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素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2023-04-12于友林

职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校企融合机电专业

摘 要:江苏省海安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机电专业积极探索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改革,创建了校企深度融合“四素养人才”(文化素养对接企业文化、专业素养对接产品工艺、技能素养对接产品制造、道德素养对接生产管理)培养新模式,取得了十多项国家、省、市级标志性教学成果,得到师生、行业企业、管理部门和社会的认同,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就学校推进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改革的具体做法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总结,与同行交流分享。

关键词:机电专业    校企融合    “四素养人才”

课  题:本文系第五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立項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机电专业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课程编号:ZYB24)”的研究成果,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职业启蒙教育网络课程包建设的案例研究(课程编号:GH2020118)” 、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立项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机电专业校企深度融合四素养人才培养的教改研究(项目编号:ZJJG2021044)”的研究成果。

一、实施校企深度融合“四素养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及成果

(一)校企深度融合“四素养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企业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为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各地方政府积极组织落实相关政策要求,学校主动衔接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大力培养机电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校企协作合力培养的人才流失率较高,导致企业参与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的热情走低,对校企合作不积极、不主动,甚至不情愿。因此,研究探索校企深度融合“四素养人才”培养新模式,解决人才“留得住”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校企深度融合“四素养人才”培养做学教研合一结硕果

学校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与实践。取得1个国家级优秀专业建设典型案例,获1项全国一等奖;获江苏省省级教学、技能等大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12项,南通市一等奖5项;获江苏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打造南通市级精品课程3门;出版规划教材5部;建成南通市名师工作室2个、南通市机电教科研基地1个等。

(三)校企融合提升学校办学与专业教学质量

校企融合大大促进了学校办学与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机电专业获得江苏省品牌专业、高水平现代化实训基地、高水平现代化专业群等奖项;获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智慧校园等称号。

(四)校企融合创新合作办学形式与精准扶贫结合

学校积极推进与企业的合作,与省内外中高职学校组建职教联盟,与机电行业联合,同工业园区和职教园区联结,并与中西部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等,创新多种形式合作办学,学校“建档立卡”特困生及品学兼优学生长期得到合作企业资助。

二、在校企合作实践中找到解决困扰教学问题的新方法

基于困难困惑—找出问题—依据政策—尝试改革—学习借鉴—探索创新—不断完善—实践检验—示范辐射的路径,根据机电专业校企深度融合“四素养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在项目实践中,围绕机电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的数字资源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法、学校和企业教师队伍的不断优化、校企多种教学平台的搭建等,开展了全方位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一)解决人才培养方向性问题

结合南通市社会企业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学校与企业协作,不断优化机电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校企深度融合“四素养人才”培养实践,将机电专业办学与企业生产深度融合,机电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对接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以解决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问题。

(二)解决专业知识未密切联系合作企业产品问题

围绕“四素养人才”培养,制定《学校机电专业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规划机电专业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在新的教育理念“做学教研合一”的指导下,构建与合作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以生为本关注机电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努力培养行业和合作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解决人才培养形式单一问题

学校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大力开展职业学校与行业联合、与企业联盟、同园区联结等。创新了校+企+校(订单培养、冠名班模式)、校+企+校+政(现代学徒制模式)、中职校+高职校(中高职贯通衔接的3+3模式)、中职校+中职校+高职校(本校+联合办学外省中职校+本市高职校模式)等校企深度融合办学模式。

实行中东西部合作办学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与安徽省阜南县、河南省浚县、云南省大理州开展合作办学。

(四)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运行机制问题

学校机电专业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成为省级高水平现代化实训基地;建成江苏省省级现代化专业群;学校机电专业成为南通市教科研基地、南通市“做学教合一”试验点,与南通市、海安市行业企业等共建了机电教学研究基地,实现教学场景企业化,通过教学改革,学校与合作企业成为本地区“优秀校企合作组合”。

(五)解决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评价问题

通过项目实践,校企合作更紧密,技能人才综合素质更好,实现“四素养人才”四对接。文化素养对接企业文化、专业素养对接产品工艺、技能素养对接产品制造、道德素养对接生产管理,促进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

三、成果的创新点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我们必须有中国好师傅、好工匠,学校机电专业将踔厉奋发,为区域制造业培养更多的“四素养人才”。

(一)建立校企深度融合“四素养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校企深度融合“四素养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等职业教育理念为基础,将校企深度融合合作机制、“四素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做学教研合一人才培养实施过程进行链式设计。整个模式把校企深度融合作为模式实施的条件,做学教研合一作为达到目标的手段,“四素养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构成稳定的三角形人才培养架构,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模型,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三方面平衡,达到技术与技能型人才一体的培养目标。

(二)建立“四素养人才”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

在研究和应用“能力本位”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的基础上,学校有效借鉴了能力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等方法,将“企业职业素养”要素作为校企合作培养核心来研究,培养周期内全面贯穿“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两条主线,将合作企业关键要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过程,形成独树一帜的“四素养人才”开放性的导向课程开发方法。

(三)建立“形式多样与扶贫相结合”校企合作长效运行制度

学校建立了“形式多样与扶贫相结合”的长效运行制度。实行中东西部合作办学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与安徽省阜南县、河南省浚县、云南省大理州开展合作办学,“建档立卡”特困生及品学兼优学生长期得到合作企业奖学助学。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一)人才培养成效突出,各类竞赛考试成绩好

学校机电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对口单招等,成绩整体优于其他专业学生。学生参加中级工职业资格考试合格率达92.16%,参加江苏省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逐年提升。学生参加各级别大赛,获得较好成绩。机电专业师生获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人次,市级技能大赛一等奖多项。

(二)专业建设水平高,课程建设引领全省

学校机电专业建成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实训基地、高水平现代化专业群,为培养机电专业人才提供可靠的保障。课程建设成果丰硕,编写机电专业国家规划教材4部,打造机电专业南通市精品课程3门,开发了一系列机电专业课程数字资源。

(三)促进人才成长,建成省市教学名师团队

1.教学团队水平高

项目组有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名,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1名,江苏省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练2名,南通市学科带头人2名,南通市名师工作室2个,海安市名师工作室2个。

2.教师科研能力强

南通市机电专业教科研基地、南通市机电专业做学教合一试验点负责人是项目主持人,项目组成员主持省级及以上教学研究课题9项,其中江苏省教科院重点自筹课题2项。

(四)服务区域经济和三农

学校运用开发的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对海安市150多名农技人员进行了三批次培训,对合作企业和非合作企业的机电、机械类工人进行了国家职业技能培训。

(五)成果辐射广,得到省内外职业学校认可

学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做法在省内外进行交流推廣,举办南通市机电类骨干专业教师培训3期,培训区域职业学校教师百人次以上。省内外10多所学校领导与教师来学校交流学习成功经验,得到了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 周心莲.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探讨[J].高教学刊,2017(8).

[2] 徐畅,解旭东.产教融合视角下职业教育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8(19).

[3] 于友林.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与生产实践校本化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2).

[4]贾娟,王林山,魏秋红,等.基于食品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估体系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9(5).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校企融合机电专业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分层教学在职校机电专业课堂中的应用
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
分层教学在中职机电专业课堂中的应用
中职机电专业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