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岗、证、赛”深度融合下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

2023-04-06凌旭戴俊良张冠勇尹霞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2期
关键词:岗位工业机器人

凌旭,戴俊良,张冠勇,尹霞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湖南株洲 412000)

随着工业4.0 与《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不断发展[1-3]。高端制造行业对工业机器人设备的需求量已经出现井喷式增长。因此,社会生产的需求促使加快对工业机器人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随着机器人市场的火爆,工业机器人教育成为近年来教育界的热点话题。2020年,中国机器人产业首次突破千亿元,中国已成为支撑世界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产业的发展,工业机器人技术方面的人才培养却处于滞后的状态。自2015年至今,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由增量式发展阶段进入了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探索基于课岗证赛深度融合的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4-8]。

1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立足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跟踪分析近五年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办学情况以及学生就业情况,从专业课程设置、学生就业岗位、学生获得证书以及学生技能竞赛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存在以下问题[9-12]:

1.1 课岗脱节,影响学生就业

学校在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前对职业能力分析得不够透彻,能力横纵向拓展路径不清晰,使得职业能力分析与行业要求脱节,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定位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高技能综合素质人才。因此,对于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而言,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从工业机器人实际工作岗位群出发,研究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分门别类地定位岗位需求,锁定工业机器人技术岗位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以此来确定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方案。然后,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但是,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实践教学与培养目标不协调,导致课程内容与教学评价不能对接岗位职业能力,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社会、企业的要求。对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来说,毕业时不能迅速找到工作单位,就会影响到就业;对企业而言,若学生毕业到企业上班,对工作岗位一点都不熟悉,企业要花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对其进行培训,造成企业用工成本上升。

1.2 课程与证书脱节,学生积极性有待提升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不一致,教师授课仍然按照传统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因此,造成学生的考证热情不高,学生对证书的认可度较低。但对于一些企业看重的证书,学生为了考证,往往还需要参加相关培训班,有些学生为了获得这些证书,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证书考试内容。2019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该试点方案推出后,明确提出将课程与“X”证书融通,对职业教育教学进行全面改革。

1.3 教学质量下降,比赛热情高涨

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国家或省部级举办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情况,该指标引导各高职院校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的技能大赛上面。各学校会对参加技能竞赛的学生配备优质的师资和设备资源,而大赛的参赛学生一般几个人,长时间占用学校教学资源。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使得学校在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但从长远来分析,已经违背了职业院校办学的初衷。因此,2020年国家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停赛一年,准备全面改革竞赛规则,打破教育竞赛的短期性和功利性缺点,2021年实行最新竞赛标准。

2 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根据最新的工业机器人行业以及辐射行业的岗位需求,融入最新发布的工业机器人相关“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结合最新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的标准,深度融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13-14]。 “课岗对接”就是根据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企业岗位需求,以及工作流程,学校在设置工业机器人课程时融入岗位需要的能力与职业素养。“课证融合”,即将最新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所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融入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中,使得学生毕业前就能考取相关技能证书。“课赛融通”,国家级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指挥棒”,指挥省、市级技能竞赛,大赛的内容都结合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大赛可以对课程设置起到指导作用,通过大赛促进教学。因此,围绕工业机器人的岗位、课程、证书、大赛四位一体的分析,相互融通,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岗课赛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课、岗、证、赛”分别对应相关标准,指导相关课程的开设,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3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3.1 创新课程标准,整合教学内容,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对工业机器人行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能力要求,构建职业能力需求模型,同时,对接技能竞赛、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标准,分析学生学习认知特点及职业成长历程。基于此,确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校内学习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构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并优化重构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中融入工业机器人行业应用标准、企业标准、课程标准。同时,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内容、工业机器人技能大赛内容整合至课程教学中。从而使得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相匹配。

3.2 创新教学方法,任务引领实施“课、岗、赛、证、融合”教学过程

在教学改革中,将“岗、证、赛”内容落地成项目,再将项目拆解为典型工作任务,融入至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内容中,从而确保项目教学能够真正落地实施。同时,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所需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工作任务的实践,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还体验了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深入贯穿到课程教学中,将学生知识技能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以技能竞赛为契机,将竞赛内容作为课程的高阶目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搭建了校校、校企的沟通桥梁,加深了校校、校企的交流合作。

3.3 创新评价体系,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

在“课、岗、证、赛”深度融合课程中,利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替代该课程的考试成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考核方案由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两部分组成。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职业素养运用了过程评价,技能考核则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其中,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结合比赛的相关任务与岗位的需求来选取考核项目。

3.4 创新考核内容——“岗位化”,提升学生工作能力

以工作岗位为需求,将实际工作中所需的工作技能贯穿整个课程体系:以提高素质为原则,将技能大赛涉及的知识纳入课程体系,注重“课程—证书—岗位—比赛”的相互渗透、相互衔接,使工业机器人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与授课内容契合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 结语

基于“课、岗、证、赛”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探究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现有的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创新课程标准,整合教学内容,完善考核方式,促进“课、岗、证、赛”理念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深度融通,构建四位一体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工业机器人专业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岗位工业机器人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工业人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