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民国时期广西民俗文献十八种叙录

2023-04-19胡瑜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广西

胡瑜

(玉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广西地处祖国南疆,为西瓯、骆越故地,其文化称为桂系文化、八桂文化,从属于岭南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广西形成了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也造就了区内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的民族民俗风貌。

记载广西历代风俗的文献,除正史、方志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唐代开始,出现了段公路《北户录》、莫休符《桂林风土记》、刘恂《岭表录异》等专门著述,这标志着广西地区采风观俗活动日益兴盛。宋代以来,又有《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越峤书》《桂胜》《桂故》《赤雅》《桂海续志》《八桂堂记》《粤西诸蛮图记》《粤西笔述》《粤风》等,记录了丰富的广西历代民俗文化。

五四运动前后,受新文化思潮影响,科学意义上的中国民俗学形成了。在早期的现代民俗学研究中,广西因其独具特色的民族和民俗风情,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目光。可以说,广西地区的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及其民俗的起源、演变、特征等问题,为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极富价值的选题。包括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中山大学生物系采集队,庞新民、陈志良、费孝通、王同惠等著名学者,以及广西本土学者刘锡蕃、徐松石等,在广西大地展开了真正民俗学意义上的田野调查,形成了《苗荒小纪》(商务印书馆,1925年)、《两广瑶山调查》(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花篮瑶社会组织》(广西省政府特约研究专刊,1936年)、《广西特种部族歌谣集》(1942年)等代表作,对民俗学科的确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极为重视民间、民族文化艺术的资料整理,《壮族民歌选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柳州宜山山歌选集》(通俗文艺出版社,1958年)、《哈迈》(作家出版社,1958年)等相继问世。进入新时期,广西民俗研究及文献整理再次迎来大发展。《侗乡风情录》(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是全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一个少数民族实录的著作,费孝通为之题写书名,乌丙安称之为“民族民俗学之新路”。随后《广西少数民族风情录》(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广西风俗》(广西民俗出版社,1994年)以及《广西通志·民俗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等又相继出版。

正如《民俗学概论》中所言:“一种学科的确立要件和发展的标志,主要在于它的资料积累和研究成果如何。在中国现代民俗学的进程中,在大多数时期,都有着这些方面的成果,尽管其丰富性和质量的程度有所不同。”①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前言第4页。《广西通志·民俗志》被视为“集广西民俗大成之作”,这也是继胡朴安编著《中华全国风俗志·广西卷》(广益书局,1923年),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之后,收录、介绍广西历代民俗文献最具规模的一种。

进入21世纪后,文献整理开始受到空前重视。民俗文献的系统整理,成果丰硕,包括《西南民俗文献》(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中国民俗学古典文献辑论》(民族出版社,2006年)、《民俗学文献资料丛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清代民俗文献研究丛书》(学苑出版社,2015年)、《中国西部民俗文献丛书》(天津古籍出版社,2020 年)、《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中国近代民俗资料汇编》(学苑出版社,2022年)等,另有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民国时期调查资料汇编”系列,与《民国时期旅游文献汇编》(2019年)等,可谓壮观之极。其中当然也收录了部分广西民俗文献,但受选题、体例限制,无法呈现出历代广西民俗文献丛书真貌。因此,全面、系统地梳理、呈现历代广西民俗文献的全貌,应该成为学界、出版界等共同的目标。

本文主要选取了民国时期印行的十八种著作,撰作叙录。其中《粤述》《粤西偶记》《岭南杂记》三种均为清初著述,尚无整理点校本问世。《漓江杂记》为清末金武祥所撰,《广西通志·民俗志》未作介绍。其余十四种,均为民国时期的著述,其体例包括研究著作、调查报告、游记等,涉及广西地方和民族的民情、风俗、习惯,以及歌谣、石刻、旅行风光、农业生产、动植物分布等,是了解和研究广西民俗的重要文献。

一、闵叙《粤述》

闵叙,生卒不详,号鹤臞,安徽歙县人,寄居江都(今江苏扬州)。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康熙二年(1663)任广西学道,官至监察御史。著有《粤述》《诗钞》各一卷。

《粤述》为闵叙督学广西时所作,主记山川物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叙述山川、物产,颇为雅洁。”所记瑶族“踏歌”甚详,为相关研究重要史料:

