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的备课组建设
2023-04-11王锐鹏
王锐鹏
摘要:学习共同体通常具有目标的共同性、组织的稳定性、成员的异质性、学习的互助性、活动的多样性、合作的持久性、动态的发展性等特征,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共同愿景、合作团队、学习活动、支撑条件。备课组本质上是一种学习共同体。以学习共同体理念为观照和指引,备课组建设应从确立共同愿景、建构合作团队、开展学习活动、寻求支撑条件等方面着手和改进。
关键词:高中思政;学习共同体;备课组
本文系浙江省教师教育规划课题“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中思政校本选修课程实效性研究”(编号:ZX2020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备课组是学校教研组的二级分支,通常由同一学科、同一年级的任课教师组成,在备课组长的引领和组织下,通过商讨教学计划、开展集体备课、实施主题研讨等活动,落实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素养提升。其突出优势在于,能集中同学科同年级所有教师的聪明才智与丰富资源,在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中,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教学任务,促进每位组员的专业发展。但综观当下的备课组建设,却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缺乏共同愿景,发展目标不明;缺乏准确定位,职责功能不清;缺乏系统规划,活动开展随意;缺乏条件支撑,“后勤”保障不足;等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备课组作用的发挥,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笔者研究发现,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学习共同体”理念,对备课组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何谓学习共同体?它有怎样的特征?具体包括哪些建构要素?学习共同体理念下备课组该如何建设和改进?本文拟结合高中思政学科的实践,谈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一、 学习共同体的概念解读
“共同体(community)”是个社会学概念,最早由德国古典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于1887年在《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一书中提出,指为了特定的目的而聚合在一起的群体、组织或团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和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1]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一词的应用起始于经济学领域。20世纪40年代,英国管理学思想家雷格·瑞文斯在其发明的“行动学习法”中引用了“学习者团体”“学习型组织”等新名词。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教育工作者针对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学生学业成绩下降等问题,提出“在学校中建立学习共同体”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末,“共同体”一词正式被引入教育学领域。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践》一书中,阐述了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含义。1995年,美国教育家厄内斯特·博耶尔在题为《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的报告中首次用到了“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1997年,美国西南教育发展中心首次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进行了描述。
我国学者关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1998年,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首次将“学习共同体”引入我国教育学领域[2],此后,相关研究发展迅猛。自1999年至2023年1月,中国知网上以“学习共同体”为主题的论文有3100多篇。
什么是学习共同体?国内外学者对此并無完全统一的认识。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理论基础和目标诉求,其内涵界定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基于社会学视角,将其视为学习的组织或团队。如厄内斯特·博耶尔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有共同的使命,并为了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人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踏上汲取知识的旅程,寻找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朝着教育这一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3]二是基于教育学视角,将其视为一种学习方式或方法。如钟志贤认为,学习共同体是为了完成真实任务或问题,由学习者与他人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的一种学习方式。[4]三是基于文化视角,把它当作一种学习环境或场所。如佐藤学提出,学习共同体就是要使学校成为儿童合作学习的场所,成为教师相互学习的场所,成为家长与市民参与学校教育并相互学习的场所。[5]
笔者以为,学习共同体是以共同的愿景、目标、信念为导向,以共同实践和参与为途径,以愿景的达成及成员身份和意义的建构为目标追求,以成员之间的平等友善、信赖尊重、讨论协商、资源共享等为保障机制,以共同体内部张力的增加及矛盾的解决为变革动力的一种学习型组织。其中,学习是核心和要义,共同体是组织和载体。
一个典型的学习共同体,通常具有七个特征:
一是目标的共同性。即共同体成员有着共同的愿景和目标,既包括面向宏观、长远性的,如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全面发展、先进备课组的打造等,也包括立足当下、阶段性的,如一堂公开课的打磨,一份优秀试卷的命制,一个疑难问题的解决等。
二是组织的稳定性。它要求成员,尤其是核心成员、骨干成员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基本稳定,这利于“稳定军心”,从而实现当初大家共同制定的愿景和目标。当然,这种稳定是一种相对稳定,而非绝对不变,它允许适当的吐故纳新,正常的新陈代谢。
三是成员的异质性。这种异质主要是指成员在性别、年龄、身份、专业、学历、经历、能力、爱好、特长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异质有利于各成员发挥特长,优势互补,互学互鉴,彼此促进,合作共赢。
四是学习的互助性。“独行快,众行远”,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各成员平等协商,互帮互助,主动分享,方能实现共同进步,并促进共同体的发展。
