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文化融入公安院校警务实战课程的价值与路径
2023-04-18王晓璇
王晓璇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体战训学院 北京 100038)
2023 年9 月28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在读英烈子女的回信[1],在全国公安机关和公安院校中引发热烈反响。此次回信对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作出了深刻阐述,对公安英烈精神进行了高度赞扬,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公安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公安队伍的关心厚爱。2023年10月7日至8 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2],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了部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强烈的使命担当,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性工程、战略性工程来抓。因此,公安院校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抓手,大力宣传、弘扬、发展公安英模文化,切实把党中央的关心关怀转化为做好公安人才培养的强大动力。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公安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公安队伍建设,要牢牢抓住警务实战这一培养公安铁军预备人才的关键课程。警务实战教育训练作为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是提高公安队伍核心战斗力的重中之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典型符号,中国武术在警务实战教育训练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警务实战课程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国武术文化的精髓和标志性思政元素,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将其融入公安院校警务实战化教学与训练中,开启多角度协同育人通道,既是应有之义,也是守正创新之道。本文将从能力关联、育人结构、文化渊源、理论互动、价值共通和职业定位等方面予以进一步阐释。
1 中国武术文化融入警务实战课程的价值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3]。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公安院校在新时代履行立德树人、育警铸剑的根本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
实战是检验公安人才培养质量的唯一标准[4],强化警务实战技能是公安院校淬炼高素质过硬公安铁军的必要环节。因此,应聚焦公安人才核心战斗力的有效提升,探索警务实战教育训练与中国武术文化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警务实战训练中切实得到体能、技能、战能、智能、心能的整体跃升。
中国武术文化融入警务实战课程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殷切期盼为指引,深刻领悟“两个结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为出发点,坚持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使命,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发挥课程思政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还要与价值塑造、知识传递、能力培养相统一,着力锻造“三个绝对”“四个铁一般”的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1.1 中国武术文化融入警务实战课程是守护平安中国的使命担当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5],明确提出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力量,是平安中国建设的主力军,必须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共有1.7万余民警因公牺牲。2023年以来,又有160余名民警因公牺牲。人民公安甘洒热血,以血肉之躯谱写人民公安为人民的作为公安事业后备力量的主阵地,要以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为重要目标,坚持实战导向,苦练过硬本领,努力培养新时代公安事业的忠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基于此背景,将中国武术文化融入警务实战教育训练,是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一环。“文武兼备、术道并重”是中国武术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底气。在中华武术习练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习练者“精、气、神、形”的培养,还要重视将武术技击深化为弘扬正气、惩恶扬善的内在精神。平安中国,共享共建。通过与中国武术文化的有机融合,让公安预备人才在警务实战课程中强化实战本领,将高强武艺与战斗精神融合,实现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过硬的实战本领同步提升,早日成为捍卫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精兵强将。
1.2 中国武术文化融入警务实战课程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涵,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6]。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5]。中国武术是在中华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孕育出的一颗璀璨明珠,既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彰显中华文化的优秀品牌。弘扬中国武术文化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也是对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塑造和沉淀。
因此,将中国武术文化融入警务实战课程,把握民族传统体育独特的精神特质,释放中国武术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警务实战教育训练巧妙融合,在生动实践的同时注重文化教育,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奠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为警务实战教育训练注入强劲动力,不断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报国为民的思想之基。
1.3 中国武术文化融入警务实战课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迫切需要
2021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第五次会议上发表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以“12 个必须”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7]。公安院校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警务实战教育训练,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8],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立足中华民族优秀历史[9]。中国武术伴随着中华历史与文明发展,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智慧,研究和挖掘中国武术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在警务实战课程讲述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武术英雄的典型事迹,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良好课堂氛围,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警务实战教育训练全过程,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根植于公安预备人才的心中,融入血脉,见诸行动。
2 中国武术文化融入警务实战课程的路径探析
强警必强教。公安院校要坚持践行公安工作现代化的办学宗旨,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培养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生命线,解决好公安院校培养什么样的预备人才、如何培养预备人才、为谁培养预备人才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立足公安院校警务实战课程特点,研究和挖掘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释放中国武术文化思政育人效能,推动中国武术文化与警务实战课程同向同行,互嵌共融,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警务实战课程体系[10]。
