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定情境下的自由行为
——从自由与规范的角度谈电影《大赢家》
2023-04-15朱丰岐
朱丰岐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 200040)
2020 年春,原本打算在电影院上映的《大赢家》改为在国内网络上映,并迅速引起了网民的关注。该电影是一部喜剧片,由于淼执导,董成鹏、柳岩、张子贤、田雨、代乐乐等人参演,可谓是笑星云集。电影《大赢家》主要讲述的是,银行职员严谨在一场银行演习中扮演劫匪,所有人都以为这仅是走个过场,但没想到,扮演劫匪的他却做了充分的准备,让参与演习的所有人都经历了一次似真非真的“抢劫案”。该片翻拍自韩国喜剧电影《率性而活》(由罗熙赞执导,张镇编剧,郑在泳、孙秉浩、李汉威主演的喜剧动作电影,该片于2007 年10 月18 日在韩国上映),经过编剧本土化的处理后的《大赢家》在观感上更加符合中国人的观影习惯,故本文围绕电影《大赢家》展开讨论。
从戏剧的角度来看,银行演习是一种规定情境,如果演习中的所有动作都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剧本进行,那么,演习就会失去实际的应用价值。电影中的主人公严谨在这一规定情境内进行了充分的自由发挥,“不按套路出牌”的他给警察们出了难题,让整个演习凸显了应用价值。“社会表演学”这一学科概念由上海戏剧学院的孙惠柱教授提出,旨在研究舞台和摄像机镜头以外的表演。他在《社会表演学》[1]一书中指出:大多数社会表演者不必像专业演员一样扮演一个虚构的角色,但只要意识到有观众在看,人一般总会不自觉地设法控制自己的行动和表情——可能是炫耀和卖弄,也可能是收敛和韬晦,目的都是给予看的人某种预期印象……因为任何企图控制自己形象的人都有一个角色与自我、外在形象和内在实质之间的矛盾,这一点和专业演员无异。同时,社会表演学有“三大哲学范畴”,分别是:(一)自由与规范;(二)虚拟与现实;(三)主动与客动。本文将结合“自由与规范”这一哲学范畴,对电影中的演习情节进行探讨。
一、抢劫现场——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规定情境
银行常常被犯罪分子盯上,因此,反抢劫演习不单单是在考验银行人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也是在考验警察的处理能力。不少电影中都有抢银行的桥段,如《火锅英雄》(由陈国富监制,杨庆执导,陈坤、白百何、秦昊、喻恩泰联袂主演的犯罪电影,于2016 年4 月1 日在中国内地上映)《除暴》(由韩三平监制,刘浩良执导,王千源、吴彦祖领衔主演的犯罪动作电影,该片于2020 年11 月20 日在中国内地上映)等,但《大赢家》并非真正在电影中抢银行,它呈现给观众的是一场反抢劫演习,在电影中,是演习的“抢银行”、虚假的“抢银行”。那么,这种演习就变成一种带有戏剧特征的规定情境——劫匪抢劫银行并挟持人质,警察抓捕或击毙劫匪后解救人质,劫匪和警察的对峙关系构成了带有冲突性的戏剧情境。在这一演习规则下,抢劫现场成了一种规定情境,人物在这种情境下的一切行动皆要符合演习规定。放在现实生活中来看,反抢劫演习现场并非真的发生了一场抢劫事件,“演习”二字本身就具有“演”的成分,这也就决定了这一事件带有虚拟的、虚假的性质,而它又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场地和人员都是现实中存在的,所以,它是一种介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规定情境。
