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认知、哲学省察及其思维创新

2023-04-06杨嵘均

思想战线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杨嵘均

现代化肇始于西方而后扩散至全球。作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社会转型和文明进程,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地要走向现代化。因而,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总趋势来看,任何国家最终都必然走向现代工业文明,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式现代化同样是在世界历史条件下启动和发展的,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是由中国近现代特殊的历史情境所决定的。从世界历史来看,世界现代化进程最早开始于英国开启的工业革命,而伴随着工业革命进程的,是英国的现代化和殖民化进程。为了拓展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英国把侵略的矛头对准了中国。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来看,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被打开国门,被迫卷入西方现代化文明进程之中。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赔款、割地、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国家主权任凭践踏,百姓赋税沉重,苦不堪言。在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中,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制遭到巨大冲击,中国由是而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中,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可见,中国早期的现代化是在传统经济解体、政治秩序崩塌和外敌持续入侵的背景下开始的。为了寻求中华民族富国强兵的现代化道路,无数仁人志士尝试了各种现代化方案,但均以失败告终。而实质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实际上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的。经过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1版。。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立足于中国的社会现实,融入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汇聚历史、现实、未来三重维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历经艰难险阻在百年探索中的一次伟大创举,也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为此,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梳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深入挖掘道路背后的哲学意蕴、以及探讨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未来道路的思维创新路径,不仅恰当其时而且也十分必要;不仅有助于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理论支持,而且还有助于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全新选择。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认知

历史地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具有被世界现代化潮流裹挟的被动性,也具有中国近现代社会无数仁人志士探寻富国强兵道路的主动性。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入侵的历史进程中被动地开始了。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无数仁人志士开启了不懈探索现代化国家的建设道路。其中,林则徐、魏源等早期觉醒的开明人士和有识之士,率先“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以融入西方现代文明进程。但是,此时的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制夷,(2)在《海国图志》一书中,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目的在于“制夷”。因而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此时的现代化道路探索还只是一种被动意义上的现代化的萌芽。事实上,直到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追求现代化的气象。

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主张在不改变封建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将西方现代技术成果为自己所用。其中,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开办了近代军事企业、民用企业,创立新式军队,兴办新学,派遣留学生,培养西式人才,翻译西方著作,等等。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影响遍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军事等各个领域。虽然洋务运动最终以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宣告结束,但是洋务运动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先声,为中国早期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洋务运动由于没有改变封建专制的根基,因而它只是一种被动层面的现代化,充其量也就是一种器物层面的革新。而作为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洋务运动为以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播下了现代性的种子。自此以后,中国的仁人志士继续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一路走来,虽然艰辛,但是薪火相传,承前启后,赓续绵延,直到今天。因而,对此问题的探讨,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传承。

在洋务运动失败以后,新兴的资产阶级致力于改变中国封建专制政治的黑暗和腐朽,由此开启了近代中国政治革新的救国运动。其中,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了维新运动。虽然维新变法仅仅持续百日就以失败告终,但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效仿日本明治维新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却是资产阶级为夺取政权的初步尝试。这样,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派,在总结洋务派和维新派等失败的历史经验中,认识到只有推翻封建统治,才能改变国家,挽救国家的危亡。由此,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是终因其革命的不彻底性而使得中国最终也没有走上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

