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学业导师队伍建设机制探索

2023-04-18彭贵花邓雅琪徐应丽周诗艺黄文兰邹伟

科学咨询 2023年23期
关键词:导师制学业导师

彭贵花,邓雅琪,徐应丽,周诗艺,黄文兰,邹伟

(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是完善本科学生学业培养的一种创新机制。该制度以本科生培养为主旨,通过在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导学关系,重点关注本科生的入学教育、专业引导、科研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它旨在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以导师的个别教学为特征,强调导师指导、博览群书、思想见解和因材施教,以求学生个性化发展最大化[1]。在学业导师队伍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学校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本文从提升导师自身的先进性和影响力、分析导师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升学业导师团队水平的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学业导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建议。

一、学业导师队伍先进性与影响力的提升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其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孵化。因此,学业导师应放眼世界,跻身于学术前沿,不断提升自我学识,并坚持高尚的师德师风,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2]。学业导师应自觉投身于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做好学生的点灯者与摆渡人。学业导师应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并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

(一)学业导师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第一,学业导师应加强思想指导,重视立德树人。他们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导师可利用正面、积极、向上、健康的案例来带领、引导和鼓励学生。第二,学业导师需坚持正确的方向引领。他们应持续推动学生向发展的方向前进,全面引导本科生的学业,并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此外,导师应视悉心指导为建设高效率教育体系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举措,并努力提高教育体系中导师工作的质量。第三,学业导师应尊重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恰当安排学习任务,同时理解并尊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差异。他们应发掘学生的长处,并努力补齐短板。导师应避免急功近利,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更新,致力于为国家和人民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第四,企业导师应聚焦于重点,即“立学为民,治学报国”。他们应把学生视为培养和指导的中心,牢牢掌握教学、培养和引领的基础和核心。企业导师应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关注考试成绩。因材施教是培养适应社会环境的综合型人才的关键。此外,育才还需鞠躬尽瘁、以身作则。学业导师对学生的态度既要严格要求,也要循循善诱,对学生生活上的问题给予充分关注。第五,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学业导师不仅要扮演教书育人的角色,而且应以身作则,关心时事,为学生求学、处事做出良好示范,潜心研习真问题,习得真本领[3]。

(二)提升学业导师专业知识

首先,学业导师应当终身学习。在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关注自身专业知识的迭代更新[4]。学业导师不仅要拥有基础的知识储备,而且需要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正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言,学业导师可以通过大量阅读书籍来吸收知识,积极旁听课程以向同行学习,关注时事,钻研热点新闻,以此扩大知识领域。学业导师在拓展知识宽度和深化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注重知识储备的深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业导师还应学习在指导学生时可能用到的理论,例如,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等。

其次,学业导师应躬身实践。正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业导师在扩展知识的同时,注重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操作方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学业导师可以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在指导过程中游刃有余。此外,学业导师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以达到了解社会情况、丰富经验、锻炼能力、提高修养的目标。学业导师通过借鉴他人的教育方案和经验,亲身实践,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并以此作为指导的基础。通过日复一日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坚持,学业导师可以逐渐培养博大精深且志存高远的教育理念。

最后,学业导师还需积累经验,学会聆听。作为导师,学会聆听学生的声音至关重要。学业导师要育人,先要学会聆听学生们的声音[5],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学业导师应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搪塞学生或是掩盖问题。学业导师要做到了解问题的原委和各方意见,切勿以自欺欺人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免加剧矛盾,扰乱学习氛围,影响学校的良好秩序。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学业导师还需关注学生的素质和品德,以此探寻教育的至善之道。

(三)学业导师应当充分利用科研反哺学生教学

学业导师需要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并避免过度盲目自信,不应满足于现有成就。同时,学业导师应具备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并运用自身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创新型的思维模式。学业导师需要努力掌握教育科学的基础知识与方法,并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同时,学业导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通过申报、答辩、立项、实验、论文撰写、结题等环节进行系统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培养其科研思维。此外,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这有助于他们系统地理解理论知识[6]。

二、学业导师制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以及建设构想

自从学业导师制在我院实行以来,该制度帮助了不少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并取得诸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基于以往经验,我们对学业导师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以下归纳和总结。

(一)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行经验仍需积累

大学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在国外经历了从学徒制到制度化的漫长探索和实践。从14世纪初到19世纪末,牛津大学首次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业导师制。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教育体系重新引入了导师制,最初应用于博士阶段,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和深入,学业导师制开始往硕士、本科等阶段推广。因此,高校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推行过程中还需大量积累经验,不断取得进步。

