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境脉创设视角下的初中中英文融合教学

2023-04-11张婷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融合教学初中英语

张婷

[摘 要]文章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为例,以境脉创设为主导思想进行中英文融合教学设计,探索融合教学的具体实施途径,在习得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认识,使学生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提升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境脉创设;初中英语;融合教学;《泊秦淮》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8-0031-04

中英文融合教学,不论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这里的美好是指多学科融合教学是现在乃至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愿望意为该目标尚未实现。中英文融合教学在学术领域研究较少,尤其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更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外语界和汉语界的学术交流不多,这个问题解决了,语言才会有较大发展[1]。目前,结合具体课例的中英文融合教学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初中阶段的相关研究成果。因此,本文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为例,以境脉创设为主导思想,结合该诗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教学设计,对初中阶段的中英文融合教学进行探索。

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能显示出来,如汉语和英语作比较,汉语和英语的特点就能都显示出来,这种比较研究对教学有一定作用[2]。本文所选的《泊秦淮》两个英译本分别为赵彦春译本(以下简称“赵译”)、罗志野译本(以下简称“罗译”)。

一、 理论介绍与可行性探究

(一)境脉创设与教学

“境脉”一词经历了从计算机领域到教育领域的拓展。学者Anind K.Dey、Gregory D.Abowd、Daniel Salber比较了许多关于境脉的定义,并将境脉定义为“所有可以用于确定当前主体(如人、地点、物体等)的所在情境的信息,包括用户及相关应用本身”。J.Michael Spector、M.David Merrill、Jeroen van Merri?nboer等学者详细分析了境脉主义的哲学根基以及境脉主义的两个变体——描述性境脉主义与功能性境脉主义对教学设计的影响。Cora Bagley Marrett等学者研究了文化、境脉和学习之间的复杂动态,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会发展出独一无二的知识序列和认知资源,它们由学习者的文化、社会、认知及生物等境脉的相互作用所塑造。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各种方式创设境脉,使之与学生产生相互作用,达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可行性论证

初中阶段的中英文融合教学,需要紧密结合一线教学实际,以课本内容为主要依据选取合适的教学材料,在语言难度、文化情感、主题思想等方面均需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并通过巧妙的方式构建有效的教学过程。课程选材方面,该教学设计的中文内容《泊秦淮》为初中语文教材中一首耳熟能详的七言绝句,学生对这首诗比较熟悉,为英译本的赏析对比打下了基础。同时,这首诗英译本的语言难度适中,整体未超出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范畴,在词汇、语法等方面属于“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程度,适合作为教学材料。教学设计在贯彻境脉创设理念的前提下,通过对这首诗原文与英译本之间不同维度的深入对比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认识,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同时,学生对这首诗原文的“熟悉”与对译文的“陌生”比较程度,二者构成的强烈反差也能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开展进一步探究活动的重要因素。

二、境脉创设视角下的融合教学课程设计

(一)开篇导入,铺垫境脉教学

开篇导入部分,教师首先介绍《泊秦淮》的相关背景知识,如作者杜牧生平及时代背景:杜牧为唐朝诗人,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当看到统治者的腐朽昏庸、藩镇的拥兵自固、边患的频繁时,他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下了《泊秦淮》。秦淮河的时代意蕴(当时的南京称为建康,是六朝都城,城中的秦淮河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玉树后庭花》被称为亡国之音,作者为南朝的亡国之君,荒淫误国的陈后主陈叔宝)的由来及暗指等。教师介绍完背景知识后,接着带领学生用白话文来阐述诗歌,并对重点字词如“笼”(笼罩)、“泊”(停泊)、“酒家”(酒馆)、“商女”(歌女)、“犹唱”(还在唱)等进行解释。

(二)对比赏析,创设环境境脉

《泊秦淮》的前两句主要是对环境的描写,通过描写环境表达诗人复杂的心境。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赵译为“Mist wrapping the water, moonlight washing the sand”,罗译为“Over the river so cold is the mist and over the sand the moonlight so bright”对比可见,赵译表达了“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的意思,而罗译省去了“笼”这个动词,直接用“cold”制造原诗冷寂的氛围,但“the moonlight so bright”意為“月光明亮”,与原诗“月笼沙”表达的“月色迷离”不太一致。

诗句“夜泊秦淮近酒家”,赵译为“I berth at the hostel by the Stream for the night”,罗译为“I moor my boat by the river; A wine shop is near, at night”对比可见,两个译本均译了原诗“夜晚船停在秦淮河上,靠近岸上的酒家”的意思,都补上了主语,如“I”“my”“we”。英语除祈使句等特殊句式外,其余句式都要有主语和动词,这与汉语尤其是古汉语的无主句形成鲜明对比。对原诗句的翻译,赵译为一句话,与原诗相同,而罗译为两句话,与原诗相比节奏发生了变化。

(三)反复琢磨,浸润文化境脉

《泊秦淮》的后两句诗中包含诸如“商女”“亡国恨”“后庭花”等含义深刻的用词。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赵译为“The girls do not grieve over the loss of the land”,罗译为“The singing girls in the merchants ship, no sense of the conquereds spite”。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原诗句中的“商女”并不确定是单数还是复数,汉语对单复数指向模糊的现象较为常见,而英语在大多数情况下要确定名词到底是单数还是复数。另外,这两个译本对于“亡国”一词的翻译是否准确,这也需要再了解杜牧写《泊秦淮》的时代背景。杜牧所在的朝代为晚唐,写《泊秦淮》时在位的皇帝为唐文宗,为何唐文宗在位时国家千疮百孔、摇摇欲坠,这是因为唐文宗要同时面对三个问题——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权臣党争。在“甘露之变”后,宦官彻底掌握军政大权,唐文宗完全受制于宦官。因此,即使“被囚禁的君王”指的不是陈后主而是唐文宗,这对于“亡国”的阐释也只是部分正确。那么“国土沦丧”又是怎么回事?这里指的是当时藩镇割据,叛乱四起。对于“亡国”的阐释,“被囚禁的君王”和“国土沦丧”均只说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相比之下,译为“王朝覆灭”似乎更为准确。

