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初中英语教材二次开发
——以人教版《新目标初中英语》为例
2023-04-18蒋业梅刘秀芳
蒋业梅,刘秀芳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0)
一、引言
英语教师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课程思政整合融入课堂教学,要把落实立德树人作为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全面把握英语课程育人价值。人教版《新目标初中英语》包含中西文化、道德品质等内容,英语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补充课外相关背景知识,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教学内容,将课程思政理念与英语教学灵活地结合起来。英语课程的目标不只是传授学生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活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担负起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让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因而在英语教学中整合与开发教材内容并融入思政理念十分有必要。本文以人教版《新目标初中英语》为例,挖掘初中英语教材中能够与课程思政理念相融合的内容,以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二、内涵及意义
(一)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1]与其他的课程相比,在英语课程中学生能够接触更多元的文化和思想,因而在初中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对初中生进行思政教育十分必要。
(二)教材二次开发
教材是实现英语课程目标的重要材料和手段。[2]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以课程标准与学生学情为依据,对教材隐含的、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元素进行重组和拓展,并加以经验化和体验化的学习设计。[3]英语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增补、删减、调整顺序和重新整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英语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这些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使知识性、专业性与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英语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应用英语,还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用英语向世界传递中国优秀文化,展示中国的形象与魅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三)基于课程思政进行教材二次开发的意义
课程思政强调要充分发掘各学科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发挥好其育人功能。[4]对中学英语教师来说,开设英语课程不仅需要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汲取世界文化精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挖掘或开发思政教学内容,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能更有效地将学生的特点及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助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施。同时,贴近生活的教育能使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敢于用英语向世界展示中国,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三、开发途径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英语》涵盖多个主题,涉及众多语言知识内容。教材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日常学习、生活情境、国外文化、中国节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素养等,在内容编排上循序渐进,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课程思政改变了课程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的原有路向,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维度。[5]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合理开发教材,在英语课堂中有效实施课堂思政教学。
(一)挖掘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材编写的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培育文化意识,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涵养品格,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6]初中阶段的英语课程要能够让学生透过书本看世界,要能够让学生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明成果和文化有更广阔的认识,能够认识到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差异,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与外语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外语课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道德素养。在挖掘课本中的思政元素时,教师要根据单元主题,确定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对课程相关模块进行二次开发。
第一,文化意识方面,七年级下Unit 6“I’m watching TV”涉及粽子、赛龙舟等端午节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端午节让学生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怀;八年级上Unit 5 “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提到了花木兰的故事,八年级下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包含了西游记、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美猴王等中国神话故事,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提到了杭州茶叶博物馆、兵马俑、长城、鸟巢和故宫等中国著名旅游景点,九年级全一册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中学习了许多中外节日如端午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圣诞节和万圣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英文分享节日活动,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国节日的喜爱,并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感受中国优秀文化的源远流长;Unit 5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提到了剪纸和陶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Unit 6 “When was it invented?”讲述了茶的发明,九年级Unit 9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讲述了中国民间音乐。这些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能够作为思政元素的切入点。
第二,思想品德方面,七年级下Unit 4 “Don’t eat in class”涉及规则意识,八年级上Unit 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讲述了人生目标,八年级下Unit 1 “What’s the matter?”提到了志愿活动及帮助他人,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书本中的人物为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加强学生的道德观与社会责任感。九年级全一册Unit 13 “We’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讲述了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故事。这些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民意识和助人为乐的思想品质,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二)补充
在这套教材中,有些单元较为注重语言知识,较少涉及思政元素。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单元主题,结合时事政治、中国文化和道德观念等,补充相关的思政元素。
