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偏远地区儿童自我保护教育的传播方式探究

2023-04-18蔡梦虹梁倩仪刘日芳

科学咨询 2023年23期
关键词: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儿童

蔡梦虹,梁倩仪,刘日芳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一、儿童自我保护教育的重要价值

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绝对贫困的消除,人们对安全教育的关注度提高,对提高儿童自我保护意识有了充分的认知和足够的重视。因此,儿童系统化、体系化的自我保护知识受到重视。自我保护实质是一种行为,其行为目的是保护自身的身心健康。儿童的自我保护教育是指通过教育让儿童学会通过各种行为去减少甚至避免危害的产生,达到心理平衡、身心健康的目的。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和席勒都强调教育和人的完整性有重要联系[1]。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遇到迷茫与困惑。通过儿童教育相关知识的传播推广,儿童可以建立“主我”与“客我”的认识,为健全个人身心发展提供了科学专业的建议。儿童系统化、体系化地学习自我保护的相关知识,有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三观,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有序开展,更符合国家战略目标的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少年儿童是民族的希望,儿童的成长发展不仅对自身、家庭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更是有着巨大的影响。

二、偏远地区儿童自我保护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自我保护教育的水平与城市相较仍有差距

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经济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偏远地区儿童自我保护教育水平与城市相比仍有差距。

在当今社会关系到人类健康与安全的诸多问题中,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控制已成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以来,我国儿童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但是城乡、地区间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2020年,农村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6.2‰和8.9‰,高于城市3.6‰和4.4‰的水平”,偏远地区儿童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儿童,安全事故多发。

因此,我们需要更深入和更有针对性地普及儿童自我保护教育。即使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劳动力、教育资源等生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向乡村倾斜,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现实原因,城乡教育资源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乡村教育的师资力量、生源、教育设施等明显低于城市水平。这也客观导致了偏远地区儿童自我保护教育的意识不足、水平偏低,与城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二)自我保护教育方式单一,缺乏多样性

在乡村振兴的政策扶持下,偏远地区儿童的总体教育水平已实现较大幅度的提升。在硬件方面,乡村学校的教育硬件设备正在逐步更新。例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引入已让乡村校园受益,这种可视化的影像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在软实力方面,国家通过培养定向师范生、加大乡村教师补贴以缩小城乡教师薪资差距等措施,吸引了高素质人才支援乡村教育,显著提升了乡村教育的软实力。

然而,偏远地区的儿童自我保护教育方式仍显单一,缺乏多样性。乡村教师在传授儿童自我保护知识时,由于缺少专业培训,主要局限于书本理论,缺乏教育方式的创新和多样化,未能将这一教育融入课内外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偏远地区的校外教育资源,如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相比城市显得较为匮乏。这些设施的建设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而偏远地区有限的经济发展水平难以支撑。在这种情况下,偏远地区儿童的自我保护教育主要依赖学校的书面教育。这导致孩子们在课外生活中较少接触到如高新技术科普场所等,使他们的自我保护方法及技巧掌握程度受到限制。

(三)偏远地区儿童自我保护教育传播主体单一

偏远地区儿童教育的三方力量尚未形成合力,儿童自我保护教育的传播主体仍较单一。偏远地区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仍是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尚未能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形成系统的共同教育合力,较难达到“1+1>2”的效果。

目前,在国家的扶持下,乡村振兴取得了新进展,偏远地区留守儿童比例有较为明显的下降,同时乡村教育的条件和水平也逐步改善和提升。乡村学校也积极开展家校合作、共同教育的合作教育模式。但相较城市而言,乡村学校开展的家校合作教育模式仍不够成熟与完善。一方面,学校宣传工作不够到位,家长对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尚未有非常清晰的认知。另一方面,家长的教育主体意识尚未形成,主观能动性未能充分发挥,未能积极主动参与孩童自我保护的教育中,社区教育尚未形成体系或者体系尚未完善。儿童系统化、体系化的自我保护教育需要依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三者形成合力。但目前偏远地区儿童自我保护教育的传播主体较为单一,主要依靠传统的学校教育,家庭与社区的教育力量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尚未形成良好的儿童自我保护教育生态。

三、偏远地区儿童自我保护教育的传播方式

(一)融合本土元素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儿童自我保护的意识

“在对移动网络媒介的使用管制比较严格的中小学课堂,主要存在两个传播场域,‘老师一学生’教学传播场域和‘学生一学生’课下传播场域。”[3]其中,教师作为教学传播场域的意见领袖,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

