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体行为视角下体育中考“考前突击训练” 现象的诱因及应对策略

2023-04-17昝玉贞

体育师友 2023年3期
关键词:突击中考集体

昝玉贞

(徐州市撷秀初级中学, 江苏 徐州 221000)

体育纳入中考主要目的是唤起学校、 教师、 学生、 家长乃至全社会对体育的重视, 还体育在中小学学科体系中应有位置, 以实现德智体美劳 “五育” 并举,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每当体育中考临近之时, 学校借用大课间、 自习课等非体育课时间为九年级学生进行各种有关体育中考项目的强化训练活动, 以期望通过短期、 密集性训练帮助学生在体育考试中取得高分。 本文将其称之为学校体育中考“考前突击训练” 现象。 当下, 这种现象已蔚然成风, 并成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 “常规内容”。 抹去学校对于体育中考 “考前突击训练” 的各种粉饰与说辞, 这种大规模、 举全校体育资源的考前突击现象目的性非常明显, 即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育中考分值, 与体育中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 这种典型的应试化教育现象为何出现, 其中的诱因又来自哪些? 以及如何应对这种现象? 本文试图对上述提出的问题进行探析与梳理, 为体育中考在学校内健康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1 集体行为理论的内涵

集体行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非常规行为, 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集体行为的相关研究理论中, 斯梅尔塞的集体行为理论因其较好地阐释了集体行为的发生机制, 而被视为其中的经典理论, 影响较大, 追随者众多。 该理论认为, 集体行为都是由结构上的有利条件、 结构性紧张、 普适信念的发生和扩散、 诱发因素、 动员参与者和社会控制能力的下降等六个因素共同决定的[2]。 同时这六个因素都是集体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 而非充分条件。 随着上述因素自上而下地形成开来, 发生集体行为的可能性也在逐渐增加, 一旦全部具备了所有的六个因素, 集体行为就必然会发生[3]。 其中结构上的有利条件是指有利于集体行为发生的某些结构性特征, 如在家长群体结构中, 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 对儿童的教育投入也会更高[4]。 结构性紧张是指由于特定条件事件引发结构上的不稳定或紧张状态, 如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调整后的稀缺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家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与竞赛; 普适信念的发生与扩散, 指一个被人们用于评价当前形势的通用概念的传播, 统一了人们对于当前形势下主要问题的不同看法, 形成一个被大家接受和认可的共识。 诱发因素通常表现为某个具体事件, 如第一个开展体育中考 “考前突击训练” 的学校, 起到导火索作用, 引发区域内的其他学校纷纷效仿, 加入 “考前突击训练” 的集体活动中。 社会控制能力是集体行为理论分析中唯一一个对集体行为的发生施加反作用的力量, 其强弱程度可影响集体行为能否发生或扩散程度。

学校体育中考 “考前突击训练” 现象发生既有来自于学校内部因素的影响, 也有区域学校、 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家长、 社会等外部因素在其中起到诱因作用。 以集体行为理论视角对体育中考 “考前突击训练” 现象进行分析与梳理, 有助于较好地解释其中的诱发因素并构建相应的应对策略。

2 集体行为理论视角下体育中考 “考前突击训练” 现象的诱因分析

2.1 体育中考在结构上的有利条件

当前国家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视、 家庭对体育教育意识的提升是学校体育在结构上的有利条件。 在国家层面,对于学校体育重视程度有目共睹。 从毛泽东 “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 而德智皆寄于体, 无体是无德智也”, 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体育要树立 “健康第一” 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 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 增强体质、 健全人格、 锤炼意志的目标, 都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于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 并且在政策、 资源及组织保障上从顶层设计上给予学校体育有力的支持, 推动学校体育教育的开展。 在家长层面, 伴随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 家庭教育由 “有学上” 向 “上好学” 的教育诉求转变, 也愿意在包括体育教育上进行更多的投入。 其次, 家庭对于体育教育与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 尤其是在当前学生体质健康逐年下降的背景下, 对于能够促进学生参与锻炼、 增进健康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也表现出积极配合的态度。 这些结构上的有利转变成为学校体育相关形式学习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和强力支持。

