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价值、困境与路径探析

2023-04-15马仕梅杜学元

文教资料 2023年23期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乡村振兴

马仕梅?杜学元

摘 要: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能够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学前教育已成为推动乡村人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当前农村学前教育还存在资金投入少、乡村幼儿园资源分布不均衡、整体质量低下、“小学化”趋势突出等现实困境。为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亟需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价值进行再思考,并在深入探究现实困境的基础上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保障体系;学前教育资源倾斜至村屯,打通农村学前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构建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促进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 乡村振兴 农村幼儿园布局

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从国家层面确立了教育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根基,在培育个体成才、促进社会和谐以及增强国家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农村学前教育正是乡村振兴的薄弱之处,应重新审视乡村发展中学前教育的价值引领,剖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价值意蕴

(一)有助于培养服务乡村建设的潜在人才

实现农村社会现代化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要实现农村社会现代化必须以人的现代化发展作为支撑[1],而推动个体的现代化发展则需要由教育来引导和支持。“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必须从源头着手。许多研究表明,学龄儿童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教育应最大限度地启迪和培养该年龄段儿童的求知欲、想象力、探索力和创造力。《意见》提出三个阶段的乡村振兴战略,都把振兴人才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先决条件。而当下正在幼儿园学习的稚童,他们必将成为未来助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农村地区限于发展历史、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仍有许多留守儿童、贫困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存在,因此,让他们在早期就能享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从而使教育的补偿功能达到更佳的效果。已有多项研究证明,学前教育是人才培养的起点工程,是国家投资最小、回报最大化的一项教育事业,是关系到社会整体、长远发展的公益性事业。[2]从长远来看,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农民返乡创业,为乡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此外,《意见》还强调要坚持“外引内育”双向发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力”,除了以“内育”的理念发展潜在人才外,还应以合理的布局规划、多样化的办园形式和蕴涵乡土特色的教育活动等“外引”的方式吸引人才,为乡村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由于农村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然伴随着专职教师、保育员等专门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人才的入驻,他们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識和专业技能助力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离乡人员返乡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乡村振兴的人才力量。

(二)有助于传承与创新乡村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工随迁子女人数不断增加,农村适龄儿童人数逐年下降,加之21世纪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工程的实施,大量乡村学校纷纷从农村撤离。[3]由于学龄前儿童年龄较小,乡村幼儿园合并十分困难,因此被留存下来,成为引领、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4]首先,农村学前教育作为展示乡村文化的主要阵地,是传播乡土情怀的桥梁纽带,更是构筑乡村“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工程。因此,农村幼儿园可将乡土元素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中,从活动主题来源、玩教具设计、游戏区域创设等方面渗透乡土元素,以此来创造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育人情境,潜移默化地提升幼儿心底的文化归属感。其次,农村幼儿园作为正规的农村教育组织,是宣传国家教育方针和有关法律法规的重要渠道,更是融合城乡文化的重要桥梁。因此,农村幼儿教师有义务积极地向家长宣讲一些国家教育的政策和理论知识,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最后,农村幼儿园可采用“村-园”合作的形式,促进乡村文明建设,引导村民讲述村史、编写村志,积极参与创作“村晚”,开发农耕田园,创新传统文化,丰富农民的休闲生活,让农民在生活中感受到快乐和希望,让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有助于促进乡村人口素质的提升

乡村产业的繁荣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是推动城市中大量生产要素主动向乡村集聚的重要引力,可以从根源上解决要素活力不足、产业链条短缺、农村人口匮乏等诸多问题。《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5] 促使农业转型或与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终究都需依赖于人。然而,当前我国村民大多缺乏新观念、新技能,无法从农村如何发展的角度去有所行动,故此,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专业的职业技能、创业意识等方面的训练。但是,由于大多数村民既要照顾年幼的子女,又要到地里忙碌农活,加上照护子女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未能有效建立,家长们没有多余的精力、时间去参与就业和创业等相关培训。基于此种情况,鼎力支持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建立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当下之要义。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多数乡村人员离乡进城就业,乡村社会、乡土文化逐渐呈凋敝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而落后的农村教育也是农村人口外流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新一代农村“80后”“90后”家长更加追求子女的学前教育质量,这种需求不但比上一代家长更甚,而且比同年龄段的城市家长都要高。[6]故此,学前教育服务的质量已严重影响了在乡人员的迁移流动,低质量的农村学前教育将导致外流人员逐渐增多。与此相反,农村学前教育的优质发展必然促进先进的医疗、卫生资源进入乡村,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这不仅有助于在乡人员稳定就业,同时也可以吸引大批农民工回乡创业,为全面推进农村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人口基础。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学前教育资源投入不足,乡村陷入发展困境