十月朔,祭都贝大王。男女连袂,相携而舞,谓之“踏歌”。意相得则负去。乐有铙、鼓、葫芦笙、竹笛之属。……少妇春时,三五为伴,于山椒水湄,歌唱为乐,少妇群歌和之竟日,以衣带相赠答而去。……乐有六管笙,两脚踏地而吹,众歌以依之。又有大木一枝,埋地作独木楼,高数丈,上覆瓦铺板,男歌唱者夜则缘宿其上,谓之“罗汉楼”。

该书曾分别收入清人吴震方《说铃》、马俊良《龙威秘书》、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民国《丛书集成初编》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等丛书中。

二、陆祚蕃《粤西偶记》

陆祚蕃,生卒不详,又名胤蕃,字武园,浙江平湖(今嘉兴)人。康熙十二年(1673)进士二甲第三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改授云南道御史,转山东登莱青道。康熙二十六年(1687)任广西按察使司副使兼提调学政,后转贵州贵东道。著有《粤西偶记》一卷、《淳意斋诗草》二卷。

《粤西偶记》内容包括所见所闻的山川、气候、物产、人情、怪异、民族等。《四库全书总目》言:“是编多述其督学广西时道路险阻之苦,及为守土有司所不礼事。大抵皆琐屑细故,不足纪载者也。”事实上,作者以亲身经历见闻诉诸笔端,保留了不少珍贵的历史材料,较之其他清人更早记录了瑶、壮等族民俗内容,如婚俗、踏歌等,极具价值:

(瑶人)其风俗最尚踏歌,浓妆绮服,越阡度陌,男女杂遝深林丛竹间,一唱百和,云为之不流,名曰“会阆”。自穑事毕,至明春之花朝,皆会阆之期也。余节亦间举,唯元宵与中秋夕为盛,有民歌、有瑶歌,俱七言,颇相类,其不同者,民歌有韵,瑶歌不用韵;民歌体绝句,瑶歌体或三句,或至十余句;民歌意多双关,瑶歌皆重比兴,其布格命意,有出于民歌之外者,虽文人捉笔,不能过也。壮人生于深山穷谷,异言殊服,其歌字皆土音,韵皆天籁,译而通其意,殆亦工于为词者。……其俗自幼即习歌,男女皆倚歌自择配,女及笄,则纵诸野,少年从者且数十,次第歌,俟女歌意所答,而一人留。男遗女以扁担一条,镌歌数百字,仅如蝇头,间以金彩作花卉于上,髹以漆。盖其俗,女子力作所必需也。女赠男以绣囊、锦带诸物,皆女所自制者。约为夫妇,各告其父母,乃倩媒,以苏木汁染槟榔并蒌叶、石灰定之。婚之日,迎亲送女,络绎于道,歌声振林木。……俍之为歌,五言八句,唱时叠作十二句。多用古韵,平仄互押,或隔越跳叶,曲折宛转,喃喃呢呢,间有一二佳语,颇类六朝情艳。但其中土字土语,十常八九,不译而翻之,不能晓也。

该书先后为清人吴震方《说铃》、马俊良《龙威秘书》、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民国《丛书集成初编》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等收录。

三、吴震方《岭南杂记》

吴震方,生卒不详,字清坛、青坛,号又超。浙江石门(今桐乡石门镇)人。清康熙八年(1669)举人,康熙十八年(1679)传胪,授编修,改陕西道监察御史,罢归。藏书家、学者。康熙四十二年(1703),圣祖南巡,以所辑《朱子论定文钞》二十卷进呈,得复职,且御书白居易诗以赐。吴氏以康熙赐白居易诗“晚树”为楼名。著有《晚树楼诗稿》六卷、《读书正音》四卷、《岭南杂记》二卷等。又汇集清初诸家笔记凡六十二种,内容多为方舆纪胜、京圻典故、殊乡风俗等,名曰《说铃》,共八十三卷,分前集、续集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至五十一年(1712)刊刻,其中还收入自著的《岭南杂记》与《读书质疑》。

《岭南杂记》为作者客游岭南(涵括今之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时的见闻,《四库全书总目》云:“上卷多记山川风物,兼及时事。所载番禺唐化鹏夫务条议、花田立县议、广西巡抚彭鹏禁官贩私盐示诸条,亦颇留心于利弊。下卷则记物产而已。”

该书先后为《说铃》、马俊良《龙威秘书》、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民国《丛书集成初编》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等收录。

