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庄公形象讨论

2018-03-07

文化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周天子庄公许国

徐 涛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重庆 合川 401520)

郑庄公是春秋初期郑国的第三位国君,也是春秋初期政治上最为活跃的国君之一,被称为“春秋小霸”。《左传》的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桓公十一年(前675),他在位期间先是解决邦内公叔段叛乱事件,对外又击败过周、虢、卫、蔡、陈联军及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可谓战绩显赫。

然而庄公的形象可谓是复杂难论,见仁见智。吕祖谦在《东莱左氏博议》中评价道:“庄公雄猜阴狠,视同气如寇仇而欲必致之死。……岌岌乎险哉,庄公之心与”[1],对庄公的批判和斥责之意十分明显,但这样评价一代雄主难免稍显片面,我们得从《左传》及其他事迹入手,多角度客观地来探讨庄公,以得出庄公较丰满的人物形象。

一、为君——深谋远虑

庄公14岁继承郑国君位,在位43年,政绩显赫。我们可以从政治角度和军事角度看待庄公作为一代君王的形象。从政治角度上看,庄公给人以政治远见、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的形象。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得知,庄公是一个善于隐忍的人。当臣下对庄公进言除掉公叔段时,庄公回答“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无庸,将自及”“不义不暱,厚将崩”“可矣!”对于段的无理行为,庄公早已自有定夺。“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可以看出庄公十分了解自己和政治对手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答复既让臣子明白他对于公叔段这件事心里有数,又不损害其在臣子心中伟岸的形象,让臣子感觉到庄公已然运筹帷幄。此外,还可得知庄公在政治上具有前瞻性,知己知彼,富有心计。

在隐公11年(前712)时,齐、郑、鲁三国合攻不臣的许国。那时的齐国将许之地交于鲁国管理,而鲁国马上又将许国送给郑国管理。据《左传》记载:“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其能与许争乎?’”由此我们可知,如何处理许地应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处理不好就会留下祸患,故齐、鲁两国不要许地,将许国踢给郑国处理。然庄公处理许国事件十分周全,先阐明自己攻打许国是无奈之举,然后又将许地交给许国大夫管理,给自己留好后路,没有交恶许国。既维护了周天子的威严又惩罚不肯臣服的许国,还留给了许国以改过自新的机会。故《左传》这样评价庄公:“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在春秋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庄公知礼”这个评价可谓是极高的,可以看出在处理国与国的关系中,庄公考虑深远,推己及人,不贪婪,是位有德之君。郑庄公在政治上的高明手段,最突出的一点是“以王命讨不庭”和“远交近攻”政策。隐公三年(前720),齐、郑盟于石门。从春秋版图上来看,郑国与齐国不相接,且齐国力强盛,郑与齐结盟有着重要意义。此后郑国多次与齐国合作以“王命讨不庭”,壮大自己实力,不难看出庄公在政治舞台上“能歌善舞”,深谋远略。

从军事角度上看,庄公极具战略远见性。《郑伯克段于鄢》中记载:“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但即便准备如此充分的公叔段,最终还是败于庄公,可见庄公的军事能力。隐公九年(前714),郑庄公在抵御北戎入侵时说:“彼徒我车,惧其侵轶我也”。意思是他们是步兵,我们用战车,我很担心他们从后边突然绕到我军之前袭击我们。可见庄公在军事战略上的远见,也正是这种远见,使他采取相应的应战措施,才战胜了当时强大的北戎,获得了春秋史上反戎战争的第一次全胜。《左传·桓公五年》载:“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周公黑肩将左军,陈人属焉。郑子元请为左拒以当蔡人、卫人,为右拒以当陈人,曰:‘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顾之,必乱。祭、卫不枝,固将先奔,既而萃于王卒,可以集事’。从之。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陈,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战于繻葛,命二拒曰:‘旝动而鼓’。蔡、卫、陈皆奔,王卒乱,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从这件事中我们亦可知庄公在军事上的战略眼光,能听取臣下的意见,在恰当的时候下令进攻,以少胜多,打败诸国联军。再观《左传》中郑国发起的战争:“郑人伐卫,讨公孙滑之乱也”“郑人侵卫牧,以报东门之役”“宋公不王。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伐宋。”“齐人、郑人入郕,讨违王命也”。从这些战争中看出,庄公发动的军事行为都事出有因,占据道义。所以庄公频繁的军事行动可助庄公练兵,也可助庄公在他国面前保持强大的威慑力,这些无不显示庄公在军事上卓越的才能。

