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体育德育一体化的旨趣与实施策略

2023-04-17卢从生

体育师友 2023年3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育人德育

卢从生

(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陕西 西安 710000 2.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江苏 南通 226600)

2022 年4 月, 教育部印发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以及各学科课程标准。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课程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强调育人为本, 坚持德育为先, 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 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体育是一门具有很强道德教育意义的学科, 对育人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新版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与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同时提出: 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强化课程一体化的设计[1]。 尽管社会和学校都很重视体育, 但是人们对体育的认识程度仍处于浅层次, 形式大于内涵的现象比较常见, 缺少关于体育德育理论和实践的探讨, 存在认识不够深刻、 育人目标序列模糊、 效果不明显、 途径单一、管理缺失等问题, 所以我国中小学体育德育的一体化建设已迫在眉睫、 刻不容缓。

1 中小学体育德育一体化的内涵

通过文献资料查阅, 关于德育一体化的内涵, 有以下三种解释: 一是横向层面的解释, 它关乎到学校、 家庭、社会三个方面; 二是纵向层面的解释, 一些学者把一体化理解为大学、 中学、 小学三个阶段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分层递进的教育体系; 三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解释,是学校德育学科渗透的融合, 德育与科技创新教育、 社会行为、 多元文化的结合。 而关于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的重点, 是从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各学段之间体育课程的衔接入手。 实际上, 与体育课程一体化相比, 体育德育一体化的建设具有隐蔽性和深层性。

关于我国中小学体育德育一体化领域的研究, 学界对其研究很少, 基本上是从体育的德育视角进行阐释与研究。学者李泰武提出身体的直接参与是体育德育的鲜明特点,通过参与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项目, 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 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学者张红提出德育教育可与体育教学过程相互关联、 结合, 把德育融入到体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如课的开始、 准备、 结束环节, 每一环节都进行不同主题的道德教育活动。 学者王从春指出体育德育是指在充分挖掘体育的德育功能基础上实现体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 其本质还是学校体育, 但学校体育必须要实现德育价值。 由此可见, 研究认为中小学体育德育一体化是指在中小学阶段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 从教育目标、方法、 内容、 组织形式和评价等几个方面与德育工作相互之间联系、 渗透, 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 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 中小学体育德育一体化的价值

毛泽东指出 “体者, 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 “体育之道, 配德与智育, 而德智皆寄于体, 无体是无德智也”[3],辩证地阐述了德育和智育中蕴含的体育价值。 以体育为载体, 是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学科特性, 即实践性强、 参与度高、 学习内容适合完成道德教育任务。 同时在所有学段,体育学科一直是必修课程, 其德育的连续性非常强。 体育德育不仅是中小学阶段中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部分, 而且具有增强体质、 磨炼意志、 健全人格等促进学生身心成长的多方面价值。

体育德育一体化的逻辑基础是体育与道德的关系, 体育自身又具有鲜明的道德作用。 它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生理机能、 增强体质, 更深层次的是育人功能, 从而达到立德树人、 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中小学体育德育一体化影响着整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国家未来。

2.1 课堂教学丰富化

中小学体育德育一体化的开展与实施, 能够丰富和推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 学校体育教学课堂是进行体育德育一体化的重要阵地。 在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传习过程中,“德” 具有外显性和内隐性两个特征。 “德” 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直接传授, 而是在接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或过程后,内化为中小学生自身的一种事物, 而且这种事物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 每一位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都面临着如何把道德教育贯彻到教学中的问题。 2022 年新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培育学生运动能力素养、 健康行为素养和体育品德素养[1]。 因此, 要从学生身体发育规律和心理特征出发, 结合体育教育的特点, 创造适合道德教育的运动学习情境, 形成认知冲突, 激发中小学生的运动学习兴趣; 从体育课堂的特殊性出发, 适时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见缝插针进行德育教育, 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运动学习机会, 真正落实对核心素养的培育, 这是每一位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教师与研究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2.2 育人价值最大化

通过中小学体育德育一体化, 可以使学校体育教育的育人价值达到最大化。 体育学科的道德教育应该从体育的方方面面, 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学校的各个层面。 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道德教育的研究大都局限于体育课程教学, 对其内容、 时机、 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研究较多。值得高兴的是, 一些学者已经跳出体育课堂教学的研究,扩大对体育德育的研究范畴。 他们通过拓展体育教学的外延、 丰富其内涵等方面, 进一步发掘其育人价值。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课标提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党的领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 培养中小学阶段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 道德品质、 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 引导中小学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1]。那么, 怎样才能促使中小学体育德育一体化更好地衔接,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育人价值呢? 这需要社会、 学校、 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

2.3 教师发展专业化

中小学体育德育一体化的实施能够有效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 传统的体育教学设计从教材或教师教学经验出发, 关注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内容与时间的安排, 回答 “教给学生什么内容”、 “何时教内容”, 有时候还会忽视 “用什么样的方式教”, 更谈不上 “为什么教、 教多少”。 这种教学设计强调的是教材,而非教学目标本身, 老师所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教授。 随着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出台, 越来越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这一发展趋势要求教师的注意力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 而是注重以素养为导向。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式, 用好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立德树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发展, 身体力行, 化理念为行动。