四、金武祥《漓江杂记》

金武祥(1841—1924),原名则仁,又名溎生,一作字溎生,号粟香,又号菽香,别署一厈山人、水月主人等。江苏江阴人。捐班入仕,署广东赤溪直隶厅事,历任广东督粮道、两广盐运使,曾游历广西都峤、桂林、阳朔等地。辛亥革命后侨寓上海,以购书、藏书、编书、刻书为业。与故旧徐乃昌、刘炳照等交往,联吟酬唱。生平谙习掌故,尤留意乡邦文献,编撰《江阴艺文志》,搜集宋至清末江阴著述九百三十三种,五百余家。著有《都峤石刻汇》《赤溪杂志》《漓江杂记》《漓江游草》《粟香随笔》《陶庐杂忆》等,辑有《表忠录》《思忠录》《霞城唱和集》《冰泉唱和集》《江阴丛书》《粟香室丛书》等。

《漓江杂记》为金武祥任职广西期间所作,光绪八年(1882)成书,记事止于翌年。全书约一万二千字,记录游览广西时的所见所闻,含漓江两岸地理概貌、物产资源、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对漓江山水记载尤详。有漓江名称,至桂林里数、滩数等,及鹤冈、冰井寺、昭山、览胜亭、阳朔山水、隐山六洞等名胜古迹数十处。又记录漓江鱼类,以竹鱼、鲥鱼为多,对渔家捕鱼方式也有所记述。并附录诗词,中有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名句与名山水相得益彰,人们也一度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名句的归属权判定为金武祥。一百年后的1983 年,独秀峰石刻中始发现南宋王正功的《劝驾诗》“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王正功由此被认定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首创者。其实,晚生了六百多年的金武祥未必见过这一石刻,只是在置身桂林山水时由衷地吟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之句。金武祥尤爱漓江山水:

漓江山水澄碧,不独阳朔为然,而山则自平乐以上,皆拔地而起,巉削奇诡,真如玉笋瑶簪,森立无际。亦有岩隙竹树丛生者,葱郁玲珑,益饶古趣。村落畦珍,交错林间,樵笠渔蓑,俱含画意。秋日泛舟至此,所见所闻,可为观止矣。

另有《遍游桂林山岩》诗:“未暇骖鸾信不诬,玉簪罗带路纡萦。桂林山水甲天下,绝妙漓江秋泛图。”著名文学家阿英曾在小说中称赞金武祥的《漓江杂记》“文字很清丽”,于此可见一斑。

该书有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粟香室丛书》本,也收入了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五、陈思述《广西藤县民情》

辛亥革命以后,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了民情、风俗、习惯问题的调查,并且出版了一批调查报告。其中的《广西藤县民情》,主持者为陈思述,调查报告于1920年由江苏省立印刷厂以小三十二开本印刷出版,扉页有庄严题签。

该调查采用问答形式,由提问者用文字条列问题,回答者逐条用文字解答。全部问题共计十三类,分别对藤县土著居民的性情特质和好尚若何、居民家庭关系、文教事业、新学输入后士人研究及风尚、工业、商业、渔猎业、操船业、衣食住行、通货流通、家庭与宗族、宗教信仰、神道宗奉、社风、方言歌谣、卫生医疗、救灾备荒及公益事业、乡约等进行了翔实的调查记录。

六、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广西)》

胡朴安(1878—1947),原名胡有忭,学名韫玉,字仲明,后改字朴安,五十岁后废名以字行。安徽泾县人。自幼攻习经史,精文字学。清末在上海加入同盟会和南社,鼓吹民主革命。曾编《国粹学报》《民立报》《太平洋报》《民国日报》及《民报》等。任上海多所大学教授。1916年任交通部秘书,后任福建省巡阅使署秘书,京沪、沪杭甬两路管理局编查课长,兼上海国民大学、持志大学国文系主任。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著有《俗语典》(广益书局,1922 年),《中华全国风俗志》(广益书局,1923 年)。1930 年任考试院专门委员,同年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1932 年辞职,仍在大学任教授,主持《民国日报》笔政。1939年患病居家,专心著述,所写《周易古史观》《庄子章义》《儒道墨学说》《中庸新解》等书,均有独到见解,成一家言。他的《中国文字学史》《中国训诂学史》及《文字学ABC》《六书浅说》《文字学研究法》《古文字学》等文字学研究专著,也很有影响。其他著作尚有《周秦诸子学略》《儒家修养法》《文字学讨论》《中国学术史》等数十种。抗日战争初期,任上海《正论社》社长,上海沦陷后,闭门著述。抗战胜利后,任上海通志馆馆长及《民国日报》社社长。1947年7月因肝癌逝世。他藏书很多,易经和文字学著作尤为丰富。其子女遵嘱将全部藏书捐赠上海合众图书馆(现存上海图书馆)。

