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出版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机制建构

2023-04-16温鹃

传播与版权 2023年7期
关键词:教育出版融合发展

[摘要]为开拓思想阵地、履行文化责任,国内教育出版企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纷纷展开机制改革,推动教育出版朝着融合发展方向迈进。在融合发展过程中,教育出版企业面临内部架构与跨界分工组织形式不够合理、前期投入与运营维护成本较高、正向激励与风险控制力度不足以及评估指标与问责程序亟待完善的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教育出版企业应围绕内外协作、长效投入、风险控制与激励容错四大机制建构展开深入思考,探索实现教育出版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以切实提升教育出版的影响力、传播力与竞争力。

[关键词]教育出版;数字化出版;融合发展

2015年3月3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了融合出版工作机制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出版企业要将融合出版工作的重点放在创新内容生产和服务、加强重点平台建设、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等方面上[1]。教育出版融合发展是融媒体与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必然变革。随着科技的革新与时代的进步,传统与新兴、国有与民营、人文与科技的融合互渗日益加深,给出版企业带来新机遇、新挑战[2]。为牢牢抓住机遇、正面迎接挑战,教育出版企业必须从机制建构上破题,将传统出版的活动场域延伸到数字化空间,为教育出版行业创新技术、拓展业态。

一、教育出版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与多媒体平台快速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出版行业纷纷增强品牌意识,加快数字化探索的脚步,走融合发展的道路已然成为教育出版行业的重要选择。融合发展目标导向也为教育出版提出了更新、更细化的要求。第一,要求教育出版企业完善经营管理机制,积极适应出版融合发展要求,重构内部组织架构,建立顺畅高效、适应市场竞争和一体化发展的内部运行机制。第二,要求教育出版企业在融合发展中糅合行政推动力与市场作用力,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机制为框架,探索出版融合发展新进路,支持传统出版企业控股参股新兴互联网、科技企业。第三,教育出版企业要在融合项目技术研究与市场开拓的过程中融入社会力量,畅通資本、社会机构与出版资源之间的对接渠道。第四,教育出版企业要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和核心能力,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

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符合教育出版企业巩固自身宣传阵地的实际需求,也符合其践行文化服务使命、提升文化影响力的现实需要。相较于传统出版,教育出版融合发展的深度与广度皆有所提升,在各种资本竞相进入出版领域的大形势下,教育出版企业如何在与科技、互联网等公司的博弈下抢占先机、保持优势成为当下业界亟须探讨的议题[3]。为全面贯彻落实《意见》指导理念,教育出版企业必须紧扣政策精神,把握市场经济规律,以高昂的斗志和创新的理念迎接时代给出的新挑战。

二、教育出版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内部架构与跨界分工组织形式不够合理

教育出版企业需要围绕组织架构,充分整合内部力量,发挥教育出版融合发展产业链的优势,将产业链延伸至企业外部,积极开展跨界分工合作。但是传统出版企业的组织架构与数字出版发展的契合度不足,大部分教育出版企业不具备进行跨界分工合作的能力。同时,出版主体在融合发展实践中往往找不准发展的方向与底线,部分教育出版企业市场意识较差、互联网思维能力较弱,难以辨别和规避融合发展进程中的潜在风险。由于跨界分工合作本身的专业性与复杂性,教育出版融合发展在跨界分工合作战略推进过程中经常出现出版行业传统思维与互联网思维、国有体制思维与民营体制思维相冲突的情况。因此,项目、资本、企业等主体经常误判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位置,这使得各方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难以形成互惠互利的良好合作局面。

(二)前期投入与运营维护成本较高

相较于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具有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传统教育出版一般在图书出版后便进入回报期。数字出版往往需要依托成套的软硬件设施与信息资源平台,前期投入较大,且出版项目进入运营阶段后还需要继续投入资金。同时,教育出版企业还要根据用户的实时反馈进行项目升级,出版项目经过长期的产品迭代、用户积累后才能进入回报期[4]。另外,在当前的教育出版融合发展中仍存在多种影响数字出版长效投入的因素。例如,有些教育出版企业的年度评估机制会导致某一年的投资拉低该年整体经营额,进而对相关人员的业绩、晋升情况造成负面影响。有些教育出版企业更换领导层后可能消减对原有企业经营战略的资金投入,这也可能导致优秀的教育出版融合发展项目不能顺利完成。

