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
——以钢琴艺术指导课程为例
2023-04-19杨春
杨 春
(贵州大学音乐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当前,我国高校各专业、各学科都在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由于不同专业、学科的差异性,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力度和成效存在明显的差距。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是课程思政建设难度较大、进度相对滞后的区域,和其他专业相比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教学实践方面都存在不足。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音乐表演专业传统教学重技术轻理论,重实践轻思想,这种教学模式给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造成了较大阻碍。因此,改变音乐表演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过程是提升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的关键所在,其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加以有效运用是一个重中之重的环节。
一、高校音乐类专业思政教育的研究现状
万永华(2013)、王新学和陈德林(2014)对高校音乐德育模式进行了定义,认为音乐德育模式是在音乐艺术教育的基础上,根据音乐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主体及客体的需要形成的有利于提高客体音乐艺术素养和道德水平的一种教育方式,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方式。姜佳(2018)、师晶晶(2019)研究了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问题。黄茜和刘旭光(2020)分析了音乐艺术课程思政元素的运用价值,认为音乐艺术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有利于学生心灵的净化、情操的培养与审美的提高,进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袁昊昱(2021)从教改背景、问题、目标、措施四个方面展开研究,系统分析了中国音乐学院建设以“中国乐派”为特色,以“8+1、思政+X”课程体系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窦瑾等人(2019)以钢琴课程为研究载体,介绍了课程思政的内涵以及课程思政与钢琴课程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钢琴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路径、构建及对策。曹泓(2020)基于思政课程视角,进行了美育与高校钢琴教学的融合研究。周颖和魏娟娟(2020)以一系列中国钢琴改编曲为例,分析了课程思政在钢琴教学中的改革应用路径。雷诗君(2021)以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为例,探讨了音乐欣赏对思政教育产生的影响。李虹佼(2020)分析了中国声乐作品《我爱你,中国》的音乐形态,从中提炼出作品的思政教育价值。赵冬梅(2017)从古筝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创作背景、情感表达入手,给该作品的思政融入带来了启示。
我国学者对高校音乐类专业思政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式界定、功能辨析、教改路径等方面,对专业、学科的讨论较多,对具体课程的分析相对较少,当前高校钢琴艺术指导课程的思政建设存在若干困境,现有研究对于如何有效摆脱困境尚缺少分析,这是该课程的思政教育教学亟须突破的一个瓶颈。
二、高校音乐表演专业钢琴艺术指导课程思政融入的困境分析
钢琴艺术指导是音乐表演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脱胎于钢琴伴奏,是一门钢琴与声乐、器乐相互融合的音乐表演学科,它要求钢琴演奏者与合作者的表演浑然一体、水乳交融,现代艺术指导超越了传统钢琴伴奏的内涵,是钢琴伴奏在音乐表现力和二度创作空间上的全新拓展。当前思政融入高校钢琴艺术指导课程面临三大困境。困境一:教学材料的不适应。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是立德树人,这一目标要求在教学中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钢琴是西方乐器之王,传统钢琴艺术指导课程选用的曲目大多是西方声乐和器乐作品,而中华民族音乐、爱国主义主题音乐在教学、考试以及专业比赛中使用较少,导致思政融入该课程缺乏必要的教学和艺术实践基础。困境二:教学内容的不适应。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就是将思想意识、政治观念融入教学过程,这一过程要求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传统钢琴艺术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提升学生的钢琴演奏技术,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协作表演能力,相应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演奏分析、示范、训练、考核等实操环节,很少涉及思想理论,导致思政融入该课程难以找到切入点。困境三:思政融入方式的不适应。在课程思政建设全面繁荣的大环境下,许多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也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其中包括艺术指导课程的改革,但是思政融入大多采用生硬的、与专业教学内容相割裂的方式。一些艺术指导课程思政教学属于口号式思政、为思政而思政,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虽然引入了中华民族音乐、爱国主义音乐,但是对作品思想理论方面的提炼流于表面,未能深入,未能将作品的精神品质真正融入专业教学中。
