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东莞城市声景传播的可行性

2023-04-18袁震宇朱立源王雪莹

科学咨询 2023年23期
关键词:声景东莞文化

袁震宇,朱立源,王雪莹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东莞 523000)

一、被忽视的声景

声音作为传播中的主要媒介,是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以声音媒介为基础,如语言、音乐、广播、电视、电影等为对象的传播研究并不在少数[1]。在国内新媒体领域的快速发展背景下,以声音为主要媒介的媒体也在不断扩展,例如播客、有声小说、网络电台等,都受到大众的喜爱。然而,尽管声音在传播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声景这一特殊的声音媒介在国内的研究关注度却相对较低。

声景(Soundscape)这一概念由加拿大作曲家薛佛(R.Murray Schafer)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也被称为声音景观或音风景。薛佛将声景定义为“自然声环境和人为声环境的组合”,是声音生态学的研究内容[2]。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声景定义为“在特定场景下,个体、群体或社区所感知、体验或理解的声环境”。声音生态学主要研究声音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声景研究的目的在于打破视觉主导的认知模式,关注生活中被忽视的声音,探索声音与环境、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声景研究方法包括实地录音、声音地图和声音漫步等。这些方法有助于记录、传播和再创作声音景观,为城市规划、文化保护、文化传承和艺术创作提供参考[3]。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声景研究的理论已经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得到了丰富。薛佛于1975年启动了研究欧陆声音生态的项目,收集欧洲城市的声景材料。随后,欧美国家也陆续建立声音博物馆和声音地图以保存大量声景资料。在亚洲,日本于1993年建立了“声景观”项目,将声音生态学的研究引入亚洲视野。如今,我们可以在全球声音地图Radio Aporee等网站上收听世界各地的独特声音风景。声景研究也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流行[4]。

近二十年来,国内对声景的研究和项目也开始发展。一些依托声景呈现的平台也开始出现,较为热门的耳聆网和乡音苑网建立了声音地图。前者大多依靠网络用户群体自行录音并上传,收集地方环境音素材。后者同样也是依靠网络用户群体自行录音并上传,但更多地偏向地方乡音的素材,旨在保存与记录国内方言的声景素材。尽管两个平台对国内声景的保存和记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试图唤醒人们传承声景的意识,但也无法让其保存的声景素材得到更好传播,素材的数量也相对较少。这或许是由于国内对声景的研究和讨论相对较少,声景未能获得更大的关注,因而传播有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大湾区建设的大量政策投入,位于大湾区核心地带的东莞市因经济的高速发展迅速崛起为新一线城市。东莞以发达的制造业闻名世界,被誉为“世界工厂”,成为国内极具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城市之一,常住人口也已突破一千万。与经济发展同步,东莞政府也开始重视城市文化建设。目前,东莞政府已经启动了“文化强市”的战略部署,建设了许多文化设施,并举办了大型文化活动[5]。声景作为声音生态学的一部分,对城市文化乃至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东莞在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城市声景的保护。

随着外来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东莞的城市声景组成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许多本应被记录的城市声景已经随城市化进程而消失,东莞本土的乡音也因外来人口的增长而逐渐趋向同质化。这种现象引发了重要的反思:在城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也应关注城市声景的发展与保护?能否通过传播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并重视被忽视的声景?我们在探讨东莞城市文化建设中,是否可以通过城市声景的传播开辟新途径?

