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生态文明视角下共同富裕探析

2023-04-06李正彪

思想战线 2023年1期
关键词:生态化共同富裕文明

李正彪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6页。。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日起,始终将共同富裕作为我党发展的宗旨和目标。虽然在长达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共同富裕的表现是多样化的,但是其本质却是相同的。那么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共同富裕不仅仅是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观方向,也是每个中国人所关注的重点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了新成效(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1页。。共同富裕必须以国民财富的较大增长为基本条件,而丰富的国民财富又必须是经济财富和生态财富的相互增长与共同繁荣。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经济系统上,国民财富应该由生态财富、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等构成,这就是新时代人类的广义财富观。新时代共同富裕内涵向我们充分展示了创造广义财富的极端重要性。因为,它使现代人衡量国民财富的根本尺度不能单纯地以经济财富多寡为标准,而是以生态财富和经济财富的相互增长与共同促进为标准。如果我们为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却使自然资源耗竭,生态条件退化,生态赤字日益严重,其结果必然是生态财富不断减少,经济财富相应地贬值,人们最终会发现我们的社会不是越来越富有,甚至会使子孙后代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在这种情境下谈何共同富裕?为此,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23页。。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9~50页。。在全新的发展时代背景之下,生态文明的概念有所外延,它是由生态、经济、社会公平聚合所形成的一个新型的文明形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1页。。在逐步取得发展成果的同时,将发展成果让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共同享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4页。。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庆祝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对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际要求,即解决社会新的主要矛盾,需要打破发展中所产生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2页。。其中“不平衡”指的是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不平衡或者说失调(8)《流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共同富裕》,《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25日。;而“不充分”更多指的是经济、生态等整体水平的发展还不够,还不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以上两个问题的主要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页。“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3页。因此,新时代的共同富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生态共同富裕。然而,目前大多数学者从制度建设(11)张占斌:《以制度系统集成创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年第2期。(12)金红磊:《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共同富裕:多维一致性与实现路径》,《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1期。(13)师 喆:《制度文明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重中之重》,《党政研究》2022年第1期。、产业发展(14)赵 培,郭俊华:《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产业振兴的困境与路径——基于三个典型乡村的案例研究》,《新疆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等层面来研究共同富裕,较少将制约实现共同富裕的瓶颈归结在生态文明方面。同时,也鲜有学者意识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上的共同富裕,而且是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共同富裕,也是经济上和生态上的共同富裕(15)沈满洪:《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共同富裕观》,《治理研究》2021年第5期。。为此,本文力求从生态文明视角下来研究共同富裕问题,剖析新时代生态文明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并就生态文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开展深入的探讨和系统的分析,其结论有可能丰富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对共同富裕理论也将有相应的理论贡献。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富裕的驱动力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从生态物质、生态制度及生态生活三个方面抓起,而这三个方面与共同富裕均有着紧密联系。

(一)共同富裕以生态物质文明建设为手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8页。,充分说明了物质技术基础与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间的紧密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助力中国经济进一步高质量发展,为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打好更高维度、更高层级的物质技术基础。

生态环境已经是当下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同样是惠民的基本前提。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重要观点——平衡好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关系,正确意识到生态保护对于生产力壮大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意义。对于这一观点的认识,清晰地阐述了生产力与生态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在原有生产力理论基础上的理论发展,强调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正确认识到自然生态的重要性,它是人得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环境(1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73页。。那么在后续的经济建设当中,物质文明的实现,就需要以生态为基础(18)刘思华:《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的再回忆——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五位一体”总体目标》,《海派经济学》2013年第4期。,在这个层次上再来谈生产力的有序推进。建立在这一逻辑关系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根本,也是不可更改的辩证性事实。

基于经济学维度分析来看,实现满足全体人民对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这一目标,它的一个支撑点就是走绿色发展与物质生态化这条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过,“当前我国的基本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其核心是生态经济社会发展(1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93页。,充分地说明了社会矛盾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当中,鲜明地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结构性供需矛盾这一不争的事实。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生态化、绿色化发展,是对这种主要矛盾转化的最直接体现和回应。