三、高校音乐表演专业钢琴艺术指导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如前所述,当前高校音乐表演专业钢琴艺术指导课程的思政融入存在着三大困境,针对这三大困境,首要破解之道就是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充分、有效的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所在,和许多社会科学的课程不同,钢琴艺术指导课程的思政元素不是天然存在的,必须通过采集、提炼、拓展才能形成。
㈠钢琴艺术指导课程思政元素的采集
中华民族音乐源远流长、博大多姿,自近现代以来,中国音乐家将西方钢琴作曲技法与中华民族音乐特征相融合,创作了大量中国音乐钢琴改编曲和中国原创声乐作品钢琴伴奏曲,这些乐曲兼具西方钢琴音乐多声部复调的表现力与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特色,为钢琴艺术指导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在钢琴艺术指导课程思政建设中,应当更多地采用中国钢琴改编曲、中国原创声乐作品作为教学使用的曲目,改变过去以西方声乐、器乐作品为主的教学内容体系,建立起西方优秀音乐文化与中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相融合的钢琴艺术指导教学体系。对中华民族音乐思政元素的采集要注意把握两大原则,即课程相容性和价值引领性。课程相容性是指采集的曲目首先要符合钢琴艺术指导课程的专业要求,要在不降低专业培养水准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入思政元素,切忌为思政而思政的做法,思政元素融入钢琴艺术指导课程的目的是全面提升课程的质量,而不是相反。例如:根据中国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改编的钢琴曲《夕阳箫鼓》有很多演奏版本,其中钢琴与古筝的合奏既保留了原曲中古筝的意蕴,又在演奏中通过模仿箫、鼓等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创造了具有中国古典音乐特色的钢琴演奏技法。在钢琴艺术指导课程教学中引入该乐曲,不仅能够拓展、提升学生的钢琴演奏技法,增强钢琴专业学生与民乐专业学生合作演奏的能力,还能够让学生用心体会中国古典音乐优美的意境、深邃的哲理,感受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价值引领是指采集的曲目要能够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方面能够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例如:中国优秀声乐作品《我爱你,中国》反映了海外赤子对祖国的深情眷念与热爱,该作品在我国广为传唱,可谓家喻户晓。在钢琴艺术指导课程教学中引入《我爱你,中国》,能够让学生重温经典,唤起爱国主义激情,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㈡钢琴艺术指导课程思政元素的提炼
在钢琴艺术指导课程思政元素采集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炼思政元素的深刻内涵。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仅仅将优秀的中国音乐作品作为教学曲目交给学生练习,仅仅要求学生从演奏技术上掌握作品,很少从思想文化、精神情感的角度深挖、提炼其内涵价值。钢琴艺术指导课程思政教育的源泉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因此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重心在于将思政素材、思政事例提炼、转化成音乐元素和音乐表现形式。在教学设计中要首先确立课程思政的一个主题,然后根据主题从不同角度选择代表性曲目来开展学科教学和课程思政专题教育。例如:声乐作品《我爱你,中国》与双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都属于爱国主义主题的音乐,《我爱你,中国》反映的是海外赤子献身祖国建设事业,对祖国满腔赤诚的心声,旋律起伏跌宕,在演奏上要求处理细腻、情绪饱满、音色婉转;《保卫黄河》表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英勇不屈的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挽救民族危亡的呐喊,在演奏上要求大气磅礴,节奏铿锵有力,充分表现出黄河愤慨的咆哮与中华民族激昂的斗志。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同一爱国主题下两首音乐作品不同的历史背景、精神情感进行对比,从而得到其中蕴藏的思想内涵,将这些思想内涵提炼到音乐风格把握、技术处理、音乐表现中,就能够形成二度创作的动力源泉,使演奏者与演唱者找到合而为一的共同精神支点,进而在表演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真切感染听众,让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作品的魅力中得以完美体现。
㈢钢琴艺术指导课程思政元素的拓展
钢琴艺术指导课程思政元素不仅蕴含在音乐作品的内涵中,还体现在作品的外延上,该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挖掘,既要深入作品的艺术内涵,又要向作品的创作背景、经历、精神情感等外部因素扩展。以声乐作品《我爱你,中国》为例,《我爱你,中国》思政元素的拓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从电影《海外赤子》的故事情节和主题精神入手,《我爱你,中国》是电影《海外赤子》的插曲,《海外赤子》以海南华侨农场的历史变迁为故事原型,取材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两代华侨的人生经历,真实再现了以黄德深、黄思华为代表的两代华侨的情感命运,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海外华侨的家国情怀。正是因为歌曲完美升华了爱国主义电影《海外赤子》的精神主题,才在海外华侨华人中广为传唱,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感染力和感召力。