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学教育改革对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2023-04-18刘振中王星
刘振中,王星
(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湖南衡阳 421200)
我国明确提出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旨在大力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方位为人民生命健康提供服务。健康是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的主要体现。人才资源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关键要素。因此,高校需要立足时代背景,紧跟国家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针对性地优化思政教育环境、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突出思政教育的时代性,以更好地引领思政教育变革。
一、国家医学教育改革的脉络分析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卫生健康事业和医学教育越来越重视。2016年,我国召开了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与全国卫生健康大会。会议主要强调了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意义和基本方略,为高校在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方面提供了基本方向。
为夯实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人才基础,党中央和国务院持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正式发布,要求高校构建基于“5+3”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5”指的是本科教育阶段,“3”指的是临床硕士研究生教育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1]。这标志着医学教育改革的新征程的开始。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正式发布,从目标任务、指导思想、措施方法、激励保障等方面入手,部署医教协同工作。该意见要求高校将医德培养作为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凝聚专业教育、基础教育、通识教育的力量,发挥人文教育对专业教育的促进作用,实现临床与预防融合、临床与基础融合的目标,并向全体医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和医德教育[2]。2018年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深化医教协同加快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湘政办发〔2018〕17号)正式发布,对湖南省的医学教育改革进行了部署和安排。
由此可见,国家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医教协同”,即统筹协调医疗与教育、医院与高校的资源与关系。这包括让临床医生更多参与医学教育教学,让大学教师更多向临床一线渗透和融合,通过教改服务医改、医改支撑教改,促进医疗与教育的相互协同和发展,推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在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的要求下,高校需要重新定位医学思政教育的实施价值,优化教学内容和过程。如何在医教协同背景下有效开展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积极探索、构建医教协同推进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径、新模式,已成为当前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迫切而紧急任务。
二、国家医学教育改革对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国家医学教育改革要求重塑目标任务。在落实医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医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更高水平的思政素养,而且需要拥有良好的医德素养。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定位思政育人任务,结合现有的思政育人目标,增设医德培养目标,推动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学融合,打造教育医德培养的思政育人体系,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统一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结合全新的思政育人目标,深入理解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意义,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身职业责任与使命,促使学生在思想上注重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自觉在未来工作中做到人民疾病预防、病痛解除,将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社会和谐与民族复兴贡献力量。同时,教师要根据医学生发展特点,生成有深度的思政教育内容、有温度的思政教学氛围、有热度的思政讨论话题,在无形中渗透爱国情怀、医德素质、理想信念,将优秀思想融入学生的头脑中,促使学生成为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这对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医德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
国家医学教育改革要求优化管理体系。科学的管理机制是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基本保障。基于深化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高校应围绕医学教育发展规律,整合医学院、大学、附属医院的资源力量,通过构建医教协同管理与运行机制,为医学教育实施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同时,基于医学教育的特点,高校附属医院应主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协调好科研工作、教育教学、医疗服务之间的关系,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健全教学组织机制,结合人才培养需求,调整临床科室设置,推动临床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程。因此,开展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大学的责任,而且是教学医院的职责。这就要求构建医教协同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
国家医学教育改革要求调整培养模式。高校应结合五年制本科生培养现状,寻找教学改革切入点,大力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人文素质,将临床课程、医学基础教学结合起来,并运用临床实践场景,引导医学生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临床思维。显然,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医教协同”,即统筹协调医院、医疗、医生与大学、教育、教师之间的关系,协同推进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教育。高校只有通过多途径推进医教协同,才能统筹学科育人与临床实践的资源,拓展医学生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系统性和协同性的原则。
三、构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医教协同”新模式