2.2 体育中考的结构性紧张

结构性紧张主要由对体育教育带来的利益竞争以及体育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造成的。 首先是体育作为升学考试科目所引发的体育教育利益竞争。 体育中考的初衷是为了引起学校、 家长等对学生健康的关注, 而将体育作为升学考试科目之一, 则又赋予体育中考升学参考的价值。 而且伴随着中考体育分值的不断提高, 体育学科的升学分值占比也越来越高, 这使得体育教育投入能够获得更高的利益回报, 进而使得家庭、 学校对于体育中考的重视与关注发生着重要变化。 其次, 体育教育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公平是影响受教育群体关系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 其中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否公平、 合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师资资源、 硬件教学设施资源、 教育配套管理资源等对于学生教育水平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而现阶段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不争的事实。 “不患寡而患不均”,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成为结构性紧张的主要因素, 尤其是体育学科在中考科目分值不断提高背景下, 引发家长及学校的教育焦虑,进一步加剧结构性紧张。

2.3 体育中考突击训练普适信念的发生与扩散

斯梅尔塞认为, 仅有结构性诱惑和结构性怨恨不足以产生集体行为。 在集体行为发生之前, 人们的结构性怨恨必须转化为某种一般化信念, 即人们对某个特定问题产生的症结及其解决途径产生一个共同的认识[5]。 社会、 学校及家庭教育意向结构层级的改善以及对体育教育资源竞争、分配的紧张感还不足以引发大规模的学校体育 “考前突击”现象。 之所以会产生体育中考 “考前突击” 主要来自于对其他学科的经验转移, 即 “文化不行就补转移至体育不行就补”。 而造成这种 “体育不行就补” 的普适信念的发生与扩散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首先学校方面, 在以年级管理为主导体系中, 一些非体育学科管理人员在面对体育学科备考时, 以文化学习的经验主义为工作方法。 从属关系的体育部门负责人、 教研组长与备课组长虽深知其不合理,但出于对提出异议行为的风险承担考虑也只能选择缄默不语, 照令行事。 其次, 社会方面, 主要是体育培训机构等。一方面, “你来我培养你, 你不来我培养你的对手” 的招徕口号增添家长的教育焦虑。 另一方面一些 “短期突击、强化包过” 等过度宣传也对家长和学生体育学习造成误导,使之认为 “体育不行没关系, 最后补补就可以”。 这样一个“真话不敢讲”、 一个 “假话夸大讲”, 加剧体育中考 “突击训练” 具有效用的信念蔓延与扩散。

2.4 区域平衡打破成为体育中考突击现象发生的诱发因素

诱发因素通常表现为某个具体事件, 它作为导火索,在前三个阶段值数累加的基础上, 直接引起了集体行为的发生。 虽然对于教育的竞争型结构和普适信念的出现, 加剧了家长对于教育资源竞争的紧张, 但是有社会规范的调节仍处于一种 “紧张的平衡”。 即家长和学生还遵守既有的社会规范, 不曾表现出非常规的活动。 但当第一个从体育突击学习中获得额外收益时, 对于其他未参与突击学习的学生造成损失, 从而使 “紧张的平衡” 关系被打破, 其他参与者为了保护自己的竞争地位不得不卷入到这种突击学习活动中。 按此逻辑, 第一个在校内组织 “考前突击训练”活动的学校就成为诱发因素, 直接促成了学校内部体育中考 “考前突击训练” 现象的全面盛行。 马克思认为,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6]”。 当第一个组织 “考前突击训练” 的学校在体育中考中获得利益时, 则打破区域内原有的利益平衡, 尤其在以学生中考成绩、 排名为主导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下, 其他学校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也不得不开展相关活动。 同时不管第一个组织 “考前突击训练” 活动的学校的动机如何, 当有学校开始组织相关突击训练活动, 如果其他学校不组织, 学生考得好,则大家皆大欢喜, 但学生考不好, 学校体育教育管理职能人员很容易招致家长以及社会的质疑与评价, 从而也迫使出于责任规避也纷纷效仿。