五是活动的多样性。愿景和目标的实现往往体现在任务上,任务的落实一般靠活动,活动的开展则要尽量多样。这既能调动成员参与的积极性,也利于用多种载体、从多个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多维发展目标。
六是合作的持久性。这是由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和长远目标决定的。因为它一般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也往往不是很容易实现,需要学习共同体全体成员长期合作,持续努力,久久为功。
七是动态的发展性。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学习共同体也不例外,既相对稳定又不断提升,在量的积累中实现着动态发展并最终实现质的飞跃。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提炼出学习共同体的一般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共同愿景。它是学习共同体中所有成员的共同愿望、理想追求或奋斗目标;它来源于每个成员的个人愿景又高于个人愿景;它建立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是对组织发展的共同愿望,并且这个愿望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全体成员发自内心想要争取、追求的;它吸引不同个性的人聚在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二是合作团队。要实现共同愿景,仅靠成员单打独斗显然不行,所有成员必须组成一个有机的组织,即合作团队。这个合作团队要有异质成员,要有组长负责,要有专家引领,最重要的是,要有成员协作。
三是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是团队成员实现共同愿景的有效抓手。学习活动应具有针对性、多样性、有序性,应尽可能让全体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发挥各自作用并均有理想收获,应注重总结、反思和改进。
四是支撑条件。共同愿景的达成、合作团队的组建、學习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一定的支撑性条件,如活动场所、设施设备、资金财物等物质性条件,政策规定、管理要求、奖惩机制等制度性条件,价值观、团队文化、学习氛围等人文性条件。
这四个要素既相互区别、各有所指,又紧密相连、辩证统一。
二、 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的备课组建设思路
对照概念与特征可知,备课组是学习共同体的一种,具体来说,属于教师学习共同体。针对当下备课组建设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笔者以学习共同体理念为观照和指引,提出以下改进的具体路径与方法。
(一) 确立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既是备课组存在的出发点,也是其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是激发备课组教师持续学习、不懈努力的内在动因。备课组该如何确立愿景目标?这里建议大家不妨做到“七个结合”:一是将学校文化、教研组特色和本备课组实际结合起来;二是将年级组氛围、学科特色和本备课组特点结合起来;三是将教师个体自下而上的追求和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的要求结合起来;四是将本备课组的历史发展、当前状况和未来走向结合起来;五是将共同愿景和阶段性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六是将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和具体目标结合起来;七是将价值观和使命、目标等结合起来。
笔者目前所在的浙江省宁波中学高二思政备课组,就将百年校训“自律、自立、自强”作为共同价值理念;将原思政组前辈张国钟老先生等提出的“实、精、活、新”作为课堂教学基本原则;将成长为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乃至教育家作为全体组员的终身追求;作为实施新课改、使用新教材、参与新高考的第一批教师,成员们一致将读懂课标、悟透教材、课堂转型、研究高考作为近三年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追求;高二下学期,备课组全体成员将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作为研究重点。
(二) 建构合作团队
1. 选育备课组长
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须有一个得力的负责人;一个好的备课组,也必须有一位优秀的备课组长。校领导、教务部门、教研组等一定要重视备课组长的选拔和培育。一位优秀的备课组长通常要具备“五力”。一是责任担当力。有责任、敢担当、善作为,将担任备课组长当成重要的工作,将备课组建设视为重要的事业,将学科发展、教师进步和学生成长看作自身重要的职责,方能全身心投入、积极作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二是专业引领力。备课组长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是学科的业务骨干、教学的行家里手、科研的领军人物,在备课组内有学科领域的话语权,能起到引领示范、掌舵把航的作用。三是活动策划力。面对新课改、新高考、新学情,备课组活动不能承袭“老传统”,也不能简单照搬“舶来品”,更不能彻底放任“不作为”,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就要求备课组长具有一定的活动策划和创新设计能力。四是组织协调力。备课组是由数人组成的团队,活动的开展、任务的分工、资源的分配、冲突的处理、内部的激励、外部的联系等,都需要备课组长的组织和协调,因而备课组长须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五是总结反思力。备课组是个学习共同体,活动开展得怎么样,预期目标达成多少,组员有没有获得进步,备课组建设进展如何,哪些经验值得传承和推广,哪些教训需要吸取和注意等,都需要备课组长在盘点的基础上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反思,在反思的指引下改进,所以备课组长须有一定的总结反思力。学校有关部门在推选备课组长时,要注意客观公正,任人唯贤,多向中青年骨干教师倾斜;要加强对备课组长的培训、指导和考评,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要重视潜在备课组长的选拔和培育,让备课组长这支队伍后继有人。
2. 组建异质团队
通常情况下,一个备课组少则三五人,多则十余人。不管怎样,在成员的安排上要尽可能考虑异质性,特别是要考虑性别比例合适、老中青搭配、专业特长差异等。笔者所在的高中思政备课组目前共6人,4男2女;50岁以上的2人,40—50岁的2人,30—40岁的1人,20—30岁的1人;硕士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4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3人,哲学专业1人,法律专业1人,历史专业1人。另外,缺乏专家引领是当前备课组建设普遍面临的瓶颈。建议大家不妨将专家作广义的理解:老教师相对于青年教师可算是“专家”,具有某方面特长的教师在此领域可成为“专家”,当然,名师自然更是“专家”了。若本备课组没有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专家”不够,建议多向其他备课组、其他学校“借”,多向他们请教,多与他们交流,可能的话与他们建立某种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当然,光有专家还不行,还要特别注重发挥专家在备课组建设、疑难问题解决、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的示范、引领和指导作用。