例如,在讨论长大后想干什么的单元中,涉及学生的职业规划与人生目标,教师要对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在教学中,教师要寻找与本课密切联系的思政元素,例如,可以选取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用英语讲述他们的故事,在学习新单词、新语法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每一份职业的崇高,感受每一个人物对祖国建设的辛苦付出,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激发学生的报国愿望,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在旅游文化与饮食文化的单元中,教师可以结合《舌尖上的中国》《大美中国》等纪录片,呈现我国各地的美食与美景,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我国文化,主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主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在有关道德情感的内容中,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例如,保护环境、参与志愿活动、遵守规则等,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社会时事。学生在关心社会现象的过程中能够感受更多向上的力量,学习到积极的价值观,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拓展
1.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故事内容
在教授初中英语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故事内容,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愿意向大众传播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套教材有许多内容涉及中外节日、讲述节日习俗、中国神话故事等。例如,在九年级全一册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中,教师在讲国外圣诞节时,可以融入中国的春节,介绍我国传统的农历新年活动,将两种文化进行对比,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此外,教师还可以拓展其他中国传统节日,例如,中秋节与嫦娥奔月的传说,让学生了解我国独特的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在教学时融入生动有趣的中国元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增强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同时,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有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7]
2.融入中国人物形象
中国英雄辈出,每个时代都有伟大人物。英语课本中也有许多英雄人物,学生在学习名人事迹时,教师可以拓展我国的伟人故事,让学生不忘我国伟人,增强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同。在初中英语教材中融入我国英雄人物形象能够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师可以在相关单元讲述中国的时代伟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和中国感动人物等,鼓励学生学习伟人的崇高品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其爱国意识。
3.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生不能只学习书本知识,更应通过知识明事理、学做人,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融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和时政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思想觉悟。例如,在教授有关志愿活动和帮助他人的单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别人遇到困难时要积极伸出援手,主动帮助他人,关注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4.丰富教学形式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要把人文情怀、道德教育、时政专题、爱国情怀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活动。[6]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实现对思政元素的开发。第一,针对有关思政内容的阅读段落设置情境化的学习任务,注重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二,根据教材内容将学生分组举行辩论比赛,以此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第三,组织开展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演讲活动,让学生自己深入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第四,鼓励学生自制英文海报或小视频,利用自媒体及其他网络平台等对外宣传中国优秀历史文化。[6]
四、开发课例
下文以九年级全一册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为例,探讨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按照新课标要求,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路径。
(一)教学目标设置
在实施教学之前,教师挖掘单元包含的思政元素,找出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又衔接自然的思政元素。教师在撰写教学目标时,将这些思政元素显性地表达出来,作为设计具体教学任务的参考。[8]
本单元围绕“节日”这一主题,选取Section A阅读语篇“Full Moon, Full Feelings”,设置了听、说、读、写等内容。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中秋节与和其相关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结合课文内容和课程思政理念,将教学大目标确定为“让学生能够用英语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及背后的文化故事,培养学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目标拆解如下:第一,学习并理解本单元中的节日及其文化内涵;第二,了解中国其他节日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增强文化自信;第三,能够较为客观地比较和分析中西方节日的异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第四,能够大胆说,提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敢于向他人展示中国优秀文化。
(二)课堂实施
播放英文版《水调歌头》歌曲,结合苏轼的古诗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导入。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课堂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阅读之前,结合词义在不同国家的文化含义讲解词汇,例如“moon(月亮)”一词,月亮在中国的象征意义是相思和团圆,在西方文化中则象征着浪漫,以及满月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狂躁的一面。通过对比和分析词语含义,学生初步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产生兴趣。在阅读中,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要情节,了解《嫦娥奔月》的故事。此时,补充中秋节的其他风俗活动及其他中外节日,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中国的节日文化。通过挖掘课文中的思政元素和补充拓展相关知识,学生能够熟悉掌握我国的节日文化并适当了解外国文化,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树立文化自信。在学完这篇文章之后,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中秋节的故事,锻炼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课后,教师创新课堂形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呈现文章内容,或选择学生当主持人进行节目解说等,用更加有趣的课堂活动形式锻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五、结语
初中英语人教版《新目标初中英语》教材内容形式多样、编排合理,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融入思政元素,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借助各种活动及线上线下资源,基于教材内容,深挖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对教材中缺失的思政元素进行补充,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实现课程思政与外语课堂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