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园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研究
——以浙江创意园为例

2023-04-19倪建发周蓼蓼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产学研园区协同

倪建发,周蓼蓼,何 伟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3)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两者深度融合发展也成为推动国家综合实力增强的重要途径。文化和科技融合不仅可以强化国家文化软实力,也可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孕育新兴产业。在此背景下,通过将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衍生出以生产创新性知识产品为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浙江创意园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构建了“产学研+N”的创新生态圈合作模式,推动了文创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为未来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一、国内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和主要模式

(一)国内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现状

1906年,美国工程师施奈德率先提出“合作教育”,旨在充分利用学校、科研单位的优势资源,实现科学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产学研模式最早开始于美国硅谷,从斯坦福与加州伯克利分校等为基础的产学研方式机制发展而来的。1973年,美国率先实施了“大学与企业合作研究计划”,政府负责保证公平的发展环境,高校提供科研教学资源,企业则提供实战研究资源,高端人才跨界合作,这使得科研可以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更快地转变为商业产品,创造出市场价值[1]。20 世纪60 年代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逐渐成立了以合作教育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并将其推广发展。80年代到90年代产学研相关理论得到了长效的发展,产学研合作的理论研究也走向了第一个高峰期。在中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末期。当时,中国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国家战略,鼓励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并鼓励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合作。这一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我国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契机。

20 世纪90 年代欧美学者率先将协同创新与产学研相结合,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本理论架构,此后170 多个国家或地区的专家和学者在此领域开展了研究[2]。由于产学研的研究在我国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此,该领域的一些研究者自然将目光转向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3]。在当前瞬息万变的复杂环境下,高校知识生产的组织模式也由单学科内部研究转向跨学科研究、跨领域合作,合作共生、协同创新正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而近年来我国为推进产学研创新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如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现与创新协同相关联的关键词频次排序为:“创新139 次、科技74 次、知识产权23 次、协同13 次,以及产学研3 次”。同时,随着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推进,企业、政府、中介、高校等创新主体通过多方位交流协作,逐渐突破了彼此之间的壁垒,实现了深度的合作。创新已经逐步从分散、封闭的独立创新走向开放式创新、协同创新。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模式

从文献检索来看,当前国内外已有作者从不同角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进行研究。本文从参与主体的角度出发进行文献梳理,发现已有研究主要有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模式、以产学研组织为主的市场模式、多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等三种模式。

1.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模式。从国际上看,日本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特点就是由政府为核心,如由日本政府委托产学研开展科研创新而形成的政府委托研究模式[4];美国提出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模式,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体现政府与产学研的权力结构,同时还涉及大学科技园、大学衍生企业模式、企业孵化器、契约合作研究等模式[5]。

2.以产学研组织为主的市场模式。这种模式的研究主要是高校主导、企业主导、科研院所主导三种类型[6]。这三种类型模式都有其特点,从高校主导模式角度看,大学具有科研优势,可以通过科研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方式给企业,带来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运用;从企业主导模式看,企业具有先进设备和研发资金,可以推动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从科研院所主导模式看,能够加快技术研发和研究,促进科研转化[2]。

3.多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多主体间的协同合作,最典型的代表是美国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建立的科技工业园形成了硅谷模式,实现大学—企业—政府相互关联和互补的三边关系[7]。“硅谷模式”,使斯坦福、加州理工为首的产学研创新园区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效率大大提高,也给世界各国的技术创新带来了新的方向。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更深层次的进化,应该是园区化多元协同驱动共生的模式,该模式能够有效聚集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法律机构等各参与主体的创新要素,打破壁垒,对创新要素进行集成优化,与园区相匹配的创新生态圈,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

二、浙江创意园的园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实践

2009年,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开启园区化办学,创办浙江创意园,服务区域产业升级与转型。园区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导向,结合教育力和服务力,建立起以学校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创新机制,形成了多方协同发展的“产学研+N”创新生态圈合作模式。

(一)建立以文化人才与文创企业紧密融合的产学研创新机制

企业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具有市场导向和创新驱动的优势,能够直接面对市场需求,快速响应并调整创新方向和策略。同时,企业还能够有效地整合产业链资源,推动产学研各方的协同创新,提高创新效率和成果转化率。

1.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核心载体。园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以产学研为导向,结合教育力和服务力,分别构建了人才培养中心、非遗传承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产品展示中心、知产交易中心和创新创业中心等六大核心模块。以此为载体,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为地方培养了大量文化、科技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引领了产业创新发展。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园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也推动了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

2.建立协同创新平台。通过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园区内各创新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协作配合。建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学校联合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项目对接、成果转化等服务,推动产学研各方的深度融合。