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一批先进人士开始将目光投向思想和文化领域,企图从思想文化领域祛除封建愚昧,以开出现代化的良方来根治封建痼疾,并且认为中国需要开启一场思想启蒙和解放运动。这就是新文化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中,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步生根发芽,加上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引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而这“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变革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基础”(3)何 萍:《新文化运动与中国道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而作》,《天津社会学》2019年第5期。。可以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从洋务运动发端的近代意义上的现代化的结束和现代意义上的现代化的开始,所以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转折点。”(4)杨学功:《从“现代化在中国”到“中国式现代化”——重思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代化道路》,《中国文化研究》2021年第3期。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条件。而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开启了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探索实现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征程,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21年到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5)李斌雄,魏心凝:《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百年历程和基本经验》,《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8期。大体上来说,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设了根本的前提条件。在这一进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6)《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80页。这一发展规律。因此,为了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在革命胜利后,就必须“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7)《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7页。。这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进一步探索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8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七届二中全会精神,中国进入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建国初期,由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着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境况,所以这一时期,国家主要集中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为此,党确立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8)《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04页。。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现代化建设主要围绕“恢复生产”和“一化三改”两个主题展开。但是此时,我国现代化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其情况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样,“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9)《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9页。。在当时看来,由于我国与前苏联有着相似的制度背景,再加上当时的国际局势,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学习和借鉴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为此,1953年起我国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学习前苏联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做法,这为我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为此,1954年周恩来总理进一步明确我国必须“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0)《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2页。在此以后,四个现代化思想在八大会议上被写入党章。1964年,“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被正式确定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这样,在1956年以后,我国便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党的八大提出现代化建设的“两步走”规划:“第一步走是用三个五年计划时间初步实现工业化;第二步走是再用几十年的时间,接近或赶上世界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1)周 晔:《谈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红旗文稿》2021年第20期。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我国过度注重重工业而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对此,毛泽东同志提出要以苏为鉴,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总体而言,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现代化探索做出的努力,为以后进行的现代化探索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第三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2012年的改革开放时期。在这一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总问题,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开启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总抓手的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并在“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为此,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2)《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502页。显然,中国要走的是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符合国情、世情和党情的现代化道路,它不仅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且也不同于前苏联模式的现代化。由此,中国进入到自觉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新阶段。在邓小平同志看来,此时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小康之家”(13)《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7页。。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并于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系统地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体系,并成功地把中国现代化道路推向21世纪。而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则进一步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与和谐发展的科学道路。总之,在这一时期,由于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以及确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改革目标等为总体要求,所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以及各方面制度能够顺利地得到进一步的改革、发展和完善。这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入新时代扫清了前行的障碍。

第四个阶段是从2012年至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历史性地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成功地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的新征程,继续坚持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总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把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为两个阶段(14)这两个阶段是: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参见《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21页。的远景目标、路线图和时间表,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价值观,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我国的发展主题,扎实推进五大新发展理念,继续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纵深推进。为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呈现出了新的勃勃生机。

综上所述,近现代以来,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总结,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肩负起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命运的根本扭转。中国式现代化也逐渐实现了从被动现代化走向主动现代化、从外源式现代化走向内生性现代化、从单一现代化走向全面现代化的转型,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找到了一条既摆脱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固定程式又镌刻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智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要把近现代以来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顺利地推向未来,我们必须要运用哲学的思维和想象对这一道路进行省察。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省察

上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得出对当前及未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真理性认知,但是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待这一时代问题,不仅不够全面,而且当前及未来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也无法重走历史的老路,因而必须要对其进行哲学省察,充分发挥哲学审视和预测未知领域的思辨功能,在缜密推理的哲学想象和政治想象中达至真理性认知。

