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沉浸”中深化群诗阅读教学

2023-04-10罗丹丹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沉浸式体验课型

【摘 要】沉浸式体验能让人专注于当前的目标情境并感到愉悦和有意义。教师可将沉浸理论运用到群诗阅读课的设计当中,让学生在诗词世界中有代入感、控制感,获得美好的阅读体验,并且期待持续被发酵,从而成为一种自发性的内驱力。这就需要教师的智慧设计,让沉浸式体验为群诗阅读课堂“硬核赋能”。

【关键词】沉浸式体验;心流理论;群诗阅读;课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07-0034-04

【作者简介】罗丹丹,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江苏南通,226001)教师,一级教师。

当下沉浸式体验成为热门话题。不少行业都在想方设法顺应这种取向,实现沉浸式体验。什么是“沉浸”?沉浸(Immersion)一词意指让人专注在当前的目标情境下感到愉悦和满足,而忘记真实世界的情境。[1]将“沉浸”理念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目睹文学的光辉,获得语文世界里的美好体验,并且期待持续被发酵,从而成为一种自发性的、长期沉浸的内驱力。笔者认为,这正是语文学习的真正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以语文学习任务群为课程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建议教师可以尝试群文阅读课型,补充单篇精读的不足,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阅读素养。基于这一理念和要求,群文阅读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群诗阅读是群文阅读的一种,群诗阅读教学有利于扩大学生古诗词的阅读量,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诗词文学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对诗词的比较阅读与解析鉴赏的能力。但群诗阅读常会出现空有架构、感染力不足等情况,如果能将“沉浸”理念运用进来,可以有效改善上述情况,帮助教师上好群诗阅读课。

一、文本架构的故事性与场景性

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用叙事化的设计思路、场景化的表达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认知体验上更有代入感。教学中要让学生获得沉浸感,导入环节的“故事”非常重要。一个成功的“故事”,會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充满向往与期待,甚至主动展开探索。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具有沉浸感的“故事”,应注意两点,一要为学生创造群诗阅读环境的丰富的心理模型,二要保持群诗阅读环境中的“原初信息”与“阐释信息”之间的一致性。

1.创造群诗阅读环境的丰富的心理模型

群诗阅读的内容应当是有序的、联系紧密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知道要去向哪里,要做什么。因此,诗群是基于一定的目的、核心或线索而建立的。例如,以风格为类建立诗群、以主题为类建立诗群、以史地关系划分建立诗群……除了“聚篇为类”,还需确定好群诗阅读的议题、主篇辅篇、层级分类等,例如“探讨古人在羁旅行役旅途中的情感变化”,通过议题让学生有探寻的方向和空间。

丰富性还体现在对认知要求高的体验环境上。群诗阅读对学生的知识积累、比较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例如,在“诗人的城市情结与精神地图”群诗阅读中,想要探究不同时代诗人笔下的扬州诗貌变迁,学生要在短时间内了解多篇诗歌当中的文言字词、常识典故,还要对杜牧、姜夔等人的诗歌做到知人论世,难度较大。

当然,要把课堂教学转化成生动有趣的叙述、情节或故事,这取决于教师的智慧设计。教师应借助情境教学,努力设计有代入感的叙述语言,让学生去展开想象与猜想,忘却现处时空,参与到古代人物的“故事”中。例如,“半生烟雨,半世落花——李清照群诗阅读”的课堂可以在音乐中慢慢导入情境语——“煮酒温茶,柳絮飘雪。正是二月晚冬,白雪覆盖大地。窗台半掩着一条缝,有轻声笑语从里传出。”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走近李清照,展开群诗阅读。

2.群诗阅读环境中的“原初信息”与“阐释信息”之间的一致性

群诗阅读教学虽说强调活动化策略、情境式教学,但不代表为了引起学生注意可以随意炮制“故事”,太过于荒诞离奇的故事不适合沉浸式阅读。群诗阅读要关注古典诗歌的本味,要有诗歌的格调,要有诗情画意的嵌入。

