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形式的创新思路
2023-04-18莫冬丽庞喻
莫冬丽,庞喻
(广西壮族自治区标准技术研究院,广西南宁 530299)
科普教育作为科技和教育的一个交叉环节,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22)》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普能力发展指数稳步提升,2020年达2.84,比2015年增长约40%。同期,科普人员指数由1.9增长至2.53,增长率约25%。在过去的5年,我国科普经费总额绝对规模扩大,科技类教育活动的社会影响获得长足提升,科普作品形态不断丰富,线上科普成效日益提升[1]。青少年作为未来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建设全面小康的人才储备力量,是我国实现“强国梦”宏伟目标的基石。因此,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和科学知识是科普事业的重中之重。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提出:“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双减”政策的实施,使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更好地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接受科普教育。在新时代的“双减”政策背景下,结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引领我国科普教育活动的创新升级显得尤为重要。
一、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现状
(一)科普教育活动形式的现状
20世纪初,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向大众普及科学、重塑国民素质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意义,一场传播、普及科学的浪潮很快席卷当时的中国社会。“欲救中国于萎靡不振之中,惟有力倡科学化”“以科学的方法整理中国固有的文化,以科学的知识充实中国现在的社会”等宣传普及科学的呼声不断。在中国各阶层知识分子、学术组织以及社会团体共同努力下,科普事业在当时的中国社会生根发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将科普工作视为一项重要的国家事业,科普活动经历数十年的发展,科普的目标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生产建设”到后来的“科教兴国”。2012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近十年来,我国的科普事业飞速发展,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0年的3.27% 上升到2020年的10.56%。科普教育的形式也从一开始的通过杂志报纸、演讲、展览到现在突破传统方式,迈入智慧科普新时代。
(二)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目前,我国科普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有科技活动周、科普讲座/报告、科普展览、科普咨询、科普(技)竞赛、科技论坛、科普导游、科普大篷车、科学体验活动,以及科普创作、网络科普等。我国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有:
1.以科技馆、博物馆等为主要科普场所,开展科普展览、科普宣讲、科普(技)竞赛等科普教育活动。科技馆、博物馆等作为我国科普活动的主要场所,具有最权威最前沿的科学内容,是青少年获取科学知识、近距离接触体验科技的主要渠道,也是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思维、点燃科技梦想的摇篮。
2.以学校课程形式为主,开展科普教育。学校作为中小学生汲取知识养分的教育温床,是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激发科学兴趣、进行科学启蒙的最佳场所。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小学开设了科学课程,2017年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各地学校也因地制宜开设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不定期组织开展针对性的科普小实验、知识竞赛、宣讲等科普教育活动,设立科普知识画廊、作品陈列室等,营造科技主题的校园环境,与校外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联合开展科普活动,让中小学生在枯燥乏味的日常学习中体验科学带来的乐趣,激发中小学生对科学的好奇,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以传统媒体为主,新媒体并行的形式开展科普信息传播。作为媒介宣传科普信息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开设科普相关专栏、专版、专题节目和专业频道。作为开展科普活动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新媒体开设科普网站、科普类微博账号、科普类微信公众号等。虽然在国内科普工作中新媒体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但仍然无法撼动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根据中国科学技术部2021年发布的2020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2020年全国共发行科技类报纸1.58亿份,出版科普图书9 853.60万册,发行科普期刊1.31亿份,广播电台播出科普(技)节目12.83万小时,电视台播出科普(技)节目16.46万小时,共建设科普网站2 732个、科普类微博3 282个、科普类微信公众号8 632个[2]。
(三)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一直将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视为重中之重,但由于存在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1.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普教育基地肩负着我国科普教育的主要任务,深受青少年喜爱。然而,由于科普场所主要以讲解为主,形式单一,青少年容易对重复的内容和形式产生厌倦。同时,由于场所开放时间和空间、出行距离和时间的限制以及科普基地与学校联系不够紧密等因素,青少年真正去科技馆的次数也会减少。尤其是在农村偏远地区,由于科普场所缺乏、设备不完善等问题,青少年接受科普教育的效果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2.尽管我国各地中小学都开设了科学课程,也开展了一些科普活动,但中小学科普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考试压力大,导致学校不愿在科普教育上花费过多时间。此外,中小学开设的科普教育活动课程主要围绕机器人、航模等展开,同质化现象严重[3]。同时,由于学校缺乏专业科学人才,科学课程大多由其他科任老师照本宣科,无法调动学生对科学课程的积极性。这些因素无疑也成为阻碍青少年真正接受科普教育的绊脚石。
3.科普形式相对较传统。从目前青少年科普活动形式来看,学校仍以科普宣讲、科技竞赛、科学营等传统科普服务形式为主。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自由时间增多,科普工作者充分利用信息化媒介开展创新性科普服务成为发展趋势。因考虑到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科普媒体对科普的容量和形式存在限制,且缺乏与公众的交流与互动,所以,利用新媒体开展科普成为共识。
