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锦传承与桂中地区旅游开发的融合创新研究
——广西科技大学艺术教育自觉的培养与实践

2023-04-06金乾伟王雅茹

绿色包装 2023年2期
关键词:师生融合旅游

金乾伟,王雅茹

(广西科技大学 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学校艺术教育体现的自觉是要精准把握“教”和“育”二者的关系,即传授文化知识技能,立德树人,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时代新人。广西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承担了具体的艺术教育工作,主要有服饰与服装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音乐舞蹈、汉语国际教育、社会工作七个专业。如何抓住一条主线更好开展教书育人的实际工作?自2004年以来,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确认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为主线,“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来进行非遗旅游研究”[1],有利于聚焦多学科跨专业共同发展的方向,挖掘学校地处广西中部即桂中地区民族文化丰富的潜力,最终确立了苗锦传承作为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等着力点。

苗锦作为国家级非遗进校园所产生的意义,至少产生两个“融合”。一是自觉将艺术教育与非遗发展“融合”,搭建办学特色鲜明的育人实践平台。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赋予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所产生的效益还要再次体现第二个“融合”,就是苗锦传承与桂中地区文化旅游开发“融合”。做到地方高校发展与社会建设同频共振,将艺术教育、苗锦和文化旅游统在一起,立足广西区内外,为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提供优质载体。

1 特色办学,全力完善融合创新机制

艺术教育强调育人无形,凭借生动新鲜活泼的艺术形态和先进的教学方式,激发师生的内在动力,强调健全教育机制。以美育人,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将苗锦传承、艺术教育、旅游开发高度融合,并以自觉践行达到各方满意作为特色办学的最高荣耀。

1.1 加大资源配置的支撑保障机制

一是突出创新融合艺术教育自觉。学院2004年成立以来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建成了300多平米的苗锦文化展示与研究中心,收藏了代表性老物件,也收集了师生优秀作品。单就这个展厅来说,不区分专业背景、身份地位,主要是以质量作为收藏的条件。二是重视交叉学科跨专业融合,满足最佳师资力量发挥,基本实现了不同专业共同为一个专业授课的搭配模式。以服饰与服装设计专业为例,除了核心课程由专业老师承担,汉语、社工老师也照样为他们上通识类文化课。这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非凡能力。三是出台教育教学和科研奖励办法,通过教职工大会讨论通过,设立大额奖金鼓励大家。主要是奖励省部级及以上成果,包括学生学科竞赛获奖也同样给予物质奖励,引导师生全力工作,力争获得更高的创新成果。总之,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依据上级和学校的文件精神,从课程教学改革到实践创新方式等构建了保障体系,由设备、场地、教学团队再到制度建设等,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以创作和研究苗锦文化为抓手,最大限度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一流青年人才。

1.2 突出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工作机制

一是化静为动,重点培养创新能力。被称为象牙塔的高校可以享有一张安静的书桌和富有的图书馆,但是看似静止的文化知识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苗锦文化的研究也要与时俱进,仍然需要师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及时跟上社会的需求,获得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二是校内外结合,提升创新实力。这里仍然强调学校是师生能够立身的场所,需用心用力工作;同时又不能与社会隔绝,研究苗锦就是要走进非遗传承人家中,把学术研究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当地居民参与到非遗的旅游开发中来,使非遗的传承更具有可持续性。”[2]功夫不是白费的,2017年教学团队的骨干专家以技术应用为主题设计的课题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三是“由技入道”,强化育人。带领学生掌握苗锦染、编等技术,为社会贡献了让人赞叹的苗锦服饰,就此完成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并带动地方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时与市场旅游结合还能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苗锦直接理解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华,强化了自信自强意识,激励练就一身本事,自愿成为服务社会的有用人才。

