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促进教师发展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升的研究
2023-04-18汤丹丹于霞马连刚余韬
汤丹丹,于霞,马连刚,余韬
(贵州理工学院,贵州贵阳 550000)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最高层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1]。站在教育一线的高校教师对这一神圣的职责当仁不让。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的能力和水平。广大教师应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以保障教学、科研和服务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
所谓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的总和。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般职业道德在教师这个行业中的特殊体现,即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总和[2]。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累积而形成的品德和品质,其内涵主要包括履行教师责任和义务的道德意志、实现教育潜能的品质和为师之道的教育行为准则等三个方面。
(一)履行教师责任义务的道德意志
履行教师责任义务的道德意志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基本内涵,可以简单理解为高校教师献身教育的道德基础和动力。首先,高校教师要坚定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知识,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不在任何场合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其次,高校教师要自觉爱国守法,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无私奉献,并遵纪守法,没有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言行[3]。最后,高校教师要敬岗爱生,对教师的工作有认同感和成就感,以教书育人为荣,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在关心、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尊重、信任学生。
(二)实现教育潜能的品质
实现教育潜能的品质主要包括教师有做好本职工作的品德与能力,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最重要的内涵。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在职业道德修养层面,包括教书育人、严谨治学和服务社会。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也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核心。高校教师能“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注意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严慈相济,教学相长;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2]。严谨治学是指高校教师在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能以严谨的态度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的理论、实践水平。服务社会是指教师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发展提供专业服务。
(三)为师之道的教育行为准则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最显著的内涵是为师之道的教育行为准则。这是指高校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以身立教。这个准则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行为准则。首先,高校教师要善于修饰自己的外表,具备高尚文明的举止和仪表风度,言谈温和得体。其次,高校教师在工作生活中要文明礼貌。最后,高校教师要具备优良的正派作风,给学生树立完美的师者形象,以身立教。
二、职业道德修养对促进教师发展的意义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习总书记所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也与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息息相关。可见,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对教师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接下来,本文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三个主要内涵出发,结合高校实际工作,浅析职业道德修养对促进教师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一)履行教师责任义务的道德意志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基础动力
高校教师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做人有底气,做事会硬气,育人富正气。以高校教学工作为例,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教学必不可少的元素,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最关键的内容之一。相较文科课程而言,工科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更加隐晦,具备坚定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的高校教师往往能更敏锐地捕捉思政元素,并游刃有余地将其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此外,高校教师爱国守法、敬岗爱生的职业道德,能帮助教师在工作中规避许多违规违法行为,比如学术不端、以权谋私等。
(二)实现教育潜能的品质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核心。高校教师教书育人,不仅要加强理论学习,而且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高校教师要积极申请教改课题,撰写教改论文。这个教学研究的过程,不仅能有效锻炼高校教师对教学过程总结、反思和创新的能力,而且能加强教师对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的宏观认识,提高教师的格局和站位。其次,严谨治学的职业道德修养培养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科研和教学之间从来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相反,我们要积极探索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探索科研引领和反哺教学的路径,通过学术能力提升带动教学创新,帮助高校教师筑就站好讲台的发展之翼。最后,服务社会的职业道德培养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社会服务效果显著,还能增强高校教师的成就感。此外,服务社会也能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科研实践能力,如开展技术研发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等。
(三)为师之道的教育行为准则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因此,教师更要做到为人师表,以身立教。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相较于言行粗鄙、放浪形骸、作风不良的教师,言行高尚、仪表整洁、谦逊正派的教师更能让学生心生亲近,并容易被教师良好的品行所感染、浸润和教育,以更好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反过来,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帮助教师建立对自我教育教学能力的信心,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此外,高校教师共同营造为人师表的良好氛围,也能对整体校风、学风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高校教师也能更好地成长为优秀的人民教师。
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升的意义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的最后环节,是检验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过程。近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如何培养好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扎实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已经成为本科教学所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然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学者对此现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发现除了学校管理不善外,主要原因在于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不足、重视程度不够[4-7]、学生敷衍对待毕业设计(论文)等因素[8-11]。接下来,笔者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三个主要内涵出发,结合实际分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对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1.履行教师责任义务的道德意志是促进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主动作为的基本动力。由于各种原因,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育的工作倾向[12],对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程度不足。这往往就是教师缺乏献身教育的道德基础和动力的表现。高校教师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以教书育人为先,以教书育人为重,以教书育人为荣,在面对各种工作要求时,不以利益得失标准作为时间和精力投入的依据,而是始终将教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和认真履行其职业道德要求时,才能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做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投入,切实承担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责任。
2.实现教育潜能的品质是教师高质量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保障。近年来,许多普通高校为了满足发展的需求,大量引进应届博士毕业生作为专任教师。然而,应届博士生教师自身科研能力较强,但由于缺乏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积累,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常常无法与学生实现有效沟通,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特别是在指导一些工程实践类课题时,还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开展教学模式探索,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的理论、实践水平,学习和积累企业生产实践经验,才能在指导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提供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敏锐的专业前沿视角和丰富的实际生产经验。
3.为师之道的教育行为准则是促进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设计(论文)的必要指引。学生对待毕业设计(论文)的态度会受到周围其他同学的影响[13]。因此,高校要保证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真态度,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毕业设计(论文)氛围。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为师之道的职业道德修养对学生言行上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以身立教,投入到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中去,以扎实的专业基础、严谨的治学态度、大胆的创新意识和严格的自我要求,感染和调动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主动性,保证学生严谨、认真地对待毕业设计(论文)。
四、结束语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一次全面考察和集中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四年学习成效的重要考量指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是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是保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基本动力、重要保障和必要条件。在国家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类进步服务的重任。他们要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水平,以守正创新、砥砺前行的实际行动锤炼过硬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