电影《海外赤子》所反映的爱国华侨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的历程,以及在逆境中初心未改、矢志不渝的品格,向当代大学生揭示了爱国主义精神的真谛。其次,从歌曲的创作过程入手。作曲家郑秋枫先生为了体验生活,到海南岛兴隆农场与归国华侨共同劳动,长期的亲密接触和生活体验让他从南洋华侨的文化习俗与海南独特的民族风情中找到了《我爱你,中国》的创作灵感。作词家瞿琮先生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经过多年艺术采风形成了《我爱你,中国》的歌词初稿,1978 年音乐电影《海外赤子》开始筹拍,瞿琮认真研读剧本后,经过反复修改才完成了歌词创作。《我爱你,中国》的原唱是著名歌唱家叶佩英女士,叶佩英本人就是华侨,归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以自己的音乐才华报效祖国。“文革”期间尽管叶佩英遭受了各种不公正对待,但她的一腔赤子之心未改,改革开放后叶佩英焕发出崭新的艺术生命力,可以说,电影女主角黄思华的故事就是叶佩英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在《我爱你,中国》的创作过程中,郑秋枫、瞿琮、叶佩英等老一辈艺术家兢兢业业、不计个人荣辱得失、成就艺术经典的感人事迹,无疑是当代青年学子的楷模,这对于激励青年学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脚踏实地、勇于前行,将自己锻造为德艺双馨的音乐艺术人才具有重要的德育意义。
四、高校音乐表演专业钢琴艺术指导课程思政元素的运用
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是为了在教学相关环节中加以运用,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如何有效运用钢琴艺术指导课程的思政元素?第一,要将课程思政元素类型化。可以根据中国音乐作品不同的内涵将其划分为中国古典音乐、地方民族音乐、爱国主义音乐、红色革命音乐四大类型,每个类型建设相应的课程思政主题资源库。第二,要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传统思政课程是以专业课程设置为依据,先有专业课程设计再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改进与完善钢琴艺术指导课程思政方案的关键之处在于要先设计思政元素的主题内容,再根据思政主题来设计专业课程方案。音乐归根结底是需要通过思想情感交流来实现的艺术作品,演奏技术只是艺术价值实现的工具,思想情感才是音乐的生命力所在。根据钢琴艺术指导课程的教学特征,先设定思政主题、规划演奏的精神内涵,就赋予了整个艺术指导课程鲜活的灵魂,这在音乐类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上,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创新。第三,要采取多环节、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要将钢琴艺术指导课程思政元素运用到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考核评价、艺术实践各环节中。要结合不同类型的思政元素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近现代史、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重大主题融入各个年级的钢琴艺术指导教学过程中,实现全程育人。第四,应当结合每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思政系列专题研讨活动,通过线下线上混合教学模式,推进学生互动,师生互动,将中国优秀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文化背景、民族精神、奋斗史诗、崇高理想多维度地植入专业学术研讨中,并借此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使学生在演奏中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优秀音乐作品,更好地表现这些音乐作品的艺术内涵。第五,应当定期举行钢琴艺术指导课程思政专题音乐会,为学生创建艺术实践的平台,在艺术实践中展现课程思政教学的成果,检验课程思政教学的成效,升华学生的演奏技术与音乐表现力,让艺术实践成为综合运用音乐思政元素的第二课堂。
以钢琴与古筝协奏版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为例。在思政元素类型化运用方面,《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一首兼具长征革命精神和民族音乐特色的音乐作品,在思政元素类型上归属于红色革命音乐。红色革命音乐运用于课程思政,首先要突出其历史背景和革命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1934年红军主力从江西瑞金出发,途经福建、广东、湖南、贵州、云南、四川、陕西等十几个省份,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谱写了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等壮丽的诗篇,长征是工农红军在中国革命危难关头进行的一次战略大转移,为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开创了新篇章。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与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对于今天的青年学子仍然具有强大的精神感染力。为了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中国音乐家先后创作了《十送红军》《浏阳河》《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长征组歌》等经典的长征红色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大多兼具长征革命精神和浓郁的地域民族音乐风格,其中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描述了红军抵达陕北时,正逢山花盛开,军民载歌载舞、欢聚一堂的场景,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上述内容包含着宏大的革命教育思政元素,在钢琴艺术指导课程中通过视频观看、文献阅读、课堂讲述、课后参观等多元教学方式将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内含的长征精神和外展的革命历程充分展现,对学生就是一次党史与革命史的深刻教育。