(1)注重选材的准确度。教师要清楚诗词注解是否有争议、版本是否一致,确保提供给学生的诗词内容与解读材料是准确可信的。尽量参考不同时期的多方鉴赏观点,不能以偏概全,或是纯粹按照主观喜好定夺。例如,辛弃疾虽是豪放派代表,但他也写得好细腻幽怨的婉约词,因此教师在选择作品时尽量全面,让学生能够了解清楚诗人的全貌。

(2)拿捏议题的可“辩”度。群诗阅读不为追求最正确的议题答案,而是通过不同见解的碰撞趋向真理的过程,在理解中实现理性圆融。所以,群诗的“议题”应该能够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可思考的空间,具有可议论性和开放性。例如,“走进诗鬼李贺瑰丽诡谲的色彩世界”,这一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李贺诗歌中亮色与暗色之间的冲突进入诗人的内心。

(3)吟咏诗歌的律动感。诗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看”的,不可因为是群诗阅读而顾此失彼。诗是凝练的艺术,有音韵之美、语言之美,我们要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多进行一些沉浸阅读,让学生一边涵泳诗歌,一边了解诗歌声律音韵的特点和诵读的方法。我们要让学生深度涵泳诗歌的“物象”,在会意和感悟中探触诗人的“意格”,激发生命体悟。

二、体验主体的参与感与挑战性

沉浸式学习的体验其实就是“心流”。“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忘我投入的状态。提出心流体验的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认为构成心流体验的特征要素有八项,包括明确的目标、及时的反馈、挑战与能力平衡、控制感、摒除杂念、集中当前任务、自我意识消失、时间感歪曲。[2]当接触到一项沉浸式学习任务时,学生的体验先是被吸引,然后产生一种代入感,进而沉浸在阅读与思考中,最后是达到一种极致的心流状态。这一理论运用到群诗阅读教学中,可以针对性地改进教学细节,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

1.感官沉浸式诵读

沉浸感分为三个层次:信息沉浸、感官沉浸、大脑沉浸。信息沉浸指的是沉浸在能够关注到的信息之中,这一般处在课堂导入阶段。感官沉浸是指所有器官一起协同感受沉浸。根据沉浸理念,课堂教学还应当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和想象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去拥抱诗歌的氛围和情绪。如果学生能让自己沉浸到作品之中,通过精神的“游历”与“探险”,形成独特的“理解”与“感受”,那么足以实现诗歌教学的诗意审美。例如,在教学中,学生对南宋词人张孝祥的“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等诗句很难“感觉到位”。笔者在教学时,安排了情境再现环节,让学生将诗歌改编成微电影剧本,综合考虑形象设计、人物神态与动作设计、场地布置、灯光设计、镜头组合、后期音效等元素,然后交流讨论,推选优秀作品上台展示,让学生充分调动全身感官展开体味与想象,在“情感体操”里,到达感官沉浸的层次。

此外古代诗词带有很强的音乐性。因此,自我陶醉式的诵读或独处式的诵读,也有助于学生沉浸到作品中去。例如,讲解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时,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案无法将诗句中呈现的意境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就更多需要学生放声吟诵,在吟诵中领悟诗句真谛。

2.大脑沉浸式挑战

大脑沉浸是指让大脑觉得这就是真实的沉浸体验。因此,在教学中要实现大脑沉浸,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个人控制感,要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最终实现角色代入。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前激趣、课间活动与辅助都不可或缺。

在课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预习时间,且预学案应当事先提供丰富有趣的相关知识信息,如可提供人物生平故事、鉴赏评论选段、现代艺术作品等材料,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另外,课前任务的形式可以多样。例如,在教学“我心中的月亮”群诗主题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在“诗词中国”微信公众号“每日一诗”专栏中推送《春江花月夜》,需要你为其配GIF动态图,尽量贴近诗句中的图景、意境,你认为这幅图应该如何呈现?图片中视点变化跟着哪个意象推进?