《中华全国风俗志》,共辑录广西民俗二百一十五则,含总志三十八则、桂林二十八则、柳州十九则、庆远十三则、思恩十则、泗城五则、平乐十八则、梧州十六则、浔州十三则、南宁二十三则、太平十四则、镇安十则、郁林八则。其中材料多引自《粤西丛载》、《太平寰宇记》、《方舆纪胜》、金鉷《广西通志》及历代《一统志》、广西各州府县志等。

该著版本众多,最早的是1923 年广益书局本,后有1935 年大达图书供应社本、1986 年河北人民出版社本、199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本、2008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插图本、2013年岳麓书社“民国学术文化名著”第十辑本等。

七、刘锡蕃《苗荒小纪》

刘锡蕃(1890—1967),广西永福寿城人。曾任梧州广西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创办桂林广西特种教育师资训练所(后改为桂岭师范、桂林民族师范学校,为广西历史上第一所培养少数民族师资的民族师范学校),任所长,庆远(今宜山县)、三江、融县(今融安、融水县)县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桂林民族师范学校校长、广西文史馆副馆长等。多次访问少数民族地区作田野考察,著有《苗荒小纪》、《岭表纪蛮》、《广西特种教育》(1937年广西省政府编译委员会出版)、《广西边疆教育之回顾与前瞻》(载于《广西教育》杂志第一卷第三期,1948年出版)、《广西特种教育的动向》(载于《建设研究》杂志第一卷第三期,广西省政府编辑委员会印行,1944 年出版)、《我创办广西特种教育师资训练所的经过》(载于《广西文史资料》第十四集)、《广西壮族文人文学史概要》(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壮族文学史编辑室编印,内部参考资料)等。一生致力于民族教育和民族研究,被周恩来誉为“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先驱”,是广西本土民俗学研究的先驱。①参见桂林工学院民族基础教学部编《桃李遍山村——广西桂林民族师范学校办学七十年历史资料选编(1935—2004)》,2008年印行。

1912 年,刘锡蕃开始出访桂北民族地区,考察苗、瑶等少数民族生活习俗,并撰文在省教育报发表。1924年,任三江县令,再次深入桂北苗、瑶等民族进行考察。1925年,将前后调查综合成书,名为《苗荒小纪》。其序曰:“题曰《苗荒小纪》,不言瑶者,少之也,言苗又言荒者,哀之也。”该著全面记载了桂北大苗山(今融水)苗、瑶族地区的见闻,包括氏族、居住、饮食、服饰、家庭、婚丧、言语、祭祀、物产、工商业、交通、刑罚、体质、诉讼、契券、集会、瘴蛊、音乐、娱乐、苗瑶性质及其对于汉人与官吏、结论等二十一章,附“整顿苗荒意见书”。

《苗荒小纪》有192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刊行本、1987年台北南天书局《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第五辑影印本,收入2003年兰州大学出版社《西南史地文献》第十五卷、201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边疆社会调查报告集成》第一辑。

八、刘锡蕃《岭表纪蛮》

刘锡蕃在任职三江县长时,又多次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考察,据其绪言中的自述:“为桂省人,服公于政学两界者,凡二十年,游迹所及,殆遍于全桂。所至广求档志,博采民风……推究其本原,研究其现状。”经历之艰险,唐文佐《岭表纪蛮序》中云:“时而黔,时而湘,凡烟瘴毒恶、山峦险峻而蛮人聚落最盛之溪峒,无不有其人之踪迹。”考察之后,又用时四年撰写完成《岭表纪蛮》。全书共三十章,客观地记述了广西苗、瑶、壮、侗等民族的各种习俗。内容包括少数民族南迁、住域与居室、饮食与食具、服饰(瑶装、苗装、侗装、壮装、边防土人特装、饰品)、家庭组合、家规、婚姻(逃婚、离婚、聘礼)、丧葬、木契草契与字契、语言、歌谣、土司制度等,记载详细,通过研究分析,提出了三十三条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治理措施。如《结论》中,他列举少数民族“勤苦俭朴,服从敢死”等七大优点。他满怀深情地写道:“汉蛮之同源异派,同木分枝,非常显著明白……而深信数千年前,凡此各族,尚为吾亲爱之同胞也……今吾人既明此理,则对于此等蛮人,岂但不能视之为禽为兽,为妖为鬼,为另一星球之怪物,且将忏悔而深爱之,怜悯而提挈之!使其与国人绝对平等,方合于人道正宜。”而这样一种对于少数民族的深切关怀,在在可见,如第二十六章《生计》:“予入苗山,所见小儿无裤者,十居其二;卧榻无衾褥者,十居其六;衣服褴褛者,十居其九。鬻卖子女者,其事尤寻常!”