二、东莞城市声景传播的现状

在东莞这座工业化城市里,有一个“声音图书馆”。声音图书馆创办于2015年,专门进行音乐书刊发行、音乐活动策划、声音文创设计、音频设备研究的工作。声音图书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但非常类似。它的线下声音体验空间内陈列着东莞数量最多的黑胶唱片和CD,还展示了他们自行研发的各类音频设备和自行发行的音乐杂志。2020年,声音图书馆与东莞市委宣传部合作,开始对东莞城市白噪音进行探索和采录工作。声音图书馆的创始人任峰及其团队选定了东莞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点,着手进行城市白噪音的采集。在声音图书馆的官方网站上,他们自称为“声音捕手”。为了采集城市特有的声音,如鸟叫声、虎门大桥下的海浪声、大岭山森林公园的泉水声、城市街道的人群声、同沙水库的虫鸣、华阳湖边风吹芭蕉林的声音等,他们甚至尝试过凌晨四点起床进行录音。

声音图书馆收集了属于东莞的城市白噪音之后,定期组织线下活动,让市民聚集在一起聆听、感受和想象这些声音。这些白噪音也被东莞报业集团收录进其旗下的“i东莞”App中的“听东莞”栏目,使东莞市民能够在家中通过手机听到东莞代表性地点的白噪音。这样的企划可视为东莞在城市声景传播方面的一个经典案例,代表了民间组织、官方机构和传媒机构三方渠道共同推动城市声景传播的成功合作。这个企划在城市声景保护方面取得了成功,但遗憾的是,此后无论是民间组织、官方机构还是传媒机构,都未再组织过类似规模的企划。

本文针对东莞城市声景传播的可行性,对东莞市内常住人口进行了300份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近三成的人听过或接触过城市声景及其衍生产品,对于东莞本土的声音图书馆,仅有一成的人有所了解。其中,真正亲身到声音图书馆实地了解的人数更是寥寥无几,更不用说对“东莞白噪音采集”企划有深入认识。这从侧面反映出,尽管声音图书馆在声音的多元开拓方面值得赞赏,但其在社会上的传播仍然十分有限。即使问卷调查样本仅有300份,也反映出城市声景在东莞本土的传播现状是相当有限。

三、东莞城市声景传播的现实困境

在讨论城市声景传播对于东莞城市文化建设的可行性之前,我们需要先深入了解东莞城市声景的传播现状,并分析其在当前环境下面临的现实困境。为此,我们必须回归到东莞本土本身,从本地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城市声景在传播方面的挑战和限制。

(一)声景传播理念的落后

自互联网的诞生以来,传播环境经历了持续的变化。我们从“文字时代”过渡到“读图时代”,然后进入了以流媒体平台为主导的“视频时代”,并最终到达了如今短视频平台盛行的时代。在这个变化中,大众获取信息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在目前的传播环境中,大众已习惯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信息。尽管如此,声音传播作为一种古老的传播形式,仍在电台、播客和音乐等媒体中保留着其纯粹的声音信息流。然而,在以图像和视频为主导的视觉传播环境中,声音传播的频率相比之下显得较低。因此,声景这一概念也逐渐从大众视野中淡出。

声景这一概念在现有的大众传播环境中相对陌生。这种陌生感不仅是因为声音传播在当前环境中的弱化,而且声景本身吸引力也在减弱。此外,国内在声景传播理念方面相对落后,导致对声景的传播并未产生积极效果。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东莞,而且在北京、上海、广州等有成功城市声景案例的大城市中,情况也是如此。

目前,国内城市在声景传播方面普遍存在三个问题。首先,宣传意识不强。城市的宣传部门对声景的重视程度不足,未将其作为城市形象建设和发展规划的一部分,并且缺乏有效的宣传策略。其次,缺乏长远规划。大多数城市对声景的规划不够深入,甚至缺乏具体的声景规划,导致许多声景项目最终搁浅。最后,传播形式单一。尽管有些城市相对重视声景传播,但往往只局限于在官方平台发布声音素材,忽视了多样化的宣传和推广方式,从而导致声景传播效果不佳。声景是一个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概念,其传播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目前,东莞也普遍存在这些问题。

