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论述的文化自信意蕴及其意义
——基于《新民主主义论》的解读

2023-04-17刘亮红邓学源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新文化大众

刘亮红 邓学源

(湖南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4)

《新民主主义论》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毛泽东于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讲,原载于1940年2月15日延安《中国文化》创刊号,同年2月20日发表于《解放》,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后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讲了15个方面的问题,就中国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立这个国家及其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纲领是什么,这个国家的前途如何等问题,做了系统的回答。其中直接论及文化的就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等4个专题。在这些论述中,毛泽东虽然并没有明确提出“文化自信”概念,但对如何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提出了重要遵循,尤其是其“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为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定下了基本目标与明确方向,成为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基调与主旋律,对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本定位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对文化有非常深刻的论述,把握基于观念形态意义上关于文化基本定位的具体论述是理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内涵的关键,更是理解其文化自信意蕴的重要基础。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从政治、经济与文化三者的紧密关联中论述文化,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1]663-664;“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1]695;“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1]698。毛泽东深刻洞察到文化与政治、经济的本质关系与内在统一,指出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综合反映,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反映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经济的。这是毛泽东关于文化概念的一般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系统论述,可以清晰地勾勒出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相关特质。

毛泽东指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1]665。这是现时中国革命在文化方面的历史特点,“谁不懂得这个历史特点,谁就不能指导这个革命和进行这个革命到胜利”[1]665。因此,把握毛泽东所讲的文化的内涵就要把握住这个时代的最大特点。毛泽东指出,反映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是封建的文化;作为中国近代以来政治经济的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自中国社会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就成了反映这种政治与经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对于不同的文化,毛泽东持辩证分析的态度:尽管自周秦以来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文化,但对于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的灿烂古代文化,他指出要进行清理与批判继承,而不是全盘否定,一是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二是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腐朽的东西与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区别开来;而对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则毫不含糊地指出“这些统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就是我们革命的对象”,要革除“为旧政治、旧经济服务的旧文化”,建立与此相反的、中华民族的“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文化”[1]665。归结到一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本质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1]698。

(二)创造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本阶级是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等

毛泽东既肯定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有不同的内涵,反映不同的经济与政治形态,同时又指出,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变化,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创造主体也不一样。毛泽东立足于文化与政治、经济的一致性,指出“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而在这样的社会中,只有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是创造财富和创造文化的基本的阶级。”[1]625“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1]674“他们必然要成为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国家构成和政权构成的基本部分,而无产阶级则是领导的力量。”[1]675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阶段,创造文化的基本阶级是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他们不仅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也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主要创造者,是新文化的主体。毛泽东进一步指出,现时中国革命须臾不能离开中国无产阶级的领导,在这场决定民族文化发展前途的文化革命中,也决不能离开中国无产阶级的领导,而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亦即共产主义思想,因此,现时的中国革命同样离不开中国无产阶级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

从文化的创造主体看,毛泽东所讲的反映新民主主义政治与经济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具体内涵,一是包括带有革命性、民主性的古代文化以及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二是当时中国的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创造的、为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些文化才是反映新民主主义政治与经济、反映现时中国革命历史特点的先进的文化。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等这些主体的文化创造与文化革命,才能“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663,革除“为旧政治、旧经济服务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1]665,这样才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1]663。这样的新中国,才能实现“不仅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1]663的目标。