时任广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为《岭表纪蛮》作序,盛赞该书:

不袭陈言,别开生面,而以身历其境,所得事实引证靡遗,尤为难能可贵。吾省此类民族,实繁有徒,现正从事开化,使跻平等,执斯篇以为治理之南针也可。即以其风俗习尚,研究民族之真谛,亦无不可。质之当世君子,以为何如?

有1935年商务印书馆本,收入1991年上海书店《民国丛书》第三编。

九、雷雨编《广西西隆县苗冲纪闻》

该著缘于广西民政厅官员巡察西隆县,重点查访苗冲民情,后编辑出版的考察纪实文献。署名雷雨,具体情况不详。序言云:

壬申元旦之前日,日军攻陷哈尔滨……哈埠无时不在风雨飘摇之中,时余方作客其地,正做归计,以家存书文件过多,携带不便,乃检点书橱,择出其有用者,以备携带。适于橱中发现家君惠南为日南道尹时五方巡访记未定稿多篇,西隆、西林县抄本志书数份,关于苗乱及苗人情形的书籍多种。余素欲知苗族之内容,得此资料,不禁狂喜。乃汇抄编订而成是书。

西隆县,广西民国年间县名,1912年由西隆州改置,20世纪50年代撤销,与西林县西部合并,设立隆林各族自治县。

全书十二章,附《苗冲略图》。内容包括苗族源流、苗冲地理、物产、交通,苗族生计和衣食住行,及苗族服饰、婚姻、丧葬习俗、语言文化、社会团体、苗族近代史概况、民族关系等,是研究桂西苗族的重要著作。

国家图书馆藏有1933年广西民政厅秘书处出版本。

十、卢湘父《桂游鸿雪》

卢湘父(1868—1970),别名子骏,新会县潮连卢边(今属蓬江区)人,父、兄皆秀才。早年在乡间任教,致力于八股文,试图考取功名。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后拜康有为为师,入读万木草堂,与陈焕章、梁启超、徐君勉等为同学。翌年,应梁启超、徐君勉之约,到日本横滨大同学校任教,一年后回国。清光绪三十年(1904),在澳门创立湘父学塾,1910年迁校香港,1934年改为湘父中学。创办孔教学院。1939年在香港坚道孔教学院与文人、商人等结成“千春诗社”。1941年香港沦陷,回乡避难。在潮连卢氏宗祠以礼、义、廉、耻为专题设讲座,向乡中子弟训诲。桃李满门,许多名流、学者、实业家都出自其门下。著有《桂游鸿雪》《万木草堂忆旧录》等。

20世纪30年代,曾形成桂林旅游热,包括文人、学者、政客、僧侣及旅游爱好者纷纷进入桂林饱览山水胜迹。这其中,广东基督教青年会曾于1931至1932年间,两次组织香港、广州会员游历广西,影响极大。第二次即1932年8月,成员共计十八人,包括著名摄影家林柏钧、刘体志、叶锦华、梁芬等,以及《桂游鸿雪》的作者卢湘父。旅行团成员们边游边记录,返粤后将文字、摄像整理成书。是年五月,桂林还迎来了“五五旅行团”,团员中包括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奇峰、著名女画家张坤仪等,有《桂游半月记》记录该团游历始末。两大旅行团游历广西,既是广西文化界盛事,也极大提升了广西旅游的知名度。