2.1 重述中国武术文化渊源,创新“武、德、技”一体化警务实战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中国武术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充分汲取了儒释道精髓,凸显着中国传统哲学、伦理道德、美学价值等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全景成像。
武,从中国武术历史长河中挖掘思政育人的源头。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不论是从原始社会的萌芽阶段,还是到近现代社会的转型繁荣阶段,在华夏民族发展史上印刻着许多中国武术文化的足迹。因此,发挥中国武术文化的符号作用,从中国武术的历史发展中汲取养分,以英雄人物为榜样,深挖武德精神、家国情怀和正确历史观等思政元素,列入警务实战课程的育人目标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英雄气节,从而增强公安预备人才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德,从中国武术文化内涵中挖掘思政育人的活水。德为艺先、学艺先学礼、习武先明德、拳以德立是习武过程中潜移默化感知到的武术精神。将中国武术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仁义忠信、内外兼修、崇德重义、术道并重等育人观融入警务实战课程的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忠诚观、道德观、使命观的引领和塑造,突出人民警察队伍正气浩然、忠诚担当的政治本色。育人先育德,教师在教授警务实战技能时,通常是以递招、喂靶、拆解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动作要领,在此环节让学生对教师行抱拳礼来表达尊重和感恩,在弘扬尊师重道的校园风尚的同时,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练习者之间在切磋警务实战技能时,也要时刻保持克己谦逊、进退有度的高尚情操。
技,从中国武术独特的技术体系中挖掘思政育人的载体。一方面,警察实战技能的养成和强化,需要熟练掌握技术的招式,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另一方面,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了解招式背后所蕴含的运动原理和理论依据,最终将所学、所练的技术合理运用到公安实际工作中。中国武术经过长期的沉淀,蕴含着一套系统、科学的技术体系和训练准则。对此,应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国武术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务实精神、防范意识和规则意识,通过实战实训教学法,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释放出中华武术的思政育人效能,让学生懂武、习武且会用武,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培养卓越警务人才,全面推进公安院校育德、育人、育才、育心的有机统一。
2.2 优化师资结构,提升警务实战课程教学训练水平
强教必先强师。加强警务实战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发挥中国武术的项目优势,打造一支业务精湛、尚武崇德、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化警务实战课程教学团队,求真务实、潜心治学,努力当好学生警务实战能力养成的引路人,为学生核心战斗力的培养扣好第一粒扣子[11]。
首先,公安院校要搭建警务实战课程高水平师资团队。教学团队中包括警务实战教育训练、中国武术教育训练的资深教师以及思政课专业指导老师,共同开展警务实战课程的教学研究、课程开发、过程跟踪、效果反馈等工作,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警务实战能力的深度融合。
其次,教育者先受教育。警务实战课程教学团队要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学习和教研活动。教师只有理想信念坚定,才能真正做到讲得有底气、有深度。深挖中国武术独特立德树人的方法,不断对警务实战课程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打磨,紧跟时代发展和公安工作需要,始终把对祖国、对公安的教育及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
最后,建立公安院校警务实战课程教师武术技能交流平台,鼓励教师主动参与中国武术技能交流互动,亲身感知中国武术文化的洗礼。教师通过以武修身、以武修心、以武养德,培养技道合一、内外兼修的工匠精神。“内炼精气神,外练筋骨皮”,自觉做到修身修为,用有形的力量感染学生,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2.3 多元考核方式并举,创建警务实战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
警务实战课程思政考核评价,要发挥中国武术文化协同育人效能,形成过程考核、实践操作、团队协作、行为考核的多元考核方式,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念、意志品质、武德武礼、理想信念的养成进行全方位评价。
首先,警务实战课程不仅要考查学生的警务实战技能,也要有理论知识考核,文武兼修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将武德考察列入警务实战课程考核全过程,对尊师重道、惩恶扬善、勤学苦练等武德修养的理解和行为贯穿课程考核始终。
其次,在警务实战训练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武术文化核心思想的理解。教师要观察课程所讲授的“虚实结合、刚柔相济、以静制动、后发先至”等中国武术文化的战术思想在实战技能表现的运用情况,并将其作为实战考核的评价指标之一。
最后,重视警务实战课程与大学生竞赛相结合。教师要在警务实战课程的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中选拔出表现优异的学生,鼓励其参加全国大学生武术套路、武术散打、武术兵道锦标赛。作为中国高校武术运动项目中最高规格的赛事,每年有50 余所高校同场竞技,激烈角逐,对参赛队员的实力水平和心理素质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在警务实训课程中鼓励、选拔、培养出优秀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武术相关赛事,不仅有利于学生持续提升身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还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公平正义、规则意识、服从命令、严守纪律等价值观念。此外,公安院校也要积极开设校内民族传统体育赛事,营造公安特色校园文化,激发学生对于警务实战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实战技能提升奠定基础,使其所掌握的技能与日后的实习、工作有效衔接。
2.4 发挥中国武术的文化力量,全面提升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发挥中国武术深厚的文化力量,以强化公安院校学生警务实战技能为关键点,以推进公安院校警务实战课程思政建设为重点面,以点带面,提升全面提升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形成中国武术育人元素与公安实战的合力,激发全员育人主体活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全方位覆盖育人空间场域。
深挖中国武术的红色文化元素,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中国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于培育民族精神有着特定的重要作用。侠义精神是武术德行思想之一,主要体现在见义勇为、锄强扶弱,以天下大任为己任的责任当担。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挖掘那些在国家危难之时涌现出的武术侠义之士,整理武术侠士英勇无畏、精忠报国的故事,将其融入警务实战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积极开发中国武术第二课堂,营造公安特色校园文化。开设太极柔力球、传统擒拿术、导引养生功、舞龙舞狮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阳刚之气,强身健心,预防疾病,增强体质。成立公安院校中国武术文化社团,邀请校内外中国武术权威学者共同开办线上、线下学术讲座,相互交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英雄精神融入实践,融入校园。
3 结语
公安院校警务实战教育训练需要与时俱进。中国武术作为警察职业的必要技能、警务实战课程的主要构成部分,作为警察“文武兼备、忠诚担当”品格塑造的重要切入点,更需要与时俱进。中国武术教育训练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紧盯教师和学生两端,以课程建设为中心,探索、创新教师如何“以武融汇思政教育”、学生如何“以武练就思政品格”的教学新局面。同时,警务实战课程中的中国武术思政育人体系的建构,必须长期坚持、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警察队伍的重要训词精神、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文武结合、武文齐修、武政一体、政武贯通,充分激发习武育人练本领、思政贯通铸警魂的看家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