诗句“隔江犹唱后庭花”,赵译为“They sing across the river: the court blooms are bright”,罗译为“Sing still blooms in Backyard, a love song,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 out of sight”,对比可见,对于“后庭花”的处理,不同的译本有不同的处理方式。第一种是仅按照字面翻译,如赵译的“the court blooms are bright”;第二种是文内解释,在诗歌正文中补充说明,如罗译的“blooms in Backyard, a love song”对比效果可知,如果在诗歌正文里把意象都解释清楚了,就缺少让读者联想的空间,也缺乏读后余音绕梁之感。中国古诗由多种独特的意象构成,诗歌中不加说明的意象能让读者发散联想,进而产生不言自明之感,解释清楚了反倒效果不佳。

(四)总结提升,强化境脉学习

翻译不仅是从字典到字典的跳跃,还是对诗的一次重构。虽然赵译和罗译两个英译本都在全力表达原诗的精神意蕴和重新创造韵脚押尾韵,但都无法完美地还原中文原诗的境脉。正是英译本与中文原诗的区别,让学生加深了对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特点的认识。通过“抠字眼”对比《泊秦淮》的两个英译本,学生对原诗描述的内容、背后的故事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例如,英译本中的“cold”表面上写的是“环境凄冷”,而真正凄冷的是不是诗人杜牧的内心呢?后两句诗,诗人看似表达了对“singing girls”的不满,可真正令诗人不满的是不是那些当国家风雨飘摇之时还在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呢?英译本虽然是翻译家的苦心孤诣,但呈现出来的译作还是不如中文原诗精练简洁。中文原诗寥寥二十余文字便能勾勒出无比生动的画面,表达出无比强烈的忧愤,这是英语译本无法做到的。若不是通过如此对比,学生可能不会如此强烈地感受到中文的美妙和深邃。

三、结语

在一线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中英文融合教学还有诸多疑问,比如中英文融合教学课程是算语文课还是算英语课?这要取决于具体的课程设计更多地为语文教学内容服务还是为英语教学内容服务。再如中英文融合教学课程是由语文教师实施还是由英语教师实施,或是语文教师和英语教师共同配合实施?这要取决于具体的课程设计以及相关教师的中英文语言功底。只有通过更深入的理论探析与更高频的实践应用,才能解答好针对中英文融合教学的各种问题。

另外,中英文融合教学除了同时教授语文和英语知识,还应该实现以下两个教学目的。

一是在语言运用方面,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学好外语的目的就是用外语从事各种工作,这是一般人的认识,而吕叔湘先生的看法有别。他指出,学好外语应当有助于提高运用汉语的能力,而不是相反。这是从应用角度讲的。吕叔湘先生还指出,介绍的目的是借鉴,是促进我们的研究。我们不能老谈隔壁人家的事情,而不联系自己家里的事情。这是从研究角度讲的。吕叔湘先生这个外为中用的思想尚需外语界学习者认真领会。

二是在文化意识方面,要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学会在跨文化交流中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文化意识的培育目标:能够了解不同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发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在中英文融合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优秀西方文化,更要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做好铺垫。

综上所述,虽然中英文融合教学必定要基于英语和汉语对比的视角,但具体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通过译本对比实现境脉创设。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关注中英文融合教学的实施途径研究。有学者从宏观上提出了实施中英文融合教学的三种途径: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创造性实施、阅读课程的实施(中英文比较类课程、中英文时文时事阅读与互译类课程、译文赏析类课程等)、文创课程的实施。也有学者从微观上提出了具体方法,如在教学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八年级上册第7单元阅读板块的诗歌“Seasons of the Year”时,教师可对比中国以四季为主题的五言与七言格律诗,如孟浩然的《春晓》、柳宗元的《江雪》、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三首》和杨万里的《小池》,感悟中西方诗歌在语言表达形式(韵律、用词、对仗等)上的差异。实施中英文融合教学的具体途径远不止上述几种,更多的方式方法以及具体课例还有待更多学者及教师去探索创造。

[   参   考   文   献   ]

[1]  DEY A K ,ABOWD G D, SAIBER 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a Toolkit for Supporting the Rapid Prototyping of Context?Aware Applications[J].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2001(16):97-166.

[2]  SPECTOR J M,MERRILL M D,Jeroen van Merri?nboeretal.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  艾略特·温伯格.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22.

[5]  科拉·巴格利·马雷特 等.人是如何学习的Ⅱ学习者、境脉与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6]  吕叔湘. 汉英语法比较举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7(2):5-9.

[7]  钱志刚,石培军.跨学科课程开发的尝试:以语文·英语融合性课程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7(4):36-38.

[8]  宋洁清.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1(2):48-53.

[9]  王宗炎.语言对比小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161-163.

[10]  杨自俭.再议英汉对比研究的几个问题[J].福建外语,2000(4):4-7.

(责任编辑 黄 晓)

猜你喜欢

融合教学初中英语
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以读促写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如何让初中英语教学更有效
试论如何实现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融合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不同计算机语言融合教学方法的探索与体会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研究
如何有效实现民族体育融入现代中学体育教学
现代高职教育中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初中英语教学“四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