二、为臣——能而知礼

庄公于郑国而言是一位君王,于周天子而言,庄公则是其王左卿士,是一位臣子,从这个角度来看庄公,又能发现庄公作为臣子所扮演的形象。单纯以臣子形象论,笔者认为庄公不忠,但在那个时代又有多少人是单纯的忠心。庄公先是郑国的庄公,然后才是周平王的卿士,所以这个“忠”字得区别来理解。由于郑庄公连打胜仗,势力越来越大,周平王就想将处理朝政的一半权利交给另一个卿士,这样必然会引起庄公的不满,而发生“周郑交质”这种严重损害周天子的颜面、使天子的地位大为降低的事,于臣子来说乃不忠,不合礼制。可“周郑交质”这件事是周天子损害郑国的利益而发生的,若因此就断定庄公不忠亦是不公。其实,作为臣子的庄公不仅要维护周天子的形象,也要给郑国留足颜面,但周平王死后,郑国两次割走周朝的麦谷确是为臣不忠。但《左传·隐公五年》记载:“郑伯如周,始朝桓王也。王不礼焉。”距“周郑交质”事件两年,庄公又朝见周桓王,目的是想化解两年前的交恶事件,可桓王根本不加礼遇。《左传·隐公九年》记载:“宋公不王。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伐宋。”由此可见,虽周天子对庄公不礼遇,可庄公依旧能做到臣子本分,为王征讨不臣之臣,实属不易。此外,桓公五年(前681),“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始,周桓王便与庄公撕破了脸皮,夺去了庄公的权利。然后还发生了“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的事,结果周王大败,甚至还受了伤,当手下请求追击的时候,庄公表示,“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其意思很明了,首先认为君臣有别,作为臣子不能凌驾天子之上,其次就是庆幸自己战胜联军,保存了自己的国家,并没有再追击周天子之意。即便是前面与周朝发生矛盾,但在这种紧要关头,庄公并无多加冒犯之意,而是维护了周天子的威严。并且还在当夜派遣祭仲足去慰问周桓王,此举可谓大善。杜预注说郑庄公这种做法是“志在苟免王讨之非也”[2],所以尽管庄公与周桓王交恶甚至引发战争,可作为臣子的庄公没有弑君,还是尊王的。从侧面反应了庄公的知礼,懂为臣之道,于是后面不再见周郑交恶。所以为周臣的庄公开始之举虽有所妥,可后面发生的事件皆可显示出庄公为臣的“厚道”、知礼。

三、为父——教导有方

《左传》对庄公的描写颇多,但对其如何为父却无点滴笔墨,可我们细读《左传》,从只言片语中亦可探寻庄公作为父亲的形象。《左传·隐公三年》:“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从中可得知,庄公的儿子被作为人质与他国互换,让人觉得庄公为父不免过于“狠毒”,为了政治利益,将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与别国交换。可《左传·隐公五年》记载:“郑祭足、原繁、泄驾以三军军其前,使曼伯与子元潜军军其后。燕人畏郑三军而不虞制人。六月,郑二公子以制人败燕师于北制。”这说明庄公对自己孩子一视同仁,公子忽仅仅只是作为人质去他国,而其他的公子都还需要上战场。亦表明庄公对待孩子的“狠毒”是对孩子的磨炼,可见庄公对孩子“用心良苦”。《左传·隐公九年》:“北戎侵郑,郑伯御之。患戎师,曰:‘彼徒我车,惧其侵轶我也。’公子突曰:‘使勇而无刚者尝寇,而速去之。君为三覆以待之。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先者见获必务进,进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矣。’”庄公与子战前论战,表面上虽有请教之意,实际上是考校自己孩子的军事能力。可见庄公重视教育孩子,战前亦想与孩子“沟通”。《左传·桓公六年》:“北戎伐齐,齐侯使乞师于郑。郑太子忽帅师救齐。六月,大败戎师。”这里及前面的记载都可看出庄公的孩子军事能力都颇强,这何尝不是庄公对孩子成功教育的见证!从这些“蛛丝马迹”中可知庄公为父甚“严”,但“严”中又能看出庄公对待儿子的民主态度,能在作战过程中听从公子突的作战建议;在婚姻问题上能尊重公子忽的个人选择。在封建专制社会中,这种民主思想实属难得。

