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3-04-18张昕月

科学咨询 2023年23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高质量

张昕月

(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南通 226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绘就了宏伟蓝图。职业教育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之一,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关键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利好政策,推动职业教育进入“大有可为、未来可期”的新发展阶段,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1]。作为新时代职教人,我们应全面分析影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因素,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

从本质来看,职业教育属于类型教育的范畴。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学科专业结构的合理性。基于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职业教育发展需要进一步凸显类型教育特色,优化学科结构,调整专业布局。

首先,坚持应用型办学方向。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职业院校必须研究制订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结合市场需求调整技能型人才供给,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职业院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接劳动力市场岗位职责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内容体系改革,对接产业需求与职业标准设置学科专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服务产业发展为目标,推动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生产过程、学位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

其次,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结构。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职业教育应引导本科层次的职业高校向经济社会发展质量高、新兴产业容量大、技术技能型人才吸纳能力强的地区倾斜,鼓励职业院校向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等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地区倾斜,加大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应根据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支持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向“三区三州”延伸,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推动作用,帮助“三区三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二、完善办学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进入新时期,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办学机制支撑。职业院校应积极转变办学格局,吸引各级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力量的深度参与,形成由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依法开办、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格局。

首先,明确主体职责。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履行其主体职责,发挥综合协调、统筹推进作用,协调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改革、市场监管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避免出现管理力量分散、职责交叉等问题,强化对职业院校的引导,充分调动各个行业主管部门、相关企业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开办职业院校的积极性,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有效对接,明确职业院校的职责定位。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应以职业院校为中心,对职业院校进行管理与引导,在政府宏观政策层面加强协调与沟通。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明确国家与地方的教育政策。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出台相应的管理规定或办法来对其进行指导。例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就强调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办学定位,并制定具体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学校的功能定位,根据发展目标来设计培养目标、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等[2]。

其次,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各级政府应转变自身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树立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理念,转变以往政府一手包办职业教育的工作方式,逐渐过渡为职业院校提供管理或服务,发挥自身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制定、政策环境打造、市场公平性监管等方面的作用。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要强调社会力量在职业教育改革中所起到的推进作用,尤其要充分利用好政策红利,吸引龙头企业、大中型企业加入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中来,发挥企业的独特优势,构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格局。

三、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在职业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目前职业院校的主要合作方式。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立足于企业发展的需要,站在生产经营的第一线,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这种特性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和企业的关系。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想要更好地发展,必须进一步拓宽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广度、校企合作深度,并与行业企业打造利益共同体,实现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协同育人。

首先,进一步明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的职责和义务。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成效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引企入教,强化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主体责任,并将其体现于企业主体责任报告中,并作为企业参与各类评选的参考指标。这将有效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开办职业教育,助力构建包括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在内的校企协同育人新格局。此外,地方政府进一步健全职业院校分级分类评价机制,灵活调整产教融合成效对资源配置的权重,将其作为评价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指导职业院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

其次,创新产教融合运行模式。职业教育要建立地方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合理办学与治理机制。校企双方可联合打造行业性、全国性的职业教育集团,推进产教融合实体化运作,共同建立实践基地、创新基地、工作室等,共同管理企业学院、产业学院,以进一步拓展人才培养空间。有条件的地区,可在政府牵头下,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股份制改革,并为其提供稳定的政策支持,鼓励、支持企业与社会力量通过技术、资本等要素,依法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并保障其依法享受相应权利,以激发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3]。

最后,职业院校应主动参与到人才供需对接,进一步明确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以此作为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的依据,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推动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质性开展,并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行业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人才知识组织结构,推行任务式、项目式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校企合作,完善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校企合作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的。

一是职业院校要建立校企合作的有效协调机制,明确校企双方权利义务责任,对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产业之间的职责进行科学划分,实现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资源共享。二是职业院校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考核评价机制。职业院校作为社会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的主要基地,应将“以服务求支持”作为办学理念。三是职业院校建立完善的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激励制度。职业院校通过政策引导、经费支持等多种形式,鼓励和推动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参与到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活动中,实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目标。

四、加大优质资源供给,统筹推进“三教”改革

在新时期,职业院校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加大优质资源的供应,全面保证职业院校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首先,分级分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职业教育提质培优(2020~2023)行动目标,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积极转型,加快应用型高校发展,深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改革,打造一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本科层次职业高校与特色专业,不断加大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将一些符合条件的技师院校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或支持其开办社区学院,从而使城乡存量劳动力、新增劳动力享有更多机会接受系统性、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鼓励、引导一些本科高校的独立学院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大力支持职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拓展职业教育类型,丰富职业教育资源,加快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进程,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其次,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1+X”的证照体系。鉴于目前职业院校服务对象多元化,学生结构多元化,国家必须深化“职业高考”体制的改革,健全考试与录取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多元化的录取方式。同时,职业院校继续探索并积极推进“1+X”认证制度的改革,将学历和职业资格相结合,健全认证制度,保证每一位参与者都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行业协会的主导作用,让更多的参与者加入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认证之中[4]。

再次,“三教”改革要结合实际,努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教材力量和教法力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国家要促进高职高专院校的高质量发展,一是大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高职院校通过完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加大对专业教学和实践能力的考核比重,提高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降低专职师资的入门门槛,使“双师型”师资的入门水平更高,并可自行选聘具有丰富工作经历的技术骨干到校任教,实现专职师资和企业技术骨干的双向流动和深度合作,并将质量提升作为一条主线,对教学方式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推进,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有机结合,将各种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在专业教学内容中进行融合,从而增强职业院校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整体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五、加大各方面的投资力度,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支持

推进职业院校的改革,必须加大各方面的投资力度,加强财政支持。新时期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对各方面的投资,拓宽职业教育的筹资渠道,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

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投入水平。地方政府通过制度优化、政策支持、权利保障、标准引入等途径,带动多方主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合理投入。同时,地方政府还应该对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进行优化,适当地向职业教育方面倾斜,并构建一种能够促进财政性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继续增加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以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质量声誉以及人才培养成本为依据,构建出一个动态化的财政经费投入制度。地方政府加快落实职业院校公用经费标准、生均拨款标准,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拨款水平进行动态调整。

其次,加大职业教育专项投入。以党的二十大为契机,以“十四五”规划为基础,国家建设一批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的职业院校,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专项投入。通过这种方式,国家弥补了职业院校招生后存在的资源不足和历史亏空。同时,中央财政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对职业院校进行专项资金扶持,相关部门、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可通过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建的方式,积极参与到职业院校项目建设中,为职业院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提高职业院校的自我造血能力。

再次,拓宽职业教育资金来源。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的筹资机制,吸引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政府也要积极引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为职业教育提供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政府购买、基金奖励、税费减免、项目申报等,利用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把职业教育办好、办大。

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作为新时代职教人,我们应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期盼转化为职业教育“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全方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力谱写职业教育发展新篇章。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校企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