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比较研究

2023-04-19李程

中学生学习报·教研周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西方理想信念教育对比研究

李程

摘 要: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态整体呈现积极向上的状态,且多数学生能够清晰意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但是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西方思想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部分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问题,表现出弱化民族与国家认同感、对政治冷漠、急功近利等多种问题。本文对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理想信念教育进行了对比分析,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以期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水平。

关键词:中西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比研究

前言: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国家未来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市场经济改革引发的矛盾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了各种文化思潮,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导致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大学阶段是学生积累知识并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一过程中,正向的理想信念教育能够引领大学生的发展。大学生始终坚定振兴民族的理想信念,才能在激烈的时代竞争中抵抗外界诱惑,通过社会实践发挥自身的价值,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愿望的实现。

1.中西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比较

1.1环境方面

第一,政治环境。西方国家多为联邦制,政权由三个部门共同掌握,通过互相牵制实现权利平衡;中国则实行多党合作以及政治协商制度,主要由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多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第二,教育环境。西方社会较为开放,更加重视素质教育,形成了灵活多样且讲究实际效用的开放性教育制度,致力于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新中国成立后,借鉴了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基于学科之间的分化,各学科沟通性不强,其研究、课程等方面联系性不强,学生学习知识较为分散,表现为人文素质缺失。

第三,文化环境。西方国家包容性较强,不同种族间的文化相互渗透,但重点在于培养适应各行业所需的人员,保证自身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我国则主要学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更加重视对知识的掌握,以便就业,但是创新意识与冒险意识较弱。

1.2教育理念的比较

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拼搏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对学术的质疑、批判精神以及创新拓展能力,因此西方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意识,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环境。中国高等教育在于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但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限制,忽视了学生个性,导致大学生无法理解理想信念的内涵;相对涞水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累积与灌输,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继承以及学术的权威地位,因此中国青少年生活能力较差,缺乏自主意识,环境适应与应变能力也相对较弱。

1.3科学性

西方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考核,更加关注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单纯的记忆能力或描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都具备充分的动手能力,创造意識较强。中国高校课堂主要是教师的一言堂,严重打击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有效性

西方国家文化包容性强,学生具有较强的物质观念,比较重视物质奖励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实用主义与劳作精神是支撑他们不断开拓进取的主要精神;中国大学生的创新、创意以及创业能力不足,并未充分的体现出教育的有效性。

1.5实践性

西方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能力,注重对知识的拓展与创造;而中国教育更加重视继承与掌握知识内容和构建知识体系方面,双方教育传统存在较大的差异。

2.中西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的比较

2.1西方教育方法

第一,国家全面干预。西方国家大学联合会要求大学或学校的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成为美国公民,再次基础上开展各种德育内容,但是核心的民主、自由、人权以及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基本不会产生变化,使得大学生优越感和自豪感较强。

第二,政府指导。西方国家重视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品质与能力,非常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国家甚至强制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政府通过立法、政策等多种奖励方式为思政教育履职提供了保障。

第三,社会广泛参与。西方国家比较关注社会的教育作用,家庭、学校与社会都被广泛宣传思政理念,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第四,隐形教育。西方国家致力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隐蔽的向学生进行渗透式教育,在进行其他课程教育期间,也会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第五,营造环境。西方国家对教育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方面较为关注,采取多元化、多方位、多层次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团体训练活动对学生进行指导与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2.2中国教育方法

第一,思政课程方面。我国德育更加强调教育的系统性,更加偏重对知识的传授,有完善且严谨的教学计划与大纲,以至于道德教育存在明显的强调政治性、注重统一性以及规范性特征。思政课程是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要途径,其他课程虽然也会渗透但并未落实,教育效果也无法保障。部分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开展实际的思想教育,也没有设置充分的社会活动时间,主要是在课堂上单向灌输,不分层次与阶段。学生的复习只是死记硬背,难以从心里吸收并消化德育内容。

第二,有名有实与无名有实。我国思政课程存在与各级学生课程体系中,教师也多由受到专业大学思政教育培养的人员担任,因此教育方式具有显性的特征。但是课程体系中,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并未与公民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等挂钩,以至于无法体现出明显的培养效果。

结束语:理想信念教育始终存在于教育体系中,时代不断发生变革的同时,将会体现出新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为保障党的事业能够良好继承,社会主义事业继续稳定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必须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并明确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结合时代发展趋势,积极强化教育薄弱环节,根据现有教育成果采取优化措施,努力形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童付超,谭昌勇,吴建芳.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41(03):67-71+79.

【2】吴军.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观察,2021,10(33):30-31+48.

【3】钟俊生,戚书宁.浅析西方教育对我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启示[J].亚太教育,2016(09):252+241.

猜你喜欢

中西方理想信念教育对比研究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与改进
高职辅导员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
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初中英语教学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