我国推行物质生态化、绿色化,从经济学的本质上说,就是要在生产要素和生活资料的配置中,有意识地向生态化、绿色化方向倾斜,促进经济活动中生态化、绿色化所占的比重。通过经济激励,推动和诱使生产主体在经济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有意识地加强生态化、绿色化,并在长远的发展中,推动经济活动中生态化、绿色化的创新活动,以便于这种发展轨迹处于一个良性的发展闭环当中。从本质上来讲,之所以要走社会主义物质生态化、绿色化创新发展这条路子,就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8页。。提高全体人民群众的绿色生活水平,体现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本质。

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生态化、绿色化发展,关键是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通展开(21)邹 巅:《论生态文化的培育路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从哲学本质上讲,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思想是有机统一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发展、新理论。绿色发展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为目的,以人民群众的绿色发展为依归,必须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哲学思维贯穿于绿色经济发展实践中去。

(二)共同富裕以生态制度文明建设为保障

共同富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主体的配合。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绝不是一日之功,不仅仅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参与,还依赖于社会主义政权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政治和经济保障,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也依赖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生态性的分配正义,就是要通过合理的、相对平衡的分配消灭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当中的阻碍,使得按需分配做到公平公正。事实上,生活在世界上的人身处不同的阶段,其需求是不同的。马克思认为的需求是维持人生存和发展的正当需求,是排斥铺张浪费的需求。导致这两种需求两极化的根本因素就是社会分配和消费之间的不平衡性,因此构建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就非常必要。一旦公正公平的分配制度无法构建,自然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产力也就无法顺利产生。

良好的体制是制度落实的保证。基于国家维度分析来看,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制定与之对应的体制,就能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好的发展土壤。体制建设要考虑到社会需求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在构建平衡机制的基础上,对于相关利益者进行必要的规范和协调,从而确保社会正当发展中每个人都能获得既得的利益。基于这样的一个逻辑分析,生态文明的建设,就要平衡社会发展与生态承载之间的关系。

基于环境问题本质维度分析来看,个体行为的产生,往往掺杂着社会体系当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各项要素,其本质的因素则是社会因素。当代中国发展的特殊性,一方面是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另一方面是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等因素对个体的影响,从而使得社会不同群体的价值信仰差异较大。有学者认为环境问题与特定的社会结构变化及人的行为模式息息相关。同时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以及社会转型这些因素,引发了个体与集体之间更大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再次引发了行为人采取行为模式的失和,故而导致环境问题(22)巨乃岐等:《试论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根源和实质》,《天中学刊》2018年第1期。。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发展问题、社会转型等问题交织叠加,再次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在这些问题当中,既有来自于工业化发展当中不可避免的环境失衡问题,又有城镇化进程中发展与生态的不平衡问题;既有来自于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与政府放权中引发的环境问题,又有因为道德沦丧、唯利是图带来的社会道德环境的失衡问题,凡此种种,都有可能会引发、加剧甚至严重恶化生态环境危机。

故此,若要生态环境处于有序的发展状态,就需要文化、法律、社会规范的相互重构。因此依靠建立健全法律来达到法制的目标,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发达与中西部经济发展的贫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导致了后续不充分性、难以调和的矛盾愈发地严峻起来。所以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产生危害的因素很多,来自于制度的、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势必要通过法制来达到有效治理的目的。这就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好的政策、较高的执行力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在这个根基上发展起来的共同富裕才更为坚实。

(三)共同富裕以生态生活文明建设为归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即加强生态生活文明建设。生态生活文明不是凭空的,它在本质上依赖于人在社会财富上的合理分配与合理消费。没有分配与消费的生态合理性,生活行为文明就会沦为空话。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2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3页。,在合理分配与合理消费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合理生存与健康发展,这是马克思个人与集体的合理生存与健康发展原理在生态生活文明中的体现,是生态生活文明的根本原理。而合理生存与健康发展,就建立在物质分配的合理性与物质消费的合理性之上。

