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桃花》的演唱技巧对比分析
2023-04-06周偲
◎周偲
歌曲《一首桃花》选自我国第一部公演的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该曲以轻灵飘逸的旋律以及唯美的歌词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文将雷佳和陈燕演唱这首歌曲的技巧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从气息、共鸣、咬字吐字三个方面分析两人的演唱技巧,进一步总结雷佳和陈燕演唱《一首桃花》时的特点,以期为研究《一首桃花》演唱技巧的演唱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一、《一首桃花》作品简介
歌曲《一首桃花》是根据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所写的新月派诗歌代表作《再别康桥》改编的作品。歌剧《再别康桥》情节发展以林徽因与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的情感经历为主线,主要叙述的是知识分子在那段岁月里,彼此之间的含蓄爱情与真挚友情。[1]歌曲《一首桃花》选自剧中的第五幕“双清重逢”,是林徽因1931年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养病期间,与徐志摩再次重逢时回忆二人曾经的过往,心中的万千思绪一触即发而创作的一首新诗。林徽因在香山养病的那段时光,接触最多的就是诗歌,读得最多的就是徐志摩送她的诗集。每次徐志摩来看林徽因,都会带些诗集给她,雪莱、勃朗宁、拜伦……这些诗人的诗集曾经充满了他们英伦时光的美丽诗句,歌曲《一首桃花》的灵感就来源这里。此诗以“桃花”开篇,描绘了自然景物桃花之美,而后引入“春”,将春与花融为一体,拟作一位顾盼生姿的曼妙女子。
二、雷佳、陈燕演唱《一首桃花》的技巧对比
(一)气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更好地去表现歌曲的情感,就需要有良好的气息支撑。在歌曲《一首桃花》中,雷佳在演唱 A段第一句“桃花啊桃花”时,声音含蓄温柔,娓娓道来,让人听起来比较舒服,仿佛是在和朋友们谈论美景一样。陈燕在演唱时,声音委婉、厚重,带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莫名的惆怅,就像诗人在诉说着自己内心深处的忧郁心情。在演唱A段最后一句“含着笑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时,雷佳、陈燕都把“含着笑”,与前面“柔的、匀的吐息”连起来唱,从“息”字一直唱到下一句的弱起部分再换气,雷佳、陈燕这样的以声带情的演唱处理,将桃花的美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之中。但在唱到“盼”字时,雷佳用了非常轻柔的语调,声线走得很远,把林徽因典雅、幽静、多情的特质完美地呈现出来,塑造出了一个个性鲜明、才思横溢的杰出女性。陈燕则把“盼”字作重音来处理,双唇间迸发,字头稍重,字腹到字尾渐弱,唱出了林徽因心中对世间万物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B段作为全曲的高潮部分,在速度和感情上与A段宣叙部分的连接都比较紧凑。在B段第一句“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这里“看”字,雷佳做了由弱渐强的处理,慢慢地推到“那”字上,就如同将自己内心那种炙热的感情逐渐释放出来。而陈燕是直抒胸臆一步到位,把“看”字和“那”字都作重音处理,声音饱满结实,似乎让人看到了林徽因刚中柔外的性格,也透露出林徽因在对抗病魔时的坚强信念。在演唱B段最后一句“一瞥、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中的休止,雷佳用了叹气的感觉演唱,声音轻柔,气息不深却富有流动性,表达了情深意浓的意味。