《桂游鸿雪》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游记,除了文字介绍桂林山水及名胜古迹外,还选用了二十七幅风景照片,置于卷首。全书五十五目,包括绪言、游侣、游程、广州、三水至梧州、梧州、大黄江口、桂平、西山、弩滩、武宣、石龙、柳州车站、立鱼峰、柳州城、酒精厂、柳桂公路、荔浦、秀峰饭店、阳朔、平乐、昭平、马江、梧州河滨公园、河口、结论等,以及进入桂林后游览的独秀峰、老君洞、孔明台、铁佛寺、白鹤洞、南熏亭、木龙洞、风洞山、白龙洞、将军庙、白龙池、观音岩、刘仙岩、开元寺、云峰寺、龙隐岩、隐真岩、普陀山、七星岩、月牙山、伏波山、还珠洞、象鼻山、斗鸡山、王府等胜迹。山水名胜之外,也涉及桂林物产、民风,如关于花桥的记载:

道经花桥,闻桂林马蹄最有名,而花桥为尤著。询之,则花桥只为马蹄之聚处,其出处则为卫家渡。但区区一隅,所产无几。土人多收为亲友赠品,甚少有售出者。至花桥之来历,据林所长言,则谓前时某将军之女,捐其奁资所建者云。

花桥是典型的多孔薄墩连拱石桥,被誉为“中国桥梁建筑奇葩”,也是桂林的地标和交通要道,历来商贩云集。马蹄,即荸荠,与腐乳、三花酒为“桂林三宝”,这些本土产品多买卖集散于花桥一带。不少文化名人寓居桂林时,曾居住在周边,如田汉、巴金等。白先勇《花桥荣记》更是让这里声名鹊起。

有1934年广州培英印书馆刊本,2021年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旅游文献续编》第十七册收入。

十一、广西农林局编《广西昆虫调查报告书第一号》

1934年,广西农林局奉命特派刘调化、黎国熹、陈金璧三人分别调查柳江区、南宁区、苍梧区二十八个县的虫害分布及其为害状况,采集昆虫标本、土法杀虫药剂等,其后编成报告书。除书前附害虫彩色图及害虫分布图二十幅外,重点介绍了柳州、柳城、融县、三江、宜山、天河、罗城、象县、雒容、中渡、宾阳、上林、横县、永淳、邕宁、武鸣、兴业、郁林、博白、陆川、贵县、桂平、平南、藤县、苍梧、容县、北流等县的农业概况、害虫名称分科、被害物、形态、经过习性、为害实况、土法防治、科学防治及治虫土法药剂等。作为首部广西农业专著,亦可补民俗史料之不足。

该著有1935 年广西农林局编印本,2021 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近代植物与昆虫文献史料汇编》第十二册收录。

十二、庞新民《两广瑶山调查》

广西金秀大瑶山,又称大藤瑶山、大藤山,是广西中部的最高峰,拥有种类丰富的动植物,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瑶族世居之地,也是最为吸引民俗学家前往调查研究的目的地。早在1926年,中山大学曾派任国荣由三江墟进入横涌村一带调查,前后共四日。1928年开始,由生物系主任辛树帜领导的瑶山考察,与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合作,在生物考察之余,同时展开民俗考察,可看作中国最早的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相关区域民俗调查。1930年至1931年,中山大学生物系采集队赴两广地区采集动植物标本,队员庞新民调查、收集了许多瑶族风习,所得材料经整理于193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名为《两广瑶山调查》。该书分为《广东北江瑶山杂记》与《广西瑶山调查杂记》两部分,图文并茂,分别介绍两广瑶山地区的概况。在广西部分,作者把广西瑶族情况分为瑶山宽度之大概、五种瑶人之村庄及姓氏、社会组织、汉瑶之关系、服饰、饮食、住、婚嫁、死葬、耕种及农具田产、敬神、迷信、疾病与医药、出产、板瑶之故事、风俗等,共计十六部分。书中材料均为作者实地调查所得,极具史料价值。

该著是现代民族学田野调查的代表作之一,最早有1935年中华书局本,近年来陆续被收入金秀瑶族自治县史志办公室编《金秀历史文献资料汇编》(第六辑·民族类,据1935 年中华书局本整理,名为《两广瑶山调查·广西之部》)、《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少数民族卷·一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中。

