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2023-04-18王锦丹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36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思政

王锦丹

(扬州大学 江苏扬州 225000)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大转变,关系未来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够促进国家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文化知识教育之中,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课程思政是目前我国课程建设发展的革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2]。因此,大学体育对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探索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以及发挥思政功能的对策,创新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新思想、新方法,从根本上实现“三全育人”机制。

1 “三全育人”背景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立足当下,高校体育课程也应该顺势而为。体育课程以及课外体育活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体育课程以及课外体育活动育人的范围广,形式多,方法多样。因此,要充分发挥体育课程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形成“体育课程+体育课外活动+思政课程”的复合模式,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体育课程以及课外体育活动之中,实现育人育体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1.1 体育课堂教学

体育课堂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一个教学阵地。新时代体育课教学应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教学质量提升为引导,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思想教育与技能学习有机融合,同向同行[3]。

1.1.1 体育教学思想之融

当前,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全面发展已是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基本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高等教育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德育放在主要位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体育教学本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将课程思政实施于公共体育教学,应不能偏离体育教学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同时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要的位置。将立德树人全面融入体育课程体系,重视与凸显体育活动的德育价值,在进行体育知识与技能讲授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1.1.2 体育教学目标之魂

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准则[4]。课程思政融合思想要求体育教学目标要与思政教育目标同向同行,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全体师生努力的方向,不仅需要满足学生基本的运动需求,让学生掌握技能,更要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这样的教学目标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更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实际上,从长远来看,关于体育教学目标有很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值得深入发掘,教育工作者要最大限度发挥体育教育的作用,达到有形的体育教学目标中渗透无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实现育体和铸魂的互助关系。

1.1.3 体育教学内容之优

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以体育教学内容为主要载体。体育课程思政目标要具有全面性和普遍性,一定要保证体育教学内容便于实践。在选择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时,不仅要与体育课程的内容相适应,而且要注意与学生的特点与思想现状相适应[5]。体育教学内容是目标实现的工具和媒介,而课程目标又是课程功能和价值的交叉,因此必须坚持以课程目标为导向,重视体育育人价值功能,从挖掘与整理运动项目的价值着手,进行课程内容的划分与优化。大学体育课程可以将不同价值表象的运动项目合为一体,重新对运动项目内容归类,使体育课程内容更具有统一性。给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权,让学生可以充分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收获感。

1.1.4 体育教学形式之混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育领域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这对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大学体育的现实情况来看,要以学生为中心、育人至上,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创新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目前,信息化社会正在形成,学生通过手机、电脑等相关电子设备从互联网获取知识与技能已经成为日常,高校公共体育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形式的授课模式已经萌发,这种模式与大学生的学习方式高度契合。众所周知,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中心的体育课堂经常出现重技能、轻心理的现象。因此,需要搭建吸引力强且功能完善的在线体育教学平台,以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形式,让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更加自然化、趣味化和个性化,这对强化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课程思政的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1.2 课外体育活动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6]。大学生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不仅仅有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社团俱乐部活动、运动训练、体育竞赛等。对于学生而言,一周一次的体育课程完全满足不了体育锻炼的需求,并且课外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技能,增强体质,也能够充实学生的大学生活。因此,要充分运用好这些载体,以增强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1.2.1 体育社团活动

大学生体育社团是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形式,也是加强体育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重要媒介。大学生体育社团根据成员喜好的体育项目进行分类,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参与不同的社团。大学生体育社团尊崇个性,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其社交能力。大学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教育的终点站,体育社团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同时能够使学生养成科学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的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无形地注入当前社会所需的标准,有利于体育社团活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功能,化立德树人于无形。

1.2.2 体育运动训练

业余运动训练是指在某个体育运动项目上有专长以及爱好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运动训练的过程。对于学校体育而言,体育运动训练是为竞技体育培养优秀的运动员,因此校园体育运动训练不仅关乎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升,更关乎国家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学生体育运动训练属于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校园体育的教育价值,做到育体与铸魂同时开展。并且体育运动训练有着特殊的教育过程,由于运动队员大部分为自发选择的行为,并且对于体育训练模式熟悉,对运动训练的精神内涵及其表达的价值理念有着天生的契合感,所以通过体育运动训练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内涵是可行的、有效的。众所周知,课外体育训练的受众面相对有限,但其带动作用及影响范围不可忽视。参与运动训练的学生所散发出的活泼、坚强、不畏艰苦的意志品质会影响身边较少参与体育运动的同学,提升他们对生活的热情,这种影响是无形的、强劲的。