而陈燕借鉴了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用沉稳的气息演唱,与林徽因理性的性格紧密结合。然后是高潮部分的反复,随着节奏越来越紧凑,把演唱者的情绪推到顶峰,尽情地唱出林徽因的内心世界,刻画出林徽因委婉、理性却又腼腆的性格,也体现了林徽因的内在修养和文化内涵。同一首歌曲用不同的气息处理方法,使歌曲的旋律起伏,人物形象、情感都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能让听众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共鸣
共鸣是歌唱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歌唱起到扩大和美化的作用。两位演唱者在演唱 A段第一句“桃花啊桃花”时,因“桃”字音高在小字二组的“d”上,要避免采用硬起音,需要抬笑肌将高位置“哼住”后,深情地进入歌曲旋律中,再将“桃”字做个由强及弱的处理,体现桃花的静态之美。[2]后面“那一树的嫣红,像是春说的一句话”,让声音随着气息的流动自然推送出来,通过声音力度及位置的控制,将林徽因内心细微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A段第四句“朵朵露凝的娇艳”,“朵”字从小字一组“a”到小字二组“a”是一个八度的大跳,且是弱起,“朵”字不能唱得太生硬,要像平常聊天一样,保持林徽因的那种娴静与委婉。[3]尤其是“露”字,因为与前面“朵朵”二字的音程跨度相差较大,所以要保持住头腔共鸣时眉心的集中点。在这里雷佳主要以头腔共鸣为主,采用“贴着咽壁吸着唱”的方式,通俗讲就是找“打哈欠”有股凉气往里吸着的感觉,并处于“深呼吸”状态。雷佳收着气息弱声唱,避免尖锐的音色突出了“露”字,破坏音乐的连贯和意境。而陈燕除头腔共鸣外,还运用了口腔和胸腔共鸣,并小心地控制着音量,用高位置和气息来调整音色,使“露”字音色听起来开阔、立体,同时也保证了“露”字的灵动性。B段第一句“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看”字是全曲最高音,两位演唱者都用整体共鸣来支撑音程大跳,从而保证歌曲的流畅统一。音越高时,声音越要贴着后咽壁,并往上集中找小共鸣点使音质变得明亮,避免为达到音色效果而造成位置往下掉的情况,从而表现女主人公内心丰富饱满的情绪。
雷佳、陈燕在演唱《一首桃花》时虽然都展现了美声唱法与中国歌曲相结合的境界,但都有自身的侧重点。在共鸣方面,雷佳在演唱《一首桃花》时,运用头腔共鸣时集中于“点”,达到“以点带线”的共鸣效果,从而获得较为明亮的音响效果。在演唱“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时,雷佳以头腔和口腔共鸣为主,口咽腔位置稍靠前,在演唱整首歌曲时,雷佳大部分都是以头腔共鸣为主,口腔、胸腔共鸣为辅。[4]陈燕在演唱《一首桃花》时,体现了“美声唱法演绎中国歌曲”的新天地,运用头腔共鸣时形成的“面罩”,达到“以面带片”的共鸣效果,从而使得声音宽广扎实。
(三)咬字吐字
“字正腔圆”是声乐艺术中一个基础的,又非常重要的要求,演唱者在歌唱时要注意唇、舌、喉、齿的不同作用,字与腔、字与声音是有关联的,在歌唱中能否做到字正腔圆,将会直接影响到演唱者的气息运用、情感表达以及演唱方法的运用等。在《一首桃花》的演唱中,要把歌词中流露的诗词韵味呈现出来,要采用“说”的形式去表达它,要特别注意字与字之间的衔接,不能唱得太生硬,所有的高音都要有控制地、积极地弱唱。如歌曲一开始的“桃花”两字,“桃”字的字头不宜太重,演唱者要用极具控制力的弱音来演唱。“桃”字在咬字归韵上比“朵”字和“露”字难度大,再加上作曲家又把“桃”字放在曲子的第一个字,在小字二组的d上起音,如果演唱者不具备良好的演唱技巧,这样的开头很容易把整个声音压到嗓子眼里,从而导致演唱时音色不干净、吐字不清楚。[1]在“桃”字上雷佳使用了高位置且柔和的音色来演唱。清楚地把“桃”字咬在上颚上,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自然地过渡到“花”字,再咬住“花”字字头,舌头抵着下齿,咬完“花”字后松唇。雷佳这样的演唱处理使“桃花”二字既清晰又浑然一体,充分表现了桃花温婉的品格。
