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3-04-18张雪婷

教育观察 2023年35期
关键词:劳动初中语文语文

张雪婷,粟 斌

(1.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0;2.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一、引言

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1]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劳动教育指导文件,如《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这些政策文件都强调劳动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有机渗透。语文学科是劳动教育的强关联学科,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探究劳动教育在初中语文学科中的融入十分重要。

二、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1.课程标准内涵所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2]语文学科的知识学习要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要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挖掘劳动教育元素,落实劳动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渗透。

2.促进学生发展所需

将劳动教育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语文学科自身的教学内容与劳动教育的内容相匹配,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也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语文知识。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然、恰当地渗透劳动教育,以实现劳动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双重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可行性

一方面,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劳动教育的价值导向一致。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与劳动教育密不可分。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特点意味着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语言文字知识,培养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还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好一切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将课内所学转化为生活劳动技能。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意味着语文教学承担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任务,也包括培养学生健康的劳动价值观。

另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语文课程因其文以载道的特征,承载着劳动教育丰厚的教育资源,承担着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进行劳动教育渗透的主要阵地。[3]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主要有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综合性学习和课外古诗词诵读等板块,每个板块都蕴含着劳动教育资源。例如:阅读教学中的《台阶》《美丽的颜色》《核舟记》《敬业与乐业》;写作教学“写出人物的精神”“抓住细节”“学写传记”;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倡导低碳生活”;课外古诗词《式微》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开发与利用教材中的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

三、实施路径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劳动兴趣

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教材中文章表达的情感,并与文章内容产生共鸣,激起学生内心共情。创设语文与劳动相融共育的情境,能够使劳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达到更好的效果。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现劳动美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语文知识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等形式,创设初中语文课文中劳动教育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例如,七年级上册课文《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绘本图片,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数十年如一日地种树,把普罗旺斯一片荒凉的土地变成了一个美丽富饶的田园的劳动意义,感悟劳动的伟大。在学习《赵州桥》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桥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建筑魅力,体会桥的建筑过程的劳动意义;在学习《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园林景观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园林艺术体会背后的园林设计与工人种植的劳动价值;在学习《核舟记》时,教师可以播放各种传统手工艺品及制作过程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手工艺品的精美,体会工匠高超的技艺和制作的不易。总之,教师要积极使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直观地感受劳动创造美,以此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

2.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体验劳动美

教师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创设劳育情境,让学生体验劳动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职业,包括不同领域的工作,如农民、医生、教师、工人、厨师等。教师要确保选择的职业涵盖了多个行业,以便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劳动体验。其次,教师需要为每个职业设定具体的情境,包括工作场景、任务和环境,确保设计的情境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丰富和艰辛。最后,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为每个小组分配一个职业角色,指示学生按照职业角色准备道具。每个小组需要提前思考职业角色的服装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等。每名学生需要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按照教师设定的情境体验不同职业的工作。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充分发挥创意,感受不同职业的劳动过程。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每名学生都可以分享自己在角色扮演中的体验,包括感受到的困难、成功的经验和对劳动的认识。教师需要做出总结,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劳动美,从不同职业的角度出发,探讨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劳动美的内涵。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各种职业的劳动过程,体验不同职业的劳动,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精神、对劳动的尊重和感恩之心。

(二)挖掘教材资源,浸润劳动品质

1.抓住关键字、词、句

文字是教材最主要的表达形式,承载着深刻的劳育意蕴。教师要抓住课文中刻画劳动者人物形象的关键字、关键词和关键句。通过对关键字、词、句的品析,有利于学生在加深课文理解的同时体悟劳动过程,将优良劳动品质潜移默化地浸润心灵。例如,《美丽的颜色》一课中提到炼制提取镭的环境恶劣,在夏天“燥热得像温室”,在冬天“连人都冻僵了,没有办法补救”,描写居里夫人的辛勤劳动“整天用差不多和我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大堆沸腾着的东西”“壮工的工作”“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教师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体会提炼镭过程的艰辛,感受居里夫妇的坚韧和献身科学的品质。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写母亲整日劳碌却井然有序,突出了母亲的勤劳能干。“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中的“极”字则更凸显出母亲勤劳的品质。此外,课文还有多处描写体现了母亲的勤劳和对劳动的热爱,如“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子吃起来有滋味”“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离开土地就不舒服”等句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句子里的关键字、关键词,引导学生在细细品味词汇精准运用的同时,想象人物劳动的场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体会艰苦奋斗精神。