要保证农村学前教育事业顺利发展,必然要充分投入财力、人力等资源。尽管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资源不断向农村地区倾斜,但总体上看,乡村教育资源仍远远落后于城镇。在人力支持方面,学前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据教育部统计结果,2020年我国保教人员缺口达190万人,其中专任教师缺口达100万人,保育员缺口90万人。[7]可见,我国农村幼儿园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有着极大的需求。另外,在一些中西部农村地区,由于教师数量缺口过大,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大规模出现“有园开不了门”的现象。[8]在财政支持方面,农村学前教育財政投入严重不足,城乡学前教育财力资源差距仍较为显著。例如,在生均财政拨款方面,农村幼儿生均财政拨款只相当于城乡总体生均财政拨款的74.71%,比城市幼儿的生均财政拨款教育支出要低。[9]由此可见,很多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因而“入园难”问题仍然突出。此外,导致农村地区幼儿园入园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短缺以及财政经费等各类资源投入不足。比如在2015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75%,其中城市几乎达到100%,而农村地区仅为60%。[10]总而言之,由于我国学前教育资源向城市投入较多,加剧了农村学前教育质量与城市学前教育质量的差距。

(二)布局以乡镇中心园为主,学前教育“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

优化幼儿园布局规划可以有效改善学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有助于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同时还可以提高学前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广大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确保每个乡镇至少办好一所公立幼儿园,大村独立建园或设分园,小村联合办园。”[11]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村人口过于分散,当地政府投入能力有限,许多地方都是以效率为首要考量,积极在各大乡镇建园、扩园,完全忽视了部分乡镇民办园已经饱和的情况,一心只想实现“一镇一园”的建设目标,这与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布局过程中大范围建设公办园,既忽视了为儿童就近入园而创办的小型幼儿园,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共资源的耗损。2017年度乡村调查数据表明,中国59万个行政村中只有19万个拥有“村办幼儿园”,表明仍有大部分行政村未建设“村办幼儿园”[12]。由于许多乡镇中心园与村庄相隔甚远,幼儿年龄尚小还不能独立上学,为使其“就近入园”,必须把幼儿园与家庭的距离限制到一定范围。尽管部分地区采用寄宿制为偏远村落的儿童提供入园便利,但因寄宿制管理则难以满足幼儿对亲情关怀和安全氛围的需要,由此会表现出恐惧、内心无助等心理创伤。同时,住宿费和交通费也会使农村贫困家庭入不敷出。总体而言,以发展乡镇中心园为导向,忽视农村偏远地区的幼儿园建设,将导致教育资源高度浪费、教育效果不明显,以及时间、经济成本消耗高等显著问题。从根本上说,并未将农村学前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打通,这使许多农村儿童无法获得充足的学前教育资源,从而进一步加剧农村儿童发展的边缘化。

(三)整体质量低下,“小学化”倾向明显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仍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其教育质量有待提升。总体来看,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很难达到社会的期望,无论是在质量层面还是在园所布局方面,农村幼儿园的品质都有待提高。

从质量层面看。在教育教学方面,“小学化”问题较为严重,有研究者发现,有相当多的教师都采用小学式的教学模式,甚至有的教师还运用分步骤写字式的方法来教导儿童绘画,忽视了学前儿童的学习特征和发展规律。[13]在基础设施方面,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园舍建筑陈旧、设施设备短缺、玩教具制作不精等问题,有学者对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幼儿园的基本设备和卫生情况做过细致的调研,结果表明,农村幼儿园活动室的采光、基本卫生、厕所设备和卫生状况都比较糟糕,同时户内外活动器械投入严重不足。[14]在师资水平方面,绝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学历和专业水平都较低,高中、大专学历的教师占主要部分,其中还有未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但已经上岗的教师,实质上他们并不具备从教资格。

从园所布局看,我国公办园布局多以城镇为主,农村地区的园所少之又少。由于多数地区将大部分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乡镇公办园,导致农村公办园很少,而规模建设小、财政投入少的小学附属学前班和家庭作坊式幼稚园则比较多。但是因幼儿园附属于小学,其开展教学活动深受小学教学模式、教学情境、教学氛围的影响,由此出现“小学化”倾向现象更加明显。此外,由于许多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导致许多民办园的基础设施落后,教师流动率较大,教学水准不高,从而难以保障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城市幼儿园的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设施配备及财政保障体系等方面都远胜于农村地区,基于此,应采取优先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战略,改变农村资源配置低的局面,真正地在农村学前教育机构中配置学前教育资源。具体来说,一是增强县级政府财力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水平。[15]目前,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县级政府对学前教育发展的财力支持十分有限,很多县都处在“吃饭财政”的状态,无法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为此,应该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按项目和区域来明确各级政府的资助比率。在贫穷和不发达的中西部,为改变县级政府无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中央和省级政府应该采取转移支付等方式,提高自身承担的比重。二是在农村地区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学前教育资金投入机制,根据各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幼儿园运营成本等因素,确定生均财政拨款的标准并严格实施,以免造成投资的随意性强、稳定性差等问题。另外,在部分贫穷的农村地区可以提供免费的学前教育,尽可能最大范围解决农村幼儿“无园可上”“无书可读”等问题。三是在投资目标上,要改变长时间对城市公立幼儿园资金投入的偏重。针对农村地区学前班和民办园占比最重,公办园占比很小的现状,应积极建立公立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园以及多种类型幼教机构的财政补贴制度,通过生均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使每个家庭的幼儿都能从公共学前教育资源中受益。

