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研究
2023-04-18顾泽文陈顺
顾泽文,陈顺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武汉 4302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1]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生力军,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寸辖制轮,做好大学生党员理想理念教育,成为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力资源支撑、智力支撑和精神支持的重要一环。
一、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分析
(一)教育现状
第一,入党前教育多,入党后教育少。根据一项调查显示,“60.64%的党员学生认为入党积极分子阶段的理想信念教育最有效,25.39%认为预备党员阶段教育最有效,而认为正式党员阶段教育最有效的只有10%[2]”。从大学生党员发展与教育实践普遍情况中也可以看出,入党积极分子对于党组织开展的理论教育(如党校培训、“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政治学习、理论宣讲活动等)、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以及完成党组织分配工作方面的积极性显著高于预备党员,预备党员相关积极性显著高于正式党员。
第二,理论教育多,实践教育少。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为思政课程、党校培训、主题党日、政治学习和其他实践教育。从教育时间占比来看,思政课程无疑为主要阵地。而思政课程、党校培训、主题党日和政治学习的形式基本为理论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的比重较低。
第三,管理教育多,生活关怀少。在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过程中,许多基层党组织把规范组织管理摆上了议事日程,出台了党员管理和教育方面的诸多管理制度。在冰冷的制度管理下,学校对学生党员的生活关怀,不论是物质帮助还是情感支持都不够。
(二)原因分析
第一,主体视域的偏差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带来了挑战。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入了市场机制和有限放开民间资本发展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在工业化、市场化和资本化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中,形式理性的原则在新生代群体的脑海中被树立并不断强化。形式理性思维的强化必然带来推崇物质、实证、量化、计算、功利最大化的思维惯性,即“工具理性”。而工具理性及其符码语义的扩张,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在价值叙事体系构筑的规范性权威正在遭遇质疑和消解”[3]。
第二,教育的时空场域限制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带来了挑战。首先,教育时间的限制。从党组织教育角度来看,大学生党员教育成效最高的时间段为入党积极分子一年和预备期一年。这是大学生党员思想蜕变和进步最“高效”时期。从思政教育角度来看,高校思政课主要开设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与主要学生党员群体接受入党教育和党组织教育的时间大体重合。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时间窗口期一般为两年,而在两年的窗口期中,教育内容包含党章党规教育、党性教育、“四史”教育等多种教育内容。虽然理想信念教育也贯穿其他各教育内容之中,但是大多以隐形内容的形式存在。其次,教育空间的限制。自2020年以来,防控管理对红色实践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需要走出校门的活动带来了一定影响,实践教育活动逐渐减少。
第三,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机制的保障还有待完善。首先,高校对大学生党员教育重视有待提高,如党员发展程序和日常管理要求多、检查少,重形式、轻效果。其次,教育与管理制度有待健全,如教育督导制、教育目标责任制、效果评估制、奖惩激励制等制度都有待完善。最后,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教育师资有待强化,如专职政工人员学历结构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学缘结构复杂,学生党支部规模过大难以保证教育工作实效,大学生党员活动室建设落后,学生党支部活动经费不足等。
二、中国式现代化为大学生党员理想教育带来的时代机遇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成功佐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实现。在过去一段时间,国内国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 马克思主义到底行不行?共产主义到底是不是空中楼阁?但是正如法国哲学家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所述:“(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那些历史条件还没有被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与光明前景,极大增强了社会主义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社会主义[4]。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式现代化为共产主义社会对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提供了生动可靠的现实依据。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彰显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列宁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主义公式:“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列宁的公式指出了社会主义的一大要义,即坚持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抵御风险挑战、聚力攻坚克难的根本保证。”[5-6]中国共产党以其理论、政治、组织、制度和密切联系群众彰显了无可比拟的、独特的鲜明优势,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第三,共同富裕原则践行了马克思主义高度的人文关怀。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中断言:“地球上所有的人,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不管他们愿意与否,知道与否,他们今天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近年来,社会舆论关于劳资关系、效率与公平、资本与垄断、共同富裕的讨论越来越多,甚至在青年群体中产生了“佛系”“躺平”这种朴素的“反资本抗争”。但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在物质文明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而且“中国共产党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7]”。而坚持共同富裕原则,统筹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为共产主义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提供了生动可靠的现实依据。
