高职学报的稿源基础比较薄弱,大多数不能达到直接发表的水平,因此需要编辑具有过硬的把关能力和编辑加工能力,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编辑出版相关法律法规、社会伦理道德和公序良俗等为把关标准,核查文章的科学性、知识性和事实性内容,切实把好政治导向关、学术质量关、价值取向关。

(二)“职业精神—角色定位—发展动机”隐性特质

根据胜任力模型,相比知识与技能,高职学报编辑的职业精神、角色定位和发展动机对其工作业绩更具有潜在的作用。在职业精神层面,主要包括出版情怀、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服务意识等。拥有高尚职业精神的编辑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文化追求、坚定的科学信仰等特质,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与内驱动力,具备“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在角色定位层面,高职学报编辑应明确自身定位,以传播先进职教理念、推介应用性技术成果、服务高职教育与企业技术创新为办刊宗旨,走特色化和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在发展动机层面,应表现出较强的学术引领能力。学术引领属于高职学报编辑高层次的自我赋能,是一项能将学者型编辑与普通编辑区分开来的深层次特征。为此,优秀的高职学报编辑,应将职教领域的学术引领者确定为提升自身境界的理想目标,以此激发职业素养提升的内生动力。

三、新时代高职学报编辑职业素养提升的驱动逻辑

个人素养的发展,无不是在适应时代发展、技术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发生的。科技进步、媒体融合发展与学术期刊繁荣发展,都对高职学报编辑职业素养提出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要求,驱动其不断调整与拓展。

(一)顺应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政策要求

2019 年以来,国家多个部委相继出台多项学术出版政策,为学术期刊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构建开放创新、协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国科技期刊体系。2020年5月,新闻出版署颁布的《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国新出发〔2020〕10号)明确提出,质量合格的报纸、期刊必须达到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出版形式质量、印制质量等均合格。2021 年5 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宣发〔2021〕17 号,以下简称《繁荣意见》)提出加强出版能力建设、加快融合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学术期刊出版的重点任务,努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知名期刊。学术出版政策的密集出台,对新时期高职学报的办刊方向、办刊目标、办刊路径、办刊方法提出了指导意见和更高要求,也成为驱动高职学报编辑素养提升的政策逻辑。

(二)适应数字化社会发展的技术需求

出版作为一种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实践活动,自其出现以来就与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从“铅与火”到“数与网”的时代变迁中,编辑这一职业在与信息传播技术的相互作用中积极调整其内涵与外延。如今,新兴传播技术正深度介入学术出版的采集、生产、把关、筛选与传播等环节,深刻改变了学术期刊的发展态势。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在移动终端技术改变论文呈现形式和读者阅读习惯的同时,传统的编辑工作已经不能满足当代读者的需求。面对新环境、新问题、新挑战,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然而,大多数高职学报仍以传统编辑出版方式为主,不少高职学报仍缺失新媒体平台。部分学报开设的公众号,内容也大多为每期目次展示,内容单一,更新不连贯,关注量、阅读量少,缺少与作者、读者的有效互动,学报传播的精准度和广度较低。由此可见,数字化时代,高职学报编辑普遍对新技术的认识不深,应用不够,数字素养较低,不能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在数字技术介入更多编辑出版环节的背景下,高职学报编辑迫切需要与数字化发展同频共振,持续更新自身素养,以满足融合出版的技术需求。

(三)回应编辑职业素养发展的现实诉求

国内高职学报大多创刊于20世纪90年代末至21 世纪初期,基本定位为综合性期刊。由于起步较晚、定位类同、模式单一、特色不明显等,影响因子与其他学术期刊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此外,大部分高职学报编辑部挂靠在科研处、教务处、职教研究所等职能部门,非独立部门办刊,不属于学校主流业务,高职学报编辑业绩贡献度较难被认可等情况比较突出,业务培训、发展空间受限,转岗流动的可能性较大,使得高职学报编辑成就感、获得感较低,发展驱动力降低,职业素养提升较慢。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新格局和数字化发展趋势下,提升编辑核心竞争力成为高职学报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迫切呼唤着高职学报编辑职业素养内涵的拓展与优化,以形成更为成熟的素养结构,与建设一流学术期刊的目标相匹配。

