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生活教育 促进幼儿发展
2023-04-07贾培
贾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策略——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让孩子自由地去探索,正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好策略。笔者在幼儿园保教工作中积极实施生活教育,践行“六大解放”策略,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案例一:谁吃了黄豆苗
在一次种植活动中,我让孩子们观察长出的黄豆苗,并给田地除草。忽然,郭峻熙说:“老师,你看我们的黄豆苗被什么东西给吃了?”说着,他指着几片被吃掉的叶子给我和其他小朋友看。孩子们围着他在那里议论纷纷,有的说是被麻雀给吃了,有的说是被蜗牛给吃了,还有的说可能是被幼儿园养的小鸡给吃了……
这个时候,张婉卿尖叫了一声,我赶紧走过去看发生了什么事。张婉卿说:“虫子,虫子!这里有一只大虫子!”郭峻熙走过去一看说:“哎呀,这只虫子这么肥,肯定是吃黄豆叶子长大的。”我走过去一看,发现是一只豆虫。郭峻熙说:“我见过这个虫子,在我家的葡萄叶子上面就有好多。”张婉卿说:“它虽然长得很丑,但是等到它长大了,就会变成美丽的蝴蝶。”其他小朋友说:“它吃叶子呀,要是把黄豆叶子吃完了,那就长不出来大豆了。”
最后,孩子们一起看着我,像是在问我:怎么处置这只吃豆叶的虫子?
郭峻熙说:“我们把它捉起来,放到教室里吧?用青菜叶子来喂它,看它能不能变成蝴蝶。这样它也不会破坏黄豆苗生长了。”在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后,郭峻熙把这只胖乎乎的豆虫带回了教室。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在探索发现时会感到兴奋和满足。郭峻熙小朋友观察到黄豆苗的外形特征的变化——叶子上有被虫子咬过的痕迹,还提出把豆虫带回教室继续喂养和观察,说明他对豆虫到底能不能变成蝴蝶很感兴趣,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
案例二:寻找蚂蚁的窝
一次午休时,姚宇航在树荫下发现了很多蚂蚁,于是便喊他的好朋友姚雨泽、张鑫辰、丁浩翡一起来看。姚宇航说:“蚂蚁太多了,咱们捉一只来看看吧?”张鑫辰说:“不要。”丁浩翡说:“不要,怕它咬我。”“它那么小,有什么好怕的?胆小鬼。”姚宇航说着,然后又看向姚雨泽:“你也害怕吗?”姚雨泽说:“我不怕。咱俩捉吧。就是它那么小,用手一捏就死了,怎么捉?”姚宇航说:“有办法了,用小棍。”很快,姚宇航找来一根小棍,一头放在蚂蚁群中,一会儿就有蚂蚁顺着小棍爬了上来。他们拿起小棍,仔細地瞧上面的蚂蚁。
姚宇航说:“这些蚂蚁都是工蚁,咱们来看看蚁后长什么样吧?”丁浩翡说:“这儿又没有,怎么看?”两个男孩一起回答:“找到蚂蚁窝就行了。”姚宇航说:“我们看工蚁是往哪走的,就能找到它的窝了,找到蚂蚁窝就可以找到蚁后了。”于是,他们顺着工蚁找到了树下一个松软的土堆。姚宇航说:“看,这就是蚂蚁窝了,我们快挖吧。”这时,两个女孩拉着手跑开了,两个男孩继续用小棍挖,但并没有看见蚂蚁窝。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姚宇航小朋友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如他能通过观察工蚁的路线来猜测蚂蚁窝的位置;能在探索过程中积极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如利用小棍近距离观察蚂蚁;能自发地进行观察,专注力持久。
从以上两个案例我们都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幼儿对自然界充满了探究的欲望,而那么多的“为什么”正是幼儿“生活力”的需要。我们应当通过活动和游戏给予幼儿充分的支持,让幼儿在生活中去探索、去挑战、去经历、去收获!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幼儿支持——
教师方面:继续带领幼儿进行观察、种植和饲养活动,让幼儿继续探究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繁殖过程,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现,设计调查、探究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环境方面: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探索空间,鼓励幼儿从生活环境出发,开启自己的探索之路。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要支持幼儿的探索,如提供充足的种植工具、设计种植记录本并让幼儿记录、设计绘画记录手册等。
家长方面:在生活中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引导幼儿关注和了解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引导幼儿在探究中思考,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发现事物间明显的关联。
幼儿方面:鼓励幼儿和同伴合作做一些简单的调查或小实验,让幼儿和同伴一起发现和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
总之,我们应让幼儿教育真正回归生活,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幼儿在走近自然、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会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观察、感知、体验、发现,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责 编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