十三、王同惠遗著《广东省象县东南乡花篮瑶社会组织》

王同惠(1910—1935),河北肥乡人,我国民族调查研究的第一位女性。1935 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旋即受广西省政府和燕京大学派遣,与丈夫费孝通①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今苏州吴江区)人,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30年秋,费孝通由东吴大学转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从吴文藻,后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社会学人类学系,师从世界级人类学家史禄国,是中国最早在本土获得社会人类学硕士的青年学者。1935年,费孝通与王同惠结为伉俪。同年,费孝通从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取得该校公费留学资格。出国前偕王同惠赴广西实地调查,在瑶山迷路失事。翌年秋,费孝通抵达英国,师从布·马林诺夫斯基,完成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代表作还包括《生育制度》《乡土中国》《中国士绅》等。在婚礼后第四天启程赴大瑶山进行特种民族调查研究。途中,二人以《桂行通讯》为总题,进行田野工作的实时报道,文章分别刊于《北平晨报》《益世报》《宇宙旬刊》等。是年12月16日,费孝通在调查途中误入捕虎机关受伤,王同惠独自求援途中不慎跌入山谷坠亡。费孝通1936年5月在梧州安葬妻子,并亲撰碑文纪念:

吾妻王同惠女士,于民国二十四年夏日,应广西省政府特约来本桂研究特种民族之人种及社会组织。十二月十六日于古陈赴罗运之山道上,向导失引,致迷入竹林。通误陷虎阱,自为必死;而妻力移巨石,得获更生。旋妻复出林呼援,终宵不返。通心知不祥,黎明负伤匍匐下山。遇救返村,始悉妻已失踪。萦回梦祈,犹盼其生回也。半夜来梦,告在水中。遍搜七日,获见于滑冲。渊深水急,妻竟怀爱而终。伤哉!妻年二十有四,河北肥乡县人,来归只一百零八日。人天无据,灵会难期;魂其可通,速召我来!

1936年春,费孝通整理王同惠遗稿,以亡妻之名编写《花篮瑶社会组织》,全书运用功能主义方法实地调查和研究社会组织,从花篮瑶的基本社会细胞及家庭出发,将花篮瑶的社会和文化结构进行系统论述,详细分析大瑶山内五个族团之间的关系,开创了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全书分六章,以社会组织为轨迹,从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家庭”写起,继而“亲属”、“村落”、“族团”(范围有伸缩性,时指民族,时指民族中的一支系)及“族团”间的关系,由小及大,由单一到复杂,全面叙述了大瑶山花篮瑶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具体展现了花篮瑶的婚姻、生育、丧葬、生产、饮食、居住、石牌制、信仰、交际、贸易等习俗。材料翔实系统,史料价值高,是我国社会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的重要专著。吴文藻为《花篮瑶社会组织》撰写导言,“王同惠女士费了她的生命给我们立下了社区研究的基石,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宝贵的成就”,“愿意读者能珍视这一点收获”。

有广西省政府特约研究专刊1936 年印本、商务印书馆1936 年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年重版本、民族出版社2016年本等。

十四、卢云青《陕豫苏浙闽桂粤七省游记》

卢云青(1880—1936),出生于天津,祖籍湖北省老河口市。著名教育家、藏书家卢木斋次女,嫁绍兴娄鲁青。曾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天津木斋中心首任校长,女教育家、慈善家。

《陕豫苏浙闽桂粤七省游记》记录了作者自1935 年12 月16 日至1936 年7 月31 日期间游历七省的情形,对各地风土人情记述简略,于教育情况则描绘详细。其中对广西教育颇为肯定:

自幼稚园以至高中各校,人人皆有免费入学之机会,桂省府为需要人才计,凡入师专之学生,不但免缴学费,并每人由校方津贴膳费六元。

1936年秋,游记整理完成后,卢云青溘然而逝,该书由其丈夫娄鲁青于是年冬出版。

十五、释悦西《旅桂蒙难记》

释悦西,生平不详。该书未见著录。有1937年6月一笑庵初版。收《序》三篇,共六节,附录《游桂十五咏》。书中记述了作者由香港出发至梧州,后经昭平、平乐、荔浦、阳朔抵桂林沿途的水陆交通与风土人情,及其有关桂林城中栖霞寺、观音岩、月牙山寺、龙隐庵、开元寺、虞帝庙、祝圣寺等寺庙的游历见闻。如《桂游鸿雪》中提及的月牙山豆腐,释悦西也品尝了。他在书中记道:

月牙山的水豆腐很出名,凡游月牙山者皆欲尝试为快。超性师亲自动手煮了两碗来请我尝鉴,豆腐依然是平常豆腐,乃由超师别出心裁煮成功,便觉鲜美无比,别有风味。不但非他处所及,即换一个人煮出来亦复大异。

