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时代数字传播课程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路径探索

2023-04-16叶秀端

传播与版权 2023年7期
关键词:教育改革媒体融合

[摘要]在媒体深度融合的环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应改革创新,以满足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需要。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字传播课程从教学理念和实践路径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帮助学生树立融合传播思维、加强创新创业意识、提升数字传播技能,致力于培养具备全媒体传播能力和跨媒体叙事能力的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关键词] 媒体融合;数字传播;教育改革

2014年以来, 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媒体融合顶层设计方案,从中央级融媒体到县级融媒体,均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就。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5G、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对传媒生态产生深刻影响,重塑新闻生产、分发和消费的流程,信息傳播呈现数字化、网络化、社交化、移动化、智能化等特点。传媒生态的变革以及新闻生产传播方式的嬗变,要求新闻传播院校从媒体现实环境和行业需求出发,培养具有融合传播思维、创新创业意识、数字传播技能、适应未来媒体发展趋势的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跨媒体、全能型人才是适应媒介融合趋势的必然选择。”[1]这是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字传播课程改革的根本动因。

一、融媒时代数字传播课程改革目标

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其核心价值诉求是“确立融合与创新理念、锻造融产品研发与运营能力”[2],要求学生“能全方位胜任多种媒介形式的新闻报道方式”“能综合利用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等多种符号表达和叙述新闻”[3]。概言之,融媒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应具备全媒体传播能力和跨媒体叙事能力,能够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字传播课程改革基于数字传播技术,通过教学理念创新和实践路径探索,让学生在传播技能层面掌握全媒体传播能力,在叙事策略层面掌握跨媒体叙事能力,夯实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专业基础。

(一)培养全媒体传播能力

媒体融合的目标是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全媒体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4]全媒体可以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各种媒体表现形式的综合;二是不同媒介形态的融合。全媒体强调信息传播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全媒体传播能力可分为移动传播能力、视听传播能力、社交传播能力和大数据处理能力等。

第一,移动传播能力。移动网络的发展赋予新闻传播移动化的特点。“泛在网”使得传播主体能够随时随地保持网络连接,这意味着新闻时效性的增强和传播的全程化。“移动优先”是媒体融合的一项原则。移动传播要求媒体从业者能够利用移动终端在移动场景中完成新闻的采编播发。

第二,视听传播能力。5G网络的普及进一步推动新闻传播的视频化。网络视频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的重要信息来源和娱乐方式。视频具有直观性、形象性、低门槛、跨文化等特点,更容易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拓展了视听传播的维度,使得传播的全息化成为可能。因此,媒体从业者需要掌握短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以进行新闻的全息化传播。

第三,社交传播能力。在社交媒体时代,传播权力下放,每个用户都是传播节点。媒体从业者在社交媒体平台链接用户群体,调动用户参与转发、评论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有效的多级传播,提高信息的到达率。

第四,大数据处理能力。大数据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和思维的方式,也改变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方式。媒体从业者应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可视化的能力,了解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新闻生产传播模式变革,理解算法推荐的运作机制,进而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供多样化信息服务,增强传播效果。

教师应将新兴的数字传播技术融入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以上四项全媒体传播能力。

(二)锻造跨媒体叙事能力

“跨媒体叙事”(trans-media storytelling)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于2003年提出,“指横跨多个媒体平台展现的故事,其中每一种媒体都对我们理解故事世界有独特贡献,与基于原始文本和辅助产品的模式相比,它是系列产品发展的更为综合的一种方式”[5]。詹金斯认为跨媒体叙事是随媒体融合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跨媒体叙事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多媒体呈现、构筑故事世界和消费者自觉的跨媒体迁移[6]。在媒体深度融合的环境下,新闻媒体通常采用跨媒体叙事策略生产新闻文本,并扩展传播空间,以满足不同受众需求,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第一,多元媒体呈现。媒体从业者需要掌握使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数据可视化、交互设计等不同媒体形式呈现新闻故事的能力。这种多元媒体呈现新闻故事的方式能够丰富受众的感知和接受体验。

第二,拓展叙事内容。媒体从业者需要根据融媒体矩阵中不同平台的属性生产内容,形成具有协作互补和互文关系的系列文本,构筑完整统一的新闻故事世界。

第三,调动受众参与。受众参与行为是跨媒体叙事的重要维度。媒体从业者需要调动受众参与叙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自觉在不同媒体平台间迁移和搜寻信息,并参与内容生产与传播。

数字传播课程要求学生理解跨媒体叙事的特征和原则,并将跨媒体叙事策略合理应用于新闻传播实践;要求学生运用H5这一融媒体传播技术讲述中国故事。H5综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元素,具有多模态和互动性的特点。媒体从业者通过H5新闻游戏的形式讲述乡村振兴、建党百年等中国故事,能够让受众在角色扮演的情境中体验新闻故事发生的场景,参与故事世界的建构,与作者共同完成新闻文本的生产。