(三)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目标与文化前景

毛泽东描绘了共产党人要建立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1]698。他在分析1919年以来文化革命四个时期的对象时指出:第一个时期,是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个时期中“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1]700;第二个时期,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卅运动、北伐战争为标志,这个时期内,“革命的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和各个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1]701,由于国共两党的合作,文化革命的统一战线得以建立,共产主义成为三民主义好朋友,“两个主义结成了统一战线”[1]701,国共两党和各个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也在三民主义的基础上得以建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尤其是尊孔读经的封建教育成为这一时期文化革命的主要对象,不仅如此,还在军队中灌输反帝反封建思想以改造中国军队,在农民群众提出打倒贪官污吏与土豪劣绅口号,掀起了伟大的农民革命斗争;第三个时期是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群众文化革命深入的新时期,其结果是“一二九”青年运动的爆发与全国人民的觉悟,坚持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第四个时期是抗日战争时期,坚决地反抗了日本帝国主义,文化上开展了普遍的动员。毛泽东非常自豪地指出,“全部中国史中,五四运动以后二十年的进步,不但赛过了以前的八十年,简直赛过了以前的几千年。假如再有二十年的工夫,中国的进步将到何地,不是可以想得到的吗?”[1]703尽管这20年,猖獗的内外黑暗势力造成了民族深重的灾难,但是在与黑暗势力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人民大众正不断接近胜利,这种胜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整个东方乃至全世界。这里毛泽东尽管分析的仅是五四运动以来20年的文化革命趋势,但从中可以窥见其清晰的文化革命思想,从不同时期文化革命的统一战线构成看:第一时期由知识分子扩展到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第二时期的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第三时期的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第四时期的涵盖全国各阶层、范围空前的中下层阶级。可以看到,毛泽东认为,文化革命的根本力量正是中国千百万人民大众,“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1]675。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前途,因为“无产阶级领导的缘故”而具有起决定作用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因素,虽然还不是社会主义的,但社会主义确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由民主主义发展的必然目标与文化前景。为了达成社会主义的目标,“应当努力在工人阶级中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适当地有步骤地用社会主义教育农民及其他群众”[1]704。

二、对新文化的坚定自信来源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毛泽东对于文化的自信建立在其文化思想之上,毛泽东的自信不是一般的自信,说到底是一种文化自信;毛泽东所讲的文化不是一般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构成了毛泽东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坚定自信的重要来源。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是从文化与政治、经济三者的辩证关系中给“文化”作界定的,作为为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革命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在文化领域引领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1]663,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首先,新文化是民族的。新文化是民族的,不仅指内容与特点上的,而且是形式上的。在内容方面,“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1]706;在特点上,新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1]706,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1]534;在形式上,“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的形式”[1]706。《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尤其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1]707,不能做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随后还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学习“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2]858。总而言之,毛泽东主张新民主主义文化,既要有自己的民族形式,更要有自己民族的内容,还要和民族特点相结合。

其次,新文化是科学的。新文化是科学的,既指科学的内容,又指科学的原则与科学的态度。在内容上,新文化的科学性体现在“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1]707;在原则上,毛泽东既充分肯定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但又指出,对于古代文化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要剔除封建性糟粕、吸收民族性精华,“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1]708;在态度上,对于中国文化的历史我们必须充分尊重,而且“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1]708。历史上,中华文明历经浩劫,却总能涅槃新生,“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传承至今仍熠熠生辉的珍贵遗产,这些优秀的成分呈现出先进性、包容性、再生性的特点,符合时代的发展与人民的需求,是支撑中华民族发展至今的精神支柱”[3]。这也是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引导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1]708的原因所在。

再次,新文化是大众的。新文化是大众的,既指服务对象的大众性,又指文化内容的大众性,还指文化运用的大众性。在服务对象上,新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1]708;在内容上,新文化服务对象为广大工农劳苦民众,因此“要把教育革命干部的知识和教育革命大众的知识在程度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起来,把提高和普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起来”[1]708,注重对群众普及知识的教育;在文化的普及上,毛泽东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1]708,文化只有被群众掌握与认可,才能转化为革命的有力武器。而且毛泽东还强调革命者必须接近民众才能从民众中获得力量,否则就是“无兵司令”。可见,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基本观点是:新文化为工农劳苦大众服务,而要使新文化成为他们的思想文化,作为文化革命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还有一个教育革命大众、实现文化大众化的任务,只有这样,新文化才能获得群众认可变成他们的文化,也只有获得群众认可的文化才有普及的价值,只有体现出大众性特点的文化才有存在的意义。

(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是毛泽东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表述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是“理解毛泽东文化概念的关键词”[4],也是毛泽东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表述。