在电影的开端部分,主人公严谨作为一名银行职员,在接到扮演劫匪的通知时,对领导表示自己并不会扮演劫匪,领导却告诉他“不会可以学,学好容易,学坏三天,回去多看外国电影”,所以,电影中的抢银行桥段就成了他学习如何“抢银行”的范本,学习这些范本既是为他“劫匪”的角色做准备,也是促成规定情境下人物动作的关键——进门、掏枪、装钱、逃走,这些动作一气呵成,电影中的劫匪大多如此,严谨在起初也是这样做的,可以说,劫匪在这种规定情境中的贯穿动作是“抢钱之后跑”。我们反观银行工作人员在电影中演习的反应,他们在假装服从劫匪命令的同时按响桌子下面的警铃,换言之,暂时服从劫匪并报警就是银行工作人员在演习中的贯穿动作。在电影中,一名银行人员提早准备好了演习用的练功钞,可以说,她对这种规定情境再熟悉不过——遇到抢劫就得交出钱,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
警察在接到报警后出动,短短几分钟便赶到案发现场,他们的贯穿动作便是“逮捕或击毙歹徒”。孙惠柱教授在《社会表演学:现实与虚拟之间》一文中指出,澳大利亚的“实用戏剧”教授曾帮助训练警察,让受训者在一个经过设计但看上去和普通小镇并无二致的实训基地进行搜捕作业[2]。其实,这对于警察来说也是一种规定情境下的演习,因为他们在现实中常常会与各种各样的犯罪行为打交道,进行演习为的是提高破案率。2012 年,无锡市新区长江北路金海里江苏银行进行了一场反抢劫演习,之后,《中华合作时报》在文章中指出:“警方未雨绸缪……对于提高大家的警惕性和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打造拉得出、打得赢的公安队伍,对于防范、抵制和震慑抢劫银行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3]因此,反抢劫演习中的抢劫现场便成为演习参与人员博弈的现场,警察在演习的规定情境中是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临场发挥决定着演习的结果走向,也体现着演习的价值。
二、模拟犯罪——“劫匪”的自由行为
就演习来说,“劫匪”并非真正的劫匪,而是由演员扮演的假劫匪。在电影中,主人公严谨被挑选为假劫匪,于是他便“做戏做全套”,就像一名贯彻斯坦尼表演方法的演员,从内心上接近角色,他把自己定位为“一名遭受家人、同事冷落”同时又“穷凶极恶”的劫匪。他开始像一名真正的劫匪那样,事先踩点并规划好逃跑路线,连路口有几个红灯、哪里有摄像头都调查得一清二楚,也提前找了女主和自己的妹妹作为“同伙”,甚至还将三种预案写在了本子上,以至于他被当成真正的“可疑人员”遭到群众举报,如果不是他向警察解释清楚,他倒真成有作案动机的劫匪了。
影片中,大部分人在知晓了这是一次演习后,反应皆是“走个过场而已”,根本没有认真对待,例如,在严谨作为“可疑人员”被群众送至派出所后,得知真相的警察轻描淡写地甩下一句“你就乖乖让我们制服得了”;记者在报道演习之前也说“这种演习都是装样子,一年得拍800 回”;就连银行的行长也认为“演习做做样子就行了”。如果说,以上这些人是规范的盲目遵循者,那么,作为“绑匪”,严谨的行为就是在规范情境下的自由行为,是真正的“有规范的自由动作”。在和警察“对峙”时,严谨选择“击败”警察、“侮辱”人质,索要现金和逃跑用车,这些都是在真实情况下劫匪可能做出的行为,换言之,这符合演习的规定,这给试图“走过场”的所有人都出了一个大难题。
反观国内银行,大部分反抢劫演习确实存在着“走过场”的情况。每个月的月底,山东某地的农商银行都会举办定期的反抢劫演习,他们的演习比电影中演习的规模更小,没有警察的参与,也由一名男性员工扮演劫匪,柜员进行范本化的“劝说”使其冷静——入职培训时反复练习的术语,同时按下警铃,最后由保安持械将劫匪控制。这已经成为一种例行操作,可以看作遇到真正抢劫时而做的应急排练,是有着脚本的“走过场”。同样是保安持械控制劫匪,影片中也有一样的片段,保安从身后持械进攻,严谨伸出“枪”,“消灭”了该名保安,这种方法应对手持近战武器如刀、棍的劫匪是有效的,然而劫匪持枪时这种方式并不奏效,反而会给持械人带来生命危险,此类情境是反抢劫演习应该考虑到的,也是严谨在规定情境下“自由行为”的一个体现。
三、双方的客动——规定情境下的自由行为交织
