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母语文化融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重新审视

2023-04-19刘会然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母语中华文化教学资源

刘会然

(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山东 青岛 266112)

引言

关于母语文化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缺失的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 版)》在教学内容板块明确指出,教材内容选择应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加中华文化元素,也是为了增加学生在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在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同时提升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指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强调弘扬中华优秀国学文化,并强调要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要加强中华文化的纵向传承和对外传播,课堂教学是主要阵地,教师承担着提升学生国学文化素养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的任务。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突飞猛进,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机遇,结合当前信息化技术发展成果和课程思政建设大趋势,重新审视母语文化融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有望助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一、母语文化融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背景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变革着人们的认知方式和交际模式,其发展成果为教育领域带来不少机遇和挑战,在教学模式上不断推进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对教师教学技能提出更高要求。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此背景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和发展。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时代给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带来不少机遇,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推动了信息化教学改革,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也在不断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变革。开展信息化教学也符合国家实施智慧教育的政策导向[2]。2018 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强调教育的信息化在教学改革中的推动作用。“教育信息化时代下学生的学习特征在发生变化,表现为学习环境网络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方式多样化”[3],当前的大学生都为“网络原住民”,其学习行为变得“网络化、碎片化、随机化”[4],这使得教的模式也在变化。新形态教材、在线开放课程等信息化教学成果为母语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多路径和便利。基于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将母语文化融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实现融入模式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然而,互联网在提供丰富教学资源和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也为学生接触不良的负面信息提供可能。不可忽视的是,包括利己主义在内的西方文化不断通过网络途径对学生产生影响,给教学带来了挑战,也更凸显了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自信引导、融入母语文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对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二)课程思政建设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部署课程思政建设,其中明确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在教育目标和育人功能方面相互促进、同向同行。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本身具有人文特征。语言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英语课程在传播英语知识和提高英语能力的同时,也在向学生渗透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因此,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提高母语文化的对外传播力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内容,尤其在当前时代大变革背景下,加强母语文化融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尤为必要。需要明确的是,母语文化是在外语学习中与目的语文化相对的概念,是语言学习者的本族语文化。所以,对于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讲,母语文化指的是中华文化。本文中提到的母语文化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一切含有中华文化因子的优秀文化。

二、母语文化融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路径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建设是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工程,关涉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主体等诸多方面。关于中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已有关于融入理据、路径等的思考。伊琳娜·伊力汗[5]提到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优化课程内容设置等。刘军、周俊华[6]认为教材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并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职业院校教材的理论框架。崔校平、史成周[7]基于需求理论分析了中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张虹、于睿[8]和徐锦芬[9]分别探讨了如何在英语教材中体现中华文化,如何基于教材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本文在前期相关学者研究基础之上,拟从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和教师发展三方面,分析如何实现母语文化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积极构建。

(一)丰富课内外教学活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参与者,而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各种课内外活动,并助力其实现母语文化在头脑中的构建。文化具有多元化的存在样态和不同的作用形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多样化形态设计丰富的课内外教学活动,有效将母语文化融入其中。

1.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

课堂依然是输入母语文化的主要阵地。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相关环节,针对性地设置带有人文色彩的学习任务,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提升其对母语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如引导学生查找中华文化信息等相关资料并布置课堂展示任务等,或者开展情景化教学,组织学生参与模拟的文化场景,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化成果,搭建VR虚拟仿真场景,使学生在虚拟化情景体验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扩展学生母语文化知识的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越高,对母语文化的理解越深入,越有助于其在头脑中构建母语文化的知识架构。学生只有深入理解母语文化内涵以及富含中华文化特色的专有表达,才能在掌握英语综合知识的基础上,用英语对母语文化进行正确的表达和传输,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另外,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是增强学生参与度并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依托教材和相关中华文化资源,基于显性和隐性的中华文化呈现,设计多重任务情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提升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华文化的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为主要导向,使学生通过参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任务活动,提升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并能够进行以传播中华文化为主的跨文化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文化素养。

2.依托区域优势丰富第二课堂

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展,是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文化理解与感悟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富含中华文化知识的课外实践活动,如传统文化知识讲座、文化演讲比赛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风景胜地以及博物馆、文化馆等,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高振凤[10]建议,“可以通过与校外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艺博园等合作建立文化英语体验实践基地,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增强其中国文化、地方文化输出能力”,通过真实体验活动,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理解,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感悟,进一步增强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二)探索本土化教学资源