2.充分利用教材插图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插图,让良好的劳动品质浸润学生心灵。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色彩鲜明、形象直观的特点,能够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冲击,使学生快速进入具体的劳动场景,感受劳动人物品格。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纪念白求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章插图(白求恩先生给伤员做手术的场景),体会白求恩先生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的插图描绘了叶圣陶先生伏案执笔修改文章的场景,教师可以借助插图中的台灯和书籍等物品以及叶圣陶先生的神态,引导学生感受叶圣陶先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3.挖掘隐性教学资源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可以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显性资源是指师生不需要深入挖掘就能直接获取的资源,例如,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中坚持种树的农夫,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中无私奉献的哈尼小姑娘,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中母亲的勤劳一生,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中坚持不懈用劳动创造奇迹的愚公,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中日日劳作,敬业与乐业的公民等。隐性资源是指未直接体现的劳育资源,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劳育意义。例如,七年级上册课文《动物笑谈》主要讲述了作者与动物相处时发生的趣事,透过文字可以发现该文蕴藏着科学工作者在从事科研活动中专注忘我的劳动精神品质。七年级下册课文《老王》多处暗含劳动教育契机,首先,老王尽管身患疾病,生活处境十分艰难,但仍然保持着劳动者忠厚、朴实、善良的品质,自给自足。借此,教师可引导学生领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内在意味。其次,文中多次提及“我”付钱给老王,体现了“我”对老王及其劳动成果的尊重。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尊重劳动者及他人的劳动成果。最后,文中“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体现了作者对自己的反思,因没有平等地接触老王,没有和老王平等交往而感到愧疚和懊悔。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平等对待每一名劳动者,理解他人工作的不易。

(三)丰富渗透形式,树立劳动观念

1.在“读一读”中渗透劳动教育

阅读文学作品是人文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是优质的劳育渗透资源,这些阅读文本通过细腻的文字刻画、语言描写、环境烘托或人物描摹,将劳动观念蕴藏其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认真感悟文本蕴藏的劳动观念。例如,《台阶》中“我家”的新台阶砌好后,父亲叮嘱“泥瓦匠交代,还没怎么打牢呢,小心些才是”。通过阅读父亲的语言,体会父亲对劳动成果的爱护。引导学生在阅读八年级下册白居易的《卖炭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人物形象和“伐薪烧炭南山中”的艰辛,使学生珍惜劳动成果。

除了教材中的文本阅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与劳动有关的课外读物,这也是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仔细挑选一些细致描述劳动生活的课外文学作品,如《红岩》《红高粱家族》等,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劳动者的奋斗和付出。教师还可以布置相关作业,引导学生分析与劳动相关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使学生加深对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的理解。

2.在“讲一讲”中渗透劳动教育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板块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更好地发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劳育价值,使学生在“讲一讲”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口语交际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例如:组织一场与劳动主题相关的演讲比赛;围绕劳动主题开展一次辩论比赛;组织小组讨论劳动的价值、劳动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内外赞扬劳动人民、赞美劳动品质、歌颂劳动精神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完某篇与劳动相关的课文后谈一谈自己的劳动经历及收获等。口语交际活动能够锻炼学生对劳动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表达能力。在渗透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教师也要给予学生充分表达和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自由、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在“写一写”中渗透劳动教育

写作是促进学生语言文化知识和思想情感输出的重要途径。落实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写作,有利于促进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劳育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意识。

第一,利用劳动主题写作,深化劳动认知。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发现和选择与劳动相关的主题或话题,引导学生了解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让学生在写作中更好地理解劳动内容,在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深化学生对劳动的理解。