3.加强科技中介服务。通过园区内的知识产权服务引进科技中介机构,为园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咨询专利导航提供服务。同时对产业布局进行专利导航分析,推动社会企业和学校师生的成果转化和应用。

4.加强文化人才与科技人才的交流互通。学校将瓯塑研究院、瓯绣工作室、瓯窑工作室、木活字工作室、创客空间等文化育人载体入驻园区,一方面,通过开设非遗传承选修课、体验课,举办讲座、工作坊,形成渗透式的特色区域文化传承路径,使科技企业员工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和坚守传承、精益求精、技道融合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实施“传统工匠-科技人才结对计划”,鼓励传统工匠与科技人才结对,共同寻找能桥接传统手工艺与当代价值观的文化意义,创造性地运用现代设计思维和设计符号对传统手工艺进行改造。

(二)建立内部与外部动力相辅相成的协同创新机制

1.产学研协同创新各要素紧密对接。首先,园区企业与学校形成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学和科研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和技术服务,引入企业家、技术专家参与专业的课程、教材建设,并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其次,园区与政府、学校共建温州时尚研究院、文创学院等机构,使学校和企业、研究机构在项目开发、课程建设、人才培育、产业创新等方面紧密合作,充分发挥三者之间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功能。

2.优化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支持体系。通过园区国家级、省级、市级平台优势,为企业争取产业补助政策,有效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其次,通过评选园区产教融合型企业,对企业进行绩效考核,促进产学研深层次合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与此同时,设立园区“产教融合专项基金”来资助产学研项目。

3.推动产学研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一是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建设产学研创新创业工作室,培养通过举办创新创业活动、建设国家级众创空间等措施,构建“学园城”生态系统,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二是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与学校合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文创人才。同时,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人才培训和实习项目,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建立协同发展的“产学研+N”创新生态圈

浙江创意园以园区为纽带,依托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整合入驻企业、行业协会、产业学院、研究机构等资源,构建产学研创新生态圈,形成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

1.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建立产学研联盟和合作协议,入驻企业与园区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入驻以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为必要条件,明确各方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完善园区管理制度和运营机制,保障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顺利进行。

2.提升产学研融合度。深化校企合作,强化项目对接,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学校整合科研力量、师资团队,进行技术共同研发;企业提供研发平台和市场指导,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企业案例,实现课程与产业需求对接;建立人才交流机制,互派教师和技术人员,企业骨干人员到学校授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这种深度融合促进了双师型师资和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促进产学研经验的碰撞和文化的融合。

3.提高产学研配置率。资源优化配置,避免同质化竞争。在人才培养方面,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基地、工业设计师资格培训,定向配置,培养产业所需人才,形成资源互补。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提升配置率。通过项目招标和专家评估,园区给于专项资金补助、资源倾斜、政策支持,提高产学研配置效率。

三、浙江创意园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启示

浙江创意园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有效运行的一个园区,是协同创新理论综合运用实践的典范,它的成功运营模式给人们带来了经验启示。

(一)构建多方合作的协同育人体系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也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环节。浙江创意园注重人才培养,通过建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教师企业流动站等机构,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也为教师提供了参与企业研发和实践的机会,还为文化与科技相互促进提供了平台。只有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更好地推动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二)制定完善的利益保障机制

有效的产学研合作,需要技术创新体系内各方形成多赢的局面,良性互动,通过制定合理的利益保障制度,使合作方都能在产学研过程中分享利益,并通过制度规范来保障,特别是要保障研发科技人员的利益,同时对于高职院校参与产学研的教师,在职称晋升等方面可以考虑将研发成果作为主要考核业绩。

(三)立足区域市场化发展趋势

经济利益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的最直接因素,尤其对企业发展而言,其经济利益的获得主要通过市场需求来实现。对产学研组织自身发展而言,立足区域市场发展,形成有效的供需对接产学研协同创新,聚焦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战略,立足区域市场需求导向和产业化发展方向,加强有效供需对接,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

(四)建立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公共服务平台

产学研结合涉及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等不同实体,在管理体制上建立一套合理的组织制度,可以增强合作方的紧密互动。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平台,可以让信息交流更加顺畅,让合作各方加深了解,合理选择合作的对象。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平台也可以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五)建设风险共担机制

合作创新的风险共担机制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核心问题之一,可以考虑成立产学研种子基金,引导金融界发挥更大的作用;完善金融支撑体系,打造更多的科技金融产品,降低交易成本和提升投资收益,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浙江创意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实践表明,“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高校和科研机构能够为文创设计企业的创新提供人才培养服务和技术支持,有效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推动文创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文创设计企业的市场敏感性和丰富工作经验,能够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实际需求和应用场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产学研协同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经济发展创新内驱力。

猜你喜欢

产学研园区协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