1.2.3 体育竞赛活动

体育竞赛是以比赛的项目为主要内容,以规则和要求为评判尺度,以夺标、育人或赢利为目的体育活动[7]。体育竞赛作为体育运动的灵魂,既是大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体育参与形式,也是立德树人的主要教育手段。因此,要想实现体育的课程思政价值,就必须重视大学体育竞赛的作用。体育竞赛是在遵从一致性的规则要求下,以公平的方式开展的竞技类体育活动,在遵守规则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及团队意识,将法治和公正的内涵灌输给学生,能够与社会现实紧密连接。并且比赛的过程有利于彰显拼搏、公正、信任、合作等优良的传统美德,然而对于观看比赛的学生来说,他们同样也会被竞技场上挥洒汗水的同学所震撼,这有助于提高团队凝聚力,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鉴于体育竞赛在实践育人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建议建设体育赛事育人共同体,从学生的体育需求出发,统筹规划整合校园内开展过的体育竞赛,建立体育竞赛常态化,培育一些品牌赛事。

2 “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功能发挥的对策

2.1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发挥教师的纽带、引领作用

2020 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8]。要想实现体育课程的立德树人这一任务,必须发挥好体育教师的纽带、引领作用。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成功融入思政元素,首先需要教师提升自己的思政教育素养,以身作则,只有先努力让自己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努力丰富和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德育能力和思政意识,才能更好地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路人,更好地在课程中融入思政育人元素,真正成为育体与育人的实践者和引领者。其次,学校要抓好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并且高度强调了师德,只有在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鞭策激励体育教师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以德服人,才能真正引导体育教师自发地为改革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思想上和实践上的支持。最后,体育教师要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完善课程知识结构,创新课堂教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方法,深入推进一场“课堂革命”。

综上,在构建体育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培养一支具备优秀职业品质、深厚教学知识及卓越创新能力的师资团队,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更好地将体育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在体育课程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是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重要保障。

2.2 探索和优化体育课程教材,着力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课程思政旗帜分明,目标清晰,引领着体育培养人的方向。首先,要重新定位课程目标。不仅要关注体育课程相关的运动技能与知识目标,还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将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相结合,将学生的身体、心理、思想、社会适应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其次,要重新修订融入思政元素的体育教学大纲。要深度探索体育课程教学的新路径,深入分析和挖掘各个专项体育项目思政元素,并将其渗透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环节中,做到寓价值观引领于体育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升之中。最后,要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可以先努力打造体育课程思政示范课,供教师学习、探讨,提高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数量和质量,以点带面地传播和实现体育课程思政。

综上,旗帜鲜明的课程目标做导向,修订教学大纲,制订新的育体和育人方案,打造体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最终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中的思政目标,实现以体育课堂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塑魂健体。

2.3 探索教师评价机制,完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近年来,体育教师在教授知识与技能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所忽视。构建系统的体育课程思政的模式,关键就是更新教师的评价标准,不能仅以科研为导向,要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教师的教学评定、职称评审中。让体育教师不忘初心,增强体育教师思想育人的自觉性,切实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此外,要优化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目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缺乏对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政治的价值提升。因此,要在体育课程中开展思政育人,就要改变评价方式,以目标为导向,在课程评价中增加思政教育的考核内容,使传统的教学评价与体育课程思政评价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通过多种考核形式,全方面地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记录和反馈,以便更好地发挥教学评价指导的作用。

综上,通过探索教师评价机制,改变固有评价模式,切实提高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并进一步完善学生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过程性评价,通过多元考核方式,深度落实体育课程与思政育人的融合。

3 结语

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全员参与、贯穿全程、全方位推进,通过多种途径的实践探索,不断完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充分挖掘大学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作出积极贡献。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还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的思政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