生态生活文明之所以依赖于物质分配与物质消费的合理性,在于人的生活行为是个耗散系统,它要靠耗费物质财富才能维系和运转。通过这种耗散,维持人的生命的存在和发展以及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人在物质生产方面所创造的生存价值世界、人通过社会分配而得到的生存价值物、人能掌握的社会物质财富,除了用作建设、发展和积累之外,最后都通过人的生活行为而消费掉、耗散掉。如果说技术环境层次是自然资源进入人的生活世界而形成物质财富的社会“入口”的话,那么生活行为层次则是社会物质财富通过分配与消费的“出口”耗费掉。生态资源通过技术环境这个入口进入人类世界,又通过生活行为这个出口返回到自然界,通过这种输入和输出,有用自然物转化成了废物、垃圾返回到自然界,破坏自然界,从而破坏了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生活文明建设,就是要使这样一个生态破坏过程最小化。因而,就生态文明建设来说,控制“出口”,使它在耗费方面生态化、文明化、最小化,是控制“入口”即控制生态破坏起始点的有效手段。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根本上在于资本推动的过度生产与过高消费(24)陈红睿:《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性审视与现实价值》,吉林:吉林大学,2018年,第1页。。因而,经济生态政府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构,就是通过约束人们的生活与行为,使它在物质消耗方面更文明化、最小化,从而约束人们的过高生产和过度消费,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发达”消费,即克服消费异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富裕”的前提是发展,要求把“蛋糕”做大做好;“共同”体现公平,要求把“蛋糕”切好分好。做大做好“蛋糕”和切好分好“蛋糕”,体现的是增长和分配、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2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6~47页。。因此,人类生态生活文明建设的重点,一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合理分配,二是在合理分配基础上的合理消费,即生态消费。很难想象,处于社会高层和底层之间在消费上的巨大差异,表现在掌握大量物质财富者在获取物质的过程当中,加速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也能夸夸其谈带有这种物质财富崇高的生态文明观点,这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建立在合理的分配机制基础上,转化为适当的消费,从而实现人与生态之间的和谐,这才是真正的生态文明建设。在这里,主要就是要求政府通过制度建设控制社会财富的入口和出口,既以生态文明控制生产和交换,又以生态文明控制分配与消费,控制社会活动、政治活动的社会性消费,特别是政府本身的活动,是进行全社会和一切人的生活行为文明建设的关键。通过生态生活文明建设,既消除一切人的过度耗费,又消除每个人的稀缺消费,即实现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合理生存与健康发展,是生态生活文明建设的功能与目标,也是共同富裕的归趋。

二、新时代生态文明与共同富裕的终极目标:幸福

在传统经济学中,个人的幸福等同于其效用,效用越高意味着其幸福水平也越高。为了简化分析,经济学分析往往将收入作为决定个体效用的唯一变量,而这种效用的满足来源于其消费行为。因此,更高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幸福水平。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收入越高并不意味着更高的幸福水平,为了促使经济增长所作的种种努力并不一定就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水平。由此看来,单纯从财富和收入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不能为我们提供全面了解不同个体之间福利分布状况。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物质的获取速度逐步加快,人均GDP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从本质上来看,国民幸福指数却没有多少增加。这一中国式的“收入—幸福悖论”与世界其他国家具有一定的共性,即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幸福感的增加。这是因为幸福与收入的关系错综复杂,经济增长与幸福的关系最终取决于诸多因素的合力。

经济因素是影响幸福感最为重要的因素。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存需求、物质需求是人的最基本需求,只有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人们才可能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伴随着经济增长而来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是人们得到幸福感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然而,幸福感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文化因素,国民所秉持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对待财富、人生等的态度;再如环境因素,良好的家庭关系和轻松的工作环境也能够满足人类的归属需要和尊重需要,因为舒适和安全的生存环境不仅有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同时也有利于人类的心理健康。人类若是生存在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生存安全都没有保障的环境中,幸福感自然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幸福感的获得还依赖于其他因素,诸如整个社会的文明观、价值观,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社会制度安排、良好的生态环境等。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幸福,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价值观、经济发展观、社会发展观、政治观等诸多要素共同作用。仔细考察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文明观和经济发展模式,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和共同富裕正是这种以幸福为终极目标的发展观的体现。