只是在游历途中,作者因涉嫌传教被捕入狱,故名《旅桂蒙难记》,详述其被捕、狱中、出狱经过。

仅见1937年一笑庵印本,国家图书馆藏。

十六、陈志良《广西特种部族歌谣集》

陈志良(1908—1961),20世纪30年代曾任教于刘锡蕃创办的广西特种教育师资训练所,广西现代民俗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该著即作者在任教期间,向少数民族学员搜集而得。该书自序中有撰著情况的介绍:

良不敏,生平无他嗜,惟好读书、旅行、电影与闲谈,以为可以助长智识,增进阅历。其中以民族民俗,与古代社会,尤感兴趣。然半生劳顿,局处沪滨,旅行全国之举,有志未竟!江南沦陷,沪滨难安,走港来桂,方悉广西之有省立特种教育师资训练所,学生均系桂省特种部族之优秀青年,心向往之;承雷教厅长宾南,刘所长锡藩之盛情,如愿而往特师授课。授课之余,爰作民族民俗学上之采访。

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歌谣研究,包括歌谣的起源和特点、广西少数民族歌谣的分类和分布、各民族演唱民歌的具体情况和演出特点、“唱歌的鼻祖”刘三妹传说的流布情况等。下册为歌谣集,共收广西苗、瑶、壮、彝等民族歌谣三千多首。分历史歌、古言(故事)歌、祭礼歌、礼仪歌、情歌(再分言情、哀情、亲情)、抗战建国歌、杂歌等七辑。有学者指出:“本书资料丰富,记录忠实,歌词附有大量注释和说明材料,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科学价值的少数民族民歌集,与清代李调元编纂的《粤风》先后映辉。”①过伟:《广西20世纪民俗采录研究简史》,《广西师院学报》2000年第3期。

十七、广西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室编《广西石刻展特刊》

1946年9月,“广西省历代石刻展览会”举办。一时政要与各界名流纷纷致函、题字,10月《广西石刻展特刊》由时任广西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室文物专员的林半觉(1907—1983)编印。新中国成立后,林半觉历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秘书、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从事广西石刻研究,编纂《广西历代碑目》《广西石刻志稿》《广西历代平蛮碑纪要》《桂林明清碑目略》《桂林石刻诗抄》《还珠洞唐宋石刻新见》《元祐党籍碑资料汇编》《桂林校碑记》等,被誉为广西石刻的“活字典”和“守护者”。

卷首有于右任、胡适、朱家骅的题字,时任广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的《广西石刻展览特刊序》、封祝祁的《广西石刻特刊题词》、傅斯年的《广西石刻展览特刊序引》、(日)龙志泽伯纯的《广西石刻展览会序》、简又文的《广西石刻展览会弁言》、马衡的《为广西石刻展览会进一言》。是刊收录了陈竺同、陈寿民、陈良佐、罗香林等学者有关广西石刻的文章共计二十三篇,并有展览会石刻目录和林半觉撰《广西石刻展览始末》与《编后记》。其中《广西石刻展览始末》提到:“搜讨广西石刻拓本,筹编广西石刻志,冀存一部粤西史迹,六年来获墨拓一千八百余种,凡三千余帧。”可见,该刊应被视为民国时期广西地区石刻文献总目,同时也是有关石刻文献的现代学术研究之重要成果,当代研究、保护石刻文献者,不可忽视。

该刊未见书目著录。版本仅见广西省政府秘书处编印室1946年印本,国家图书馆藏,目录首页右下钤“陈垣同志遗书”“北京图书馆藏”。

十八、廖炯然《瑶民概况》

廖炯然(1902—1953),生平不详。

封面为许崇灏题写书名。据许崇灏序可知该著出版缘由:“新亚细亚学会理事现长广东民政,对于瑶民力求治理教化之法,近将廖炯然君所编《瑶民概况》抄寄本会。其中关于历史、地理、风俗、语文、生活、习惯,记载颇详,可为研究者之参考。”全书分七章:瑶民之历史、地理、政治、文化、风俗习惯、社会状况及其生活、瑶民之妇女问题等。

有1948年中华书局铅印本,国家图书馆藏。

猜你喜欢

广西
广西贵港
梦圆广西
壮美广西
《广西戏曲》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广西宁明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广西:“免补”举措 造福妇幼健康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