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下的吉剧教育发展探究
——以吉林艺术学院吉剧本科教育为例

2023-04-15姚特色

戏剧之家 2023年9期
关键词:吉林吉林省戏曲

姚特色,陈 涛

(吉林艺术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1)

一、吉剧教育发展的困境

(一)吉剧地域文化发展困境

吉林省是中国东北边陲的省份,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其戏曲文化发展相对于其他地区比较落后。而吉剧作为吉林省具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它的发展和创新也受到了影响。虽然吉剧拥有两百多个大中小表演剧目,也保留了《桃李梅》《包公赔情》等精品剧目,但随着大众对于文化要求的提高,传统的吉剧表演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吉剧不能仅仅在吉林省内发展,还需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走向其他省份,成为更多人喜爱的剧种。

(二)吉剧表演人才缺乏

从1959 年至今,吉剧的发展经历了60 多年。在这段时间里,吉剧的建设不断完善,然而输出优秀吉剧演员的单位仍然以吉林省吉剧团为主,传承吉剧的优秀表演人才凤毛麟角。

2014 年,吉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与中国戏曲学院联合开办了首个吉剧专业本科班。第一批吉剧专业本科毕业生总共11 名。但是吉剧振兴的重任绝不能仅靠这11 人,优秀人才的缺乏是限制吉剧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没有了“年轻人”这一“软实力”,随之就会产生青黄不接、创新欲望低、理论建设不完善等问题。

2016 年,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第一届吉剧本科人才开始招生。根据吉林省文化厅和教育厅政策的指导,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与吉林省地方院团进行合作,开启了吉林省吉剧本科教育的新纪元。目前,首批吉剧专业学生已毕业,振兴吉剧、繁荣戏曲的光芒也正在这批本土培养的吉剧本科人才身上展现。然而,后续的生源情况并不容乐观:2016级吉剧本科班学生12 人,2017 级和2018 级加起来不足5 人,这不仅仅是吉剧人才培养的困境,也是吉林省地方戏曲高等教育亟需探讨的课题。

作为吉林省吉剧唯一的地方戏曲院团代表,吉林省吉剧团演职人员的规模也存在现实问题。很多年轻的吉剧演员因为剧团体制和工资待遇问题,而被迫转行新媒体短视频行业,脚踏实地地从事吉剧行业的年轻演员越来越少。这不仅仅是某个地方剧种所存在的问题,更是全国地方性院团的现状缩影。

吉剧人才的极度缺乏是制约和影响吉剧这一地方剧种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这个问题亟需国家政策的指导。

(三)吉剧专业性剧场少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下,大众的娱乐方式不再局限于实体娱乐场所。手机、平板等智能产物的出现让大众能够足不出户看演出、看电影、听演唱会。因此,去专业性剧场观看表演的观众越来越少,专业性的剧场也随之减少。以开设了吉剧本科班的中国戏曲学院和吉林艺术学院为例,与之相联系的剧场有中国评剧院大剧场(北京)、大众剧场(吉林省)、桃李梅大剧院(吉林省)等。专业性剧场少使吉剧人才缺乏实践和展演的机会。

(四)吉剧剧目缺乏创新

在吉剧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桃李梅》《包公赔情》《江姐》《燕青卖线》等精品剧目,但至今很少再有新的作品推出。2018 年,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原创大型新媒体吉剧《山魂》开启了吉剧剧目的创新性探索。今天,吉剧已经拥有了大大小小二百多个剧目,有情怀的吉剧人可能愿意一遍又一遍为大家演出,但是眼光挑剔的大众并不会满足于眼前重复排演的吉剧现存剧目。吉剧必须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和步伐。

三、吉剧教育模式以及问题分析

以中国戏曲学院和吉林艺术学院两个高校的吉剧教育模式来分析吉剧教育的发展。中国戏曲学院的吉剧班采取的是“2+1+1”的教学模式:用两年时间完成基本的教学内容——戏曲舞台程式和艺术营养;花一年时间在吉林省剧团实践;最后一年是论文撰写和大戏排演。在前两年的学习中,中国戏曲学院还将理论学习与互联网、新媒体相结合,在校内开设了精品课程,学生有足够的自主权选择课程,还有类似于慕课等在线课程,不会限制在线学员人数,也不影响其他吉剧喜爱者(校外)的共同学习。“2+1+1”模式将理论、实践相结合,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充分了解吉剧,从而树立起振兴吉剧的信心。国戏与吉林省的第一次合作成为吉剧走入高校的开端,国戏的吉剧班教育模式是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也可以说是一次勇敢的尝试。