2.5 校内外动员机制的失衡助推体育中考突击现象的发生

动员参与者是指对集体行为相关者的有效动员。 通过宣传、 传染、 暗示和模仿等具体方式, 使集体行为相关者参与到具体的集体行为当中。 动员参与者作为斯梅尔塞集体行为发生机制中的动员环节, 起着招徕动员的客观作用。从动员参与者构成的动员机制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学校内部因素构成的内循环动员机制, 包括学校体育管理人员、 年级部门负责人与任课教师、 体育教师等; 一类是学校外部因素构成的外循环动员机制, 包括家长、 社会培训机构以及来自其他学校的竞争压力。 如果内循环动员机制与外循环动员机制作用力相反, 则形成一种抗衡关系, 体育中考 “考前突击训练” 不会大面积出现。 从实际情况来看, 现阶段主要特征是外循环的动员机制与内循环动员机制主体呈现同向动员力, 少部分即使反对也表现出抗衡失效被裹挟到 “考前突击训练” 组织活动中。 探究其中原因,是内循环动力机制有学校体育管理部门的影响, 负责人捞取行政晋升的资本, 甚至是撇清教学管理责任; 在年级层面, 期望在体育学科上为年级的升学做出学科的贡献, 从而助推体育突击训练的发生; 在体育教师层面, 部分教师前期投入不足, 需要借助团队力量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弥补差距; 在学校外部的外循环动力机制中少数家长起到重要的动员作用, 尤其是文化成绩好但体育成绩较弱的家长表现尤为突出。 为了让自己孩子在体育成绩上弥补差距, 通过各种方式为自己孩子寻求帮助, 如找学校老师私下训练、制造舆论压力等, 从而也加剧其他家长的焦虑与紧张。

2.6 对体育中考管理无序造成社会控制能力下降

社会控制力的影响对于集体行为能否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当社会控制力强大且运用得当, 就可以阻止集群事件的发生; 社会控制力强大但运作不当, 则可能不但不能阻止集群事件的发生, 反而会加剧集群事件的扩大升级; 社会控制力软弱, 则集群事件就会随时爆发[7]。 学校体育中考“考前突击训练” 现象的社会控制能力下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社会并不认同学校体育中考考前 “突击训练”是一种非常规行为, 而认为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常规工作安排。 其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学生中考体育成绩, 增加学生的升学竞争力, 迎合家长的教育心理, 甚至是主动配合学校的这种非常规教学行为。 其次, 从学校内部来说, “考前突击” 虽然属于非常规教学行为, 但是其对于学生升学成绩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作用, 并且学校管理者和实际执行者也因出于对承担风险的考虑, 明知体育中考 “考前突进”的非常规性, 但也不敢擅自叫停。 另外,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也存在管控 “真空”。 正如剧场效应一样, 当第一个人站起来破坏规则又无人管理时, 后面人寻求帮助无应时也只能站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体育纳入中考科目范围内, 开始各个学校都在课内完成教学任务, 这时候比的是教学水平。 当其中的一所学校开始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中考体育训练后, 上级部门又没有及时有效反应, 从而导致各学校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被裹挟进这场体育中考竞备中。而且随着时间推移, 这种 “考前突击行为” 对于学校、 家长以及学生观念的错误影响嵌入到社会其他复杂关系中,其管控和治理难度也越来越大。

3 学校体育中考 “考前突击训练” 的应对策略

采用集体行为理论能够较为系统阐述影响体育中考“考前突击训练” 现象的多种因素, 将完整的集体行为现象“化整为零”, 并找出部分在整体事件或现象中的作用和影响, 从而为应对与解决整体事件提供多角度思考方向。 通过集体行为理论对体育中考 “考前突击训练” 现象的分析后, 认为应对策略如下:

3.1 增加体育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体育教育与学习需求

国家对于学校体育的重视以及家庭物质条件、 体育认识的改善与提升对于学校体育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在结构上的利好因素。 但另一方面, 体育教育资源的不足则使得供给小于需求, 引发结构性紧张, 从而也使得无法有效解决。 一部分学校、 家庭虽然也认知到 “考前突击训练” 的不利影响, 但也是迫于当下的权宜之计。 因此,增加体育教育资源的供给, 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及家庭体育学习的需求, 使体育教育资源人人都可以获得并享受。 同时, 在学校层面, 也要增加对学生体育学习资源的投入,借助体育社团、 延迟服务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等为在校学生提供多元化体育学习锻炼资源, 增加常态体育教学工作中的资源供给,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体育学习需求, 避免特殊群体因利益失衡而造成的动员、 诱发相关突击训练行为发生。