3 我国中小学体育德育一体化实施策略

要实现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一体化, 就必须首先明确德育的目标。 在开展德育工作实践时, 德育目标具有引领性、指导性。 所以, 学校德育目标的合理与否, 直接关系到道德教育开展的时效性与有效性。 目前, 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中存在标杆太高、 目标层次不完备、 疏忽学生个体差异性等问题。 中小学体育德育价值的支撑应以清楚明晰的德育目标为基础。 根据条分缕析的德育目标, 找寻当前道德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学生、 教师、 学校的需求和现实情况出发, 提出体育德育一体化实施的对策。 调查发现,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道德教育目标尚不清晰,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 层次分明、 重点突出的学校体育德育目标体系。 小学、 初中、 高中各学段的体育德育教育实践中暴露出目标零散、 杂乱无章、 衔接性差等现实问题。 所以,设计与优化体育德育目标是当前中小学阶段的迫切需求。目标的制定必须保证科学性, 既要依据中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 还要恪守德育的内在规律。

通过重点研究国内制定的德育目标和体育学科对德育提出的目标, 比较全国和各地区的大量德育目标, 筛选整理出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与道德目标之间的交叉部分, 从而确定体育课程目标与道德目标之间的关系, 构建体育德育基本目标体系。 在此基础上, 提出以下实施策略。

3.1 目标体系:纲举目张

德育目标既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也是德育工作的归宿点。 只有擘肌分理的体育德育目标才能使得教师对道德目标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认识。 首先, 纵向衔接的目标, 像链条一样将各个学段的体育德育目标衔接起来, 是要解决过去课程存在的相同项目各学段的德育渗透, 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等问题[4], 只有将目标纵向连接, 才能系统化、 循序渐进地形成道德素养; 其次, 横向一致的目标能有效引导学校、 教师整合各个渠道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以达到渗透道德教育的目的。 只有在具有纵向衔接、 横向一致的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情况下, 才能制定出科学性、 整体性、可行性的育人评价指标和标准。 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实施过程中, 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 遵循教育和德育规律, 从而实现体育与道德的融合。 “纲举目张” 就是对体育道德教育的目标序列进行合理规划, 从纵向上讲,可以使中小学各阶段的学校体育活动形成一体化的德育体系, 既有差异, 也有内在的有机联系; 从横向上来看, 可以使体育学科所担负的德育工作范围与内容清晰明了, 与其他课程相得益彰, 使体育学科德育工作有的放矢。

3.2 学校制度:层序分明

制度化是现代教育具有的基本特点。 学校制度的建设保障体育德育一体化设计, 有利于体育立德树人功能顺利实现。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利用体育德育渗透的手段和路径不够多样化, 要运用时事与突发事件进行德育渗透, 在德育目标上进行相应的德育渗透活动设计, 其认识和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这与目前一体化德育目标的缺失密切相关, 因而在体育德育落实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困惑[3]。 模糊的、 零散的实践程序在落实德育目标上无法形成一个统一话语体系, 从而束缚了中小学体育德育一体化, 因此需要建设层序分明的体育德育一体化制度。

3.3 体育课程:积基树本

在全学段唯一实施的课程是体育, 但体育课程缺少整体设计, 存在着模式化、 程式化的体育教学现象, 很难引起学生运动兴趣。 与日益成长的学生相比, 体育课程从小学到大学, 除了在教学内容上略有差异, 在教学形式上也是大同小异。 没有伴随学生一起成长的体育课程是不合时宜的。 为此, 必须对现有中小学体育课程进行整体性反思,强化各阶段体育课程的阶段性、 衔接性和系统性。 从根本上改变体育课程体系, 才能使体育德育的内容与要求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体育德育一体化的存在是以体育课程体系的一体化为基础, 同时体育德育一体化的实现也是以体育课程体系一体化为根源。

3.4 评价体系:精进不休

课程评价指挥着体育教学。 传统体育评价方法侧重于对学生的运动能力测试, 注重终结性评价, 无法评价出学生身体与心理全面发展的程度, 未涉及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使得德育目标难以达成。 为此, 要实现体育德育一体化就需要建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并制定一套专门的体育课程德育评价指标体系, 重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促进学生发展, 帮助学校和老师在体育德育育人道路上走出困境, 真正贯彻体育德育的一体化。 同时, 改变以往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德育发展评价方式, 鼓励学生、家长也适度参与德育评价, 包括学生评价自己的亲身感受、学生对运动伙伴的评价、 获得家长和同伴的评价等。 自主性评价可以促进学生自我认识、 发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之处, 从而肯定自身道德上的积极变化, 而且可以从中找寻自己不足和努力发展的方向, 所以, 建立体育课程德育评价指标体系举足轻重。

3.5 运动项目:一校一品

为使广大学生能够持续、 经常性地开展体育活动, 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应体现出持续性、 多样性, 才能更好地为体育德育一体化提供育人载体。 集中学校优质资源开展多项具有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 创建一校一品的体育特色项目, 尤其是大型体育项目, 有利于大力推广体育特色项目,促进学校体育活动开展, 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提高。

3.6 校园环境:体德一体

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营造 “体德一体” 的校园生态。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构具有长期性、 系统性, 包括体育课堂教学、 大课间体育活动、 课外运动训练、 体育竞技比赛等。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图, 在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养成体育运动习惯, 促进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 以体育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育人德育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