在群诗阅读教学中,应当以任务来驱动课堂,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合作、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成果。例如,在教学辛弃疾群词阅读“胡尘未断,英雄何归”课堂中,笔者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1:“勾勒英雄貌”,通过教师的生动叙事导入,让一个读书人中的侠客“闪亮登场”,进入信息沉浸阶段。

活动2:“读懂英雄心”,展开小组合作,共同梳理稼轩词中的历史人物特点,感官体验辛弃疾的英雄情结。借辛弃疾生平、名家点评、稼轩词句、教师旁白等,慢慢触及词人笑的皱纹、泪的温度。

活动3:“英雄凡人也”,合作探究辛弃疾对抗现实的几味“解药”。

这节课以三个活动推动教学进程,学生在活动中真实地学习、思考,实现真实的收获。

3.师生交互体验

沉浸的前戏是吸引,高效深层的探索则需交互设计。在故事线中安排互动,可以形成作品、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环形流动的信息与情感传达,更易于学习者去解读作品的内涵,甚至解读出自己独有的含义,增强体验感。

文本中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之处,是联结创作意识与接受意识的桥梁,是师生讨论的空间。由于群诗阅读的难度与学生层次的不同,交互设计还需要事先提供合理的主动操作辅佐。如教师提供时代背景或典故来历,让学生找到回答的切入口,或者把问题细化,分成若干有梯度的小问题让学生易于回答。教师要鼓励学生把阅读原初感受说出来,或者交给他们一些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让他们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可以适当给予奖励刺激与及时的反馈,促发学生的学习体验循环流畅,形成交互闭环的阅读环境。

三、照耀古今的共鸣感和反思观

好的语文课堂不但要让学生“沉进去”,也要让学生“走出来”。因此,课堂结尾的设计至关重要。

1.诗词认同感与自发式持续沉浸

学生沉浸于诗词故事、诗人灵魂、历史风尘里,如果能爱上一首诗或是一位诗人,愿意自发性地去扩展阅读更多的诗词,做寻访古典诗词殿堂的探索者,那么群诗阅读教学的意义得到充分彰显。

诗词教育不单是承担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更是为了铸造民族的信仰与价值追求。因此在群诗阅读的最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思考一个重要议题:“我们读那么多古人的诗词,为了什么?”我们读诗词,是读诗人不灭的心志与明亮的精神,看到什么样的人才是“民族脊梁”。诗词文章不是文人墨客为我们营造的一场梦,而是作为大写的人,应当走向的精神意志与理念的标杆。叶嘉莹先生说:“诗词让人心灵不死。”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诗词阅读中明志,拥有属于自己的“诗心”。

2.观照吾辈与照亮现实

如果能读彼察己,读古比今,用诗歌照亮我们身边的真实世界,读诗更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因此,群诗阅读应当培养学生反思当下与诗词话题相关的社会现象,做关注时事、积极有为的社会青年。

例如,辛弃疾的英雄情结与结局,让我们又敬又叹,一个最需要英雄的时代,偏偏也是扼杀英雄最残酷的时代。那么如今的我们是如何定义与对待“英雄”的呢?我们该如何在敬佩英烈之伟大精神的同时,尽自己的努力来回馈社会?

所以我们的课堂实效不能止步于下课铃。若学生能学古人的样子站立在大地上救助贫困与弱小,以世界公民的身份眺望时代的远方,担当责任,这便实现了教育者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威廉·立德威尔,克里蒂娜·霍顿,吉尔·巴特勒.设计的法则[M].李婵,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2.

[2]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专注的快乐:我们如何投入地活[M].陈秀娟,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29-30.

猜你喜欢

沉浸式体验课型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沉浸理论视角下的游记分享内容页设计策略
虚拟现实技术在主题公园中的应用
指向具身学习的高中物理“沉浸式体验”教学策略
小学英语读写课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媒体时代虚拟现实中的诗与画
例谈在不同课型中培养史证意识
虚拟现实电影的技术特征及发展前景
基于互动装置艺术的自然交互设计研究
课型与教学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