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江苏段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传承研究

2023-04-08蒋亚伦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

摘 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活动最频繁、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区。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凸显文化遗产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独特视角和重要力量。基于大运河江苏段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传承视角,分析大运河江苏段名镇名村保护现状,从而提出名镇名村保护传承的路径。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文化遗产;大运河江苏段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运河沿线古城街巷历史遗迹调查与文化空间营造研究——以扬州古运河段为例”(202211117013Z)研究成果。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是一条流动的文化之河,促进了中国南北方文化的交融,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承载着深刻的时代价值。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之一,凝聚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风貌和地方特色,因此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以大运河江苏段为例,探究沿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传承状况,并针对性地提出策略与建议。目前,对大运河江苏段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传承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较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传承工作仍任重道远。研究大运河江苏段名镇名村的保护传承,可进一步促进该段沿线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传承大运河文化,延续大运河历史文脉,彰显中华文化的持久影响力和文化生命力。

一、研究背景

(一)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传承研究现状

目前,学术界有关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传承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名城保护与更新、时空格局与演变、空间结构分析、历史文化村镇客观评价与保护发展、保护现状与对策、名城名镇名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方面。近年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传承一直是我国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工作。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有效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已成为共识。然而,学术界对于大运河江苏段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传承的研究仍不足,虽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为本文奠定了重要基础,并提供了借鉴,但未来仍需进一步加强对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深入探究,系统梳理大运河江苏段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发展现状,构建贯穿江苏省南北地区的历史文化长廊,推进大运河江苏段旅游文化廊道的建设,提升大运河沿线地区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大运河江苏段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传承发展与活态利用。

(二)大运河江苏段基本概述

大运河江苏段是江苏省的母亲河,以清运文化、运河风光、历史城镇为核心资源,集聚了江苏省最为密集的历史文化资源,流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宿迁、徐州八个地级市,是运河全线历史最为悠久、文化遗存最为丰富、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先进的段落,延续了江苏省2 500余年的历史文脉,孕育了一座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凝结了江苏省人民适应自然、运用自然的民间智慧。其不仅是江苏省历史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化石”,还是江苏省历史与自然交相辉映的文化长廊、活力水廊、生态绿廊。

二、大运河江苏段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传承现状

江苏省作为长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孕育并保留了一批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省内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3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4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5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56处,历史建筑1 967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45项。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的河道总长为1 011公里,其中江苏段长约325公里,占全线的1/3。其中,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拥有1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7个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自然人文景观独特。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力度,传承历史文化,保持特色。然而,在保护、传承和利用名城名镇名村的过程中,亦存在诸多问题。

(一)拆旧建新、拆真建假现象严重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地域文化价值和特色风貌特征,其作为人类创造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全社会公民的保护传承。然而,由于地方保护理念的偏差,人们忽视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内在核心发展机制与特色,单纯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进行文物搭台、经济唱戏,成片拆除历史建筑,建造“假古董”,完全违背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传承的原真性原则,将传统格局、肌理与风貌破坏殆尽。这直接影响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旅游感知形象,进而使其失去了吸引力与生命力。抑或追求片面的文物形态保护,破坏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发展环境,拆除周边的历史文化街区,将蕴含历史文化和景观特色的黄金地段作为房地产开发和商业化发展的载体,从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缺乏合理修缮,加速建筑衰败

通过实地调研与资料统计分析发现,大运河江苏段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内部建筑总体呈现年代久远、多木质结构、鲜少维护的基本特征。大部分建筑为个人所有,缺乏日常维护修缮,长期无人管理,居住体验感较差,易倒塌,加速了历史建筑的衰败,严重影响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历史价值与原有风貌。此外,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居民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疏于监督管理,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保护理论、途径方式,且保护工作趋于粗放式、经验式摸索,以至于不能满足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旧城更新转型发展的需求。

(三)基础设施落后,人居环境较差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不仅具备文化遗产价值,而且是当地人民长期生活的空间。其很多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更新不到位,如排水系统不畅、污水随意排放、垃圾处理不及时等,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品质,破坏了历史名文化镇名村的原有风貌,也降低了居民的舒适度与幸福指数。同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大多是早期工业化的成果,其建筑模式、街道格局、交通建设等早已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需要,目前面临较大的改造更新工作难题。如何适应人们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更新空间结构布局,打破传统空间肌理墨守成规的封闭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大运河江苏段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传承路径