(二)导师与学生的配对尚存问题

学业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沟通的频次和方式至关重要。调研显示,双方互相联系的情况占51.72%,学生主动联系导师占20.69%,双方不联系占20.69%,导师主动联系学生占6.9%。因此,如何消除学生和导师之间的障碍,达到亦师亦友的关系成为一大挑战。学生对导师的畏惧和部分导师的忙碌是阻碍导师制发展的主要因素。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希望与导师有更多更深入的交流,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导师和学生在线上进行日常聊天能够增加彼此的熟悉度,也能密切注视到学生生活、学习的点滴。线上交流有助于增进彼此的熟悉度,为之后的线下面对面交流打下良好基础,从而提高沟通效率。

(三)教师分工优化

学业导师制实行以来,学业导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职责分配一直存在争议。学生对于这三者的关系、职责不清晰,导致在遇到问题时不知道该求助于谁,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为了使学业导师制顺利发展,高校必须明确这三个角色的职责。学业导师应侧重发挥其专业优势,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培养兴趣,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与科研训练,提供考研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建议。辅导员应专注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班主任则应关注班级和党团建设、学风和行政事务。这样,学业导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三者能够相辅相成,发挥各自的作用。学业导师注重个体指导,而辅导员和班主任则侧重于群体辅导,三者不可相互替代。

三、提升学业导师团队水平的路径探索

在学业导师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规范制度,有助于促进学业导师团队的建设。结合学院的特点,我们应发挥其优势以促进发展。同时,我们还需优化学业导师和学生间的双向选择机制,让学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对学业导师制度进行广泛宣传,确保学生对该制度有充分了解。

(一)学业导师制度的制定与实施

学院在建设学业导师制度的过程中,已明确将导师的经历作为考核的必要条件,并将导师的工作量与绩效挂钩。学院对导师的品德和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学业导师的选聘原则上采用各系、所、中心、办公室初选,结合学生的选择和学院的指定,按照学生专业进行相应的学业导师配备。原则上,每3~5个学生或轮次配备一名学业导师。每位导师逐年增加带教人数,一名导师带教总人数15~30人,以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导师的职责包括根据学生的个人条件制定相应方案,进行因材施教,并指导学生制定实施学业规划。

导师的职责还包括围绕专业详情进行引导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提供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专业学习指导,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素养。在整个学业生涯中,导师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学业帮扶,指导学生进行管理制度学习、开展科研、开拓专业视野和培养专业思维。

(二)优化学业导师和学生间的双向选择

我们在学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虽然学业导师制在大学中已经普及,但仍有51.72%的同学并不清楚学业导师制的具体内容,存在认识上的盲区。在指导学生选导师时,学院采用的是各系、所、中心、办公室初选,学生选择、学院指定相结合的办法。调研结果显示,69%的学生希望采用双向选择的方法来选择导师,而不是仅由学院统一指派或单方面选择。学业导师主要侧重于专业技能、学习指导和职业规划辅导。因此,学生在选学业导师时,首先应考虑导师的研究领域、学术声望。但学生在选导师的过程中,获得的导师信息往往不够详细,仅包括姓名、年龄、学历、专业等简单描述,导致学生在选择时感到无从下手。虽然导师都是经过学院的审查筛选,却没有考虑学生选择导师过程中的具体意见。因此,我们建议学院在学生挑选导师前提供一份详细的导师资料,以帮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导师。这对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发挥积极作用。

(三)学业导师制的广泛宣传

学业导师制起源于外国,是一种外来理念,可能受到中国传统的人情社会理念和尊师重教理念的影响,加之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学业导师在指导学生时容易出现偏倚。因此,各高校需要加强对导师的监督,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准确实行学业导师制度。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学业导师制度的宣传。学业导师应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生班级和宿舍,与辅导员配合开展工作,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生信赖的朋友。同时,学业导师应发挥其专业优势,组织学生开展学术研讨、科研指导、实习实训、翻转课堂等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业导师制深入人心。

四、结束语

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背景下,提升教育质量成为各高校的核心任务。在大学教育中,我们不仅需要注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而且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为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毫无疑问,学业导师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我们需要认识到,学业导师制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只有通过持续研究、改进和完善其基本条件,我们才能确保其成功。

猜你喜欢

导师制学业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艰苦的学业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