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基础审计模式:数字技术驱动下的审计供给侧改革
2023-04-15章芳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文/章芳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国家开始重视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了实施供给侧改革,以保障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1]。当前,审计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但审计供给还处于被动化应对状态,这不符合审计行业的需求,也没办法适应各行业的审计要求。面对这种情况,推动审计供给侧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从审计供给层面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现有审计模式进行调整优化,充分增强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也可以更好地缓解审计供需矛盾。通过对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传统审计模式转变为数据基础审计模式,有效保障审计供给侧改革的发展。
一、数据基础审计模式的特点分析
在数字技术应用中,审计模式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在数字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较多的优势和特点,一方面,审计对象并不局限于实体化,开始呈现出数字化特点,并能够将审计单位发生的所有经营活动信息资源转变为二进制代码。这些代码可以直接储存在计算机当中,也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共享,审计人员可以更加直观和方便地对各项数据进行观察、提取或分析,从更加整体和全面的角度掌握审计单位的整体情况。另一方面,在数字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在进行数据资料收集、评价审计证据等过程中可以广泛使用各种智能工具,有效利用数据分析功能,将审计人员从复杂的海量数据处理中解脱出来,让其能更有针对性地关注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和财务风险点,提升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从具体层面来说,数据基础审计模式体现出了诸多特点:第一,详细审计。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大数据时代,海量的实体经营数据可形成较为直观的数据画像。数据分析逐渐成为当前审计的常用方式,抽样检查在审计应用中的占比逐渐下降,变为辅助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审计范围不会仅仅局限在重点审计上,而是可以对被审计单位实现更加全面的审计范围,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第二,远程审计。数字化审计不同于传统审计,数字化审计重视效率。审计人员在谨慎审计之时,不用到现场进行即时“指挥”,只需使用全国统一的审计管理平台即可实现管理,这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审计工作的效率,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审计工作的限制。例如,在试点会计师事务所应提升一体化管理水平的背景下,运用监管机构逐步探索的电子函证系统,全面推进函证数字化转型工作,加快银行函证数字平台建设,提升函证工作的效率效果,保障函证质量,防范舞弊风险[2]。第三,智能审计。在数字技术应用中,数据基础审计模式使用了众多数字技术,包括通信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形成了审计智能化,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审计工作的自动化开展。在这种审计过程中,智能化的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为操作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人为影响因素得到了有效管控,能够实现审计业务的自动化处理,促使人机协同开始成为审计行业的发展趋势,提高了审计安全,降低了风险因素。第四,追踪审计。传统审计模式下,因各种数据链分散程度高,对舞弊追踪的审计难度较大,有时甚至需引入专门的反舞弊团队制定特定方案并经历长时间的追踪。在数字审计模式下,一旦财务及业务数据链形成完整拼接,就可以利用其中一个点追踪到全部现象,以此提升追踪审计能力,能有效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第五,持续审计。在互联网的普及中,持续审计是未来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通过实时关注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及时发现风险因素或存在的重大问题,不仅能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其内部控制管理,亦能有效提升审计的质量和效率。第六,透明审计。数据基础审计模式能够将审计过程全面体现给被审计单位,也可以让监管单位进行管控,促使各方面的信息数据可以畅通无阻,有效满足各方面的审计需求。因此,在数字技术应用中,审计模式可以得到较大调整,也能够对各方面的技术进行深度使用,以此推动审计行业的持续发展。
二、数据基础审计模式的意义
