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实践方法
2023-04-18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三涧小学250200
王 香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三涧小学 2502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要创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新课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提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是提升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途径,对于核心素养培育具有关键意义。
一、立足文本内容, 搭建思辨框架
文本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研究教材,通过精准的思辨框架构建学习结构。恰当的思辨框架能有效激发学生知识构建,使其在探究中获得学习体验。
1.设置思辨问题,明确思辨主题
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的关键工具。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的获得并非来自教师的外部灌输,而是学生在特定支架上自主构建的过程,而提问就是这样的一个支架。教师需要根据文本特点精心设计思辨性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其朝着新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以三年级下册的《陶罐和铁罐》为例,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陶罐和铁罐的结局有什么不同?根据它们的不同结局,你明白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分析思维,从文本中提炼信息,然后对文本的主题进行思辨,明确其中寄托的价值观念,最终对主题思想进行论析。由于这篇文章是一则寓言,通过生动的故事表达了抽象的道理。学生在学习时需要深入寓言的表面,关注其中的深层含义,理解言外之意。这样设计的思辨问题符合文本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在主题的引导下提升阅读的深度,促进有效学习。
2.引导学生阅读,寻找思辨依据
思辨活动对小学生的能力提出一定要求。在提出思辨问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问题阅读相关文段,让学生从中寻找思辨的依据。通过这一过程,教师示范了从文本中提炼信息和观点的技能,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思维,从而能够将这些经验迁移到其他情境中。
以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为例,教学的重点是从文本中提炼信息、梳理说明的逻辑脉络。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接着,学生通读全文,提炼文本信息以回答第一个问题。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实际上,我们需要对这两方面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分解,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提炼。”举例来说,教师可以针对第5自然段的内容提炼为“住宅的选址”,然后让学生借鉴这个策略展开思辨,完成任务。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够增强其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3.主动表达观点,提升思辨能力
思维与语言是不可分割的,语言承载着思维的内涵。学生在表达观点的同时,不仅能够提升语言能力,还能够加强对思辨问题的处理。通过参与表达活动,个体能够使思维更加清晰、结构化,并在陈述观点的过程中展现出更多的灵活性与开放性。
以四年级下册的《飞向蓝天的恐龙》为例,教师通过创设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有很多语句表达很准确,请找出一句说说自己的体会。”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句子,并鼓励他们详细分析。比如有的学生选择了“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这句话,指出了“主动飞行”一词的精准运用,表明不仅是滑翔。其他学生也提到了作者使用的限定词,如“可能”“大约”,表明作者的不完全确定性。每个学生的观点都为其他学生提供了启示,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思辨问题,并培养了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全面提升了思维水平。
二、构建思辨场景, 培养思辨品质
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课堂成为培养学生思辨品质的重要场所。教师应该依托文本构建思辨场景,通过文本阅读引导学生展开分析与讨论,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见解,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他们的自主成长。
1.驻足文本留白,开展思辨训练
在文本中,留白之处虽未明确用文字呈现,却蕴含着深刻的内涵。这种留白往往凸显文本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产生出一种意境未尽的美感。教师应正确认识这种文本的教学价值,并以此为契机,在留白的地方进行思辨训练。
以三年级上册的《灰雀》为例,文中描述了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讲述了三只灰雀的消失和复现,但并未交代灰雀去了哪里,形成了留白。为此,教师设计了思辨训练活动:“默读课文,思考列宁和小男孩在对话时各自内心所想。”这样的思辨训练要求学生根据其他情节和人物对话来“补白”留白处。通过驻足文本留白进行思维训练,学生得以超越文本表层,深入思考,使他们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本质内容。
2.探讨文本矛盾,激活思辨意识
经典名作常在语言、内涵、表达方式等方面呈现出明显或潜在的矛盾,这些矛盾往往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交汇点。教师若能抓住这些矛盾点,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将有效刺激学生的认知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思辨意识,推动学生逐渐深入、全面理解文本。
以四年级上册的《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为例,原本想飞进太阳里去的豌豆最后落到水沟里,而且在水沟里涨大。它认为:我胖得要爆裂开来了。我想任何豌豆从来不曾,也永远不会达到这种地步的。我是五粒豌豆中最了不起的一粒。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认同它认为自己是最了不起的一粒吗?说说你的观点。”这里存在明显的自我膨胀与实际价值的矛盾。在学生展开讨论时,教师可启发:“这是自我膨胀的心态,但并不一定反映实际价值。”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文本中的矛盾,提问:“谁才是五粒豌豆中最了不起的一粒?”以此深入探讨关于情感和价值观的问题。矛盾的存在不仅为文章增色,还展现了价值观的冲突。通过探究这一矛盾,学生能够促进自主思考,实现深度学习。
3.组织多元实践,保持思辨状态
思辨性阅读活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通过串联不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整体性的知识体系。每个实践活动都应具有不同的教育作用,能够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以三年级下册的《纸的发明》为例,教师设计了三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首先,学生口头概括了记录载体形态的发展过程,从竹片、木片到纸。其次,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整理了不同时期纸的发展过程并制作了图表。最后,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这三项活动采用了不同的思维策略,具有多样的学习价值,同时,学生产出的成果也呈现出多样性,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
三、贯通教学环节, 挖掘思辨深度
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教学环节相互联系、层层推进,能够助力学生逐渐提升思辨能力。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综合考虑整体课堂,有意识地贯通教学环节,以挖掘思辨深度,促进学生展开有效思考。
1.立足学生特点,创设适宜情境
创设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知识,促进学生高效学习。以四年级上册的《爬山虎的脚》为例,教师设计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描述,谈论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为了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教师展示了爬山虎的脚的图片。这种图片与文本的结合不仅帮助学生形成切身认知,而且在阅读文本时引发更深层次的感受。学生通过从作用、形状等多个方面整理特点,随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思辨结果,旨在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本文的写作对象,同时提升其内容理解和信息概括能力。
2.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我思辨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接触海量资源的机会,有效支持了他们进行自我思辨。教师可以创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再提供学习指导,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展开学习、探究主题。
在四年级下册的《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课中,教师列举了纳米技术的不同功能,如除菌、消灭癌细胞、缓释药物效力等。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设计了一个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活动,要求学生借助互联网查找资料,总结其他三个纳米技术的应用条件,并说明具体的用法。这项活动由学生在课后完成,鼓励每位学生展示不同的思辨成果。通过这样的任务,学生不仅能提升资料搜索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还可以学到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思辨。此外,这种活动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使他们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过程中更加独立地发展和运用思考技能。
3.评价思辨表现,拓展思辨空间
对学生的思辨表现进行评价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反馈和情感激励,同时也有助于拓展他们的思辨空间。
以《纸的发明》一课为例,教师可设计一个分享图表填写结果的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评价与修订。学生通过自评反思,对原有的语言进行提炼,使其更为简明扼要。在教师评价方面,教师可以融入提示性的信息,促进学生深入表述有价值的内容。通过总结学生发言中的思辨内容,并进行适当升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升思考深度。这种教学评一体化的方式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获得了更全面的指导,有助于他们继续发展和拓展已有的思辨基础。
开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贴合文本设计适切的活动,使之与教学目标相符。在实施活动时则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提问、创设情境等方式促进学生深度思辨,并借助讨论活动、自评活动等为学生提供表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