(三)正向激励与风险控制力度不足

在社会各行各业中,数字化技术人才的薪酬水平一般处于较高位置,而教育出版企业引入这些人才后往往将传统的岗级薪酬体系与人才的职位、资历进行生硬对应,导致这些人才对薪资待遇等在心理预期上有一定的落差[5]。此外,在教育出版融合实践中,有些企业考虑到股权单一的风险,秉持“多买、少卖”的错误控股观念,使企业发展受限。同时,有些教育出版企业的管理者为了避免风险而自缚手脚,不敢朝向创新、多元的方向迈进,过分追求稳妥导致企业错失快速发展的机遇。

(四)评估指标与问责程序亟待完善

教育出版企业在传统出版过程中业已形成一套较完善、成体系的评估与问责机制。但是,教育出版企业如果将此类机制直接迁移到教育出版融合发展中则容易出现无法适配的现象。第一,教育出版企业的传统出版评估指标相对单一,仅涵盖盈利、现金流、社会效益等硬性的可量化指标,对社会影响、发展潜力、企业形象等长效指标的重视不足。第二,教育出版企业的传统评估方式以年为单位,但教育出版融合项目一般回报慢、战线长,因此许多长期效益丰厚的项目在起步期考核中很可能获得不良评价结果,这会影响企业员工的创新热情。此外,教育出版企业针对教育出版数字化的问责追责措施还不够合理,还未形成规范的责任审查、责任溯源以及容错、纠错机制。

三、教育出版融合发展的机制建构策略

(一)调整组织架构模式,发挥内外联合推力

教育出版企业的传统组织架构已然不再适用于教育出版融合发展的新形态。在数字时代,企业跨界合作更为频繁且方式多样,无论是在单体出版社层面、集团层面,还是在社会层面,资源整合、分工协作均成为发展大趋势。因此,教育出版企业在融合发展中应顺应时代发展规律,对内调整组织架构,对外开展跨界合作。

教育出版企业应优化健全内部组织架构,推进工作朝细化、分化方向发展。比如,传统教育出版企业可成立专门的数字出版部门,负责教育出版数字化工作。教育出版企业如果不设置独立的数字出版部门,也可将教育出版数字化工作融入策划、宣传、网络运营等部门的日常工作中,部门内部各要素互相渗透、工作机制深度调整的组织架构也符合教育融合出版的变革方向。在教育出版融合发展进程中,教育出版企业应围绕具体的融合发展项目,建立以项目组为单位、以经理人为中心的分工协作机制,将编辑、运营、销售、技术研发等不同人员的个体特点汇集成集体优势,并推动编辑角色从传统审核人员向产品经理转变,将编辑室打造为项目生产单位,员工既是传统的出版工作人员,又是产品的研发者和设计者,以此提升教育出版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与统筹协调效能。

第二,教育出版企业要对外寻求跨界合作,通过内外合作激发发展活力。跨界资本合作是对教育出版企业传统出版思维的一次重大突破,以互联网、新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数字化技术是当前时代最重要的生产力。在教育出版融合发展进程中,教育出版企业要通过跨界资本合作为自身注入新思维、新技术、新理念,实现队伍、产品、运营方式等多维度的融合发展,建立多主体互利共赢、齐抓共管、风险共担的数字化出版新机制。除了资本与政府部门,教育出版企业还可将跨界合作的范围覆盖到学校、研究机构等对象上,打造出产学研深度合作的高端内容资源开发平台,为数字化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提供优质载体。

(二)制订长远战略规划,拓展资金引入渠道

在教育出版融合发展进程中,教育出版企业需要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构建长效投入机制,保证资金投入方向与投入渠道双畅通,为出版物的发行与后续维护提供良好环境。为此,教育出版企业必须制订长周期、连续性、分段化的发展战略,清晰划分出教育出版融合发展项目的实施阶段。

第一,教育出版企业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外部环境、市场需求、本行业的发展大趋势,在此基础上群策群力,汇集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相关专家等智慧,共同在调研与思考中谋划出站位高、可落地的长远投入战略。第二,在教育出版融合发展项目实施过程中,教育出版企业要贯彻实行原有计划,如更换关键技术人员、领导人员时,新任领导或员工应充分尊重并深入研究已有项目战略,确保原计划与新思路平稳衔接。第三,在推进教育出版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出版企业应做好针对数字化转型的资金安排,从前期战略规划阶段就考虑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整体把握项目前期与后续资金投入的规模,合理设计每年的投入计划,保证项目支出的恰切性与生产经营的稳定性。