第一,降低审计风险,保障审计质量。数字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能够基本消除抽样审计带来的随机影响,突破原有审计的范围限制,能够对被审计单位的所有信息数据进行及时获取,实现更为全面的审计,确保审计结果具有更高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并有效保障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而且,在这样的审计过程中,并非只能进行阶段性审计,同时还可以对被审计单位实现持续化审计,审计人员可以直接利用相应的审计系统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动态化管控,能够更为及时有效地发现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或相关风险因素,避免企业存在重大风险隐患,以此提升审计质量。第二,突破时空限制,满足审计发展需求。这种审计方式实施后,审计单位可以不用再局限于本地审计业务,也不用考虑审计的时间限制,可以对更多区域的审计业务进行承接,也能够让审计人员承担更多的审计工作,有效提升了审计效率和经济效益。在这种审计模式下,大部分审计工作都可以实现全国协同作业,同时建立起安全有效的全国管理平台,从而有效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有效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使审计单位可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以此实现审计单位的高质量发展,同时还可以实现审计资源的节约以及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科学配置。此外,在审计过程中,被审计方的需求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有效确保审计机构持续健康的发展[3]。
三、数字技术驱动下审计供给侧改革现状分析
(一)数据基础审计模式的基本流程
从当前的数字技术应用过程来看,数据基础审计模式一般由五个步骤组成,第一,审计计划。在该步骤中,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审计前需要对被审计主体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且详细的调查了解,也要掌握数据资料的形成、存储等过程;另一方面,审计计划的执行可以对审计前调查得到的各项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发现重点审计领域,对审计工作进行合理安排,提高审计工作的针对性,提升审计效率。第二,衡量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数据完整性一般是将现实存在的数据和虚拟技术进行衔接,这将会对审计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也会对审计结果带来不可预知的影响。这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对数据资料进行判断,从而为后续动态化的管控和延伸审计做好准备。第三,动态化数据管控。这需要通过区域链、大数据、物联网等相应的技术手段,对被审计单位的数据产生过程进行全面的管控与实时监督,从而对数据资料的差异性、风险性因素等进行分析,一旦数据资料存在问题,就可以对其进行初步的评估和判断。第四,延伸审计。审计人员的工作不仅仅限于制度规定,审计人员需要对这些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哪些部分需要执行延伸审计程序,并针对需求之处落实延伸措施,如此才能实现对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有效保障审计结果的质量。第五,审计报告。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报告时,需要对总体审计目标进行衡量,并在大量的审计过程中对审计结果进行评价,如此才能得到相对客观的评价报告。
(二)数据基础审计模式的应用
在数据基础审计模式中,需要众多数字技术发挥作用才能确保审计结果得以形成。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往往是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有机融合,而不是将技术独立使用,且不同技术之间也存在密切相关性,能够为审计工作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在不同的审计环节中,所使用的数字技术是不同的,对技术的要求也存在一定差异。如,在数据采集中,主要利用感知模块对数据资料进行自动化智能获取,一般是针对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衡量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时,感知模块会将相应的数据资料输送到审计工作中,也会对外部数据资料进行获取,有效保障审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同时感知模块在对区域链技术进行使用时,基本上可以很好地保障各方面数据资料的客观性,审计人员可以访问真实的数据资料,既可以确保审计证据的完整性,也可以全面提升审计证据的合理性。在数据的处理和挖掘中,基本上利用了BDA、AI等技术,对收集的所有数据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过程中,会按照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和内控管理,再结合明确的审计目标对算法进行使用,能够对全部数据资料进行深度挖掘,也可以随时检测异常数据,并将分析结果结合区域链、通信技术等形成无缝衔接。
四、数字技术驱动下审计供给侧改革策略
(一)完善审计数据标准体系建设
从现有审计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可以发现,只有实现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才能保障新审计模式的应用。但是,这种建设过程需要实现系统化、全面化、持续化的工作,才能形成审计数据标准体系。从这一过程来看,不管是国外的应用过程,还是国内的应用过程都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很容易产生数据孤岛现象,会直接制约新模式的应用趋势。面对这种问题,构建完善的审计数据标准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审计数据标准本身体现着全面性、系统性、精准性和拓展性等特点,要建立标准体系以及全面性的工作,不仅需要关注普遍性,还要对其特殊性进行考虑,并将二者充分融合,才能将审计领域的特点进行充分体现,同时也更加符合当前国家对大数据应用体系构建的要求,从而对各方面审计数据进行协调治理,充分增强审计质量,保障审计数据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还有,在标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当遵循审计新模式的要求,制定符合市场趋势和新时期的审计模式,在明确标准体系的基础上,需要对审计各方面内容进行细化,如数据要求、技术标准、功能设置等,还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以此实现审计数据标准体系的健全,保障体系的合理性与科学性[4]。