电影中,主人公严谨在“抢银行”后因为“方案一”失败,转身逃回银行中开始“劫持人质”,演习的走向发生变化,参与演习的所有人各自的计划被打乱,可以说是“大幕拉开,好戏开场”,警察与“绑匪”的矛盾被彻底激化。严谨首先选择“击毙”在银行办事的警察,之后向外界传递出手中有“人质”的消息,不料在场的“人质”中有一名真正的孕妇,且即将临盆,警察便顺水推舟,选择了一名女警察扮演医生,试图潜入银行后制服严谨,虽然这个方法最后失败了,但警察依旧像面对真实的情况一样,不断依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积极做出方案调整,包括派特警队强攻、派狙击手“狙击”、叫来严谨的家人打“心理战”等,可以说,警方的行为是积极客动的。孙惠柱教授在《主动VS 客动:社会表演学的哲学探索》一文中指出,客动意为作为反应的积极动作,演员的每个动作都是主动的,也是客动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引起对手的客动[4]。正如影片中的公安局局长说的那样:“劫匪不按套路出牌,你们也要随机应变。”这句话就是让警察们根据现场情况做出积极的反应动作。拿特警队突袭那一场来说,在警方得知潜入银行的女警察被“击败”后,他们立即联络特警队,随后,严谨在门缝中发现特警队的车到达现场,特写镜头此时对着他手中的笔记本,上面写着:特警到场、狙击手、后门突袭,这是他计划书中的方案,警察的客动引起了他计划的改变,他也立即客动起来——为防止被狙击而远离门口及窗户,“人质”中的“同伙”于海娇假借上厕所的名义安放“炸弹”及触电开关,紧接着,特警队在后门突袭时“触电身亡”,警方的此项措施宣告失败。在这段戏中,严谨为扮演好劫匪而准备的预案派上了大用场,他预料到特警队会在后门突袭,提前和“同伙”于海娇商定好行动方案,见招拆招,临时依照警察的措施来客动地为行动做出改变,并选择不同的行动方案。所以,“劫匪”一方的客动和警方的客动共同构成了积极的演习情境,是规定情境下的自由行为。
演习无疑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偶尔打破一下规定情境会引起情境中各方行为的改变,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部片子中双方的客动让笔者想起2009 年夏天笔者在山东省肥城市体育馆学习散打时的一件事。在以往的日常训练中,教练为保持训练效果通常把学员分为两人一组,一人持靶、一人进攻,之后再双方互换角色,进行单一的进攻和防守训练。某天教练提议,希望持靶方在进攻方进攻时选择回击,这样的训练会更有效,这简直就和实战时两人对打一样!该教练认为,如果不在这种实战情境中练习,所学到的格斗技巧将毫无意义。持靶方的回击是一种客动行为,与电影《大赢家》中“劫匪”的“不按套路出牌”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对规定情境内人物刻板行动的改变,但又不超出规则范围,甚至还能产生更好的训练、演习效果。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打破规则固然不对,如果每个人都破坏规则,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那所有情境都失去了控制,规则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就像我们玩球一样,一味地扔球、踢球没有什么意思,不如在场上放一个球筐或者一个球门,看看怎样才能将球扔进去、踢进去。同理,如果在演习活动中没有规则,任凭扮演抢劫犯或警察的一方随意发挥——比如“警察”在“劫匪”进入银行之前就将其“抓捕”,那反抢劫演习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但按照规则进行演习并非坏事,掌握自由与规范之间的度并灵活运用才是关键。影片中的公安局局长说过这样一句话:“山里没有兔子,猎人就不擦枪了吗?”做到居安思危固然不错,但不能一直死板地按规则“走过场”,如果现实中有人打破了规则,会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就像影片中“劫匪”获胜一样,给警方、银行、媒体都上了一课,这同时也在启发着屏幕后的人们:在规定的情境内适当改变,或许能得到预料之外的积极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