四、胜任力理论视域下高职学报编辑职业素养提升的实践进路

新时代背景下,受政策、技术、自身诉求的多重逻辑驱动,编辑职业素养提升已经进入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关键时期。打造一流的高职学报,不仅依赖于高职学报编辑显性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取决于其隐性的职业特质。而隐性特质处于人格结构深处,是较难培训和发展的职业素养。高职学报编辑唯有具备能够适应自身终身发展和学报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才能实现职业素养的提升。

(一)重塑角色定位——以“学术属性立刊、职教特色强刊”理念强化身份认同

对高职学报编辑而言,其角色定位既与其他学术期刊编辑有着共同之处,是政治导向、内容质量、印刷质量的把关者,学术研究的服务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也有其职业教育领域的特殊性,应明确高职教育学术期刊办刊人的角色定位,树立特色办刊意识,找准办刊定位。

《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均指出,高校学报是以反映高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刊物,其办刊定位跟随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办学模式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见,高职学报自诞生以来,其办刊定位就与高职办学定位紧密相连,是展示高职最新教育教学改革、产教融合、技术革新及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和有效窗口。《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 年修订版)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从法律上实现了从“层次”到“类型”的重大突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也给高职学报突破“小”“散”“弱”困境、开辟发展新天地带来了良好机遇。为此,高职学报编辑应树立以“学术属性立刊、职教特色强刊”的办刊理念,一方面要恪守学报本位,遵守高校学报的学术属性;另一方面,要在类型教育视域下,明确高职学报的职业属性和服务区域功能,将高职学报打造成兼具学术性、专业性、应用性、区域性的特色期刊,成为职业教育理念与观点碰撞争鸣的阵地、应用性技术成果发布展示的平台,使高职学报形成职教特色话语体系,发展成为不容小觑的有生力量。

(二)涵养核心竞争力——立足特色化提升选题策划能力

现行的中国学术期刊方阵是一个典型的层级方阵,高职学报几乎处于最底层,发展处于不利境地,难以吸纳专家稿件、优质稿件,难以拥有稳定的优秀作者队伍。因此,办成一流学术期刊的目标,对于高职学报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在此情况下,《繁荣意见》提出的“鼓励多学科综合性学报向专业化期刊转型,突出优势领域,做精专业内容,办好特色专栏,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的指导意见,给高职学报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和启发——特色化办刊是综合性学报发展的大势所趋。然而,对于高职学报来说,一方面作为综合性期刊,仍需照顾到本校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作为学术环境相对较差的普通期刊,专业化办刊更具挑战性、难度更大。基于此,高职学报在短期内向专业化期刊转型并不现实,而走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似乎更容易实现。

特色化发展之路必然要求高职学报编辑具备较高的策划能力。策划能力是编辑办刊的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法宝,是提升学术期刊价值的重要来源,堪称高职学报编辑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对于编辑的策划能力,《繁荣意见》明确提出,一要坚持以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作为选稿用稿标准,加强编辑策划,围绕重大主题打造重点专栏、组织专题专刊;二要不断丰富内容形式,创新学科资讯、学术综述、学术评论等栏目设计。可见,高职学报编辑的策划能力应体现在栏目策划、专题策划的实践中,重在突出价值碰撞和特色彰显。在特色栏目策划方面,要更加专注于细分的专业或领域,聚焦“专、精、特、新”,彰显学术个性,打造别具一格的特色栏目。一是提高专业聚焦度,做精专业内容,打造服务专业建设、彰显专业优势的特色栏目,变“千刊一面”的内容大综合为各显特色的专业分工;二是立足区域发展需求,策划体现应用性、地方性、行业性的特色栏目,以企业一线的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为切入口,重在反映技术研发、创新与应用研究。在专题策划方面,要具备把握学术脉动的能力,洞察学术发展。在特色化发展的探索之路上,不少高职学报面临着一个尴尬处境——囿于高职学报有限的学术影响力,个别颇具特色的栏目因稿源不足而难以做到每期固定。面对该问题,可尝试以非固定的专题栏目作为切入口,专题栏目在主题内容、表现形式、出版时间都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每期可根据不同的选题,整合相关作者的研究成果“集结成栏”。为此,高职学报编辑应注重培育专题策划力,及时采集、分析学术领域特别是职业教育领域的前瞻性、广受关注的话题,以选题为导向,积极策划具有学术价值和应用意义的专题栏目,从而弥补现阶段高职学报特色栏目偶有缺失的不足。专题栏目、特色栏目需要高职学报编辑以战略眼光长期用心经营,久久为功,方能善作善成。待时机成熟,一个或多个特色栏目形成广泛影响力,则可促进高职学报由综合性期刊转型为专业性期刊。