(三) 开展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学习共同体的建构要素,也是备课组建设的重要抓手。教师的能力素养由此得到展现、锻炼和提升,备课组的愿景目标随之得以落地和实现。当下,不少备课组苦于不知开展哪些活动,这里提供几种以资参考。
一是研究课标。虽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正式颁布5年有余,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已经实施新课改、使用新教材、走进新课程,但还是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对新课标不够重视,没有认真学习、仔细研读、深刻体悟,有的只是在需要写论文、说课、评课时简单翻阅一下,套用几句新理念,有的甚至不知课标为何物,从未翻阅过。当前,教师继续学习、深入研究、透彻把握新课标,用其指导教材理解、课堂教学、试题命制、课程开发等仍非常必要。其具体形式可以是文本研读、专家讲座、论坛交流等。
二是集体备课。这是最为传统、经典和常见的备课组活动。一个标准的集体备课活动有基本范式和操作流程:布置任务(备课内容、任务分工、时间地点)—个人初备(单独进行、认真准备、形成初案)—交流分享(组长发言、集体研讨、补充完善)—二次备课(汲取精华、结合自身、优化设计)—教后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不足)。集体备课不宜太过频繁,应有系统规划,围绕主题挑選典型课例来进行,不求面上挖坑,面面俱到,但求点上打井,一备一得。
三是试题研磨。试题命制是教师的基本功,命制一份优秀的试卷,往往需要集体的合力。试题研磨,是提升教师命题水平的绝佳路径。所以,将试题研磨作为备课组活动之一是不错的选择。笔者所在的高中思政备课组,每逢大型考试自主命题时,基本上都是备课组全员参与,一到两个主命题人,两个主审题人,其他人员参与做题、研磨、评估、校对等工作,角色轮流。大家都非常认真,交流非常坦率,收获也非常明显。
四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校本教研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备课组建设的重要载体。备课组成员可在名优教师、骨干教师、资深教师、备课组长等的带领下,聚焦共同关心的学科知识、教育教学、命题考试等领域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确定和申报研究课题,并开展课题研究。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备课组先后就“基于学生教师发展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命题技术研究”“致力于高中生法治意识培育的政治课教学研究”“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中思政校本选修课程实效性研究”等课题展开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另外,观课议课、课例研究、调查实践、读书分享、论文交流、主题研讨、学术论坛、专题讲座等都是常见的备课组活动形式,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四) 寻求支撑条件
作为学习共同体,备课组的建设离不开必要的支撑条件,主要包括三类:
一是物质性条件。主要是指活动时间、开展场所、设施设备、技术支撑、资金财物等。自学生选课走班制实施以来,许多学校都很难保证同一备课组教师有共同活动时间。教研组办公室自然是备课组活动的最方便场所,但因常有其他年级教师和学生出入,影响活动进行,而学校的会议室数量有限,不太可能经常让一个备课组开展活动使用。有的时候,备课组活动需要环境布置、话筒道具、录像拍摄等设施设备和技术支撑,一些大型活动往往还需要一定的活动经费。这就需要相关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加大和优化人力物力投入,改善学校教研条件,更好地满足学校备课组建设的需求。学校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校实际,结合备课组活动的实际需求,挖掘各种可用资源和潜能,为备课组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如教务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教研和服务意识,科学合理排课,确保每个学科备课组每周至少能组织一次备课组活动;后勤保障部门要开发和优化备课组活动环境,提供必要设施设备;财务部门要在遵守有关财务规定的前提下,保障活动经费,简化申报程序;等等。各备课组也要主动出击,寻找办法,必要时牺牲个人休息时间,贡献自己的资源。
二是制度性条件。主要是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规定、指导意见、红头文件和各学校的管理制度、实施要求、评价机制、奖惩措施等。当前,关于备课组建设,教育行政部门的具体政策规定可谓少之又少,各学校的管理制度相对多一些,但标准参差不齐,且不够完善。这就需要相关教育行政部门不断与时俱进,完善政策规定,适度将其细化。学校要在进一步健全有关管理制度的同时,加强宣传和落实。教师要积极学习、主动了解、充分利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的制度条件,推动备课组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是人文性条件。主要是指学习环境、教研氛围、价值观、责任意识、团队文化等。备课组高质量地开展活动,需要本教研组、本校、整个教育系统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教研氛围,需要备课组成员有平等、民主、合作、团结、和谐、责任、奉献等价值观与意识,需要整个备课组有优良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文化。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合理引导,努力在各学校营造浓郁的教研氛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建设合作的团队文化。学校应结合校情、组情创造性开展工作,加大落实力度,对备课组提出要求、科学指导。各备课组要珍惜和积极利用各部门创造的有利条件,加强本备课组团队文化建设,积极履行职责,为改进和优化备课组的活动作出贡献。
以上是笔者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立足所在备课组的实践,对备课组建设及其改进做的一些思考和探索。抛砖引玉,希望各位同仁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172.
[2] 刘素贞.备课组:“学习共同体”的历史渊源及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5):131133.
[3] 厄内斯特·博耶尔.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M].王晓平,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7.
[4] 钟志贤.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与互动概念的理解[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2024+29.
[5] 陈静静.跟随佐藤学做教育:学习共同体的愿景与行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