吉林艺术学院作为吉林省唯一的艺术高校,自然需要承担起传承吉剧艺术的重担。2014 年,吉艺举办首届“吉林省中青年吉剧表演进修班”,面向全省招收30 名进修生,这是吉艺走近吉剧的开端。这次进修班的开设并不是一个长久的项目,只能视为培养吉剧表演人才的一次尝试。2016 年,吉艺招收了第一批吉剧学生,在培养专业素质的同时也专注于吉剧艺术本身的学术价值研究和梳理。吉剧班开设了专业基础课、舞台实践课,尤其是在2018年开始了第一届戏曲广播体操培训,利用视频教学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在吉剧班学习过程中,学院还开设了戏曲圃、吉艺戏曲说等用于知识普及的公众号。

吉剧教育本身是投入较高的教育模式。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吉剧表演专业本身是免费的专业教育,从现实来看,这种优惠政策大大减轻了学生们的经济负担,并且吸引了喜爱吉剧、热爱吉剧、从事吉剧的众多年轻人,使其能够重新拾起学习机会,进入大学课堂并接受高等教育,提升自身的文化涵养。这种本科教育模式增强了吉剧剧种教育的优势和竞争力,但是总体上还缺少与市场的契合度。中国戏曲学院和吉艺吉剧班的教育模式与互联网新媒体之间的结合主要体现在授课和课后学习上,在实践和创新创作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在线课程学习以及课后复习与实践在当下本科教育中很难落实。

四、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下的吉剧教育发展研究

(一)虚拟讲堂

虚拟讲堂,即现在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其他大学选修、必修课程中的视频教学方式,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把老师讲授的内容转化为视频形式。吉剧是一种歌舞与音乐相结合的戏曲剧种,老师可以将相关课程分类录制成教学视频,比如理论课视频、伴奏课视频等。这些视频可以被上传到腾讯、爱奇艺、抖音等平台,或者上传到老师个人的微博、微信、百度云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或者针对自己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去寻找相对应的讲学视频。现在的课堂已经不是完全以老师为主体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越来越强。因此,比起枯燥的面对面讲学,视频讲学更具新鲜感,易被学生接受。通过相关视频信息,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预习、复习,还可以在闲暇时间重复观看视频,不需要浪费实体课堂的时间。

(二)VR 实践

鉴于吉剧专业性剧场减少,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方向,因此高校可以引进VR(虚拟现实技术)技术,利用这种新科技模拟舞台现场,让学生参与其中以增加实践经验。像国戏和吉艺这样艺术氛围浓厚的高校,可以尝试与科技类大学、科技公司合作。艺术院校引进VR 技术能够为本校学生制造更多实践机会,为科技类大学以及公司提供使用反馈。

(三)高校互联网和新媒体教育“联盟”

各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在本校网站上发布教学视频,将视频信息分享给合作的其他高校,供吉剧班学生观看,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高校名师可以在个人微博上分享教学心得;创建微信公众号,推送学习干货;开通直播软件,定时在线直播为学生答疑解惑。高校之间可以将优质师资、优质讯息进行共享,以国戏与吉艺为例,吉艺地处东北边陲地区,吉林省文化、经济发展较北京落后,二者进行联盟能够为吉剧学生提供更多新鲜的信息。高校间长久的资源分享与交流碰撞也能够为吉剧剧目的创新创作提供新鲜的素材。

(四)个性化视频制作

快手、虎牙等平台因其趣味性以及内容精准度而风靡,因而可以将吉剧表演真人视频转化为动漫形式,增加视频的趣味性,并将其发布到微信、微博、爱奇艺、抖音等平台上,更好地宣传吉剧。对于年龄较小的吉剧班学员来说,第一阶段便是了解吉剧,在一开始接触吉剧表演的动画视频可以加深学员的印象并使其在学习中收获乐趣。

五、总结

吉剧作为吉林省独具特色的地方性剧种,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标志,必须在保留传统艺术精华的同时寻觅新鲜血液。2021 年6 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其中,吉林省地方戏曲吉剧成为新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之一。经过了60 多年的发展壮大,这个脱胎于东北二人转的地方戏剧再次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作为吉林省唯一的戏曲本科院校,在吉剧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吉林省地方戏曲剧种吉剧输送了大批本科人才。近几年,吉剧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在剧目创新方面有所建树,而且创排了多媒体原创吉剧《山魂》,以及复排了经典吉剧剧目《江姐》,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院校教学和院团相结合,让吉剧表演专业立足于舞台,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吉剧演员。另外,吉剧表演专业在本科教育方式上要紧跟时代步伐,结合自身优势和专业特色,利用短视频自媒体平台以及互联网传播方式进行线上教学,实时总结教学经验与不足并积极改进,不断优化。总之,吉剧教育的创新是一个长久、重要的课题,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我们不仅要学会利用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宣传吉剧教育,为吉剧的发展和传承献出一份力量,还要立足社会需要,对吉剧教育方式不断进行创新。

猜你喜欢

吉林吉林省戏曲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卷
吉林卷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吉林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