首先,教师可以充分选取和利用教材中与劳动主题相关的习作渗透劳动教育。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学会记事”。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劳动经历的文章或写一篇关于劳动技能的说明文。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和义务劳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收获劳动的成果,再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写出人物的精神”中,教师可以在学生习作前介绍一些具有劳动精神的榜样人物,或者一些典型劳动者的成功故事或奋斗经历,使学生了解劳动人物对劳动的贡献,鼓励学生感受、体会劳动人物的劳动精神和奋斗态度,激励学生向劳动人物学习。教师通过故事的分享,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表达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敬意,从而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价值观。其次,教师可以探索和选取其他与劳动相关的主题作为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写作,如讲述劳动者的奋斗故事、描述劳动者的工作经历和探讨劳动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等,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探讨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劳动相关的作文题目,如《我的劳动经历》《我参与的社区服务》等,鼓励学生回忆自己的劳动经历,思考劳动对自己的影响,帮助学生加深对劳动的认知和理解。

第二,利用选文写作资源,培养劳动精神。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蕴含丰富的劳动精神写作资源,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感受选文体现的劳动力量和劳动者的坚韧精神后,引导学生学习选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例如,《台阶》《驿路梨花》《卖油翁》等文章描写了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在学习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生活中创造美好生活而又默默无闻的劳动人民为素材进行仿写,让学生在写作中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学会珍惜劳动成果,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例如,《伟大的悲剧》讲述了斯科特一行探险家登上南极点后,在归途中饱受寒冷与饥饿之苦,与严寒搏斗两个多月,最终悲壮牺牲的一场人类探险史上的悲剧。在学习完文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书写自己在生活中失败但有意义的经历,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认真体会奋斗的收获,培育学生不畏艰辛、锐意进取的劳动精神。在《刻舟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分析完雕刻艺人的高超技艺后,可以让学生使用废纸或废旧物品制作手工作品,并鼓励学生将制作过程、制作感想与收获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素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劳动的乐趣,树立热爱劳动、愿意劳动的意识,形成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劳动精神。

(四)组织实践活动,强化劳动技能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主性逐渐增强。将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认同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需求。

语文实践活动是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依托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开展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实践活动,既能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又能使学生的劳动技能得到提升。例如,在完成《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开展“我爱植树”主题活动,组织学生栽种树苗。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在校园里或班级中开设种植角,组织学生种植蔬菜,开展种植主题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农耕工作。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组织语文实践活动。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陪伴老人,帮忙打扫卫生,还可以让学生帮助父母做家务,在父母下班后给父母捏捏肩、捶捶腿,为父母做一顿饭等。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低碳生活践行者”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校园内的废纸、易拉罐和废塑料等可回收物品回收。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充足的实践机会,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劳动技能。

(五)创新作业设计,提升劳动素养

在语文作业中巧妙安排劳动训练,能增强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4]教师布置融入劳动教育元素的课后作业,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相较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初中阶段的学生具备更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与自主能力。教师在作业布置时,除了采用传统的写字、朗读、做练习册等作业形式,还可以灵活布置观察作业、汇报作业和实践作业等,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在观察类作业中,如七年级下册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快递员、外卖员和环卫工人等某一劳动群体,在学生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后再进行写作。在写与植物主题有关的作文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种植一棵小植物,每天细心观察,精心呵护,在不断的记录中启发学生对生命的珍视。在汇报类作业中,如在完成《愚公移山》教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其他关于劳动的故事并创作故事集,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所搜集故事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阅读体会,促进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教师还可以设计实地调查作业,要求学生到社区、农场、工厂和手工艺工坊等地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深入感受不同形式的劳动,再撰写相关报告进行汇报。在实践类作业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与课文或主题相关的手工艺品,如模型或手工装饰品等,将语文学习与实际动手能力结合起来。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传统节日的相应习俗给学生布置烹饪作业,例如,元宵节与家人一起包饺子、做汤圆,端午节与家人一起包粽子,中秋节学习制作月饼等,在教学中立足于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感受劳动乐趣的同时提升劳动素养。

四、结语

新时代劳动教育离不开学科教学的支撑,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语文中的劳育资源,在保证语文学科主体地位的同时,推动劳育目标的实现,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评鉴劳动之美,树立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技能,提升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初中语文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