三、新时代生态文明推进共同富裕的滞碍

(一)生态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的必然要求:有待提高

生态生产力主要是指人凭借着主观积极性以遵循自然规律来实现对资源的获取,并获得一定的对资源加工和处理的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26)穆艳杰,马德帅:《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变革视角下“生态生产力”论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在当下新经济发展背景之下,必须要走一条生态生产力的发展之路,因为它合乎自然规律,能保证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空间时间效益资源均等使用的基础上实现彼此协力发展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它在实现不同代际之间协同发展的同时,能证实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发展希望。首先,生态生产力运行的前提是人类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要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和能力。其次,生态生产力发展的目标是人类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共同发展,而非仅仅聚焦于人类自身的发展。最后,生态生产力的运行过程是与自然界高度和谐统一的过程,是同自然界相互转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以上阐述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一脉相承。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2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50页。。

生态生产力是促进共同富裕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上的共同富裕,而且是物质、精神等全方面意义上的共同富裕,是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五大维度的和谐统一(28)《流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共同富裕》,《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25日。。生态生产力运行的基本原则是生态优先原则,这一原则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矛盾。主张生态优先的实质和根本诉求,是反对传统发展模式以经济增长获取物质财富为唯一追求,强烈主张以生态优先为前提的绿色经济建设为中心。生态优先与“高质量发展”相统一。生态优先要求彻底地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强烈主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生态优先理论呼唤尽快走出发展模式的“黑色陷阱”,从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当中走出来,寻求一条全新的、倡导资源节约、注重环境友好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避免踏上西方国家在发展大工业革命中出现的高污染高能耗的老路,最终走向理性的知识化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对于这点,我们这代人责无旁贷。故此可得到有关于生态生产力的重要价值规律,它旨在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粗放式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自然资源被过度掠夺等问题还未得到根本遏制。

(二)生态产品价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有待实现

生态产品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理念。生态产品是指自然资源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这就意味着生态产品的出现,其实就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的同时,依靠政策体制落实到生态保护的实践当中来,继而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持续,使得消费者从中受益,这样便能将消费者手中的货币流转到市场经济当中来。对于这样的一个流通机制,离不开合理的政策激励机制,也需要相应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机制(29)黎祖交:《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人是自然界一部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学术探索》2021年第6期。。

生态产品价值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首先,生态产品的提供多以中西部农村地区为主,这里虽然经济欠发达,但却是绿色生态产品获得的最佳之地,当生态产品能够从中西部流向东部沿海地区,便在无形中消除了地区经济差距,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机制(30)刘培林,钱 滔等:《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路径与测度方法》,《管理世界》2021年第8期。。原本中西部地区存在的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偏僻等因素,经过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性开发,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培育新兴产业,从而逐步确立三产融合发展的先导优势。其次,由于生态产品中有属于第一产业当中的初级农产品,它对于生产者的要求不高,这样也能给低收入者提供一份收入来源。举个例子,一些没有完全劳动力的人或进城务工人员,在通过已经构建的全品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渠道当中,通过政府将这些资源合理发放给这些人员,以培训或者是提供服务等方式帮助这些人再就业,以此帮助这些群体具有立足于社会的资本。除此之外,一些具备投资能力或者是收入较高的群体,可以以投资的方式加入到生态农业当中来,也可以购买相应的农产品。如此一来,便在小范围内实现了资本要素的流转。在确保生态农产品自有量充裕的基础上,还可以利用各地的林地、水域、耕地、湿地等多地域类型发展特色产业。但是,从理论上来看,这些生态产品发展前景虽然较好,但在价值机制的推进上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权责利不匹配、追求项目效率而忽视民生公平等现象,进而衍生出生态产品的度量、抵押、交易、变现难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我们要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号召,要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规范生态产品收入分配秩序及生态财富积累机制(3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7页。。