在教学设计方面,应当将《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创作背景、创作过程、艺术价值作为课程思政的一个系列主题。注重人民大众音乐创作与传播的老一辈音乐家收集、整理、创作了一批革命民歌,这些民歌为后来《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红色经典音乐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2年,周总理提出了重新整理、创作一批陕甘宁老区革命民歌的倡议,关鹤岩等音乐家积极响应,带领创作组到陕北采风,搜集有关资料。当时在延安工作的贺义、航海等音乐界的同志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材料。其后,创作组对所选每首民歌字斟句酌,充分发挥集体创作智慧,最终整理改编出四首陕甘老区革命民歌。在创作中,他们首先挑选出在长征和抗日战争时期已流传的四首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边区生产歌》《翻身道情》《抗日将士出征歌》,分别改编出陕北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陇东民歌《翻身道情》和陕北民歌《工农齐武装》。在挑选四首民歌的同时,关鹤岩提出,应增加一首反映中央红军和毛主席到达陕北这一伟大革命转折时期的民歌,经反复商讨后,确定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和陇东民歌《女儿担水》两首作品为素材,经创作组成员共同改词,由刘烽作曲,形成了红色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1973 年,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建中先生将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改编为钢琴曲,改编后的钢琴作品保留了陕北地区的民族音乐特色,以琴声代替歌声,使旋律得到了升华,使音乐形象更为丰富、更具血肉,也让这首作品为更多的人所欣赏、喜爱。我国著名古筝音乐家焦海金在民歌的基础上,又改编创作了《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古筝曲,此曲更加彰显了民族音乐的独特风格,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将上述创作背景、创作过程中涵盖的丰富思政元素运用于钢琴艺术指导课程教学,在讲解演奏处理的同时融入作品背后的思政故事,就能够很好地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的融合。
在多环节教学方面,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专业研讨论证钢琴与古筝协奏版《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音乐风格、演奏处理和音乐表现力所在,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训练,并作为学期思政音乐会曲目让学生排演,将教学成果转化为艺术实践的源泉。首先,通过专业研讨明确《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取材于陕北民歌信天游和陇东民歌《女儿担水》,既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音乐特征,又饱含陕北人民对共产党对红军的深厚情感。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改编成的钢琴作品在对民歌旋律进行完整再现的同时,将民歌的旋律再作钢琴化创作,作曲家在题材的选用上不拘泥于民歌旋律的本身,而是以民歌旋律为主线,运用各种改编和创作的手段对其进行挖掘和拓展。钢琴改编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创作深植于陕北地区特有的革命历史和自然环境之中,为拓展红色文化的表达空间提供了多元化的途径,情境营造与情感抒发非常丰富与立体,作品明朗的风格和流畅的曲调使得音乐的整体气氛非常活跃和欢快。其次,在技术训练时,要强调演奏者只有从乐曲中亲身感受当时军民一家亲,陕北人民发自内心的欢乐,才能够在演奏中渲染、创造出山丹丹花盛开的音乐艺术形象,将听众带回到陕北延安红色圣地,带回到那段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最后,在节目排演时,要说明自《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钢琴改编曲诞生以来,有各种各样的演出形式和演奏版本,其中钢琴与古筝协奏版运用了中国民乐与西方钢琴音乐结合的方式,用钢琴语言融合中国古筝五声性和声,将陕北民歌“信天游”激昂、嘹亮的音乐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能够体现其长征精神与民族音乐风格的双重价值。在钢琴与古筝协奏版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中,钢琴吸收了民族乐器的许多技巧元素,作品中的力度标记变化十分丰富多彩。作为钢琴艺术指导要运用自己对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充分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和质朴情感,来准确处理与古筝的协奏。
五、结语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钢琴艺术指导课程是思政建设难度较大、进度较为滞后的区域,其原因在于当前高校音乐表演专业钢琴艺术指导课程的思政融入存在三大困境,分别是教材的不适应、教学内容的不适应、融入方式的不适应。针对这三大困境,应当通过采集、提炼与拓展三个步骤深挖钢琴艺术指导课程的思政元素,并通过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采取多环节、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有效运用于教学、科研和艺术实践中,实现钢琴艺术指导课程思政全程育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