(二)城市化进展加快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从一个小县城发展成为如今的新一线城市,城市化进展十分迅速。根据东莞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东莞市的常住人口达到1 053.68万人。值得注意的是,外来人口高达775.07万,而本地户籍人口仅有278.61万。这意味着外来人口的占比达到了73.6%,居全国首位。相比之下,外来人口占比排名第二的城市深圳,其外来人口占比为64.5%。东莞之所以能够经济飞速发展并成为“新一线城市”,与其庞大的外来人口基数密不可分。虽然这些外来人口中大多数是来东莞工作的人,毕竟东莞是一个工业化城市,享有“世界工厂”的美誉。但作为东莞极为重要的社会群体,他们确实为东莞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东莞政府早在2007年就提出用“新莞人”这一称谓来称呼东莞的外来人口,表达了对外来人口的尊重和感激。

作为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东莞在过去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凭借自身的实力和魅力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留在东莞并扎根于此。这一人口流动对东莞本土声景,尤其是东莞话的构成,产生了显著影响。东莞话属于粤语莞宝片,以莞城话为标准。虽然东莞与广州毗邻,但东莞话在文字词语和发音上都与以广州话为标准的粤语有所不同,导致操广州话的广州人与操东莞话的东莞人在沟通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交融,东莞话在传播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词汇的融合、普通话的普及、传统方言的传承缺失以及环境的变化,导致精通纯正东莞话的人数逐渐减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东莞的高楼大厦越建越多,而传统建筑则日渐减少。这一变化导致东莞本土的许多发声场所逐渐消失。例如,东莞旧市区的振华路一带,从古代到近代一直是东莞最繁华的地区,拥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振华路不断经历拆迁和翻新,导致许多古迹不复存在。其中,157年历史的清代园林、被誉为东莞四大名园之一的道生园在2013年被拆除。东莞本土的乡音方言是城市声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建筑作为其发声场所同样不可或缺。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不禁要反思:在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也在本土文化上损失了许多宝贵的元素?这种损失是否值得我们在东莞城市文化建设中进行深思和审视?这一点应该成为东莞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考虑因素。

(三)三方渠道传播的不通畅

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Asahi Sonopresse与中国香港观光局合作发行了一套名为《Sounds Of Hong Kong》的有声宣传册作为旅行纪念品。这套宣传册中含有4张七寸薄膜唱片,不仅介绍了中国香港的本土文化特色,而且还录制了当时多样的城市声景素材。例如,街头卖荔枝的吆喝声、渔船上炸鱼的声响等。这些声音成为有趣的城市声景衍生物,为来访的旅客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声景纪念。2005年,国内艺术家秦思源发起了“都市发声”计划,与国内外艺术家合作,旨在收集和保存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城市的声响。秦思源构建的这个庞大的城市声音博物馆非常成功,引起了广泛的新闻报道,进一步扩大了人们对城市声景的关注和理解。

纵观国内外对城市声景进行探索、研究与传播,我们可以发现,成功的城市声景案例往往依赖于“官方机构、民间组织、媒体机构”三方渠道的共同合作与传播。有效的传播不仅需要打通这三方渠道,而且需要确保三者之间有良好的沟通和深度合作。正如前文提到的“声音图书馆”案例,虽然涉及“官方机构、民间组织、媒体机构”三方的合作,但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官方机构在牵头下达命令,民间组织负责执行城市声景的采集,而媒体机构则承担传播的角色。表面上看,分工似乎有序,但实际上三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深度合作。这种不畅通的合作机制导致了本土声景未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与认知。

四、东莞城市声景传播的路径探寻

在本研究开始之前,笔者对东莞市居民关于城市声景的认知进行了300份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参与问卷的人群中有13%是本地人,而87%是来自外地人。这基本符合东莞常住人口的结构。在调查之前,只有27.3%的受访者了解过城市声景,反映出城市声景概念在普通人群中的认知缺失。然而,经过笔者简单介绍城市声景的概念并提供具体案例后,大多数受访者对城市声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随后的调查中,针对“您认为对于东莞的城市文化建设,城市声景的传播是否是一个必要手段”这一问题,高达97.33%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必要的。这一结果不仅体现了城市声景概念在普通大众心理上的有效认同,而且也表明了城市声景在东莞城市文化建设中潜在可行性和重要性。