(三)生态安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有待改进

生态安全是指维系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生态环境不受侵扰和破坏的一种状态。首先,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防安全、国家政治安全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我们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3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52~53页。,如果国家和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将给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带来巨大损失,生态安全是从一个国家的内部来保证国家长远发展和百姓安居乐业的重中之重。其次,国土生态安全同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势必会经由自然生态系统影响到人民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后,国家生态安全是国防安全的重要基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会给国防增加难度,生态不安全首先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进而影响到我国国防的人力资源,更严重的是,有可能会产生许多生态难民,影响社会的安定乃至国际的稳定。

生态安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人生存的基本要素是对人类友好型的生态环境,这也为孕育优质的生态产品奠定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福祉实现的根本是要以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一是要有充裕的物质财富,二是要有满足人们对于精神财富的追求。这两个目标的实现需要以生态环境为母本环境,依靠这个环境在获得物质资源的同时,也能让民众参与其中形成相应的精神财富产品,比如说优质的小说、好的剧本、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等等。生态安全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虽然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果颇丰、环境状况得到不断改善,但仍未实现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根本性转变,生态安全问题已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

(四)生态文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智力支撑:有待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深刻把握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文化导向和文化功能,指明了文化强国的文明水准和社会基础,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大意义(3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4~45页。。

文化的诞生与发展反映着人类发展的规律。当前人类生产的环境遭受重创,人类必须要以保护环境来获得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在此过程当中势必要选择一种与生态共存的新文化思潮。对于生态文化的兴起,恰恰是这种生态新文化思潮的一个孕育,随后会孕育相应的生态科学,并与其他生态多领域的学科融合发展。建立在这样一个逻辑基础上的发展轨迹方向,将带领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生态文化的重点要放在生态这个层面上。人是有能动性、觉悟性的主体,是为自己和他人的合理生存与健康发展而奋斗和献身的主体。因此,生态文化建设,还要依靠人自身的生态化发展,即把人建设成为生态人。只有生态人的形成,人才能自觉约束自己的非基本消费,也只有人人都能达到这一步,人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生态愿望、生态福利,才能在改变自己的非生态行为中影响和改变他人。生态文化与人的发展诉求息息相关,强调人的价值实现的同时,始终保持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关系。

正因为如此,生态文化内涵逐步扩大。一方面表现在人们从事于生产劳动的过程中,能自发地保护自然生态,以科学的、积极的方式进行加工生产,形成非破坏环境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生态文化能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一个积极的发展先导优势,使得大众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同时,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真谛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关联性。那么有关于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到的生态文化思想,说明了生态保护立足于人民生活的根本,早已阐述了二者的密切关系。一旦群众的生态福祉成为现实,那么共同富裕也能逐步实现。“良好的环境,成为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环境基础。”(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90页。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已经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越来越崇尚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一大批生态产品应运而生,一大批优质的与生态相关的作品问世,一大批具有生态文明的研究者正从事于生态产品的研究与探索……这些都是生态文化建设中所展现出来的好的发展路径,正逐步实现与生态科学、生态文化建设以及生态产业等多方面协同发展的一个良好发展势头。这些发展前景是令人振奋的,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却是不言而喻的,比如说生态失衡问题目前依然存在,生态文化事业建设存在着研究不足,生态文化产业建设缺乏新的理论指导以及实践方向引导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那么与生态相关的发展前景事业也不可能欣欣向荣。

四、新时代生态共同富裕实现路径

生态共同富裕是生态文明与共同富裕有机统一的逻辑推演。所谓生态共同富裕是指全体人民群众在努力克服生态环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基础上共同享有优美生态环境和令人富足幸福的生态产品(35)耿步健,周 欢:《生态共同富裕的理论经纬与实践路径》,《社会科学家》2022年第1期。。它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既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理想社会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论学说之经,也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论述之纬,能够启示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地探寻促进生态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之策。努力实现生态共同富裕,就是要在在化解生态矛盾中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效益双赢,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3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50页。。具体实现路径如下。