1.3 健全年度考核评价机制

一是设立融合创新清单。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才华。从学生角度看,研究苗锦为代表的广西地方文化,有利于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意识,并以文化采风实践课的形式再次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从教师角度看,教师要有从事艺术教育的能力,从课程教学、教育改革、科研实力等体现出来,每个学期自然要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二是实施文旅规划方案。集中办学资源,动员师生凭借专业优势,自觉联系苗锦传承发展所在区域发展规划,把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进行巧妙融合,将苗锦文化实践教学与当地旅游开发自然结合,真正推动地方文旅事业发展。三是重视综合考核。把年终考核成绩与评优树先、职称、职务挂钩,鼓励教师安心教学,并投入全部精力开展改革,为桂中地区文化旅游提供高质量服务。由苗锦文化入手,探讨民族文化传承育人模式,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积极转化,推动“苗锦+旅游”,并能为桂中地区旅游提供文创产品。同时注意把握奖惩平衡,对于工作不力者敢于亮剑,形塑积极主动、务实能干的工作氛围。

2 优化资源,全面提升融合创新质量

民族地区办教育,坚持创新、开放、共享等先进理念,充分利用民族资源,以及学校资源。“少数民族艺术在旅游开发中被广泛地利用,而旅游业的发展也是传统少数民族艺术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3]探索“苗锦+艺术教育+旅游开发”育人平台建设,为学校高质量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转化起到积极作用。

2.1 精选校内外专家,用好“宗元大讲堂”

教育重视示范作用,故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说法。如何做到苗锦融合旅游开发?需要教育、学术方面的大家名人发挥带头作用。“宗元大讲堂”是学校邀请大师名家安排的规格很高的学术讲座,旨在提升师生的创新意识。一是邀请苗锦传承人,2016年9月我校邀请了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刺绣传承人李伊园讲学,不仅分享了她参加第四届非遗展的感受,还重点讲解了制作工艺和技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现场还与学生一起进行了苗锦设计,“由传承人直接协助培养学生,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让学生获益匪浅。二是邀请文旅部门专家讲学,桂中地区文化旅游规划和投入,归根到底还是由政府主导,所以邀请部门的领导专家更能引导师生明确政策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构建“苗锦传承+桂中地区+旅游开发”建设业绩。三是确认主力是校内名家,保障课程教学和实践应用的主体还是校内教师。外来的名家无法代替校内主讲教师,要为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提供面向全院师生的公开讲课机会,这便于师生交流,利用好苗锦做大做强旅游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2 设立非遗节,推动创新转化

由学院设立的非遗节经过努力,获得了学校层面的承认,变成了全校性的特色品牌活动。非遗节成为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平台,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研发的成果为社会服务提供公共产品。一是苗锦服装展,在专业老师指导下,热爱服装文化的同学经过大胆想象和创新,推出了系列苗锦服饰并积极进行展演。近年来与柳州高校组建了服饰展演联盟,通过专家制定了展演评比制度,所设计的苗锦服饰在展演中获得较好成绩。二是苗锦文创产品,目前教学团队还对苗锦文化进行了内涵提升,主动创新以适应新时代发展。引导大学生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立足桂中地区,挖掘地方苗锦文化特色,融合文化旅游推出文创产品。在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等设计大赛中获得了多个大奖。三是加强非遗节与社会联系,师生的成果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完全融合的结果。利用苗锦推动桂中地区旅游开发,开办苗锦体验馆等,引导观众领悟苗锦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先民寄托的美好寓意。目前最重要的是赋予苗锦文创成果新的内涵,把社会和时代进步全面体现在苗锦文化创意中。

2.3 积极参与地方展演,助推旅游开发

一是参加基层活动。学院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到桂中地区县区开展文化采风类的活动,深入大山深处苗民社区等,向他们展示学校教育的成果,民族服饰设计应用如何,主要看学生吸收民族文化的能力。正是这样的学习产生了积极作用,2018年学生设计的苗锦系列新作品,突出向桂中传统文化致敬,参加展演赢得5万元的奖金。二是积极融入桂中地区,直接对接地方旅游开发。经过调研,近3年的毕业生中,在桂中地区就业的不少于2人成为苗锦服饰推广者,开办了工作室和销售点;有1人利用苗锦创作文艺作品,如山歌、地方小戏等;柳州市内不少于2人制作文创产品,积极与各种节庆活动融合,提升苗锦的知名度。三是创业带动旅游发展,主打苗锦文化品牌,建立桂中地区特色游基地,充实旅游开发的实力。学校注重校企合作,通过实地调研和多方沟通,与苗锦传承人一道打造文旅品牌。在文创设计、旅游景观、宣传推介、品质优化等方面共同研讨和推进,为桂中地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共建文旅新业态做贡献。