3.2 保证优质学校体育资源的分配,缓解结构性紧张

教育需要公平, 其中包括获取教育教学资源的无差异性, 在本文中则是对体育教育资源获得的公平性。 作为教育教学资源分配的主要职能部门, 首先要保证在校学生获得优质体育资源的平等性, 杜绝因生源差异而造成在获得体育教育教学资源上的差异, 从而造成不公平的教育现象,加剧结构性紧张。 其次, 避免学校内部的 “特权” 与 “优权” 等不协调资源调配。 毕业班学生需要重点关注, 但不是必须要。 毕业班级对学校体育资源分配的 “特权” 与“优权” 不仅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也会对学生、 毕业班任课教师造成影响, 从而外溢影响到家长。 另外采取多种方式, 提升学生获取优质体育资源的机会。 如根据学生意愿选择走班制辅导、 体育选项教学等,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途径, 实现优质体育资源的普惠性。

3.3 优化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

当前, 过度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结果与排名的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只会加重忽视学生学习过程、 学科核心能力等隐性素养的培养, 也进一步加剧功利化、 应试化的“考前突击训练” 现象。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中提出要健全质量评价监测体系, 强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 因此, 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中, 要建立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引导学校重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个体在校期间的体育学习态度、 运动能力以及体育品德的发展程度,而不是以学生体育考试成绩排名来作为评价学校体育教育管理与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从而也有利于学校放开手脚,大胆落实 “双减” 政策, 缓解家长、 学生的教育焦虑与负担。 建立激励机制, 帮助学校卸下工作包袱, 敢于尝试、勇于作为, 成为引领素质教育的 “动员参与者”。

3.4 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宣传管理,树立健康体育教育学习观

从体育中考 “考前突击训练” 现象发生的动力机制来看, 既有来自于社会与家庭的外循环动力机制影响, 也有来自于学校内部的学校体育管理人员、 年级管理者、 体育教师的内循环动力机制影响, 因此在治理体育中考 “考前突击训练” 现象要从全局角度出发。 首先, 在外循环动力机制上, 管控社会不良、 虚假宣传, 减少对社会与家庭的错误影响; 其次, 利用公共网络信息平台等, 大力宣传科学体育教育与学习知识, 改变社会及家庭对于体育教育的“不会就补、 不行就练” 的错误学习观念。 在内循环动力机制上, 第一要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管理者的业务能力培养,树立以学科发展、 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第二加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培训, 不利用岗位之便谋取私利、传播错误的体育学习观点; 第三加强对年级管理者的学科管理能力培训, 树立全局意识、 健康意识与科学意识, 合理安排体育学习与文化学习, 不以经验主义为工作方法。

3.5 规范学校体育管理与教学行为,保障学校体育课程健康发展

体育中考 “考前突击训练” 从表面上看是为了提升学生体育成绩, 增加学生中考的竞争力, 但实质上却是应试教育的缩影, 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认知、 态度与习惯造成不良影响, 也严重影响学校体育教学管理。 如果恣意发展,体育学科势必是下一个应试教育下的 “棋子”。 因此为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 要规范学校关于体育学科 “考前突击训练” 的组织, 禁止学校占用学生非正常教学时间进行大面积强化训练等突击学习行为, 引导学校关注常态学校体育管理与组织工作。 如常态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学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体育社团的组织等。只有学校体育将体育教学工作植根于常态化教学、 持续化活动中, 保证学校体育课程健康发展, 才能对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产生良性影响。

4 结语

学校体育中考 “考前突击训练” 现象的发生, 其中既有来自于学校外部压力裹挟的无奈之举, 也有自身问题所导致的权宜之计。 本文以集体行为理论为视角, 对引发体育中考 “考前突击训练” 现象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梳理与讨论, 并以此构建抑制策略, 为学校体育中考 “考前突击训练” 的治理进行探索与尝试。

猜你喜欢

突击中考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抗疫当中,国企这样“多线突击”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蛟龙突击
空降突击兵
坦克兵突击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警犬集体过生日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