四、为子——真孝有情

当代冯其庸先生评价庄公是一幅“伪善伪孝,阴险狠毒的面目”[3]。其实在郑伯克段于鄢这件事上,庄公并非如此。《左传》记载:庄公自出生就不讨母亲的喜爱,“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从这里我们得知庄公的出生方式与常人不同,母亲姜氏就极其讨厌庄公,甚至想让武公立自己的小儿子为太子,从“亟”这个字里我们发现这种行为不止一次,由此可见姜氏为母不母,偏爱小儿子。庄公即位,姜氏为公叔段请求制为封邑,因为制这个地方是个险要的地方,所以庄公没有答应,而是说“佗邑唯命”,意思是其他的地方都听从安排。从中我们知道庄公并不是一个伪善的人,因为除却制,其他的地方都任由自己的母亲选择,与姜氏对庄公的行为来讲应当是大孝,为子尊母,但姜氏却不知进退,作为内应帮自己的小儿子来推翻大儿子的国家。母爱应该是世间最伟大的爱,姜氏作为母亲对自己大儿子做出如此之举应是世间最为狠毒之人。可庄公对母亲只是“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母亲虽然做了这么多错事,对自己极其不公,但庄公却只是说了句狠话:不到死,不来往。不过从“既而悔之”中“既而”一词可以看出庄公把母亲放到城颍后不久就后悔了,时间跨度不久,这里亦可以说明庄公心念母亲之人,即便姜氏做出欲亡庄公之事,可庄公却做不出伤害母亲之举,说了句狠话却马上又后悔了。后在颍考叔的启发下与母亲在隧道中相见,于是母子和好如初。很多人都认为庄公是伪善的,是因为前面置姜氏于城颍,而后进隧道相见而歌转变之快令人感觉虚假。其实,庄公只是将姜氏安置于城颍,没对姜氏做出其他伤害。庄公是理智的,对母亲尊重的。“掘泉”与母亲相见,是庄公为人子懂孝礼,之所以让人觉得伪孝、伪善,是姜氏一开始对庄公不喜欢,而庄公对其又好。反过来思考,姜氏一开始就对庄公如此厌恶,但庄公一直都孝顺姜氏,这不也正显示出了庄公的大孝。

五、为兄——念情存情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左传》中称郑伯克段于鄢,讥讽庄公为兄不教,乃批判庄公之意。这样评价庄公为兄未免太片面,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左传》记载:“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可见庄公这个兄长年幼时过得并不如他的弟弟,姜氏偏爱弟弟公叔段。之后,虽然庄公即位,但此时的庄公只有14岁,尔后姜氏又为公叔段要封邑。在此之前,有姜氏照顾公叔段,且庄公自己也年幼,如何管教?后来分开,当公叔段在京多次违反国家规定时,庄公没有派兵攻打公叔段,就因为公叔段是其弟而放任之,反而是公叔段先造反。非庄公不教,而是庄公也需要处理自己的国事,所以对公叔段的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公叔段造反,所以才攻打。在这件事上,庄公没有做错,他与公叔段分在两地,如何管教?若公叔段不反,则不会是这种局面。庄公无错,错的是公叔段的贪心,错的是姜氏对他太过于宠爱。如果讥讽庄公为兄不教,却是不大恰当。庄公为兄虽不甚好,却不至于批判,从公叔段为自己封地之民所不容,又逃到鄢地,庄公伐鄢,公叔段出奔共。此后,庄公也就不再追究。所以庄公并没有对不起公叔段,一切果皆由公叔段自己种下的因,庄公反而手下留情了。庄公是念兄弟之情的,在战胜许国后所说的“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亦可以看出庄公对弟弟的愧疚之情。

六、结语

多角度分析庄公,我们发现其实庄公的形象并非如此不堪,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庄公是一位有德、有礼、有为、有情的诸侯。庄公作为一代君王,他是有为之君,在处理国与国的事务上,庄公是有德、知礼的,不无故攻打他国,不霸占他国土地、不贪婪;在侍奉周王时,虽对周王削权不满,却也知礼、守礼,不冒犯天子威严,甚至维护周天子威严而讨不臣;作为父亲,庄公在教育孩子上是位合格的父亲,唯一缺憾就是少了对孩子伦常的灌输,致使在继承君位时兄弟相残;作为儿子,庄公知礼、有情,没有伤害狠毒的母亲,而是想尽办法尽孝;作为兄长,庄公存情念情,没有赶尽杀绝。

[1]吕祖谦.东莱博议[M].长沙:岳麓书社,1988.2.3.

[2]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标点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67.

[3]冯其庸.历代文选(上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2.

猜你喜欢

周天子庄公许国
如果回到过去当周天子,会比现在吃得更好吗
秘诀胜齐国
精准扶贫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忠诚许国,老而弥笃”——“干事创业敢担当”评论之一
刘康公的“乌鸦嘴”
西周金文所见周天子对诸侯臣属的聘问之礼
掘地见母
我教《曹刿论战》
其实“庄公”也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