从哲学层面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首先应该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现代化道路。这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好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关系。然而在当前,我们习惯于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性、独特性(通常表述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然而如果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这恰恰忽视了如何提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性、共同性以及可学习、可模仿性。如果不对其普遍性和共同性进行提炼,那么世界上其他国家将如何向我们学习呢?此其一。其二,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历程来探究,我们就会发现,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不管是它的殖民运动还是全球化运动,都是以创造一种“普世性”理论——譬如,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以及消费主义等——来开辟道路的。同样道理,我们也需要从哲学上论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也具有基于中国具体实际而形成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社会发展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要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又体现普遍性,也就是说,任何社会都不可能脱离开人类社会普遍的发展规律而自行其是,特立独行,就此而言,各国的发展又必须符合当今世界普遍的发展规律和价值诉求。而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言,其特殊性就体现在应当首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之道。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首先体现在它是立足中国国情、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具体体现在:(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着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的国情,而这也决定了中国十几亿人口大规模地迈入现代化的难度之大。(2)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必须始终致力于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等问题,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为目标,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使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专注于任何一方独立发展都是不可行的。这一点可以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中得到验证。“西方现代化模式却只见物不见人,从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畸化变形,即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裕,人的精神世界却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虚无主义的泥沼之中。”(15)李 洋:《开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新道路》,《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7期。为此,中国式现代化在注重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4)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众所周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处在资本逻辑运作之中的。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成果,但另一方面,它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种发展模式,中国必须引以为鉴。为此,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5)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近代以来,西方大国的崛起大多是伴随着殖民扩张、烧杀掠夺而展开的。在崛起的背后隐藏着资本主义掠夺的血腥和丑恶,因而,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只不过是对“国强必霸”这一定律的自我默许和自我认同。与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秉持和坚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和平发展理念。(6)与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最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中国国情形成的一条独具特色,它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它是对现有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和扬弃,是当今世界最高最符合人民大众美好生活需求的文明形态”(16)荣开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历史地看,由于中国近代以来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的制约,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其特殊性。然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更是对人类社会现代化建设普遍规律的丰富,因而它大大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又必须具有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特征。

若在一般意义上来说,制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普遍性的发展、创新及推广的主要衡量标准,主要是看其是否具有普遍适用的理念或者理论。因为理念或者理论是否具备普遍性、共同性是其走向世界的关键,也是其他国家学习和模仿的可行性或者可接受性。这里,我们所说的普遍性并不等同于普世性。我们所所说的普遍性,主要强调的是具备共同的发展秉性,而普世性则强调的是单一发展特性。从哲学层面来审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很多人习惯于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性、独特性,然而他们却往往忽视了如何提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性、共同性和可学习、可模仿性。因而,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行普遍化推广,则是未来的重要任务。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和处理一元与多元、先与后、共同性与差异性等范畴之间的关系。这是考验我们国家的哲学想象和政治智慧的关键问题。概括而言,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遵循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在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同时,注重提炼其普遍性;另一方面又要保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坚持实事求是,坚定走自己道路的信心和勇气。为此,在当下国际环境中,我们应该认真总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经验,形成一套能够和其他国家交流沟通的话语和理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如果能够做到这样,那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既是中华民族的也是全人类的。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除了体现了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规律外,它还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性、全面性和协调性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另一个哲学意蕴。

现代化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要素在内的具有整体性、体系性的社会变迁,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一体推进,整体发力,统筹兼顾,而不能顾此失彼。就此而言,我们发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首先是追求全面发展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符合人类未来发展方向和人性解放共同追求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化探索的早期,人们常常把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但是,在现代化进程持续推进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工业化只是现代化的基础但不是全部。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而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全面和深入的过程,从最初的以“四个现代化”为纲领的建设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随后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再到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发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进而发展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再提升为建设社会主义五大文明领域,进而到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协调发展。(17)颜晓峰:《创造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明新形态》,《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7期。由此演化过程可见,我们党始终坚持统筹推进各个领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人的问题上,现代化的根本就是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我国现代化的最高价值理想。我国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标,最终让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这是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不同的。西方的现代文明日益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社会的对立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对立。这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人对自然的掠夺式开发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问题严重地破环了生态平衡,困扰着人类社会;而且,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社会性受到很大的侵蚀,人们在社会化生产劳动中感受到的是剥削和压迫,人与社会之间疏离感加剧,社会两极分化严重,阶级冲突和矛盾对抗加剧,人与人之间个体化、原子化倾向明显。基于个体主义的立场,西方现代化无法解决上述出现的种种矛盾。而与西方不同,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摒弃了个人主义的立场,统筹推进各领域协调发展,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显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各个领域相互关联,相互适应,在注重现代化全面发展的同时,追求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行业在其特定发展时期既有发展优势,也存在制约因素,在发展思路上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实现高水平发展。”(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06页。为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纵深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虽然我国阶层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仍然较大,但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以先富—后富—共富为核心特征的渐进式发展、螺旋式上升的现代化道路。通过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由先富带动后富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正如学者王岩、吴媚霞所认为的那样,“共同富裕”不仅指向“我国14亿人口,表征区域、城乡、民族之间发展的协调性,而且表征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社会关系,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物化状态、人与人的对抗性社会关系”(19)王 岩,吴媚霞:《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逻辑理路》,《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11期。。因而,只有促进城乡、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除了系统性、全面性和协调性以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意蕴还体现在其所具有的世界格局和全球视野。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还是包容发展、共建共享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始终把自身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统一起来,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是全人类追求的共同价值,但是在西方现代社会的推进下却演变为只有资本主义一条道路的普世价值主张。与此相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展现的却是一幅共商、共建、共享的现代化图景。就其本质而言,这种共同的价值理念蕴含着更强的开放性、包容性以及发展性。

