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桑代克学习定律的作业设计
2023-04-11陈永奇侯新旺
陈永奇 侯新旺
摘要:作业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桑代克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开展作业设计,在通过作业提升学生的信心,为其学习提供持续动力、夯实学习效果方面,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作业设计思路为:基于准备律,设计课前作业;基于练习律,设计课中作业和课后作业;基于效果律,设计对作业的评价。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桑代克学习定律;作业设计
*本文系2022年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编号:JK220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准备律认为,在进入某种学习情境之前,学习者如果做好了相应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练习律认为,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习者必须进行一定的练习,并得到及时反馈。效果律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正面或负面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
作业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桑代克学习定律开展作业设计,在通过作业提升学生的信心、为其学习提供持续动力、夯实学习效果方面,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设计思路主要为:
基于准备律设计课前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有利的学习条件,为即将开始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基于练习律设计课中作业和课后作业,使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并生成关键能力;基于效果律设计对作业的评价,使学生维持学习的积极性。下文以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踏上强国之路》一课为例说明。
一、 基于准备律,设计课前作业
桑代克提出的准备律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如果对一个动作序列的强烈愿望被激活,学习者就能够顺利、满意地完成那个序列;如果受压制或阻碍而不能完成,学习者就会产生烦恼;如果处于过度疲劳或过度满足的状态,再强行重复这个动作也会使学习者烦恼。[1]准备律的激趣理念,与课前作业的设计理念相对应。将其应用于课前作业设计,可以理解为:如果学生对完成作业、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被激活,就有利于顺利完成作业、学习新知;如果其完成作业、学习新知的行为受压或受阻而不能完成,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如果完成作业、学习新知的行为让学生过度疲劳或过度满足,也不利于其产生积极情绪。
首先,准备律明确了兴趣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前作业时,要充分了解学生需求,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效果。其次,准备律还凸显了要为学生完成作业、学习新知提供有利条件的重要性。基于此,要以生为本,多从学生视角设计课前作业的呈现、完成方式。要多设计口头、实践、跨学科类等形式多样的课前作业,纸笔类作业也要灵活结合漫画、图片、视频等呈现方式,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条件。最后,准备律强调了作业难度和强度要适宜。因此,作业要有可选择性,满足不同学力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作业设计的适切性;瞄准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同时要控制总量,提升质量。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在这一课设计了这样的课前作业:
【课前作业】
1 请围绕以下两个话题收集资料,和家人聊一聊,并将结论和感受以你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同学、老师分享:
(1) 我们越来越便捷的出行方式。
(2) 我們越来越美好的生活点滴。
2 思考以下议题:
(1) 改革开放何以让我国踏上强国之路?
(2) 新时代,我国为什么还要坚持改革开放?
第1题是实践类作业,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设计这类作业,旨在使学生获得交流经验,同时在收集整理素材的过程中深化认知,为课堂学习做好充足的素材准备,拓宽视野、发展思维。第2题是对本课重点、难点学习内容的预思考,意在让学生初步把握本课重难点知识,也利于教师了解、掌握学情。
基于准备律设计课前作业,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交流思考等,观察生活,激发其探究学习的欲望;对学习重点进行“预思考”,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认知基础,做好学习准备。作为非强制要求完成的作业,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独立完成或与同学、父母合作完成。在呈现阶段,学生全部参与,多以小组合作形式通过绘画、短视频等形式呈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 基于练习律,设计课中作业和课后作业
桑代克的练习律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个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一个联结的失用(不练习)则会导致这一联结的减弱或遗忘。[2]这里的应用或者说练习,并非机械地重复,而是必须在应用或练习后及时反馈,帮助学生保留和强化正确的联结,舍弃或纠正错误的联结。练习律的理念与课中作业和课后作业的设计理念相对应。将其应用于课中和课后作业的设计,则可以理解为:要精心设计适量、适切的作业让学生练习,并及时反馈练习结果,以提升练习的有效性。
基于此,教师需要精选作业,避免重复机械性作业;严控总量,确保作业适量;精准分析学情,设计个性化作业,提升作业适切性;精心分析课标与教材,挑选核心内容做重点练习。并且,要及时反馈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因此,可设计以选择题为主的课中作业,借助教育信息化手段自动批改,及时精准分析,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讲解和教学优化提供及时反馈。课后作业则主要围绕主观题和活动实践类作业进行设计。为使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得到及时反馈,教师一方面可以录制答题指导微课,以二维码的形式呈现;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学情和作业完成情况妥善安排集中讲评和个别面批。本课,教师设计了如下课中作业和课后作业:
【课中作业】
1 小高通过收集获得了以下信息:(1) 2022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增长107%;(2) 安徽淮北:春到乡村美如画;(3) 北京2022冬奥会成功举办;(4)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返回地球。
他还配上了感悟,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
① 党的正确领导
② 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③ 坚持改革开放
④ 中国已步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
A ①②③B ①②④
C ①③④D ②③④
2 近年来,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从沿海发达地区返乡就业的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在增多,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好现象。这一现象“好”在()。
A 表明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B 有利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C 缓解了我国人口对资源的压力
D 反映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第1题为原创题,以相关信息创设情境,意在关注重大时事,落实主题教育。第2题为某地中考真题,有利于学生感受中考的考查和评价尺度,便于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达成个人学习目标。
课中作业的作答,可借助教育信息化手段,让学生利用手持终端设备完成。作答后,系统可立即批改反馈,解决学习困惑,提高练习效果。而教师可根据系统正确率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课后作业1】
书面类作业:认识“富”。
富,形声字。从宀(mián),表示与房屋宫室有关。畐(fú)声。声符兼表字义。“畐”本像人腹满之形,合“宀”为之,以示富人安居宫室,丰于饮馔之义。本义:财产多,富裕。
(1) 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富”的认识。
(2) 结合教材,谈谈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追求“富”的过程中进行了哪些成功的尝试?取得了哪些成效?
