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研究
2023-04-18黄军
黄军
(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常州 2131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然而,我国工业生产被纳入到国际经济体系之中,导致国内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新时代下我们破解生态日益恶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胜“法宝”。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和守护者,加强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对于建设新时代美丽中国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偏差
高校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成效。然而,受技术理性和“人类中心主义”等因素影响,传统的高校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分重视环保技能培养而忽视环保素质教育、偏重专业型环保教育而轻视普惠型环保教育等问题。
(一)重环保技能培养轻环保素质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的巨大发展,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教育日渐成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解决环境问题能力的关键。但在当前我国高校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中,多数院校仍以培养高级环保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大气、水环境、土壤环境等具体领域的环境治理人才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和环保素质的教育。在实践中,许多高校对“专业型环保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不够全面,缺乏合理定位,过分重视专业技能的传授,以提高就业率和学科属性为目标,未能将生态环境保护的素质教育融入其中。
(二)重专业型环保教育轻普惠型环保教育
高校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不仅针对环保专业学生的专业型教育和技能培养,而且应包括面向非环境保护专业学生的普惠型公民环保教育。通常,高校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应该融合这两个方面,将普惠型环保教育作为基础,专业型环保教育作为特色,形成一种综合的新型环保教育模式。然而,我国高校的普惠型环保教育仍然处于发展初期,主要停留在组织“绿色校园”和“环保在身边”等主题活动的阶段,侧重于环保宣传而不够重视实际的环保实践,未能把普惠型环保教育落到实处。同时,一些高校过分强调专业型环保教育,主观地认为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性较强,在文史和管理等其他文科专业中开展难度较大。因此,专业型环保教育大多局限于理工科学科,并未作为一门普及课程在大学中广泛开设。这种倾向于重视专业型而忽视普惠型环保教育的做法,限制了生态环保教育在大学所有学科中的普遍推广。由于这种偏差,高校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活动往往只是形式上的,效果不佳。普惠型环保教育的不足使大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难以产生共鸣,也难以培养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意识。
二、新时代高校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新内涵
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最高要求,也是当前高校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最终目标[2]。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高校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也需要以新的时代内容、时代目标重新诠释其时代内涵。
(一)高校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时代内容: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已成为新时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主流观点,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并为高校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核心内容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已成为新时代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目前,尽管高校的思政课程中涉及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但尚未形成制度化、体系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独立课程。这种教育现状不仅难以有效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而且难以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预期目的,教育效果甚微。高校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必须紧密联系新时代和新思想,不仅要回应新时代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核心议题,而且要紧扣建设美丽中国这一重要议题。高校不仅需要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高校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时代内容,并贯穿于课程教育的全部内容之中,而且需要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主阵地的基础性功能,紧跟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步伐。在教育内容、方法、管理体制、考评机制等方面,高校应制定系统完整的组织规划[3],以创新高校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并为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二)高校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时代目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他们是否具备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直接决定着我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成败。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不仅需要大学生掌握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求他们拥有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基本素养[4]。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高校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时代目标,促使高校更加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根据系统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树立大学生的环保理念、意识,并培养他们践行绿色生活和生产方式的能力,为国家培养能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人才,满足新时代的要求。
三、新时代高校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实践路径
高校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实践路径的探索需要从多维度、多视角进行考量,并根据不同学校的专业特色有节奏、有计划地推进。我们应坚持文化理念教育先行,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坚持优化教育过程,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融入课程教育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环保文化氛围
高校的良好学习与生活环境,特别是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具体学习行为和学习理念。校园文化的营造对高校学生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环保文化氛围自然成为高校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实践中,高校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维度来营造校园环保文化氛围。首先,高校应加强校园环保文化软环境的建设。在不破坏校园整体布局的基础上,高校应按照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通过绿色主题花园、人文生态景观和主题宣传栏(墙)来加强校园环保文化的宣传。同时,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特色总结并凝练出富含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校风、校训等人文精神,并通过鼓励、奖励等形式实践学校的人文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5]。其次,高校应推进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化转型。校园硬件环境作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二课堂,需要从学校层面进行绿色低碳的整体性规划,将学校打造成绿色低碳的“象牙塔”,使其成为无声育人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深化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与认识,推进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不断践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后,优化高校的学术环境是重要的一环。高校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场所,清朗的学术环境对净化大学生心灵、树立绿色环境生活生产理念具有重要作用。这不仅有利于教师队伍和大学生在科研过程中的创新突破,而且能激励他们积极参与践行“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伟大事业。
(二)构建生态环境保护课程体系
一般而言,教育效果的实现是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过程来实现的,而教学过程又依赖于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当前,我国高校在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与新的时代需求之间存在一些差距。高校在普通课程的设置中尚未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课程体系,使生态环境保护往往只停留在“选修课”或散见于“思政课”之中。这导致学生难以系统性地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影响了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的能力。因此,高校有必要构建并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课程体系。首先,高校应将生态环保素质作为大学生培养的基本目标之一,确保大学生不仅在科学文化知识上有所成长,而且在个人道德规范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上投入更大的精力。其次,高校需要加大思政理论课中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力度。目前,高校思政教育课堂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在原理课中进一步深化生态价值观的教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本理念。教师在概论课中需突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教师在思修课中要强调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主动肩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使命。最后,高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关键。教学理念、教学课程的实施都依赖于教师队伍的成长和壮大。在高校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实践中,相关专业教师队伍还处于相对匮乏的阶段。因此,高校需根据其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进一步强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性。
(三)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
教育是一个包含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个层面的复杂过程。高校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不仅需要加强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而且注重实践教育这一重要环节。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能仅依靠理论学习来达到教学效果。高校只有让学生在“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线去辩证地感受环境恶化与环境美化的差异性特征,才能使他们理解和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首先,高校应创新生态环保实践模式,引导校内实践的开展。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大学生可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自身的具体生活环境,通过话题讨论、主题演讲、校园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及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调研,深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认知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的培养。其次,高校应创建生态环境保护实践基地,积极开展校外实践。一方面,高校可以与政府部门合作创建实践基地,通过基地内的情景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势,并引导他们在日后生产生活中主动践行绿色健康的方式。另一方面,高校可依托校内各类社团整合并建立新型生态环境保护基地,进行宣传与具体实践活动,并在校内外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讲,辐射并带动学生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最后,高校应积极对接社会资源,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利用假期与企业、社会组织合作,鼓励学生带着生态环保问题到企业、社区和乡村去调研,关注基层一线的环境保护现状,并形成具体研究报告。通过这种切实体验,学生可反思生态环境恶化的破坏,感知“绿水青山”带来的“金山银山”,深刻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并激发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