(二)学前教育资源下沉至村屯,打通农村学前教育“最后一公里”

为提升学前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应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村学前教育在乡村的布局,建构公平且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资源难以辐射到周边村落的儿童,他们是迫切需要公共学前教育资源的群体。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农村学前教育规划,将以往优先建设城镇中心园转为着重发展村屯幼儿园,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尽早在小规模的村屯区域内,根据实际情况对学前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建立一个惠乡惠民的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具体来说,一是对于尚未建园但适龄儿童较多的村屯,为了保障儿童的学前教育權益,必须采取“入村建园、就近入园”的布局策略。的确,鉴于目前农村地区人口分散、儿童人数较少等原因,在各村屯都建设一所公立幼儿园,耗资巨大,无论是从资金保障或是资源高效使用的维度来看,均不切实际。目前,可在确保幼儿园基本质量的基础上,适当减少园所面积、降低园所建设标准,以此来降低幼儿园建园成本。二是将口碑良好的村屯私立园列入享有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名单,通过生均补贴等其他方式支持其持续不断地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三是在适龄儿童较少的村屯,要大力发展非正规学前教育组织,如家庭小作坊、流动大篷车、亲子活动中心等[16],同时改善其教育环境,配备专业人才,以此体现农村幼儿园适度集中、分散办园的特点。这既能充分发挥乡镇中心园的示范引领作用,又能满足偏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需求,真正实现“足不出村、就近入园”。

(三)构建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保证农村学前教育的基本质量

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社会之趋势、人民之向往,农村学前教育能否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之目标主要取决于其质量。农村学前教育的构建须立足于幼儿的健康与安全,如若不能确保学前教育的质量,将会导致资源投入与配置效率较低。针对我国农村教育质量较低的现状,应采取有效措施,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优质发展。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农村学前教育的内部保障机制,实现对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首先,在乡村振兴的行动中,要加强农村幼儿园的安全与卫生工作,从改进硬件设施、加强健康教育入手,改善农村幼儿园的安全、卫生情况。其次,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培养国家人才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队伍的建设应是当下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首要抓手。政府要加强政策支持,通过增加编制、提高福利待遇、提升农村幼师的社会地位,以此吸引更多青年教师入村就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班额过大”“开不了园”等问题。同时,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整体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幼儿园可以邀请专家入园指导、创设园本培训课程、开展相关教学技能大赛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以期实现乡村幼师自主发展。

另一方面,必须构建有利于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外部保障机制。首先,应积极推进各地乡镇中心园带动农村幼儿园建设的发展思路,乡镇中心园的专业人才通过互联网平台指导农村幼儿园并分享优质课程资源,加强教育交流研讨。其次,要突破乡村幼儿园与社区之间的沟通壁垒,促使两地能够空间共用、资源共享、文化相融,可将幼儿园建设与乡村社区的产业调整、文化重建相结合,将幼儿园打造成新农村文化交流聚集地。幼儿园既是培育人才的文化场所,也是传播知识、革新理念和提升技能的“乡村图书馆”,更是增进乡民交流、互动的公共活动空间。最后,应构建农村家园共育共同体,从幼儿家庭着手巩固学前教育的基本质量。政府可在乡村社区举办科学育儿讲座,让家长认识到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正确的教育方式。此外,幼儿园还可利用自身优势资源,通过开展家访、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等多种活动宣传正确的学前教育理念,以此来转变农村传统家庭教育模式,为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打造良好的乡村教育实践场域。

参考文献:

[1] 杜尚荣,刘芳.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教育:内涵、逻辑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9(9):57-62.

[2] 范亮,李姗泽.农村学前教育补偿机制构建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2):19-21.

[3] 蔡志良,孔令新.撤点并校运动背景下乡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2):114-119.

[4] 高钰霞,王海英.幼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可为、应为与何为[J].教育发展研究,2022(24):70-76.

[5] 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J].农经,2019(7):11-13.

[6] 袁振国,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7] 庞丽娟,王红蕾,贺红芳,等.加快立法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法律保障[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6.

[8] [9] 刘颖.城乡学前教育财政经费分配更公平了吗?——2010年来我国城乡学前教育财政公平的进展[J].当代教育论坛,2019(5):17-24.

[10] 胡马琳,蔡迎旗.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学前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4):71-77.

[11] 陆珊珊.新时代中国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应然与实然[J].社科纵横,2022(4):151-155.

[12] 赵晨等.教育精准扶贫:“一村一园”计划对农村儿童学业成绩的长效影响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114-125.

[13] 卢迈,方晋,杜智鑫,等.中国西部学前教育发展情况报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97-126.

[14] 刘占兰.农村贫困地区幼儿园教育质量现状与提升建议[J] .学前教育研究,2015(12):13-21.

[15] 生兆欣.政府·市场·社会:学前教育治理的历史变迁及当代审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40-51.

[16] 盖笑松,焦小燕.当前村屯学前教育发展的难点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5(5):3-9.

猜你喜欢

农村学前教育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突破的几点建议
农村学前教师发展困境及策略研究
教育资源建设视角下的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解决方案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
以县为主积极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城乡教师轮岗: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