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2023-04-07王振光
王振光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在各级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广大中小学校都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但客观而言,目前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够理想,主要表现在尚未形成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不够,以及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个体心理指导足而家校合作力度不足等。
针对这些问题,安阳市钢三路小学从以下六方面入手,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健全心理课程,强化学生情绪控制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学校要健全心理课程,并利用一些实际案例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包括游戏辅导、角色扮演等,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认知自我并学会自我调节。
例如,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校结合每个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组织一系列的学习指导活动,对低年级学生注重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对高年级学生侧重于情绪和品质方面的教育。学校在低年级开设《我和好习惯交朋友》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人际交往技能;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情绪调节”黑板报评比、“做人要有好心态”主题演讲等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能正确地面对挫折。
二、融合学科教学,实现常规课堂心理育人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为此,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在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很多名师作品,这些文章包含丰富的情感内容——爱自己、爱生活、爱国家、爱人民等,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特征,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提供必要基础,还可以多层次挖掘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感知爱、学会爱。
例如课文《鱼游到了纸上》,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为实现目标不断努力的毅力。教师可以把文中聋哑青年刻苦学习的品质作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深刻感知生活的美好,并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引导他们立志成长为坚韧、顽强的人。
三、扎根校园活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
考虑到每个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不一样,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设计心理类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出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让学生在活动中释放天性。
每天晨会,学校会预留几分钟时间,由班主任带领学生观看心理电影片段,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组织“捉蜻蜓”游戏,帮助学生认识到同学之间互相信任的重要性;在每周的社团时间,组织心理志愿者团队学生参与沙盘游戏等系列社团活动,使他们更好地探索、发现新的世界,以敏锐的洞察力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心语团”活动,让学生接受专业的情绪调节方法训练,在助人中自助,在互助中实现心理的健康发展;开展“关爱生命”等系列日常活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利用专项咨询,强化个体心理指导
一个学生如果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他就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反之,如果学生经常处于心理不平衡状态,则会造成心理障碍或导致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
虽然對待学生的心理问题重在预防,但学校长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也很重要。当学生通过心理咨询渠道敞开心扉时,有助于心理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采取有针对性、专业的指导。比如,心理教师在帮助留守儿童时,一方面可以请班主任配合,在班级中特别关心他们,在因材施教的情况下,适当采取鼓励式的语言触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从沟通中感受到来自家人、老师、同学、朋友的关爱;另一方面,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倾听、共情、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专业方法综合指导,帮助他们融入集体。
五、增进家校合作,优化心理健康教育
家校合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日常起居、成长经历、性格爱好等最为熟知,且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另一方面,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系统的心理教育。因此,以实效性为导向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是重要路径。
在家校合作中,传统的方法如座谈、家访、电话沟通等虽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要想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心理教师就需要创新家校合作方法。比如通过线上直播平台和家长沟通,共同探讨学生心理问题。同时,家长针对孩子心理方面的问题,可以单独给心理教师留言。
例如在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中,很多学生因为长期在家而变得浮躁,恐慌心理也比较明显。为此,学校教师就专门在钉钉平台上开设了一个家长沟通直播通道,和学生家长约定上线时间,一起交流孩子在家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情况。有的家长通过和心理教师单独连线来请求帮助,这一方法比较高效,且具有私密性。
六、建立心理档案,保证有的放矢
为每一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记录其心理健康状况,便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在心理档案的建立中,首先,档案负责人要如实记录和整理学生的详细情况,做到真实、精细和精准。其次,在心理档案建立之后,教师要定期对档案内容进行更新,确保档案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现状同步。最后,针对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特殊学生,教师一定要做好特殊管理,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有效干预,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责 编 白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