不论是1939年12月13日在中央政治局为召开陕甘宁边区文代会的准备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文化的“四特征(民族化、民主化、科学化、大众化)”,还是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文化的“三特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都将“民族”置于头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彰显了毛泽东对于中国文化高度的、根本的自信。而这种对文化民族性的重视与肯定,归根结底根植于毛泽东对于中国文化深深的自信,是对于五四运动后流行的“中西文化截然对立的两极化思维”“新旧文化不可调和的存一废一型思维”“文化建设破多立少的拒斥性思维”的一种否定与批判[5]。在毛泽东看来,针对五四运动激烈的反传统带来的巨大文化冲击而引起的文化不自信与强烈文化焦虑,迫切需要进行文化调适与文化修复,而其提出的“民族的”内容与形式的文化就是对从维新运动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否定、质疑传统文化等不自信心理的扭转,是对五四运动激进、全盘反传统的某种反思和校正,并且他强调“民族的”不仅仅指文化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内容,从而批判了彻底否定民族文化的自卑心理,夯实起高扬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坚定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原则,确定了民族文化内在的基因和链接,在此基础上再对文化进行科学与反动、反映并服务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还是剥削阶级的区分就有了立论的基础与依据,同时更是为文化革命的进行明确了批判的范围与对象,指向清晰而坚定,目标明确且集中,不仅“张扬民族精神,帮助中国人民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6];而且可以更好凝聚人民力量坚决反帝争取民族独立。在坚持文化的科学性方面,毛泽东认为,惟有积极呼吁、大力提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思想,“才能启发人民的觉悟,使之自动、自觉地为维护自己的权利而斗争,才能使他们获得个性的解放,懂得人的尊严,发扬历史的主动性”[6]。关于文化的大众性,新民主主义文化“主张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大众的、平民的文化,主张文化为大众所有,主张文化普及于大众又提高大众”[7]252-253,这种文化既是大众的,又是民主的,是服务于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的,他们即代表“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2]857-858,是新文化的主要接受者、利用者,新文化必须反映他们的状况、利益、愿望和要求,以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因为,“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1]708。因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7]857,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活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

(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三者之间的价值序列是毛泽东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

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论述,特别是对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本质特征的强调与阐述,不仅体现了同为文化重要特征的三要素之间的价值序列,而且有着鲜明的逻辑关系。

价值序列方面:坚持文化的民族性是肯定了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基础,“民族的”关系中国文化的主体与根脉,蕴含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主要基因,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源流所系,事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础与发展方向,是新民主主义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基础;坚持文化的科学性是强调了新文化的先进性要求,“科学的”是在肯定文化民族主体性方面对于文化的扬弃,是文化的先进性基础,惟有坚持对旧文化的批判扬弃,才能获取文化革命的持久动力,才能永葆民族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坚持文化的大众性是强调了新文化的发展性前提,文化根植群众、服务大众,既是由我们所肩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与任务所决定的,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所要求的,只有坚持人民立场,让革命的主体力量掌握符合其认知水平、体现其行为习惯、引导其积极行动的文化才能发挥以文化人的力量,将广大民群众团结发动起来取得革命胜利。

逻辑关系方面:坚持文化的民族性是前提,是不可动摇的根本,离开民族文化这一主体,就失去了文化革命的基础,更谈不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坚持文化的科学性是关键,一定时期的文化反映一定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只有坚持对古代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才能使新文化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真理,坚持理论和实践一致,这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1]707-708,是新民主主义文化成为“革命的有力武器”的关键与新民主主义文化先进性的根本保障;坚持文化的大众性是根本,文化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发挥教育、动员、引导、团结革命主力的作用,才能使先进文化在革命前成为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成为必要的和重要的革命战线。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与大众性互为倚重,三者既相互联系又相辅相成,民族性是科学性与大众性的前提与主体性基础,科学性是民族性与大众性的关键与先进性保障,大众性是民族性与科学性的根本与力量源泉。

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为新时代文化自信奠定重要基础

新时代我国提出了文化自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8]349。从理论渊源看,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相关论述就已经体现出了文化自信对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及民族精神的严正关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

