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先行,逆向设计
2023-04-12鲁峻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基于课程标准的逆向教学设计:解析课程标准,聚焦学习目标联结教学评;设计评价任务,实现学习问题解决的进阶;提供评价工具,支持学习真实有效地发生。抓住逆向设计中这些关键的环节,将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有助于实现“教学评一致”。
【关键词】评价为先;逆向设计;教学评一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11-0040-04
美国课程与教学领域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提出了“理解为先”的逆向教学设计模式。这种教学设计模式的三个阶段“学习目标—教学评价—教学活动”与传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调整了教学评价的位置,强调教学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要求我们在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之前就要思考如何通过评价证据将内容标准或学习目标具体化。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认为,教师应先学会评价再学习上课,是為学习的评价而不是对学习的评价,为学习的评价,就不能将评价置于设计的最后甚至单独考虑。所以,逆向教学设计的起点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我们需要以“详细阐明预期结果、学习次序,以及根据外显和内隐的目标中体现出的学习行为”进行教学设计。
本文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以下简称“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如何进行逆向设计,让评价先行,将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有效实现教学评一致。
一、解析课程标准,聚焦学习目标联结教学评
逆向设计以目标为导向,设计起点是确定预期结果,即学生学习的预期目标是什么。正如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所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在逆向设计中,阶段一的预期结果决定了阶段二中评估所需证据的本质,同时也指导了阶段三中的学习活动安排。所以,教、学、评都必须指向学习目标,只有聚焦学习目标,才能真正联结教、学、评,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以第四单元为例,这是一个指向“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专题性语文活动单元。对于这样的综合活动单元如何以评价先行,实现教学评一致呢?我们要从解析课程标准入手,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源于课程标准。如果我们仅凭教学经验关注某节课的知识点,一味地挖教材,容易陷入教教材的误区;缺乏单元乃至课程学习中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会陷入支离破碎的知识和技能之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评指明了方向,让教学评的统一成为可能。同时,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学业质量标准”,也是教、学、评的基本依据。我们需要扣住本任务群的学习要点,对这些标准进行解析重构,具体如下。
语文核心素养依据: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梳理和整合语言材料,发展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语言运用,获得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文化传承与理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中华文化,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依据:
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单元学习大概念:
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自信。
单元学习核心问题:
如何通过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
单元学习目标:
(1)搜集、梳理、提炼具有家乡文化特点的文化现象。
(2)对家乡文化现象归因探析,理解现象中蕴涵的文化观念。
(3)主动吸收家乡先进的文化,对其不足和发展提出建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上述解析重构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认真分析教材和学情,紧扣任务群的学习要点,才能将语文核心素养落实于具体的学习目标中。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评价标准,教、学、评一致性就是预期学生理解什么,学会什么。教师要通过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学习,在教学实施前以及教学实施过程中与学生适时分享,不断交流,要让学生明确“我要到哪里去”。
二、设计评价任务,实现学习问题解决的进阶
逆向教学设计要求我们不是在目标设计好后直接考虑教学活动方案的设计,而是评价在先,要确定评价学生学习的证据,针对阶段一的预期结果,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学生达到了学习目标和理解?譬如一些传统的评价方式,如随堂测验、问答题、习题等,可用作评定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证据。但应注意的是,要想评估学生的持久性理解,应该是贯穿学习过程的多个证据构成的“证据集”,以评价任务来统领,而不是单个的证据(如教学结束前的随堂测验)。教学评一致强调课堂教学要围绕学习目标展开,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要到哪里去”,评价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怎么去”,相应的学习活动则是引导学生一步步实现这样的预期目标。设计评价任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预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指向学生的理解和迁移。评价任务和相关活动的设计要能够激发学生持久地思考和探究,帮助学生监控、调整学习过程。
第四单元以“家乡文化生活”作为具体的学习任务载体,家乡是学生可以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的真实对象,提供了任务群学习的真实情境。在“家乡文化生活”这一真实的学习课题下,围绕上述大概念所转化的核心问题,我们设计了“访诗城,爱家乡”这一核心任务。为帮助学生解决核心问题,结合教材中提供的部分活动,又围绕核心任务设计了以下三项表现性任务:写《诗城人物(风物)志》,开展“访诗城,爱家乡”调查研究并形成调查报告,代表“习华社”(市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社团)给市博物馆写一封建议书。设计真实问题情境下的表现性任务是较为关键的一步,它是基于表现学生理解的真实性任务,可以评价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
评价任务是指向学习目标的可以测量和评价的学习任务,而教学活动则是师生组织、推进并完成评价任务的活动过程。如何让学生最终获得持续性理解,达成学习目标?需要我们通过一系列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不断实现进阶。为完成第二项表现性任务——开展“访诗城,爱家乡”调查研究并形成调查报告,我们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1)学生可根据彼此相似的调查主题形成专题调查小组,课堂上共同编制调查提纲,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重点,明确小组分工。教师观察过程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
(2)小组根据分工,访问调查对象,记录调查内容,整理调查内容,共同完成一份20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并附演示文稿)。这一活动在课后完成,并运用调查报告量规进行小组自评。
(3)每个小组在全班范围内分享调查报告,以演示文稿形式展示交流。(注意:教师课前需收集报告,课堂进行点评,及时做出指导。)
(4)各小组根据量规进行互评,并能根据评价反馈进行修改,最后在班级展示栏展示分享,学生及时总结并记录。这一活动在课后完成。
在以上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经历判断、分析、质疑、讨论、证明等深度学习过程,教师也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学生的自评、互评有助于其调整改进学习,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信息反馈来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同时,本单元设计的三个表现性任务之间也是逐步进阶的,前一任务的完成为后一任务做准备,任务由小组合作完成到独立个人完成,符合学生能力培养推进的实际。作为一个持续性的学习活动,教师要提醒学生将他们在家乡文化生活参与的体验和反思及时记录下来,便于后期综合评价。
三、提供评价工具,支持学习真实有效地发生
课程标准强调“评价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如上述评价任务和活动中的学生自评和互评,都是学生积极参与学生评价的过程。让学生有效参与到评价中来,让学习真实发生,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评价工具。
高中语文学业质量标准引导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它所描述的语文学业质量水平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具体表现,不同水平的分级是基于实际测量的结果,为高中语文教、学、评提供了一个总体的表现标准。单元教学设计要基于此开发制订单元学习的表现性量规,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水平做出不同等级的描述。量规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指南針,学生依据某一量规,就能明确目前的表现处于什么等级,如果想要提升等级应该达到怎样的标准,以这样的标准进一步要求自己;量规也是协助教师教学的反馈单,教师借助量规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的表现,并及时给予学生支持和帮助。
比如,为评价第四单元的第二项表现性任务完成情况,制订了如下调查报告量规。(见表1)
这个量规从理解的四个维度(阐明、应用、迁移、自知)指导学生完成调查报告,又设置了“优秀级”“良好级”“合格级”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围绕理解的四个维度进行了具体描述。很显然,这个量规是写给学生用的,帮助学生学习,所以,评价量规不只是诊断工具,更是驱动学生真实学习的工具。我们可以在布置任务时就将量规给学生,和学生一起学习量规,甚至可以和学生一起制订量规。没有设置“不合格”等级,也是希望以合格的标准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要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全程嵌入评价,设计多个量规工具,伴随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评价不是对学习结果的检测,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自己的成绩,而是参照量规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的过程中,多维度多方面发现自己、反思自己,进而进行自我调整,实现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2版.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4]鲁峻.综合活动单元教学探索——以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设计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22):11-15.
【作者简介】鲁峻,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外国语分校(安徽马鞍山,243000)教师,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