(二)优化数据基础审计模式机制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对审计工作、人员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数据技术、审计领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行业,二者在融合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诸多问题,很容易产生各类阻碍因素。例如,有的技术人员对审计的了解程度较低,没办法对应用过程进行合理设置,甚至会产生技术性思维,无法满足审计工作的实际需求;有的审计人员非常重视数据技术的精准性要求,但由于现有的复合型审计人员匮乏,制约着数据基础审计模式的应用。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优化数据基础审计模式机制,有效保障审计新模式的落实。这就需要加强培养复合型审计人员,确保审计人员既掌握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同时还要掌握数学基础、编程技术、数据科学等知识,从而可以对数据技术充分理解,避免产生较多的人机分歧,提高审计人员对算法的兴趣,提高其对数字技术的灵活应用能力,以此形成人机协同。
(三)优化变革审计信息采集机制
从传统的审计模式过程进行分析,审计组织不够集中,数据资源信息相对分散,难以实现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等问题,会直接影响审计信息采集机制的调整和优化,还会影响审计结果。在这种过程中,审计部门所需要的各项数据资料往往都需要其他部门或者人员提供,既没有办法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判断,也没有办法对其数据资料产生的时间作出判断,因此很容易给审计结果造成较大的误差,给使用者带来较为严重的使用风险。这就需要对审计信息采集机制进行优化变革,让数据基础审计模式应用中可以获取更加全面、真实、及时的数据资料,有效提升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一般情况下,可以在审计行业或者被审计部门中构建信息管理系统,所有的经营管理活动都需要经过该系统,能够将所有的数据资料全部存储在计算机云端中。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可以直接获取相应审计节点的数据资料,从而有效保障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
(四)明确数据基础审计模式适用
在数据基础审计模式的应用中,会存在多个利益主体,这需要涉及的利益主体形成协同治理的合作理念,保障审计工作的执行过程,也应关注到新审计模式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考虑数字技术和各方面利益主体的联系,从而产生共同的认识,进而形成合法合规的规范化制度,并且能够采用监管、认证等措施,从多个方面保障规范制度的贯彻落实。在职业道德方面,要由数字技术应用人员、伦理道德人员、审计人员等共同对行业标准进行制定,保证各项标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政策方面,审计监督管理机构需要从审计模式应用过程中进行全面分析,针对不同的数字技术进行分别应用,并对其进行检验,要制定相应的验收政策,有效确保监督管理发挥作用;审计监督管理部门需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出台各项规范性的文件、政策等,充分保障数据基础审计模式的应用和发展。在法律方面,应当对数字技术、审计等相关关系进行明确,制定出适合数字技术服务过程的法律,明确各方在使用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保障数据基础审计模式能够发挥作用。
(五)变革审计组织结构
在数据基础审计模式的应用中,要对现有的审计组织结构进行强化,做好顶层设计工作,使审计组织结构具有更强的柔性和敏捷性,使原本具有传统的、垂直型特点的审计组织能够逐渐适应现代化需求,以满足数据基础设计模式的具体要求。例如,在审计组织结构的变革中,可以建立专门的数字化审计部门,为传统审计业务部门提供直接的技术支持,使数字化审计技术能够真正成为审计业务的一部分。此外,逐步加强数字化审计团队的核心与纽带功能,使其不仅能够起到数据监控的作用,对各项数据进行实时、动态的监督,同时还能成为审计工作决策中心的一部分,辅助其做好整体审计计划的制定、执行,以及各项业务的分配。
五、结论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各行业都对数字技术进行了应用,大力推动行业发展速度和质量,实现了数字化趋势。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各行业都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以纸质的形式存在,而且更多是以电子的形式存在。这类资料在应用中,如何判断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传统审计模式只能应用于纸质资料,缺乏对数字化数据资料的审计方法,也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支撑,很容易给被审计单位造成重大风险隐患。
面对这种情况,各行业的审计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促使审计供给侧改革开始积极推进。因此,应当重视审计模式的发展趋势,加快对数字技术的应用程度,并逐步形成数据基础审计模式,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审计需求,以此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