(一)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彰显共产党人的初心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开篇就提出“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接下来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不仅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1]663的新中国。“新文化”是共产党人的三大目标之一,“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1]663毛泽东在这里已经宣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建设新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一新文化建设的初心具有深刻的理论根据与历史缘由。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论”理论在中国的具体运用。马克思在1850年的《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中明确提出“不间断地进行革命”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既区别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有限目的,又不同于一切社会改良主义者的革命停顿论,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并成为无产阶级的战斗口号。列宁继承了这一思想,并在1905年俄国革命后提出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在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苦探索中,毛泽东以“不断革命论”作为行动指南和动力,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创见性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而且其第一步现在已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而是中国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1]666。

其次,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共产党引领的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就是要对为旧政治、旧经济服务的旧文化开炮,以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并指出这是一切党派一切人们都必须懂得的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在1914年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就已经“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而其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1]672。

再次,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一使命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既是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特点,也是中国文化革命的必然趋势。因为,“五四”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一支完全崭新的生力军,在文化思想方面形成了“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1]697“以新的装束和新的武器,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军,摆开了自己的阵势,向着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展开了英勇的进攻”[1]697,而且其“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1]697-698。毛泽东不仅热情讴歌这支文化生力军在文化革命中的伟大成就,而且指出,“五四”以后的新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的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1]698。因为,“五四”以后,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比较它的政治上的东西还要落后,就绝无领导作用,至多在革命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一个盟员,至于盟长资格,就不得不落在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肩上”[1]698。而无产阶级文化思想是由新登上历史舞台的政治生力军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此,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任务就历史地、必然地落到了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身上,这是由其作为“五四”后政治生力军、经济生力军和文化生力军的先进性与彻底的不妥协的革命性所决定的。

(二)毛泽东讲的自信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的自信,是当代文化自信的基础

毛泽东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不仅“已经形成了一个伟大的独立的政治力量”[1]671,而且“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1]675,这支基本势力中,当时占中国人口80%的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而工人因最富有革命性而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正是由于这支力量的存在使中国革命成为世界革命伟大的一部分。而对于这支力量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更是非常明确地指出:“在中国,事情非常明白,谁能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谁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任,因为人民的死敌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而特别是帝国主义的缘故。在今日,谁能领导人民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并实施民主政治,谁就是人民的救星。”[1]674

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的政治生力军,又是中国文化的生力军。这时的无产阶级“已经迅速地变成了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了”[1]686。中国的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一登上中国舞台,就以新的装束和新的武器,向着帝国主义和封建文化展开迅猛进攻,而且这支生力军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学、历史学等各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1]697,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动员之广大”[1]697都是史无前例、盛况空前的。而这场“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的文化革命之所以能所向无敌全因有了“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1]697。

由上可见,毛泽东的自信既是一种对民族力量的自信,也是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共产主义思想与制度的自信,对党与人民力量的自信。但归根结底这种自信是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9]265的文化自信。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这种文化自信集中而鲜明地体现在他对于共产主义的讴歌与赞美中,尤其他对于共产主义既是思想体系又是社会制度的定义与讴歌,已经蕴含明显的思想自信与制度自信的内涵。他指出:“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这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区别于任何别的思想体系和任何别的社会制度的,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完全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1]686,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已经部分地正在进入历史博物馆,“惟独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1]686,而且指出“中国自有科学的共产主义以来,人们的眼界是提高了,中国革命也改变了面目”,因此,毛泽东断言,“中国的民主革命,没有共产主义去指导是决不能成功的”,不仅现在的世界、现在的中国,都要“依靠共产主义做救星”,而且将来的社会主义也定是“为整个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所指导的”[1]686。正是基于对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高度自信,他提出应当毫无疑义地“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1]706。

毛泽东在1949年9月《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再次自豪地宣示了扎根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中所蕴藏的无限自信力量,他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10]1516这种超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精神自信说到底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目标的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是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之中的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彰显的强烈而坚定的文化自信大涨了中国人民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志气与底气,不仅引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辉煌成就,更坚定了我们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至今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新文化大众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新文化购买PDAL40%股权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新文化等级化·传承与创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与挑战以及韩国在未来国际合作中的角色
马克思主义大论战与湘学的新民主主义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