一般而言,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发展变迁过程。(20)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7页。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述中,“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所发生的一种革命性变化,它既包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过程及其变化,也包括不同国家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及其变化”(21)孟 鑫:《马克思现代性视域下中国道路的价值和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2期。。从哲学层面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意蕴,不仅体现在其具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方面,也体现在其系统性、全面性和协调性等方面。为了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顺利地推向未来,我们必须要运用历史的、哲学的以及未来的眼光,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未来道路的思维创新。

三、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未来道路的思维创新

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未来道路,我们必须要运用历史的、哲学的以及未来的眼光,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发展理念以及其他各个领域进行思维创新,寻求切合中国实际、融通世界形势、增进人类文明以及合乎事实、理性和规律的切实道路。在经济上,切实解决好如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好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问题、资本问题,坚决摒弃从一般性意义上看待和处理市场和资本的问题,理性引导从市场和资本的本质属性与社会主义性质相结合的角度或者层面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的社会氛围、社会舆论,并为之开拓理性的合乎发展规律的意识形态空间;在政治上,切实解决好未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以及,如何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向未来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等问题,下大力气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二者之间的张力以及如何合理衔接的问题,坚决摒弃空谈理论不干实事以及大唱高调不落实的社会扭曲心态和心理;在发展道路上,切实解决好路径依赖的问题、如何打破路径锁定的问题以及如何开拓创新的问题,坚决摒弃墨守成规、机械呆板以及僵化封闭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当然,还需要解决好其他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完善的问题。

尤其在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文明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存在着挑战,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加。这一情势,考验的不仅是一个国家制度的坚韧性、稳定性以及灵活性,而且也考验一个国家领导集体的智慧和机智,更考验一个国家全体人民的哲学想象、政治想象以及将这些想象付诸行动的定力和勇气。对此,我们认为,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准确定位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找出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准确锚定我国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定位,是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未来道路的重中之重。为此,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党和国家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9个方面。其中,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开辟未来现代化道路的前提条件,其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和处理好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问题、资本问题。

在对待市场的问题上,必须同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结合起来具体分析、具体对待。由于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结合在一起的现代化,是一条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所以在我国,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致力于推动实现劳动和资本的和谐统一。市场的发育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如果仅靠市场的自我发育,那么其过程必定是漫长的。所以,市场的发育离不开国家力量的积极参与。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推动创新,促进发展,以发挥市场的有效作用;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发挥国家力量对市场进行监管,提供公共服务,防止和规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只有这样,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才能既有力又有序地行稳致远。显然,这是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推崇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必然会带来财富和贫困两极分化、社会矛盾加剧的严重后果。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政府在宏观调控、社会保障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作用,这样的好处在于能够有效控制社会两极分化,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当然,政府的作用也不是越大越好。政府作用的发挥,必须在国家与社会、政治与经济以及劳动和资本等范畴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也就是说,必须严格控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防止其伸得过长而使得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萎缩乃至枯萎。此其一。其二是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好社会主义国家中的资本问题。

