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视阈下长三角高职院校思政课协同发展探究

2023-04-18张玉华

科学咨询 2023年23期
关键词:长三角协作协同

张玉华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 200093)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共同发展职业教育,搭建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长三角高职院校思政课协同发展,是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方式。

一、长三角高职院校思政课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具体而言,长三角高职院校思政课协同发展对于推动全国高职院校思政课区域协作、长三角高职院校思政课均衡高质量发展、提升长三角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推进全国高职院校思政课区域协作

长三角区域高等职业教育是全国最具高发展水平、最具强创新能力的区域之一,在全国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截至2022年5月31日,高职(专科)院校共有1 489所,其中长三角地区的高职(专科)院校达到242所,占高等职业院校总数的16%。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总数为91所,位居全国第3。安徽职业院校总数为75所,位居全国第7。浙江高等职业院校总数为51所,位居全国第12。上海高等职业院校总数为25所,位居全国第26。作为全国思政课协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思政课协作有利于区域内各省市贯彻全国思政课协作的方针政策,提高长三角高职院校参与全国协作的积极性和凝聚力。立足职业教育领域,探索长三角思政课协同发展模式,可以为京津冀、大湾区等区域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一体化协作提供经验,推动大思政课建设[1]。

(二)有利于推动长三角高职院校思政课均衡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思政课协作平台和机制的建设,使思政课优质教学资源得以加速流动和扩展,从而引导高职院校思政课均衡高质量发展。目前,长三角地区240多所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在学历水平、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和不均衡性。高职院校通过集体备课、集中研讨、形成协同效应,有利于缓解高职院校思政课学生难学、老师难教、课程难上的困境。长三角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示范巡讲、教学展示等协作活动,便于各高职院校学生享受到更多优质的思政教学资源。

(三)有利于提升长三角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

2022年7月,笔者对长三角高职院校学校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思政课教研室主任、思政课教师共计22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受访教师普遍认为长三角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交流协作具有重要意义。56.82%的受访教师认为长三角高职院校思政课协同发展和自身发展关系密切,40.45%的受访教师认为关系较为密切,仅2.73%的受访教师认为没有关系。在相互协作中,思政课教师能够加强交流、互通情感。长三角高职院校通过评优评先等活动,激励了获奖教师,使他们增加了职业荣誉感。职业院校通过举办教学比赛、示范课巡讲,使一批授课能力较强的思政课教师脱颖而出,受到同行高度认可。

二、长三角高职思政课协同发展的现状与难点

长三角地区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协同发展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同时面临着多重挑战,如行政区划阻隔难以打通、区域协作的运转机制尚未健全、区域协作的功能定位尚不明晰,以及协作主体的内在动力难以激发等。

(一)长三角高职思政课协同发展的现状

1.长三角高职院校思政课协同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2.长三角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有序协作的开始

2020年11月6日,长三角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正式成立。作为全国首个区域性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联盟,长三角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联盟成立对于长三角高职思政课的协同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长三角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建设联盟的建立,有助于推动长三角地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尤其是在凝聚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自联盟成立以来,长三角高职院校思政课之间的协同发展由自发转变为有组织的合作。

(二)长三角高职思政课协同发展的难点

长三角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在开展思政课协作发展中具有内在优势,例如,地域相邻性及空间可达性、区域经济一体化强驱动、文化的相似性等。然而,这些院校在开展思政课交流协作时也面临多项挑战。

1.行政区划阻隔难以打通

各高职院校倾向于遵循各自省份的教育政策来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这导致区域学分互认等举措在实施上存在困难,跨省域的学分银行构想难以实现。教学成果奖、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等项目基本上都是由各省独立组织申报和建设,跨省域合作项目往往因政策约束而受阻。行政区划的壁垒成为阻碍长三角高职思政课协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2.区域协作的运转机制尚未健全

长三角高职院校思政课协同发展的统筹规划机制、利益协调与成本分担机制,以及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健全。因此,协作呈现出松散的关联特点,无法实现高效合作和同频共振。在缺乏像长三角高职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这样的官方机构指导下,长三角高职思政课建设联盟在推动协作发展方面的作用和方式尚不明确。省际的协作经费来源和成本分担等机制也悬而未决。长三角高职院校思政课协同发展缺乏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导致了协作的浅表性、短期性和偶然性。

提高我国路桥施工控制的质量是当下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对于路桥施工技术以及质量的控制是最为有效的措施,更是预防交通事故的基础。对施工质量的严格把控,将更为有效地减少施工质量与其成本的问题。

3.区域协作的功能定位未能明晰

思政课的区域协作在全国思政课协作和同省市协作之间处于一种中间地位,有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相比于同省(市)高职院校间的思政课协作,区域思政课协作在一些院校看来可能是“可有可无,非必要”的补充。在全国高职院校思政课协作的总体框架下,区域协作缺乏足够的话语权。长三角区域协作在全国思政课协作和各省份思政课协作之间的功能定位尚未明确,还未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协作主体的内在动力难以激发