(一)党的建设是新时代实现生态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前进道路上,必须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3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页、第10页。,并提出两个“永远在路上”的新要求,标志着全面从严治党的彻底性和坚定性,标志着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革命性和科学性,从实践到理论两个方面形成闭环,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课题(3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64页。。而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绿色要求。促进党建生态化是党建适应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反映,不仅关系党建成效,也关乎我国生态文明、共同富裕这两大战略能否完全实现。

生态文明建设是否成功,需要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建设建立在一条客观、合理、有序的内在逻辑基础上,这是生态文明建设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内容是生态文明理论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中涉及到的生态文明思想与理论建设内容体系彼此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自成一脉(39)张 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原创性贡献》,《邓小平研究》2022年第2期。。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我们党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并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使得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内容深入人心。

党的生态文明组织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组织保障(40)张 辉,徐 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管理世界》2022年第8期。。比如,早在2001年,贵州省就成立了以省委书记、省长为双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并将“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写入了党代会报告。这正是通过党建,“一把手亲自挂帅”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共同富裕的具体表现。一支强有力的组织队伍是我们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这就需要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机制。随着资源、环境生态要素被纳入各组织人事部门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标、被纳入纪检监察机关检查各级干部履行职责的重要方面,具有较高生态文明素养的干部队伍的建成,将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以制度来加以夯筑,这就离不开党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落实。其中制度建设是根本,这个根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准线(41)杨轶婷,徐 鹤:《将生物多样性纳入环境评价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环境影响评价》2022年第3期。,这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具备对自然资源的识别、资源价值的审计以及承担相应岗位职责的能力,并形成职权对等的岗位任命机制。同时,在构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时,要以自然资源贡献率的大小等内容作为重点参考。这些内容的构成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否得以推进并实现的基础。如贵州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建设纳入相关绩效考核体系,将落实情况纳入省委巡视工作内容等。

(二)坚持群众路线是新时代实现生态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二十大再次重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4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70页。。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依靠人民群众,这就需要我们将群众路线贯彻到底(43)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农村工作通讯》2021年第20期。。首先,人民群众是生态财富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好,就能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提供基础。在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发展抉择当中,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同时来发展经济,二者之间要相互融合,也要自成体系。换句话来说,生态财富能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基础,但是其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必然会对生态财富的获取产生制约,如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44)邓远建等:《中国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地区差距及收敛性》,《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年第4期。,这自然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进来解决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其次,不管是生态物质财富和生态精神财富,均由人民群众创造。当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为获取大量的物质财富时,对环境的破坏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法修复的,这就使得人们意识到了人类文明危机的严重性。那么转变发展路径,走一条生态文明发展的路子,使得人类在物质与精神财富创造的同时,能以生态最大承载为基准进行考虑,人民群众无疑是创造新的财富的重要推手。

最后,人民群众成为生态变革的中坚力量。当下进入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之下,说明人类生态文明的发展路子已经转变,这样的改变覆盖政治、经济方方面面——故此称之为是生态变革或绿色革命。这样的转变,依靠的是一大批生态意识增强、生态文明素质提升的人民大众自觉地、有计划地去达成。

(三)新时代实现生态共同富裕的具体对策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生态幸福已上升为人民幸福的核心诉求之一,亦是高质量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45)李 青:《共同富裕视域下生态幸福的理论阐释与实现路径研究》,《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共同富裕背景下的生态幸福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型幸福,是在狭义生态幸福基础上形成的生态物质幸福、生态精神幸福。为全面实现这种新型幸福,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生态化建设。

1.提高生态生产力

提高生态生产力,就是要推动经济建设生态化。绿色经济的生态化,要建立一大批高质量的绿色生态产业,倡导大众绿色消费,并且依靠绿色科技来实现这一目的(46)何清玲:《生态生产力理论研究述评》,《生产力研究》2022年第2期。。