在对待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问题上,当前尤其要处理好劳动和资本的关系。这是因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0页。。在当下中国、在资本尚不能缺席的时代,如何用好资本、管好资本、破除劳动和资本的二元对立并促使二者走向统一,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当然,我们深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在“以资本为中心”的逻辑下,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因而,人们在劳动中感受到的是剥削和压迫。由此,在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和压迫下,劳动不可避免地走向被异化的命运。这是与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极不相符的,也是我们国家需要努力避免的发展陷阱。那么,开启未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应该如何破除和避免这种状况,并努力开创出一条既能够“驾驭资本”(23)这里,所谓“驾驭资本”,它是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运用各种力量使资本运行或资本逻辑实践展开,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于社会主义目的,其实质就是要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尽可能降低甚至规避负面效应。”参见唐爱军《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哲学研究》2021年第9期。的消极影响又能够充分发挥资本的积极影响的现代化之路呢?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我们应该秉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方法以及矛盾的对立统一方法。也就说,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分析,资本既具有其“文明面”,也具有其“不文明面”。一方面,资本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现代文明成果,这是其“文明一面”。承认资本的“文明面”,也就是承认资本作为手段的工具性。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资本的本性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在资本向世界扩张的时候,资本的“不文明面”也日益暴露出来,引发了诸如生态问题、社会分化以及人的物化等在内的一系列现代性危机。这样,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角度来分析,那么,在我国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必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条件下,消灭资本既不可行也不可能的,因而必须明确认识到:资本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中国离不开资本,另一方面资本也不可能不追逐利润。认清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在意识形态上做好恰当而正向的引导,消除“叫嚣取消资本”言论者的不良社会影响;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和政治不能被资本“绑架”,资本必须要受到合理而恰当的规制。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要用好资本、管好资本,把资本的积极效果发挥出来,同时防止资本向政治、社会以及精神文化领域等的无序扩张,坚持在社会主义框架下,利用好资本、发展好市场经济,为人民服务。

在制度保障层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纵深发展,还必须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上,如何看待自由问题和民主问题以及如何看待人民权利的问题,是中国走向未来必须处理好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发扬人民民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在一些政治发展理论家来看,所谓的政治民主,就是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其核心是形成以竞争性选举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因而就错误地认为我国必须实行竞争性的政党制度、议会制以及权力分立与制衡制度。然而,与西方的民主制度不同的是,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及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未来的政治体制改革中,我们要继续推进构建更加广泛多层次的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精髓,不仅在“全”,更在于“人民”。人民性是我国现代化道路的价值立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也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在今后的政治体制改革中,要继续深化和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以实现最大化的全民参与民主。同时,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依法治国相结合:一方面强调党领导人民制定和执行宪法和法律,另一方面将党的建设内容融入法治建设中,将政治决策、政治监督的民主机制以法律的形式保障起来。