相比于城市儿童,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由于受到村落文化的影响,具有更浓厚的乡土性。他们对自我保护知识的接收与消化能力偏低,这部分知识对他们而言可能较为陌生,甚至可能颠覆他们自出生以来对自我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的身心状态及内容接受度,融合他们熟悉的本地元素来创新传统的、枯燥的、低效的教学方式,并在教学传播场域中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以粤东偏远地区为例,老师可以将潮汕本地元素融入自我保护课堂的教学中,采用儿童感兴趣的、能充分吸引其关注的讲故事形式来传播自我保护理论。潮汕非遗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演绎方式可供借鉴。例如,教师以声音为媒介,将自我保护理论编写成朗朗上口、易于流传的潮汕歌词;教师以视觉为媒介,通过民间艺术表演的形式将儿童自我保护教育生动呈现。这样的呈现方式能够给儿童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深刻印象,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从而深化对自我保护的认识。教学方式的本土化不仅能提高偏远地区儿童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推动乡村教育与文化的共同振兴。

因此,在偏远地区儿童自我保护教育中,教师应融合本地元素创新教学方式,以儿童熟悉的语言、感兴趣的方式传授较为陌生的自我保护知识,进而提升教学质效。例如,教师可让儿童参与自我保护主题的民间戏剧的编排及演出,通过提升儿童的参与度来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建立家校协作、线上线下互联的陪伴式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儿童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对深奥知识的理解及消化能力有限。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4]。父母应当成为儿童教育的参与者、学习者,以家长的身份提升个人在儿童教育中的能力,作为孩子生活的引导者,发挥初级群体的力量,帮助儿童更好地学习自我保护知识,削弱亚文化对儿童成长中产生的消极“涵化作用”。学校应加强家校协作,为孩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达到“1+1>2”的效果。

自我保护教育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强大助力。学校要建立线上线下的亲子知识共享、书籍共读、活动共参的陪伴式教育,利用数字化、跨空间的活动参与形式唤起家长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关注,强化家庭在儿童教育、儿童成长中的主体责任。例如,学校通过设置线下线上的孩子家长互动答题竞赛,促使家长以网络在线陪伴儿童线下课堂学习的形式来弥补在儿童教育中的缺位。此举不仅有利于家长从中汲取专业的儿童自我保护教育知识,促进科学育儿观的形成,而且能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想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增进与孩子的感情,构建家长与儿童平等的沟通环境,打造良好的家校共育教育生态。

(三)推动教育资源走进乡村,提高自我保护教育资源的可得性和专业性

与城市相比,偏远地区不仅地理位置相对闭塞,而且基础设施也相对落后。这使得当地居民与社会前沿的知识、资源、机会之间存在着难以跨越的“时空距离”。为了缓解存在于城乡间的教育资源失衡问题,偏远地区需要紧跟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做好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打通城市与乡村间资源流动的管道,通过“以城带乡”促进乡村教育资源的丰富,弥补乡村教育资源匮乏的短板。相比于城市,偏远地区儿童自我保护的教育水平相对滞后,有关儿童自我保护教育的学习资料、师资力量、配套设施等都远远不及城市。而当前,数字乡村建设是促进包括儿童自我保护教育在内的教育资源向乡村广泛传播、振兴乡村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乡村数字赋能实践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数字技术下乡”的过程[5]。技术下乡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让技术从城市向乡村转移,而且要让技术及随技术转移的信息资源与乡村场景相匹配,需要考虑资源与乡村的适配性。以技术为例,在城市流行的全息投影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未必是目前偏远地区亟需的。在技术赋能过程中,我们应将关注点与偏远地区现状结合,着手推动通信基建,提升偏远地区整体4G覆盖,持续推动5G网络覆盖向偏远乡村延伸,为城市教育资源进入偏远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提供畅通无阻的“道路”保障。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乡村是熟人的社会,具有浓厚的乡土意识,保守求稳、安于现状等思想观念在世世代代的村民心中扎根。尤其在偏远山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村民文化水平较低,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对于外来资讯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不高。因此,我们在提供教育信息资源时,切忌将过于前卫的知识一股脑地引入山区。我们应该考虑山区的本地特性,循序渐进地将城市的教育资源引入山区,以促进山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地逐步提高偏远地区儿童自我保护教育资源的可得性和专业性。

猜你喜欢

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儿童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偏远地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之有效性研究
“考虑偏远地区211大学比较好”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偏远地区配电网容载比的算法改进模型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偏远地区使用太阳能驱动的平交道口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