3 自我推进,打造融合创新品牌

自觉依托艺术教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苗锦融合旅游开发项目,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获得省部级各类誉10多项,成为省部级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关注的教育成果,学校苗锦项目已经成为非遗传承、推动旅游开发的品牌。

3.1 建设省部级保护平台

一是聚焦非遗保护品牌。2018年获得广西教育厅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项目,2020年被广西文旅厅授予“广西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进行非遗的挖掘和保护工作,成为中国非遗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做到了民族非遗与艺术教育的融汇,树立了苗锦、旅游开发融合的典范。自2014年起,学院就与柳州市及辖区签订非遗传承人培训项目,组织校内外专家和高级别的传承人授课指导,每年不少于30人次。为桂中县区申报县市级非遗提供了人才支撑。二是注重发展平台。广西科技大学非遗节获得广西教育厅“礼敬中华”特色展示项目,得到了省部级职能部门的认可,极大鼓舞了师生的信心,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活动。三是构建旅游开发平台。以苗锦传承为抓手,积极与桂中地区融水、三江等地合作,共同推动旅游开发,建立了特色游小镇、体验馆等项目。学生每年毕业设计都会为旅游开发提供鲜活的案例。相关平台都是学校和苗锦文化传承机构等共同组建的,彼此都获益匪浅。桂中地区融水等地成为苗锦传承的文旅胜地;学校师生具有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每年都有佳绩。

3.2 建立服务地方发展实践基地

一是逐级申报文化传承基地。学校累积了10多年的非遗传承实践教学经验,2014年被柳州市文化局确定为“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018年获得广西自治区级的特色项目;2020年申报国家级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旨在打造高校创新、研究、传承苗锦非物质文化的育人新平台。相信通过数年的积累和努力,就可以依托苗锦文化打造成为国家级的文化传承基地。二是申请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依托该基地,融教育教学科研于一体,充分展示苗锦魅力。具体实践教学行为就是培养高水平教育、科研、服务社会的人才,教师和学生都在这个范围内。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就能更好的在苗锦传承教学、艺术教育效果、旅游开发成果等方面取得更多更高层次的成绩。三是加大服务社会的力度。知识技能入脑入心有效利用,还是在于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敢为人先的综合素质,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十分必要,结合实践教学有序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征程中动脑动手敢于创新,这就具备了更好服务桂中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从而培养了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实践应用能力。

3.3 实践教学成果得到社会高度评价

2019年获得了两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近三年省部级教改课题立项9项、出版专著7部、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3篇、获得教学大赛省部级奖项7项、学生学科竞赛与非遗有关的各级各类获奖有370多项等。这些成果得到了省市级20多家媒体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可以说苗锦、艺术教育、旅游开发成效显著。一是聚焦人才培养,重视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培养,主动推进“苗锦+旅游开发”起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培养民族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优秀青年。二是强化美育实践,先民创造了苗锦,美化了生活,推动了不同文化形态的交流。深入探讨苗锦文化,让学生感知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汲取其中的智慧,结合现代理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三是承担服务社会的光荣使命,立足桂中地区,大学文化就是给予所在地区积极的影响,依托民族非遗苗锦,推动桂中地区旅游开发,建立广西非遗传承保护、融合文化旅游的窗口,让民族文化美、文化旅游美、开发成果美成为八桂大地的靓丽风景线。

4 结语

聚焦大学优秀人才培养,坚持特色办学,围绕所在区域传承保护非遗,依托苗锦融合桂中地区旅游开发,立德树人,打造高校“非遗传承+旅游开发”品牌。初步结论是:一是强化艺术实践成果转化,全面发挥高校服务职能的实力。二是艺术学科专业协同发展,重视机制制度建设。三是凸显开放创新的教育理念,自觉将艺术教育的价值最大化。广西科技大学以苗锦文化为抓手,研究促进地方文化旅游开发的路径,师生齐心协力开展艺术教育,加强美育实践、创新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猜你喜欢

师生融合旅游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旅游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