(三)改革薪酬分配方式,增强风险控制能力

为解决教育出版融合发展中数字化技术人员薪资待遇不符合其心理预期的问题,部分教育出版企业推行了一社两制、协议年薪、劳务外包等制度。但此类制度很可能加深新老员工、部门之间的隔阂,不利于教育出版融合发展。因此,教育出版企业应学习互联网、高新科技企业的先进理念,在加大薪酬体系改革力度的同时,不断探寻新的激励机制。比如,教育出版企业可以学习互联网行业对骨干成员的创业激励方法,推动股份制度改革,以股权、期权作为工作奖励,让员工可以共享企业成果。另外,教育出版企业还可以从数字化产业特性出发,尝试向员工提供内部创业孵化器,可遴选前景好、占用资源少且富有新时代信息化特质的项目进行孵化,鼓励员工大胆开拓思维、求新求变,共同合作推進教育出版融合发展项目。

(四)完善追踪评估体系,规范追责问责程序

传统教育出版企业的评估和容错、纠错机制主要集中在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审查与纠偏上,社会效益指标涵盖出版物影响力、产业结构、队伍建设等,经济效益指标主要包括营业收入、利润、贷款收益率、贷款回收率等。对教育出版融合发展而言,现有的评估与容错、纠错机制与数字化教育出版并不相适应。因此,教育出版企业应完善评估指标、拉长评估周期,建立完备的追踪评估体系与追责问责程序。

第一,完善评估指标。传统教育出版企业的评估指标主要围绕纸质图书的出版发行而制定。教育出版企业应在此基础上增设关键指标,如借助大数据技术收集企业经营信息,整合得出用户黏度、用户日活跃度、用户喜好变更、行业排名等信息。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企业的发展潜力与项目整体价值,在评估活动中发挥标尺作用,正确引领企业发展航向。第二,拉长评估周期。教育出版融合发展项目往往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教育出版企业在实施过程中要有长远目光,对长周期规划进行整体考虑、通盘运筹,有效推动项目的高质量完成。

此外,教育出版企业还要规范追责问责以及容错、纠错机制,为员工营造具有积极性、精气神的工作氛围。一是要保证追责问责程序的严格性,建立当事人申请—部门介入—调查核实—出具处理意见的规范化工作步骤。其中调查核实是整个问责程序的关键,教育出版企业必须审慎对待,以合理分配责任、纠正错误。二是要提升企业与个人的容错率,教育出版企业对教育融合出版项目背景进行深入分析,提取自身与政府部门素材中的决策影响因子,确保决策调研充分、论证合理、风控全面且同国家政策大方向一致。对因不可控因素和突发状况所造成的探索性失误,教育出版企业应秉持鼓励、包容的态度,给予相关人员适当程度的免责。

四、结语

面对新时代所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教育出版企业应严格遵照中央及上级主管部门出台政策的精神、理念与要求,高质量推进融合发展,立足实践解决机制建设问题,优化重构内外协作、评估激励、风险控制与长期投资机制。未来,教育出版企业除了建设完善体制机制,还应将发展的目光投射到新媒体产业优势与互联网企业思维上,不断地优化工作方法、吸纳先进理念,为教育出版工作带来创新动力。

[参考文献]

[1]孟丽.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教育出版的精品化策略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2(09):59-63.

[2]李冰冰.教育出版融合发展组织架构新实践[J].出版广角,2022(09):40-43.

[3]张泽.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路径探究[J].中国编辑,2022(04):57-61.

[4]张新新.“十四五”教育出版落实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思考:基于发展与治理向度[J].出版广角,2021(24):32-39.

[5]陈晓光.教育出版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编辑,2020(01):4-9.

[作者简介]温鹃(1983—),女,山西太原人,《语文报社》有限责任公司副主任。

猜你喜欢

教育出版融合发展
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务实之路
教育出版在互联网时代融合发展的思考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发展途径之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从教育技术的视角看数字化教育出版
“互联网+”教育出版的实践探索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信息化背景下教育出版面临的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