二、融媒时代数字传播课程教学理念创新

在跨学科融合的理念下,数字传播课程应融合新闻传播与信息技术,使学生树立融合传播思维、加强创新创业意识、提升数字传播技能。

(一)树立融合传播思维

媒体融合要求媒体从业者以融合传播思维开展新闻传播实践,创新新闻报道方式。“融合传播是综合运用多种形态的传播工具,对同一新闻事件、信息内容向受众进行多渠道、全方位、多文本的传播。”[7]数字传播课程教师引导学生以融合传播思维进行融媒体报道实践,以适应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需求。学生树立融合传播思维,应意识到内容、渠道、主体等在融媒体报道中的重要性。

第一,内容融合,多种生成。内容融合包括内容生产和内容形态的融合。一是生产资源的共享和生产流程的再造,以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二是内容形态的融合,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形式表现新闻主题,制作图文、音频、视频、数据新闻、H5新闻等不同类型的新闻文本,满足不同平台的传播要求。

第二,渠道融合,多元传播。渠道融合能够突破特定媒介的时空界限,跨越不同圈层,扩大传播覆盖面。在“互联网+”逻辑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有效融合为内容的传播提供了多元渠道。例如,电视媒体与短视频平台融合,能够连接移动端的用户,实现“破圈”。

第三,主体融合,多级联动。由于传播技术的赋权,在融媒体环境中,内容消费者同时也是内容生产者,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边界模糊,多元主体参与内容生产与传播。专业内容生产者需要与不同主体进行联动和协作,输出优质内容。

(二)加强创新创业意识

传播科技的创新带来传媒生态的变革。数字传播课程应从当前传媒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出发,培养学生新兴传播技术的应用能力,并进行新闻叙事方式创新实践。数字传播课程注重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树立用户思维,进行融媒体产品的设计与制作。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应用H5等融媒体传播技术,创新中华文化的呈现方式,从用户需求出发,创作H5交互产品。

(三)提升数字传播技能

数字传播技术驱动新闻叙事的创新。数字叙事能够让传受双方在互动中共同完成叙事过程,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体验。数字传播课程一方面在技术层面让学生掌握新兴数字传播技术;另一方面在应用层面让学生尝试通过数字叙事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该课程以“数字+文化”理念为宗旨,鼓励学生以数字技术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类H5编辑平台、网络爬虫软件、数据可视化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融媒体产品设计与制作能力,通过H5等多模态、交互式的数字传播技术,创新中华文化的传播方式。

三、融媒时代数字传播课程实践路径探索

在数字传播课程中,教师通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使用和教学效果检验三个方面的实践,建构完整的数字传播知识框架,提升学生的数字传播素养。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该课程包含新闻传播领域的前沿知识介绍,如短视频、数据新闻、H5新闻等,教师讲解相关的制作技术。在教学方法使用方面,教师以数字内容创意与制作为导向,讲解实务操作,指导学生创作作品,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在教学效果检验方面,教师通过让学生展示作品来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并基于此进行后续的教学调整。在数字传播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文化價值引领、优化教学实践环节、强调融媒作品产出。

(一)重视文化价值引领

在数字传播课程中,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重视中华文化价值的引领作用,以中华文化数字传播作为教学宗旨,让学生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华文化价值理念的理解,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鼓励学生通过数字技术传播中华文化。学生在实践中创作了大量中华文化主题相关的H5作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优化教学实践环节

数字传播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作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锻炼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内容包括H5新闻策划与制作、网络爬虫技术应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应用等。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注重案例教学,建立案例库,并通过实践操作演练,让学生掌握软件的应用技巧。

(三)强调融媒作品产出

数字传播课程强调融媒作品产出,教师以作品的形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学生学习效果。以作品作为课程考核方式,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意能力,使其创作出优秀的融媒作品;另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其业务实操技能。在课程中,学生创作了大量关于汉字、书法、饮食、服饰、中医等中华文化主题的H5作品,在实践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华文化的表达形式。

四、结语

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趋势下,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字传播课程旨在通过教学理念创新和实践路径探索,让学生掌握全媒体传播能力和跨媒体叙事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融合传播思维,加强创新创业意识,提升数字传播技能,“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创新思维、创造精神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8],使学生成为适应传媒生态变革的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笔者讲授的数字传播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中华文化数字传播的方式,重视文化价值引领,优化教学实践环节,强调融媒体作品产出,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

[参考文献]

[1]蔡雯.媒介融合推进下的新闻教育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2]唐宁.融合与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诉求[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12):164-168.

[3]李俊.融媒体时代新闻类专业实践教学观念的转变与探索[J].新闻知识,2019(11):76-79.

[4]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03):82-83.

[5]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刘煜,张红军. 消解产能危机:跨媒体叙事的缘起考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11):101-105.

[7]张华.融合传播:重点是“传播”而非“融合”[J].中国报业,2016(13):26-28.

[8]吴岩.加强新文科建设 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J].中国编辑,2019(02):4-8.

[基金项目] 2020年华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融媒时代数字传播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612-50320013)。

[作者简介] 叶秀端(1981—),女,福建厦门人,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教育改革媒体融合
浅谈“EEPO有效教育方式”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