三、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创新对策
(一)教育教学创新
第一,在教育内容方面,高校应该重视“比较”策略的应用,做到“3个比较”。一是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理论比较。高校要向学生党员讲清楚资本主义的诞生逻辑、制度特征、历史贡献、制度局限,讲清楚共产主义的诞生逻辑、历史实践和对资本主义的扬弃,讲清楚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的科学结论。二是中国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历史比较。高校要向学生党员讲清楚西欧国家“思想启蒙—市场化—工业化—民主化”的现代化规律,讲清楚殖民扩张在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讲清楚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起点和规律,讲清楚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国家发展现实。三是共产主义社会与大同社会的比较。高校要向学生党员讲清楚二者的内涵区别、经济基础、理念目标,讲清楚大同社会是中国文化对“理想社会”的朴素理论追求,讲清楚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大地扎根的文化渊源,讲清楚共产主义社会对大同社会的扬弃和升华。
第二,在教育方法方面,高校应该重视隐形教育的应用,做到“3个结合”。一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讲“大”,实践教育讲“小”,高校要基于学生党员群体特征,将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结合,突出微观叙述,寓教于乐,寓教于故事。二是知识教育与三观教育相结合。知识教育为“显”,三观教育为“隐”,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改革,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积极发掘教材与生活紧密联系点,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科学主义“三观”盐入于水,进而通过鲜活的人物事迹引发共鸣,达到见贤思齐效果。三是灌输教育与启发教育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章党规和党的政策方针教学中,高校要坚持灌输规律性内容,需要学生党员背诵记忆。高校要重点使用启发教育挖掘、应用规律性内容,让学生党员由被动听变为主动探寻,从而消减学生党员学习逆反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第三,在教育载体方面,高校应该统筹师资和渠道,做到思政课程、党校培训和党组织生活三者统一。一是明确各方载体的教育分工。思政课程负责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化原理的理论教学,党校培训负责党的理论和“四史”教育,党组织生活负责理论联系实际,并开展实践教育。高校要通过系统科学规划,使教育目标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结构更加合理,形成相互衔接的教育科学规划体系。二是要推动教育内容走深走实。根据前文所述,大学生党员教育时间窗口较窄,有限的教育时间和庞大的教育内容形成了矛盾。课堂教学方面,高校要将知识点分类分层,深挖知识逻辑,拓展讲课素材,做到讲一点、深一处,以强化学生党员对知识点的印象为主要目标。实践教学方面,高校要通过红色实践学习、“三下乡”社会实践、公益志愿服务和完成工作任务等方式,促进学生党员理论知识学习的理性跃升。三是要加强教育平台融媒体建设。一方面,高校围绕理想信念教育的改革创新,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教育内容以短视频等可视化形式呈现,专注内容质量,扩大优质内容产能,让青少年学生党员爱看爱听、入脑入心。另一方面,融媒体可以成为打通学生党员的意见桥梁,察情、听意、解忧,积极回应学生党员诉求,促进解决学生党员学习生活困难。
(二)高校保障创新
第一,完善制度保障。高校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校牵头抓总、具体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工作部门和共青团组织等各司其职、协同配合,二级学院贯彻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高校党校要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制定规划,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在学生党员教育全过程、全方位,健全规章制度,经常检查督促,认真总结经验,研究并解决存在问题。
第二,强化人员保障。高校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使用教材和授课师资进行科学规划,定期研究更新,充分发挥校内外理论教育专家和党务干部的作用,开设党课类选修课程、编写党课教材、制作党课录像或课件、建立网络党校。高校建立红色实践教育定点基地,丰富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渠道,提升学生党员参加学校工作的覆盖面和频次。
第三,夯实物质保障。一方面,高校要将为教育师资进行绩效奖励,提高师资队伍物质保障。另一方面,高校要在红色实践学习、“学生党员之家”和学生党员活动室的建设、学生党员学习书籍和资料购买印刷方面加大经费支持。
四、结束语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化本身带来的“工具理性”思维造就了学生党员群体的主体视域偏差,为对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一定挑战,且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仍然存在制度、人员和保障方面的问题。但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又给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的重要契机。为遵循教育规律,高校在进一步深化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改革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理论比较、中国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历史比较、共产主义社会与大同社会的比较,开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与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