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共创视角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研究

2023-04-06易婷古贞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2期
关键词:共创双创民办高校

易婷,古贞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江苏南京 210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1]。其中,明确指出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鼓励各高校建设实验教学平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举办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支持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社团,是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的有力措施。因此,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需在整合各类资源的基础上,加快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1 价值共创的内涵

价值共创的思想最早诞生于经济领域,Ramirez指出消费者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加入企业的生产制造之中而为企业创造价值[2]。其后,Prahalad 等正式提出价值共创的概念,企业的竞争依赖于一种新的价值创造方法,以个体为中心,由消费者和企业共同创造价值,价值创造的结果不仅使企业受益,也使消费者有所收获[3]。此后,学界对于价值共创的研究如火如荼,以服务主导逻辑、消费者体验主导逻辑[4]为主流观点:Vargo 和Lusch 提出消费者是价值的共同创造者[5],突出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互动[6];Prahalad 和 Ramaswamy 在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创造价值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共同创造消费体验是消费者与企业价值共创的核心[3]。以上视角始终围绕消费者和企业两个主体展开,后来的研究逐渐从二元对立关系扩展到网络生态共生[7],乔晗等通过对近年有关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指出平台商业模式中的价值共创机制将是未来企业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内容[8]。借助平台研究的发展,对价值共创的研究领域也从传统的经济、营销、战略等商业领域扩展到公共领域[9]。

从教育领域角度,高健等认为教育者是教育产品的生产者,受教育者是教育资产的消费者,提出了基于教育者逻辑的价值共创模型和基于受教育者逻辑的价值共创模型[10]。高校的价值创造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复杂过程,其主体包括教师、行政管理者、学生、企业、政府、社区,具有互动频繁性、资源异质性、结果不确定性等特点。企业是民办高校办学模式的重要参与主体,它的参与程度关系到高校人才输出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11]。价值共创的关键就在于价值主体之间的服务交换和资源整合的持续互动。因此,民办高校构建价值共创生态系统需要整合多方资源,促进资源在主体之间的自由流动,推动价值在主体之间的创造和增值。

2 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搭建现状

2.1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是有创意、能创业的人才,能满足某一产业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即与专业教育融合。专业教育是劳动分工的结果,是为了满足不同产业的特殊需求,“专创融合”是为了满足产业创新的目的。由于国内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再加上高校间资源差异性较大,部分民办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只是简单地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创新创业比赛,缺乏系统协同性设计和打造特色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存在教学模式落后和专业性不强的问题[12],使得大学生在“普教性”的定位下,欠缺基于专业的创业能力和基于创业的专业能力,从而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不高。

2.2 缺少专业稳定的“双创”导师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专业的教师,即“双创”导师队伍。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是由专任教师兼任“双创”导师,虽然本专业领域理论知识丰富,但对其他专业领域知识涉猎不深,缺乏市场实践经验和专业化训练,再加上还担任专任课程的教授任务,很难投入更多精力,因而对大学生创业指导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不强,难以显著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2.3 学生参与力度不足

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其参与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13],即高参与可以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的概率。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在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且当代大学生具有更加独立的思维,对自我的关注度更高,个性化程度较高,因而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然不再适合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激发,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参与创新创业课程的兴趣,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较低。

3 基于价值共创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对策

3.1 构建“双创”市场链

市场链理论最早由海尔集团提出,它是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把企业内部的上下流程、工序和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由原来的单纯行政机制转变为平等的买卖关系、服务关系和契约关系,从而把外部市场订单转变成一系列内部的市场订单,形成以“订单”为中心、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相互咬合、自行调节运行的业务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学校对人才进行教育培养,向市场输送符合需求的创业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的价值创造过程完全依赖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过程,与市场脱节。从市场链理论来看,民办高校需要健全创新创业育人机制,课程体系转变成学习平台,校内校外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发布学习课程,从单一单向信息流转变为多样多向信息流,引发能力共生;把校内实践转变为实践平台,企业和学校发布定向实践项目,学生自由选择项目完成,学生也可以发布非定向创意实践项目,企业邀请学生团队进行项目应用和落地实施,提高各主体项目选择自由度,促进主体共创;把原来的政策信息、咨询服务、扶持资金、榜样激励等组合成服务平台,为教师、企业、学生提供辅助性服务,提高资源整合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形成以“双创”能力为核心的“双创”教育链。

3.2 建立“双创”经理人制度

职业经理人是企业的管理者,帮助股东经营公司,使公司获得最大化利益,从而获得对等报酬。多数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由校级领导负责,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专业化、市场化、创新化不足,使得“双创”教育最终与传统教育混为一谈,不具有特色性。高校需要建立“双创”经理人制度,从市场选聘或校内竞聘选拔经理人,由经理人开展“双创”教育,并对“双创”结果负责,包括资源分配、人员选拔、组织管理及对外一切事宜。同时,配备导师制,建立专家库,包括从校内选聘具有创新创业指导和实践经历的专任教师作为专任导师和从校外聘请的企业家、优秀创业毕业生等作为兼任导师,并建立“互联网+创业导师”实时交流平台,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指导和“一对多”的问诊式指导[14]。除此之外,导师还可以辅助经理人管理,提供管理咨询业务,实现知识共创。

3.3 打造“双创”朋友圈

在互联网时代,社群成为年轻人喜爱并愿意分享的平台,口碑传播成为面向年轻人营销的重要方式。学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主体,其参与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双创”结果,而朋辈间互助与交流更能帮助学生对创新创业意识的理解、传播[15],提高学生参与度。民办高校不仅要组建项目团队,还要为项目成员提供一个可以交流对话的平台,即建设“双创”朋友圈。各个项目成员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可以对其他项目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以在参加本项目的同时参与其他项目,打通项目和项目、项目和成员、成员和成员之间的壁垒,实现项目共创。

4 结语

高校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平台,培养“双创”人才,有利于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从教育模式、导师队伍、学生参与三个方面分析了民办高校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其中,通过建设学习平台、实践平台、服务平台,构建“双创”市场链,达到能力共生、主体共创、资源共享;通过建立“双创”经理人制度,配备完善的导师制,达到知识共创;通过建立交流平台,打造“双创”朋友圈,实现项目共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环境,为产业输送优质创业人才,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产业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猜你喜欢

共创双创民办高校
共享丰收喜悦 共创美好生活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共创美好生活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创新与坚持 共创黔茶辉煌明天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双新双创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