长三角地区的各高职院校参与区域协作的动力相对较低。跨省市开展的思政课相关协作项目对提高学校的绩效贡献有限。这些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是进行思政课协作的主体,但参与长三角协作的意愿并不高。目前,只有少数高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积极性。这些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组织协作活动,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资源,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影响力。然而,其他院校的参与积极性普遍较低,一部分原因在于参与协作的获益空间有限。目前,思政课教师和学生推动长三角思政课协作的呼声和力量非常微弱。

三、长三角高职院校思政课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基于长三角高职院校思政课协同发展的现状、难点和优势,笔者提出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依托思政课建设联盟,搭建协作平台

依据协同学的伺服理论,序参数被视为控制子系统行为的关键因素,是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状态转变的决定性因素。调查显示,在推动长三角高职院校思政课协同发展的实施主体方面,55.46%的受访教师认为主要实施主体是长三角高职高专思政课建设联盟,30.45%的受访教师认为是各高职院校,14.09%的受访教师认为是政府相关机构。因此,长三角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联盟应承担起推动长三角高职院校思政课协同发展的核心角色。长三角高职思政课建设联盟的成立,是推动长三角高职院校思政课协作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关键,具有里程碑意义。长三角思政课建设联盟作为推动协同发展的主要力量,架构、运转模式及举办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协作的质量。该联盟的主要任务是搭建区域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发展平台,包括示范巡讲平台、集体研课平台、教学比赛平台和科研孵化平台等[2]。

(二)搭建协作机制,推动协作良性运转

要促进长三角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的协同发展,关键在于构建协作统筹规划机制、利益协调与成本分担机制以及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协作统筹规划机制的建立旨在明确协作目标,并制定中长期战略安排,包括总体布局和路线图。具体而言,长三角高职院校思政课协作的目标在于利用该地区的地缘相邻性、文化共通性、丰富的红色资源,通过搭建协作平台,建设高质量的思政课教学资源,促进长三角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创新。

长三角高职院校需要完善利益协调与成本分担机制。依据多中心治理模式,长三角高职院校建立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四个分中心,由每个中心负责本省市高职院校的联络工作,并互相分担协作成本,同时实施长三角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联盟轮值会长制度,并设立协作分中心,重点负责某项主要活动。

长三角高职院校建立思政课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高职院校通过虚拟教研室进行集体备课,共同研讨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分享教学经验,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群体认同感,组建骨干教师团队,共同开发基于教材的专题课件资源,开发基于视频、图片、文字的案例教学资源,通过远程在线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共建共享创新思政资源。

(三)推进多层面协同,形成协同自组织

长三角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联盟应致力于打造基于团队的自主管理模式,将协同系统塑造为一个自我进化的生命系统。这要求长三角高职院校整合协同的各种要素,形成协作子系统内部要素的有序流动,实现业务协同、个人协同、团组协同、管理协同等多个层面的协同自组织。

业务协同是指各高职院校在建设思政课的过程中,开展具体项目时与其他院校进行的短期合作。业务协同的内容包括聘请其他院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加入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等。

个人协同是指不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协作以及不同高职院校学生之间的合作,是点对点的协作。思政课教师和学生是整个长三角思政课协同系统里面最小、最活跃、数量最多的元素。个人协同包括教师参加思政课比赛过程中可以寻求其他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指导、在申报课题过程中可以跨区域组建团队等。

团组协同是指各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间可以建立各种伙伴关系。伙伴关系的基本特点在于平等互助、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基于合作伙伴关系,长三角高职院校可以开展相互听课、互聘教师授课、信息沟通与知识共享等系列团组活动。

管理协同是协同的最高层次,主要面向协同系统的管理层人员。它涉及统筹规划、协作品牌共建与提升、管理运营等发展战略与制度层面。目前,最可能担任管理任务的机构是长三角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联盟。联盟的组织管理形式不是传统的命令控制式,而是更为灵活的赋能授权式。

(四)深度整合区域红色资源,打造元宇宙体验中心

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这些资源的背后藏着深刻的红色故事,需要被放在更广阔的地域和更深邃的历史脉络中理解,而不应局限于某一地区或时间,从而避免形成碎片化的历史记忆。

长三角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协同努力,建立一套完整开放、系统化且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红色文化教学资源,通过运用VR等信息技术,打造沉浸式的元宇宙体验中心。这些中心不仅整合了知名革命家在长三角的活动轨迹,而且研究了对职业教育有突出贡献的知名人士在长三角的事迹。具有相同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可以联合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红色资源,例如,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可联合开展交通运输方面的红色资源的整合,重点打造能够反映“近代以来中国公路、铁路等发展历史”的虚拟仿真展厅。这种联合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红色历史的理解,而且能提升他们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猜你喜欢

长三角协作协同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团结协作成功易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协作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