调查显示,71.6%的受访者认为目前东莞本土的城市声景传播效果一般,表明像“声音图书馆”这样的项目并未产生较大的影响,反映了城市声景传播在东莞仍然面临挑战,需要更有效的传播策略。我们要改善这一情况,关键在于“官方机构、民间组织、媒体机构”三方渠道的有效合作与沟通。尽管这三方各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传播手段,但除了在各自领域内努力外,还需要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和协作。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还探讨了哪一种渠道最适合进行城市声景的传播。结果显示,21.33%的受访者认为官方机构最合适,13.33%认为应该由民间组织来承担,而65.33%的人认为媒体更适合这一角色。这一结果表明,虽然多数人倾向于通过媒体机构进行城市声景的传播,但实际上需要三方的共同努力。根据这一调查结果,我们对于城市声景在东莞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可行性提出了思考,我们需要探索相应的优化策略,确保城市声景传播的有效性和广泛性。

在当今社会,我们正处于一个“融媒体”的时代。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背景下,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和广播获得了新的活力。同时,随着新媒体相互融合、互补短板。在这个融媒体时代,媒体机构无疑成为城市声景传播的重要力量,但这也离不开官方机构的支持和引导。如果东莞市希望其城市声景能够长久发展,并对城市文化建设产生积极影响,那么官方机构在其中扮演的牵头角色是不可或缺的。政府应该通过相关政策扶持城市声景的发展,促进传统媒体、新媒体与官方机构三者之间的协作与通畅。此外,官方机构还应该深度挖掘和支持像“声音图书馆”这样的民间组织,进一步加强与民间组织的合作。官方机构通过依靠民间组织的力量,建立专门的队伍来采集本土声景素材,丰富城市声景素材的数据库,为城市声景的建设做好充分准备。

城市声景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的景观和文化底蕴紧密相连。它不仅与城市的形态和历史文化密切相关,而且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因此,在城市声景建设中,我们应重点关注本土城市声景的保护和发展。本土城市声景与市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涵盖了如传统建筑的环境声音、地方方言、城市白噪音等元素。因此,官方机构在考虑城市声景传播的可行性时,还应着重关注本土城市声景的建设。重视和推广本土城市声景,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而且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本土文化。

为了推广本土城市声景,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结合地景和声景的地标建筑建设、声音博物馆的建立等,辅以媒体组织的支持,能够有效促进公众对城市声景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通过“官方机构、民间组织、媒体”三方渠道的共同传播,无论是东莞传统建筑的环境声、城市的白噪音,还是本地方言,都能唤醒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因此,城市声景的传播应被视作城市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城市声景的建设和管理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城市声景建设方面,官方机构不仅应考虑声景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而且应重点关注声景的具体建设,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推广本土城市声景,增强公众对城市声景的了解,有助于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搭建起“官方机构、民间组织、媒体机构”三方渠道,扩大城市声景的传播范围,促进其全面发展,推动东莞城市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

五、结束语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大湾区建设,位于大湾区核心位置的东莞已经获得了经济发展的认可。然而,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东莞仍在探索道路上。在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多角度的考虑至关重要,其中唤醒声音景观意识就是一个可以提升城市生活质量和居民幸福度的重要手段。与视觉景观改造不同,声音景观提供了城市文化建设的一种新颖形式。东莞要建立并保护声音景观的记录,推动本土声音景观的发展,并打通“官方机构、民间组织、媒体机构”三方渠道,以扩大声音景观的传播和影响力。这不仅为城市发展史保留了声音的记忆,而且能通过声音构建对城市历史的幻想,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听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感官之一,因此,重新唤醒公众对声景的认识,并持续记录下东莞的城市声景,将成为促进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声景东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当代城市声景研究进展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基于分析软件“CiteSpace”的声景研究英文文献知识图谱分析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谁远谁近?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园林中“声景元素”的基本特质及互动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