(一)落实责任,完善制度

相关部门要积极制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传承管理要求,细化管理条例与方法,协调好政府、企业、居民对名镇名村的权责关系,设置专职管理员工,明确责任分工和保护主体。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保护理念与经验,完善保护体系,实行分类施策,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政绩观的同时,严格审批制度,实现制度上的创新与突破。大运河江苏段部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传承存在滞后问题,缺乏完善的保护传承制度和惩罚措施,且内容深度不够,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突出,可操作性不强。对此,需要明确名镇名村的保护传承范围,特别是对于核心保护区域,要划定环境协调区范围。首先,根据各级相关保护条例,梳理区域内现有的名镇名村信息,报批相关管理部门,并发布保护传承指导意见,力求实现名镇名村保护传承规范化、条理化、制度化。其次,相关指导意见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健全和创新管理机制,对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深度强化后期监督执行过程。

(二)规划引领,因地制宜

制定和完善系统规划是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重要手段。首先,这些传承着传统历史文化的聚落形态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內容价值复杂,必须借助相关专业学者的力量,结合实地调研与探访,收集整理民间历史文献,考察风俗习惯与仪式,走访乡间老人,整编乡村记忆,探寻历史文化传统与坊间经验,科学编制规划。其次,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的改造与人居环境的整治,如道路、河道、供水、排水等公共基础设施的修缮。同时,为实现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还要加强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公共休息场所等空间的建设。再次,设立专项政策经费,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最后,在保障居民利益的前提下,对于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性设施等建设活动,需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但活动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确定的建设要求。

(三)筹措资金,创新机制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传承经费应当被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中。当地应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的扶持基金,并设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专项基金,形成资金保障。鼓励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流入,建立历史建筑所有权人的资金补偿和共同保护体系,用于辖区内历史街区、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的修缮等保护性设施建设。同时,结合老城区内在肌理进行更新改造,积极开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综合整治工作,坚持以历史文化价值为指导,注重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避免过度商业化和景观现代化改造,尽最大努力维持传统生活习惯与方式。另外,建立辖区内的奖惩机制,落实奖励与惩罚并重的政策。

(四)参与式保护,重塑观念

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不仅有政府,还有公众,然而在保护过程中,公众的力量往往被忽视。公众这一主体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传承的关键力量,居民基于生活空间与日常习惯形成了对文化遗产地的认同感、自豪感,从而构成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原真性。因此,地方相关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到,公众广泛参与保护文化遗产,能充分发挥民间力量,有利于名镇名村的有效更新。同时,公众可以自发组织启动地方性保护计划,形成内在的价值驱动与自觉行动,在地方认同感的驱动下,追寻名镇名村历史文化源泉,修缮历史人文建筑,重建社会规范。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当地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历史文化是名镇名村的内在灵魂,沉淀于历史文物与建筑空间中,也体现在居民生活空间里。通过广泛的社区参与,聚集地方记忆和独特的文化资源,恢复这些地方性元素标志,唤醒居民对地方依恋的情感,可以有效增强居民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传承的责任。

四、结语

在大规模、快速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文明不断地变革、转型、演化。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原真性和生态性体现了人类对自我创造的文明的欣赏与尊重,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活化传承。追求健康、美好、和谐、愉悦并充满价值的空间,是大多数人对于历史文化的共识与价值认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表明,要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当前,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生态文明时代。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传承之间的种种冲突与矛盾,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传承陷入了瓶颈和困境,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增强民众的主观意识、制定保护制度、建立激励机制、丰富资金筹措渠道、优化人居环境等方面内容,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平相处,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合理利用人类社会的活态遗产,吸纳更多的新鲜血液,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重新焕发新的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拓玲,李依林.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整体保护[N].西安日报,2023-05-31(4).

[2]王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以福州市阳歧村为例[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20.

[3]张侃.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基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宏观思考[J].东南学术,2015(2):4-14,246.

[4]朱庆伟,王伟,程遂营,等.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2):172-185.

[5]王萌.桑干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空间分布及类型特色研究[D].石家庄:河北工程大学,2022.

[6]赵宏波,魏甲晨,苗长虹,等.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4):70-77.

[7]杨开,李陶.基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信息系统构建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21(7):133-140.

[8]仇保兴.传承优秀文化 延续历史脉络 我国历史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机遇、挑战与主要任务[J].小城镇建设,2011(1):22-27.

[9]童明康.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传承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贯彻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座谈会”上的讲话[J].小城镇建设,2010(4):14-17.

[10]蓝枫.保护名城名镇名村 传承民族文化精神[J].城乡建设,2008(6):49.

[11]张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立法进程与未来展望[J].中国名城,2023(1):32-39.

[12]卢小其.基于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漳平市双洋镇为例[J].安徽建筑,2022(10):17-19.

[13]申桂娟.河南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开封大学学报,2016(1):11-13.

[14]杨济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利用:以闽江口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例[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111-118.

[15]刘之杨,孙志国.武陵山片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文化传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16):7 213-7 215.

[16]杨福泉.略论云南名村名镇的保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1):197-202.

作者简介:

蒋亚伦,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美术和设计。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之思考
Tough Nut to Crack
Significance of Belgian Legisla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as a Reference to the Amendment of China's Pertinent Regulations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