为了推进“医教协同”模式的构建,高校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医教协同的管理体系,紧扣医学教育改革“医教协同”这一核心,相应地建立起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管理机构。这一机构应将高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相关教学学院及教学医院纳入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的统筹推进下,高校应构建一个医院医疗与学校教育协同推进、相互渗透的新模式,以统筹开展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该模式的主要方式是让医院和医生参与医学生的基础学习阶段,特别是医德教育与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校园主题活动等校园德育资源,形成有益的补充。同时,学校思政课教师、党团组织和学生辅导员应延伸到医学生临床见习实习阶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临床实习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德教育的结合。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医教协同”新模式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六个方面:
思想引领的协同。一方面,学校需加强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势与政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延伸到医学生的临床实习见习阶段。另一方面,高校应组织教学医院领导、专家为学生介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等形势政策课,以教育学生投身国家卫生健康事业。
医德培育的协同。一方面,教学医院应积极挖掘优秀医生和感人故事,定期开展医德教育系列活动,激励医学生向优秀典型学习,树立“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德。另一方面,学校应根据医学生的培养方案,开设医学导论、医学人文等医德教育课程,并举办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医学生的“医者仁心”。
阵地建设的协同。一方面,高校需要加强医学生临床见习、实习点的党团组织建设,按照“党员、团员到哪儿,组织就要建到哪儿”的原则,推进党团组织建设深入每个医学生实习、见习点,并认真做好党团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团组织的红旗先锋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学校与教学医院要在微博、微信、网站、论坛、易班等平台建立专门的账号,并借助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联络平台,共同建设良好的网络阵地与平台。
成长辅导的协同。一方面,高校需要将大学生校园的成长辅导室延伸至各教学医院。依托医院的硬件条件,按照学校的标准,各教学医院应建设好成长辅导室。这些辅导室应聘请医院领导、专家、优秀医生作为大学生的成长导师。校外的成长导师与校内学生成长导师协同,为医学生提供成长辅导、就业教育、心灵关怀等方面的教育与辅导。学校需加强对各教学医院成长辅导室的指导与评估。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进一步建设成长辅导室,邀请医院的成长导师到校园内为大学生提供成长辅导。
心理关怀的协同。一方面,学校要推进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到教学医院。这应遵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危机干预的标准和模式,以教学医院为主、学校心理教育为辅,认真开展临床见习、实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与临床医院的心理专科沟通协调,为学校和医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指导,积极帮助开展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工作。
实践锤炼的协同。一方面,教学医院应加强临床见习和实习,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另一方面,医院和学校应联合开展“三下乡”“学雷锋”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以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公益服务精神。
四、医教协同推进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医教协同是中国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深刻改变和影响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以及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我们应顺应国家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紧扣“医教协同”的核心任务,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构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医教协同”的新模式。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医教协同可以为增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供导向。医教协同推动了医学教育改革,为医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和模式提出了新的顶层设计。因此,我们应重视思想政治育人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研究国家医学教育改革对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要求,提出相应对策,探索构建“医教协同”的新模式。这样做可以使“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培养医学生高尚的医德,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进而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医教协同可以为其他学科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医教协同。我们探索医教协同推进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构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这对于创新其他学科门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构建全员参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三,医教协同可以为国家实施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推进医教协同,高校能够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输出一批优秀的医学人才,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人才支持。这要求我们紧跟国家医教协同改革的步伐,推进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能为医教协同培养人才作出贡献,也能有力地支撑国家医学教育改革的实施。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深化国家医学教育改革并加大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系统性项目。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任务,而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努力,加大协作力度,建立和完善医教协同机制。在开展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向医疗单位输送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因此,高校的思政队伍应精准把握医学教育改革的时代方向,调动大学内部、附属医院、医学院的资源,构建符合医学生长远发展需求的思政医教协同育人模式。具体而言,高校通过加强思想引领、医德培育、阵地建设、成长辅导、心理关怀、实践锤炼方面的协同力度,将有热度、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政内容融入具体操作环节,建立系统性、协同性的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让校内教职工和校外医疗人员参与到医学生思政育人工作中,全面提升思政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