(三)明确发展愿景——以学者化为方向追求学术引领的理想境界

根据胜任力理论,动机是决定外显行为的内在的、稳定的想法或意图。成就动机强、发展愿景明确的人往往会为自己设定挑战性高的目标。高职学报编辑若一味埋头于具体的编校业务,则会导致视野狭窄,内涵不足。因此,从长远来看,高职学报编辑应立足更高的发展愿景,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赋能。

柯锦华将学术期刊的功能分为三个层次——展示学术思想的窗口、搭建有序的思想碰撞的平台、自觉主动引领学术,只有一流名刊才能综合发挥三个层次功能[8]。打造一流学术期刊,高职学报编辑一定要具备学术引领的能力,达到学者化的水平,对职业教育领域有精深的理解,以敏锐的洞察力策划具有前瞻性的选题。诚然,“编辑学者化”和“编辑引领学术”一直是学术期刊界颇具争议的话题,要求编辑拥有与学者一样高超的学术造诣,对高职学报编辑来说,不免有些强人所难。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原主编杨焕章的说法或许更具现实价值,也更易被高职学报编辑所接受——“学者化”是一个方向,每一个学报编辑都应当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都应当成为学者[9]。发展方向也好,必由之路也好,学术引领都应成为高职学报编辑长久的追求。当然,学术引领的能力不是天然自得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番艰辛的修炼。在这个提升过程中,高职学报编辑要有勇气、有能力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学习高职教育的新理论、新成果、新经验,形成深厚的学术积累,具备对职教前沿热点话题的把握能力,选编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从而实现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再到“引领者”的蜕变[10]。

(四)延伸多维学习矩阵——围绕知识素养与数字素养提升复合型能力

在高职学报编辑的自我发展维度上,学习能力是其适应不断变化的办刊环境的重要支撑。媒体融合时代,高职学报编辑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编校、组织策划能力,还要掌握新技术应用、多媒介传播等复合能力,要具备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意识及学习行动力。这需要着力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夯实编辑业务基本功,二是提升数字化素养。一方面,加快知识结构更新,坚持出版知识和专业技能修炼常态化、系列化、专业化。首先要注重碎片化学习,通过多读、多看、多写来提高自身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文化修养,不断提高业务技巧和实操能力;其次要在实践中总结学习,注意梳理、积累日常编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作为业务知识的补充;最后要积极“走出去”,参加各类编辑业务培训班和学术活动,加强与兄弟期刊交流合作,及时了解学术动态,不断开阔办刊视野。另一方面,不断提升数字素养,提升融合出版复合型能力。高职学报编辑要树立全媒体思维,提升数字化适应能力,掌握数字化技术手段,积极探索网络优先出版、数字出版、全媒体出版等新型模式,在采集、编修、校对、发行等各环节逐渐实现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融合,实现期刊融合发展要求的“一种内容、多种载体、一次制作、多元发布”的动态出版[11]。

五、结语

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终身学习时代一个永恒的话题。高职学报编辑职业素养的本质诉求是不变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高职学报和编辑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但其内涵和外延始终是动态发展的,随着时代变迁和行业发展而不断深化拓展。高职学报编辑不仅要继续夯实显性的知识及技能,还要努力发展隐性的素养和特质,促使二者自由融通,促进自身办刊理念的成熟、办刊能力的提高和办刊境界的提升,争当具有学术引领能力的学者型编辑。对不同时期的高职学报编辑职业素养的研究,既是推动编辑能力框架拓展和创新的理论之需,也是促进高职学报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之需。下一步,应加强高职学报编辑职业素养的应用研究,提升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扩大实证研究范围,进一步将胜任力理论与编辑实际工作相结合,根据出版环境变化动态构建具有普适性的高职学报编辑职业素养模型,以之作为编辑引进、培训、考核、奖励与晋升的依据,并及时检验其效度,适时校正特征因子,真正发挥其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胜任办刊学报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致敬学报40年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深空探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