(1)生产方式生态化。生产是经济活动的第一个节点,也成为对生态资源影响的重要因素。在工业文明时代当中,高排放、高污染是其主要特点,换来的是低产值。在改革开放发展到成熟阶段以后,后续的生产需要以集约化、绿色化、资源要素的合理分配为主导模式,工业生产要有序,要对资源的使用从粗加工升级到精加工,要做到低投入高产出,这就意味着对于科技的依赖程度更高。当所有产业环节中各个节点的运行逻辑走向正常轨道,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就会成为现实(47)化 锚:《习近平的生态生产力理念探析》,《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我们要遵循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4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50页。。就如近年来,贵州利用生态优势,转变生产方式,把绿色发展的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探索出了更多绿色发展的新方式、新业态、新路径。

(2)产业结构生态化。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质量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与生态文明冲突问题严重。这就需要巩固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做大第三产业,要致力于生态信息业与生态服务业的发展,让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中国特色新型数字化道路。如近年来,贵州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组织领导,倒逼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进旅游产业绿色发展,加快多彩贵州旅游强省建设,除此之外还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

(3)科技创新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建立在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基础上,其前提是科技创新技术要进行转化,转化到生态经济这个节点上来。如贵州积极探索实施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示范工程,同时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不过,科学技术有可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如果利用不当,带来的是两极分化,制造了生态环境危机。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需要大力推动和促进绿色科技创新,既包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诸多方面的科技创新,还包括绿色生产、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等领域的科技创新。这是我国实现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的重要科技支撑。

2.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1)财富观念生态化。财富观,成为人们追求财富的一种理念,直接影响着他们追求财富的行为方式。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人们对财富的获取应该不以破坏生态为基础,这样才能持续不断地创造新的财富。要实现这一目的,需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让广大群众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当中来,只有二者相互衔接,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生态财富观。就如贵州许多百姓在生态文明教育引领下,已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目前正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建设,努力成为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

(2)收入分配生态化。收入差距状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当人们之间的收入差异小,生态文明建设会得以促进;当收入差距较大时,生态文明建设则会严重滞后。当前,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贫富悬殊问题较为严峻。面临这样的一个发展环境,要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面对这样的现实难题,即便是要努力实现分配的公平公正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在面临恶劣的生态环境问题面前,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为此,我们需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4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7页。。如贵州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加大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的工作力度,切实摸清生态资源“家底”,让百姓既得到“绿叶子”,也富裕“钱袋子”。

(3)消费模式生态化。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环节,消费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不管是消费环节还是生产环节,均会对资源环境产生一定的制约性。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走势下,扩大消费是一条可行的路子,但其背后则是以获取大量的生态资源为代价,所以要建立起二者的平衡。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就必须走一条绿色生态发展的路子,提倡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破除高度奢靡、铺张浪费的消费方式。如贵州积极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建筑等,使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成为时代主旋律。加强绿色消费引导,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提倡绿色出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唯有如此,才能在减少对资源消耗的同时,尽可能地保证生态环境自净功能处于一个良性的闭环系统当中。

3.强化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建设与政治建设高度衔接,彼此协调发展。政治生态化,能为生态化安全建设提供有力的保证。政治生态化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得益彰,在相互统筹协调当中解决生态环境的各类问题。在政治生态化实施的过程中,要从政治、法制、民主三个方面做好政治生态化建设的系统工作。

首先,政府建设生态化。经济建设离不开市场这一重要调节机制,而环保工作需要政府的亲力亲为。但从实际操作来看,政府在生态保护与生态破坏当中扮演着一个矛盾的角色,要解决这个角色的矛盾问题,就需要用哲学的矛盾原理来考虑,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来发展经济,以生态破坏的角度导入科技要素将其破坏力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在此过程中,政府在生态决策、生态考评、生态体制的全程参与中,需要以生态建设的动态发展轨迹为参考点,同时开展生态建设与生态破坏修复工作。比如,2022年4月至10月,贵州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开展全省生态环境安全“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专项行动有效地维护了当地生态安全,有力地保障了当地生态共同富裕进程。