A段第四句“朵朵露凝的娇艳”,在“朵”和“露”二字的处理上,雷佳、陈燕的声音都显得开阔有度,其中有一个八度的音程大跳,一下从小字一组的 b到小字二组的b,在咬字上嘴巴都没有张得特别大,始终保持共鸣位置,归韵较轻,巧妙地将字腹轻巧柔和地收到尾音上来,元音纯正圆润。雷佳的音色更甜美,如剥了壳的鸡蛋般丝滑,咬字归韵快速准确。陈燕音色上更深沉,加强了字头的喷口和行腔,喷口有力,行腔圆润,字头清脆明晰,字尾归韵圆满。当唱到最后的“一瞥、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时,雷佳的咬字归韵很松弛,“痕迹”二字雷佳做了往里收的效果,表现出林徽因情绪激扬而不失风度的气质,含蓄温婉的性格。[5]而陈燕采用了民美结合的唱法,在美声腔体的基础上加上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声音稳重、大方,刻画出林徽因优雅不俗的大家闺秀形象。不同的咬字吐字处理方式,传达给听众的信息以及对作品的理解也会不同。
三、雷佳、陈燕《一首桃花》演唱的艺术影响力
雷佳的演唱风格是以民族、美声、戏曲为主,她那独具特色的音质被专家和听众称为“天籁之音”。[6]2001年,中国音乐学院表演教研主任陈蔚老师让雷佳试唱由她导演的歌剧《再别康桥》中林徽因的经典唱段《一首桃花》,就在雷佳身上看到了许多与林徽因相似的特点。雷佳演唱后得到了现场多名老师和学生的赞赏,为了更好地表演整部歌剧,更好地塑造林徽因的形象,更好地把握歌曲情感线条,雷佳毫不犹豫地推掉了当时大大小小的商演,精心准备《再别康桥》的排练。《再别康桥》的首演开创了中国小剧场歌剧的先河,而且连续演了25场,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时隔八年,当雷佳再一次站在舞台上演唱《一首桃花》时,雷佳展现的已不仅仅是林徽因的情怀,而是在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八年中在声乐界所取得的各项荣誉和称号并没有让雷佳忘记自己的初心,反而让她更清楚地明白了自己的歌唱宗旨。雷佳在剧中将林徽因的人格魅力与学识修养表现得淋漓尽致,剧中出色的表演和演唱技巧让她成功踏进歌剧界的行列,并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歌剧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陈燕在声乐道路上的不断摸索及历练逐步形成了中正平和、温柔敦厚的凄美演唱风格,在歌坛独树一帜。陈燕在扎实的美声唱法功底基础上,强调删除歌唱中华丽的装饰,恢复歌唱原来的质朴状态,追求返璞归真的歌唱境界。她的歌声委婉、清亮、悠远,常使听者从内心深处萌生出淡淡的忧伤和莫名的惆怅。2016年,陈燕发行了新专辑《声带颤动的凄美》,新专辑中陈燕完美展现了美声唱法与中国歌曲所摩擦出的小火花,共有中外艺术歌曲、民歌、歌剧咏叹调等类型的经典声乐作品12首,其中就包括《一首桃花》。陈燕对《一首桃花》的演绎与首张专辑《寻找失落的凄美》中的歌曲相比,不论是声乐技术上,还是角色把握、情感表达上都显得更加成熟。此次专辑距离2010年首张专辑《寻找失落的凄美》已沉寂六年之久,六年来,陈燕坚持钻研声乐艺术,不断加强对各类作品的把握,新专辑发行后,陈燕先后在北京、四川等地举办了多场独唱音乐会,成功展示了陈燕“潜伏”多年的实力和爆发力,将恩师楼乾贵所传授的声乐艺术完美地表现在舞台上,同时也是呈给恩师逝世时所嘱托的“用洋唱法唱好中国歌”的一份答卷。
四、结语
《一首桃花》作为我国第一部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中女主角林徽因的经典唱段,有着超凡的艺术价值。本文的创新之处是通过雷佳、陈燕在《一首桃花》中的演唱技巧对比分析,让更多演唱者体会到演唱一首歌曲除了要领悟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本身所表现的丰富内涵外,还要通过声音的诠释和演绎,传达出自己对作品情感的理解,从而进行更好的二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