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对策研究
2016-12-09秦俊华
秦俊华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详细阐述了当前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问题现状,分别从提升思想政治水平、加强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入手,提出了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对策。
关键词:新时期;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确保我党保持生机与活力和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一项重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为建设能够培养高质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大学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面对新情况、新环境,如何对这支特殊队伍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及教育,尤其是如何加强其理想信念教育已成为政府、社会、高校和家庭共同面对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核心体现,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无论是对自身的发展,还是对社会发展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命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三观四信”教育、国情党史教育、党风廉政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首先,“三观”指的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形成正确的“三观”是学生党员教育中最基本的内容;“四信”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党和政府的信任。“四信”教育关乎党和国家的事业,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有效途径。国情党史教育指的是加强学生党员的国情党史教育,帮助学生党员认清国家发展的基本路线、方针等情况,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以及党在危难时刻挽救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坚定学生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信心。党风廉政教育指的是学生党员要学习党的廉洁自律,为走向社会肩负历史使命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二、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现状分析
学生党员通过自学掌握了先进的思想理论,加之高校针对他们进行了系统的思想政治学习,因此,他们是高校青年学生中的行动的先行者和思想的引领者。尤其是标准化的党员发展流程,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让他们在不同的学生干部岗位进行多方面的实践锻炼,使他们不断成长,渐渐成熟起来。总的来说,大多数的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现状良好,是坚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学校的教育为他们树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让他们矢志不渝地支持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然而,由于大学生数量大,党员发展存在差异性等诸多原因导致部分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部分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坚定性不强。当前大学生是个性十足的一代,常常按照自己的判断进行各类选择,凭借自身的简单想法决定追求,他们崇尚个性自由,更多的关系个人发展,对社会中经常爆料的不良现象在表现出深恶痛绝的同时,又沉入自我漠不关心,对真善美的理想信念既满怀希望又缺乏坚持。一部分人既不以完全为社会和集体作贡献来衡量自我的价值取向,也不完全脱离实际,以完全实现自我价值作为实现价值观的归宿。此外,部分高校选拔学生党员更多的在于成绩是否优秀,是否是身边的学生干部,缺乏系统健全的选拔机制。在日常教育上,基层党组织通过讲座、红色教育等方式培训和教育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基本合理和正确,但在某些关于个人发展等特殊事上仍存在不良的思想,信念的妥协性依然存在。他们始终想着“鱼与熊掌兼得”,经常徘徊在选择的“进退维谷”,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坚定性,随着新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价值多元化也在潜移默化的动摇学生党员的信念。
二是部分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执着性较弱。早期的共产党员信仰极其坚定而且无比执着,与之相比,当前的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执着性不够,通过大学教育培养起来的信念可能会随着环境等其他因素的改变而慢慢消退。理想信念不是在一个自我封闭的环境中存在的,其在个体上的发展和完善需要其他的价值观念支撑,如民主、平等等思想。然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新时期虚拟网络与现实的撞击、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差异性等使部分学生党员无所适从,缺乏选择的能力,他们经常陷入对未来的思考,彷徨又茫然地不知所措,进而导致理想信念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此外,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成就感和存在感的部分党员容易受不怀好意的人的蒙骗,用以慰藉迷茫的心灵。无论是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均有可能导致高校学生党员对理想信念不够执着,随时发生变化。
三是部分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表现性不够。当前,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党员存在“价值迷失”、“理想混乱”等,不同程度的呈现出了利己主义,导致理想信念的崇高伟大正在一步一步从视线里淡化。一些传统文化中提及的观念正在减弱,如:诚信意识淡薄、担当精神减弱、道德修养缺失、团结合作能力较差以及挫折承受能力欠佳等。这就导致了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表现性不够。大部分学生党员的信念不是没有,而是需要被激发,需要一个学习、提高、表现、固化的过程。
三、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为学生党员思想状态精准把脉
“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俗语耳熟能详,也启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干部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工作者还要深入支部和党员个体,给学生党员的思想状态精准把脉,时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此外,要加快大学课程改革的步伐,尤其是理想信念教育课程的改革。课程制定者要结合工作实际多方调研研讨,充分借鉴优秀做法和经验,最终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方案。要创新教学工作的方法、手段,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在教育学生党员的过程中上要做到真学、真懂和真信。
(二)加强思政教育队伍建设,为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精心护航
新时期,应该结合时代特点,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干部队伍,培养出既能熟悉工作业务,又能深入了解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的人才。新时期的思政队伍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要熟悉掌握各类学习网络学习平台和软件,具体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二是要做到尊重新时代学生的个性,并鼓励个性的张扬,从思想源头上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尊重个性需求;三是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能力,培养出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干部队伍,辅助教育工作的开展。尤其是要锻炼其具有运用新媒体软件的能力,全方位强化学生党支部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及自我宣传的功能,为工作队伍增添活力,为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精心护航。
(三)打造实践渠道和平台,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拓宽途径
理想信念的问题既是新时期学生党员的一个思想认识层面的问题,又更是一个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践的问题。理想信念的确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努力学习和实践相结合。高校学生党员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年轻化、理论基础好,然而,紧紧掌握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个人理想信念的教育显然是远远不够,在实践中领悟信念更是大学生群体迫切需要的课程。实践教育的渠道和平台方式多样,如学生党员参观红色基地,开展党史知识竞赛,走访基层单位,深入贫困山区义务支教等。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党员更好的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更能够在学生党员在实践中感悟和领会理论。
(四)增设网络教育阵地,为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方法
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应结合时代的发展的要求,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教育要敢于突破常规,利用手机、网络平台等媒体技术,增设网络教育阵地。通过增设“微信群”、“QQ讨论组”、“网络聊天室”、“微信公众账号”等平台就大学生关心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开展网络思想大讨论、网络知识问答、红色论坛讨论等活动。积极创建学生校园网站或主页,加强宣传报道,传递正能量,提出符合主旋律的批评和建议。此外,也要坚持线下面对面的开展活动,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信念教育工作在保持传统的讲座、会议等方法的基础上,也应该积极重视新媒体的运用,加强线上的教育工作,为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方法,发挥整体合力,达到增强信念的良好效果。
(五)为学生党员排忧解难,巩固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成效
学生党员是高校青年学生中的排头兵,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常常扮演着示范者和引领者的身份,但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会遇到具体的困难和问题,高校思政教育老师应该积极主动站出来,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帮助学生摆脱困境,赞扬他们勇于拼搏的精神,强化前期教育的成效。当学生党员遇到现实的挫折时,如何解决问题同样会他们的信念。此外,理想信念教育要掌握虚实结合的教育方法,不能只靠说教,这样既不是学生欢迎的方式,教育的内容也无法深入学生内心,起不到实际作用。理想信念教育既要以理服人,循循善诱,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又要切身实际的帮助他们处理好成长过程中恋爱交友、职业选择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普遍趋于正常,但是部分学生党员仍然存在问题,各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谋划、拓展渠道,寻找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方法、好对策。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以上具体的解决办法,相信在未来几年内,在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之下,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之下,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水平将会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将会更加坚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z]2004-08.26.
[2]赵静.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06(1O).
[3]詹灵杰.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意蕴和现实路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OlO(3).
[4]石清云,肖柯.后倾理念下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问题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