其次,法制建设生态化。生态文明在拥有了来自于政府的全力统筹以后,法制建设生态化的参与,实则是以生态化建设为基础,提供来自于有关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法律的支撑服务,比如生态立法、生态执法、生态司法,继而以法为依据,发挥法的实体参与价值,做到有法必究、执法必严。就如贵州注重改革先行、大胆试验,与时俱进开展具有首创意义的制度创新试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集成改革,推动生态文明制度试点、制度完善和制度落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制度、水权交易等改革,为贵州实现生态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上的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说明了我国在生态法制建设这条道路上的重要内容与正确的工作导向。

最后,民主建设生态化。各级政府不仅仅是政治治理上的重要领导者,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者。但是仅仅依靠政府是无法解决来自于生态系统内庞大的难题的,所以群众的参与不可或缺。对此,环境民主能有助于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并积极孕育生态文明的肥沃土壤,其中环境民主也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解决我国环境问题而提出的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建议。为此,生态民主的实现,第一,要让民众参与;第二,感知生态文明在生态保护与实现可获得收入之间的基本逻辑关系;第三,依靠民主法制工作来确定民众拥有生态知情权、生态表决权等权利。

4.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目标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获得精神文化的一个基础。对此,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扎实推进,需要加入以下要素内容,彼此之间加以协调和整合,方能实现这一目标。

(1)核心价值体系生态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相当广泛,它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在践行民族精神的同时,让一大批有志之士参与进来,制定契合生态文明的相关伦理道德观内容,提出解决生态危机的治理方案等。

(2)优秀文化作品生态化。生态文化产品极为广泛,是文化产品下的一个子分类,其主题内容围绕人与自然展开,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故事。这些产品不管在开发力度还是在开发技术上,仍存在着诸多不足。要走生态文化产品开发之路,需要从现实出发,从各地生态保护的角度搜集素材,依靠传媒、哲学社会科学、网络生态文化等多个渠道入手,整合优势资源,创造出更多优秀的生态文化作品,同时在创作、设计、营销、传播等方面统筹推进,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如近年来,贵州创新阅读推广的形式,将阅读推广与文艺作品相结合,将艺术创作与数字技术相融合,制作优秀短视频,线上展播,推广阅读、宣传景区,让广大读者在体会阅读的文化之灵中享受山水之美。

(3)文化事业发展生态化。在我国累积了较为丰厚的物质财富以后,后续在文化事业的建设上务必要以实际为根本,从生活当中挖掘素材、创作作品。文化事业工作取得的成功,会更好地让广大人民群众拥有更多选择文化作品的机会。从细处入手、脚踏实地,最终才能取得公共生态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成效。

(4)文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从目前来看,发展文化产业可从新的生态文化主题作品入手,一些新颖的、反映人性光辉的现实性作品往往能激发大众的共鸣。比如贵州紧紧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积极打造“云读山水”全民阅读品牌,做优做深文旅融合大文章,将“诗”和“远方”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广大群众全方位、多角度、多种形式地感受阅读之美、山水之美、人文之美。这些内容当中很好地呈现出了生态文明思想的融入,其发展以生态与人的和谐相处为宗旨,其对应的产业发展也需要以这个为最低基础线,最终可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生态文化服务性行业。

结 语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5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71页。还要求我们“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5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71页。。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不仅代表着人民的生态福祉得到显著提高,同时老百姓对绿色福利、生态红利的获得感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由此说明,推动生态共同富裕的目标在新时代任重道远,只有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做到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的发展(52)《流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共同富裕》,《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25日。。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以如此,行之贵日新。在生态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们还面临很多问题,也充满挑战,但更孕育着巨大的机遇,只要我们鼓足信心,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生态共同富裕,在不久的将来,伟大的“中国梦”终将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也终将成为现实。

猜你喜欢

生态化共同富裕文明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请文明演绎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漫说文明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对不文明说“不”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