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弘扬民族传统音乐为导向的高校作曲课程体系多元化建设研究

2023-04-15

戏剧之家 2023年9期
关键词:作曲民族音乐民族

陈 思

(佳木斯大学 音乐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民族传统音乐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几千年来不断传承的音乐,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对研究我国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具有重要意义。民族传统音乐特色鲜明,有的是独特地域文化的产物,有的是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产物,但无一例外,民族传统音乐都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例如,蒙古音乐以粗犷、豪迈的风格闻名,正如豪爽的蒙古族人民一样。弘扬民族传统音乐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同时,民族传统音乐对于作曲也具有指导作用。学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高等院校要承担民族文化传承责任,加强民族音乐的教育,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价值观,健全音乐教学体制,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

一、作曲课程概述

作曲是音乐与舞蹈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学习的是《和声》《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等内容,广义上的作曲是指音乐创作过程,或者说,是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实践,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结合。作曲课程的前期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理论课学习,后期则是具体的实践应用,让学生有反复练习的机会,学生才能提高作曲能力。本文所提出的“作曲”课,是指在“作曲学”教学中,以“作曲教学”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目前,国内专业音乐院校和许多综合性大学都设有作曲专业,这些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好,学生的文化、音乐素质都比较高,因此能完整地开设有关专业课程。国内也有不少普通大学设置了音乐专业,但受师资、教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并不能保证教学质量[1]。因此,如何在没有专业音乐背景的前提下,让热爱音乐的学生也能学到音乐知识,就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高校作曲专业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经常思考怎样将自己的音乐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音乐创作人才,把作曲专业这一音乐学科中最抽象的专业之一转化为高校的特色专业。

二、高校作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体制无根化

20 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经历了四个潮流,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在流行音乐的引领下一直在变化。1904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进行教育改革,当时,日本文化对中国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国音乐教育也受到影响,中国人赴日本学习的风气也随之兴起,沈心工、李叔同等著名音乐人也到日本学习。1922 年,美国的教育模式开始对中国音乐教育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一批移居美国的音乐人、作曲家纷纷活跃起来。从1950 年开始,苏联音乐教育开始渗入中国音乐教学,20 世纪80 年代后,欧美音乐教学模式得以恢复。很难想象,当西方开始认识并运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元素时,我们正在贬低和唾弃民族传统音乐艺术。这种“无根化”的中国音乐教育是对民族文化的背弃,使民族音乐长期被边缘化,失去文化根基[2]。高校作曲专业的学生在很长时间内都在学习西方音乐文化,而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很少,这对于传承传统音乐作曲技术十分不利。

(二)教育内容畸形化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中以作曲为主的教学模式占比较低,民族传统音乐在作曲课程中的运用也很少。正因如此,很多学生对民族传统音乐与作曲的理解不深入,甚至一些专门的音乐院校也出现了教育内容“畸形化”的现象——作曲教学较少,民族传统音乐应用较少。许多高校的音乐基础理论与视唱练耳训练都是复制的西方音乐教学体制,极少涉及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内容,中国学生对我国古代五种声调的认识不够,而将欧洲大小调体系视为普遍真理。

(三)师资力量建设滞后化

在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下,部分高校的音乐专业教育工作者依然坚持研究和学习西方乐器及音乐理论,忽视了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魅力,没有很好地将民族传统音乐与作曲课程相结合,使其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3]。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成长的学生在面对民族音乐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问题时,自然会轻视民族音乐,长此以往,我们的音乐编曲中就不会再出现民族音乐元素,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就会下降。

三、建设高校作曲课程体系的对策

(一)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

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改革必须突破过去“以课程为导向”的局限,建立一套完整的作曲技术理论体系。学校可以设置多种不同的课程,把各专业知识相互结合,使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克服过去只重视理论知识忽视作曲技巧的弊病。在健全的音乐课程教学系统中,一方面,学校和老师可以通过设置选修课,把音乐专业的作曲技术理论与其他专业课程相结合,如声乐表演、器乐表演、钢琴演奏等,使学生更好地利用音乐技术的理论知识提升综合能力和素养。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在固定地点、固定时间设置咨询课,指导学生解决在课堂上弄不懂的问题。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地方高校民族音乐作曲课程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艰苦而又漫长的过程,它既需要民族音乐艺术家、教育工作者、作曲家的共同努力,又需要当地政府、教育部门的大力扶持和激励。在师资方面,地方高校不仅要在校内进行培训,更要充分调动音乐领域的资源和力量,扩大民族音乐教师的视野,培养出一批掌握民族音乐创作理论、民族音乐教育技能、民族音乐创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4]。此外,各地教育局还应定期组织开展本地的民族音乐作曲比赛,并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推动各地区高校民族音乐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改进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

注重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老师应坚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老师在教授有关艺术歌曲、民族音乐等方面的知识时,可以先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听,再根据歌曲的风格特征和创作技巧进行讲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其次,教师还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音乐文献分析法等方法,使学生掌握多种音乐形式,提高音乐鉴赏、创作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5]。此外,老师还可以通过文艺表演、音乐剧等形式,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音乐创作能力。

(三)合理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

要改变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就要将不同学科知识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充实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比如,在保持音乐技术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适当渗入有关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和声分析方面,老师可以将单二部、单三部等知识教给学生,使学生更快地理解和声的结构功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目的。各大院校在制定民族音乐教学大纲时,要努力打破民族音乐的学习壁垒,安排听、唱交叉训练,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素养,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好感,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四)创新理论课教学评价方式

要更新理论课程的评价方法,就要改变以往的作业形式和评价方式,为学生制定多样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合适的题目,教师再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发挥所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作曲课程的认知[6]。例如,教师除了评价学生的作业外,还应该考虑学生的日常出勤率,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听讲情况等。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时,可以采取学生自主评价、教师评价、小组成员评价等方法,定期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进行评价,通过多种评价方法促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五)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学习方法越来越多样。为了更好地促进音乐专业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搭建一个基于网络的教学平台,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例如,老师可以通过微信、QQ、微博等构建作曲课程的新媒体教学平台,在平台上,师生可以共享优秀的作曲作品,学生之间还可以组队进行歌曲编制,并将其发布到平台上,由教师进行打分或学生之间相互品评。网上教学平台可以促进师生的交流与互动,使老师从多个方面认识学生的问题与缺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结语

以弘扬民族传统音乐为导向的高校作曲课程体系多元化建设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高校要建设多元化的作曲课程体系,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作曲能力,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作曲民族音乐民族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我们的民族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邀你来我家
作曲心语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George Gershwin
多元民族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