二、科普教育活动形式的创新升级思路
“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台阶。在新时期,我国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工作应结合我国科普教育活动形式的不足,因时因地创新升级,使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以下是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现阶段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形式的不足以及“双减”政策背景下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形式提出的几点创新思路。
(一)教育基地为青少年科普教育锦上添花
我国教育基地具有分布广泛的特点,主要包括安全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以及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然而,部分教育基地科普功能较少或不具备科普功能。例如,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大部分教育基地主要致力于弘扬历史文化、讲述名人生平事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当今社会,名人效应和历史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明显。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些科普功能缺乏或不完善的教育基地上,强化科普教育理念,以爱国主义教育推动科普教育事业发展,将爱国主义名人的先进事迹用于点燃青少年的“强国梦”,以袁隆平、钟南山等杰出的科学家为榜样,激发青少年对科学家精神的敬仰,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情。然而,教育基地也要善于抓住青少年的猎奇心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群体采用不同的科普教育方式。例如,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科普人员在进行科普教育时可以穿色彩鲜明的衣服,戴上卡通挂件,以提高亲切感,并尽可能采用互动形式。中学生的自我控制意识较强,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好,因此,科普人员可以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新颖奇特的方式进行科普,例如,举办“名人与科学的故事”故事大会等。
家校基地的“三剑合一”要真正理解和领悟“双减”政策的意义,并正面重视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科普教育理念,避免“走马观花式”和“应付式”的科普教育。学校可以与科普教育基地联合定期开展科普课堂,由专业的科普人员进行科学课堂授课,确保科学技术知识真正印入青少年脑海。科普课堂用科学的魅力激发中小学生对科技知识的浓厚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整体综合素质,推动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科学商店入社区助燃青少年科学梦
在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普教育基地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效果不佳的情况下,科普工作者可将目光转向社区。科普工作者可借鉴国外的社区科普服务形式,依托高校建立科学商店,重点针对社区青少年群体开展科普活动。具体服务形式可以是科普工作者定期为社区青少年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为社区青少年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科学难题或问题答疑解惑、开展针对社区青少年科学知识需求的课题研究等。在国内,科学商店又名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服务社,是大学生服务社区科普活动的新途径,旨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4]。高校大学生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和活动热情,是科学商店活动的主力军,为科学商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科普工作者可以将科学商店作为连接高校与青少年的纽带,在社区和高校之间形成一个长效合作交流机制,让高校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助力点燃青少年的科学梦。
(三)小公园大科普
随着城市化的建设发展,受空间限制,城市内建设大型的综合公园越来越难。为了解决市民公园绿化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口袋公园”逐渐成为城市绿化建设的一道精致的风景线。家门口的小公园越来越多,目前,全国已建设和改造“口袋公园”近3万个[5]。相比学校枯燥的带有目的性的课程而言,校外的科普教育活动更具有灵活性和趣味性。青少年往往容易被新鲜、热闹的事物吸引驻足。利用青少年对新鲜神奇事物好奇求知的心理开展科普教育工作,效果会事半功倍。
(四)乡村振兴,科普跟紧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地区的科普工作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尤其是针对农村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培养。为此,多地已建立了“乡村科普馆”,以推动乡村科普工作的发展。相比城镇,农村青少年的娱乐方式较为有限。在“双减”政策落地后,他们的闲暇时间变得更加充裕。因此,加强对“乡村科普馆”和“村民广场”等科普场所及人才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科普内容不仅应涵盖农牧民关注的农业科技,而且应增加青少年感兴趣的主题,如身边的安全教育以及航天航空知识。由科普工作人员和城镇青少年组成的“科普队志愿队”下乡进村,可以促进城乡青少年在科学认知方面的交流。这样的做法旨在为乡村青少年提供更多接受科普教育的机会,实现城乡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均衡发展。
(五)为科普进校园、进家庭插上“新兴媒体”的翅膀
新兴媒体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展现出巨大活力与创新力。随着移动网络和智能终端的发展与普及,短视频用户数量,尤其是青少年用户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我们通过开展科普进校园、进家庭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利用当下流行的短视频传播形式将科学知识学以致用,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营造浓厚家庭科学实践互动氛围,提升家庭整体科学素养。
三、结束语
时代在进步,科普教育事业也要立足自身工作,紧跟时代步伐,结合我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实际情况和面临问题,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升级科普体系,让青少年能够接受更优质的科普教育,为国家繁荣富强打实打牢后方阵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