当前高职公共英语教材中涉及国学文化内容的并不多,尹青曾做过调查,在所调查的四种教材中,涉及国学文化最多的是《新编大学英语》,国学文化内容占比也不过只有5%[11]。这说明,当前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内容目标语文化导向较强,缺少中国文化特色,过于西化,这不利于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也必然“弱化英语教学在传播国学文化方面的作用”[11]。教材选择本身带有国家意识,教材所要呈现的文化具有明显的指向性,要主动发挥教材的文化载体作用和意识导向功能,为母语文化融入提供基础和保障。为此,在编写教材时,可以分模块适当补充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发展特色的相关内容,通过显性(文本、视听材料)和隐性(任务练习)方式将中华文化融入教学资源中。同时,在探索本土化教学资源过程中还应该做到如下三点。

第一,使本土化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手段有机结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指出,支持建设新形态教材,并积极推动教材配套资源和数字教材的建设。多样化的信息教学手段使得多模态教材的呈现成为可能。将体现本土文化的教学内容借助融媒体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融入大学英语教材建设中,以彰显教材编写的思想性和时代性,突出教材的中华文化导向,并且要“切合中国学生所处的真实社会文化情境”[12],使教材内容激发起学生的民族情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

第二,多渠道、多形式探索本土化教学资源。除教材这一主要教学资源之外,教师还应充分收集、筛选并科学利用其他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如收集和筛选传统文化影视片段、文化节目等作为教学资源。同时,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等将传统文化融入教材配套资源当中,如引导学生关注学习强国APP 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订阅相关微信公众号等,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拓展教学资源。另外,数字化时代也呼吁建立一个“与高职公共英语教育界互联互通的共享平台”[13],实现高职院校间优质教学资源互享。

第三,将区域特色融入教学资源中。在编排设计教材以及收集教学资源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分不同模块融入中华文化和时代精神,突出教学资源的实用性,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比如,青岛市旅游资源丰富,在旅游英语模块可以介绍本市、本地区自然、人文景观,也可以基于青岛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特色,介绍青岛海洋经济的发展历史和前景,使学生在了解本土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增强对本地人文经济发展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在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能用英语讲好家国故事。

第四,结合本土化教学资源设置,还可以在英语考评体系中适当加入中华文化元素。近几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专升本英语考试中均不同程度加入了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尤其是在翻译题部分,涉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等文化元素,目的也是通过英语语言技能考查加深学生对母语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进而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其文化自信。按照张虹、李晓楠[14]关于文化呈现框架的研究,在考评体系中通过隐性方式融入中华文化和地方文化,学生通过对试题的分析解答会增强对相关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因此,在考评体系中加入本土文化资源可以看作是间接的文化输入,这要求教师在编写教材课后练习的过程中,对本土文化主题的题型及其比例设置进行考虑。

(三)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将母语文化导入高职公共英语课堂,使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起母语文化图式,在该过程中教师是引领者,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起着重要作用,这对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有较高要求。魏勤、黄智燕[15]认为,人文素养包含人文知识、人文思维和人文精神三个方面,并从上述三个维度对高校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做了调研,发现当前高校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在三个维度上均“有待培养和提升”。黄文武、戴雨婷[16]认为,人文素养包含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方面。张婷婷[17]认为,人文素养包含外在的知识构成和内在的精神境界。不同学者对人文素养的界定虽有差异,但存在共识,均认为人文素养应包含“人文”范围内的相关知识,以及在日常生活、教学中形成的人文品格。基于此,可以从个人层面和学校层面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从个人层面来看,首先,教师要广泛阅读,丰富文、史、政、哲、宗教、艺术等人文知识。丰富的人文知识是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基础,能为母语文化导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过程提供更多的人文资源。同时,具有丰富人文知识的教师往往会在教学资源选择、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手段使用以及考评等环节更有灵活性,更易采用人文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利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地落实。其次,教师要将知与行紧密结合,在实践中笃行人文精神,将所具备的人文知识转化为正确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形成合理规范的人文行为。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教师都要时刻注重人文精神的传递。付诸实践的道德品质能与人文理念相互促进,同时,良好的道德实践本身对学生也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更易触动学生的心灵,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应完善教师管理和评价体系,对提升教师人文素养进行引导和监督。学校应制定体系化的教师人文素养评价指标和评价形式,并出台相关指导性文件,引导并督促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同时,要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为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提供空间和精神土壤。

需要说明,母语文化建设也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18],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母语文化构建不仅是教师的责任,其教学主体涉及教师和学生。在母语文化构建过程中,学生最终完成在头脑中构建母语文化图式,该过程包括参与、互动和内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参与课内外活动来完成母语文化建设。此外,母语文化构建还需要教学管理者共同参与,校方可以统筹相关部门为中华文化构建营造良好氛围,为最终实现母语文化融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营造积极土壤。

三、结语

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母语文化培养是提升学生文化自觉、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重要渠道,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力的有效方式。只有落实母语文化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构建,才能提升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助力学生传播好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母语中华文化教学资源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母语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母语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