在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上,如何看待路径依赖的问题以及如何看待开拓创新的问题则为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未来道路提供了新思路。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也是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潮流和趋势。至于如何实现现代化,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道路选择。虽然从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来看,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它是“一个由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为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合成变化的动态过程”(24)秦美娇:《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英明的决策,伟大的胜利——纪念抗美援朝胜利50周年 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论文集》(学会名称: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香港:香港语丝出版社,2001年,第237-247页。,但是从现代化的道路选择来说,它又具有很强的条件约束性和很大的自主选择性,这不仅因为“道路的选择往往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25)孙照红:《“中国式”现代化:历程、特色和经验》,《中州学刊》2021年第2期。,而且因为道路的选择也体现着一个国家历史和现实的客观约束性及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性。就我们国家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选择的是一条基于中国国情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而“我们之所以能够用几十年的时间,在发展的很多方面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之所以在追赶现代化的历程中后来居上,实现了超速跨越式的飞跃,就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在现代化模式上坚持了自己的特色性创造。”(26)齐卫平、陈冬冬:《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政党推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在路径依赖问题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连续性也是阶段性的发展成果,而且一直处在一种不断探索和发展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未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然要立足中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国情以及中国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出新的探索、改革和完善。同时,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未来道路,还需要警惕和防范以下几种错误思潮:一是证明别人不行,以证明自己行的唯我独尊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实际上,证明别人不行并不能证明自己就行;二是证明自己行,但不知道别人也行的夜郎自大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思潮;三是证明别人行以反衬自己不行的悲观主义社会心理与社会思潮;四是证明自己不行别人也不行的幸灾乐祸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思潮。针对上述涌现的各种社会思潮,我们认为,“坚定走自己的路,礼让别人的车”,谨遵邓小平同志的教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总之,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来之不易,它既是对其深厚历史渊源的深刻总结和赓续传承,也是对其当下实践的沉着应对及其未来发展的思维创新。因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历史和现在的也是未来的,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不是一个业已完成的结果。为此,为了注入新的活力和能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改革虽然已经涉及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但是由于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其现代化探索、改革和完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虽然今天我们仍然坚持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继续前行,但是我们也深知,在未来的现代化探索、改革和完善进程中,我们面对的可能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坎坷之路,时刻面临着由路径依赖和路径锁定而带来的僵化思维和保守主义惯性的考验。然而,无论如何,我们需要始终坚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认知、现实选择和未来定位,持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其他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完善和创新。我们坚信,只有这样,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结 语

综上所述,本文立足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这一重要时间节点,从历史、哲学以及思维创新的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回顾与展望。从哲学角度来看,要正确处理好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处理好系统性、全面性和协调性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层面,要切实解决好如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好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问题、资本问题。在制度保障层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纵深发展,需要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在路径依赖的问题上,我们要打破思维定势,突破“坐井观天”和“身在此山中”的局限性思维,以“跳出中国看中国”“跳出中国看世界”以及“站在世界看中国”的开阔胸襟和高远格局看待中国式现代化未来道路的创新与发展。纵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史,我们看到,中国早期的现代化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层面的探索历程,从最初的师夷学徒状态到相对意义上的主动探索现代化的转变历程,不同时期的仁人志士虽然尝试了不同的现代化方案,但是却都以失败告终。然而,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便在吸收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接续奋斗,薪火相传,不断探索,历经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终于成功地开辟了一条符合国情世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对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现代化探索的赓续绵延,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更是对人类现代化道路探索方案的丰富。毋庸置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推动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和实践向世界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选择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公民,需要清醒地认识并时刻铭记:百年中国,历经沧桑;百年奋斗,荆棘坎坷;百年成就,来之不易。华夏子孙,理应倍加珍惜;中华儿女,更当奋发有为。为此,我们坚信:只要始终坚持以“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定力,始终践行“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精神,始终坚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当前,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阐发和国际传播。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走好我们国家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而且还要坚持胸怀天下,引领和帮助世界上其他愿意模仿和学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国家和民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为此,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向未来的进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具有世界格局和世界眼光,而且还需要运用全球视野来观察、思考以及解决国际国内问题。在国家形象与国际传播中,不仅要阐释好我们将如何寻求切合中国实际、融通世界形势、增进人类文明以及合乎事实、理性和規律的中国故事,而且还要阐释好我们是如何胸怀天下、如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的,更要在发展道路上阐释好我国是如何依据中国实际以及中国内生的特殊性打破路径锁定的问题以及如何开拓创新的问题,同时还要总结提升并传播好全体中国人民是如何运用哲学想象、政治想象以及如何将这些想象付诸行动的规律性认知,以便其他国家能够模仿和学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当然,还需要阐释好、传播好其他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完善的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