本题实际考查对“富强”的认识。第(2)问列举改革开放进行的成功尝试及其取得的成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重点内容,进一步理解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理解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财富创造的主体。通过完成本题,深化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强化对知识的正确联结。
【课后作业2】
活动实践类作业:《春天的故事》“唱·享·汇”。
(1) 结合自身兴趣和特长分为4组:“唱”“享”“汇”和综合组。
(2) “唱”“享”“汇”3组围绕主题完成活动任务(见下页表1)。
(3) 综合组负责组织、主持,收集活动过程中的素材,最终制作成一段活动视频或者快闪作品。
表1《春天的故事》“唱·享·汇”活动任务单
组别主题任务“唱”齐唱《春天的故事》搜集歌曲背景资料,排练歌曲,现场演唱“享”分享你心中“改革开放精神”的样子围绕议题,搜集资料;
可以写演讲稿、现代诗、绘画等;
可制作课件、微视频等,现场分享“汇”如何践行“改革开放精神”?
新时代怎样续写“春天的故事”?围绕议题,交流讨论;
可用诗歌、绘画、歌唱等多种形式展示这是一项基于素质教育导向的整合式作业,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融合多种学科和多种形式。作业围绕“春天的故事”,以“唱·享·汇”的形式开展活动,设置了三项任务,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唱”,让学生了解改革開放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享”,以“分享‘改革开放精神’的样子”为主题,在已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改革开放精神,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汇”环节,学生可以通过诗歌、绘画、歌唱等多种形式表达对美好未来的畅想,构建包容多元的活动氛围,促进全面发展。通过该作业,学生可以在小组合作、收集资料、探究分享中不断巩固、强化学习成果,在练习中不断强化正确的联结。
三、 基于效果律,设计对作业的评价
桑代克效果律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者学习某种知识以后,即在一定的结果和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如果学习者遇到了一种使他心情愉悦的刺激或事件,那么这种联结会增强,反之会减弱。因此,教师尽量使学生获得感到满意的学习结果显得尤为重要。将其应用于作业设计中,可以理解为:要设置科学的对作业的评价。运用评价对学生的作业和学习情况进行奖励或惩罚,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并且,奖励比惩罚更有效。
依据效果律,结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评价建议”,教师一方面要针对不同样态的作业设计评价指标,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坚持多元评价、奖罚并重、以奖为主,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鼓励评价结果创新呈现。
基于以上分析,设计本课的作业评价指标。纸笔类作业评价指标兼顾质性分析和量化评定,结合教育信息化手段及时反馈参与度和准确率,以教师评价为主。课堂上完成的作业,就其积极的方面,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表扬;就有待提高的方面以个别交流为宜,注重及时性、针对性。实践和活动类作业,通过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从“小组准备充分、团结合作”“内容科学准确、主题突出”“素材新颖丰富、形象生动”“表达自然流畅、绘声绘色”等4个维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以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在学生完成所有作业后,发放“学习经验总结”单,设有自我评价、教师寄语和经验总结三部分,帮助学生在完成全部作业后,通过自我评价、结合教师寄语,及时总结学习经验、进行自我反思,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评价中及时反馈练习结果,包括作业完成的正确率和解析,增加描述性语言和精神奖励,辅以必要的具有惩罚性色彩的语言,对学生练习的结果进行评价。如此,让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形成一个闭环,充分发挥作业作为教学支撑系统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2] G.H.鲍尔,E.R.希尔加德.学习论——学习活动的规律探索[M].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8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